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及耐利福平结核病(RR-TB)均需采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利奈唑胺属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是治疗MDR-TB及RR-TB的二线核心抗结核药物之一,其抗结核作用较强,但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现象增多且具体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耐利奈唑胺相关基因,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核结核清抗结核的疗效并寻求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合理有效的方法。方法 选取39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含结核清(DPC)组及含对氨基水杨酸钠(P)组。结果 两组方案满疗程后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93%。X线胸片吸收好转率均为86%。随访二年复发率分别为5%、8%。以上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P费用比DPC高数倍且含DPC组胃肠道反应及静脉炎发生率远低于含P组(P<0.05)。结论 DPC、P分别配合K、O、TH、Z组成的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方案安全有效,适用于耐多药结核的治疗,含DPC组的2 KOTHZ DPC/6-10 OTHZ DPC方案口服给药、费用较含P组低、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MDR-TB)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Pubmed、Embase、CBM、CNKI、Wanfang Date等电子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7个国家的5个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分析结果表明,含利奈唑胺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DR-TB的合并成功率为82%(95%CI 73%~89%);治疗结果为失败、丢失或死亡的比例分别为2%、5%、11%。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神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2%、25%、6%。结论 利奈唑胺对耐多药结核病有较好的疗效,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含药凝胶介入治疗耐多药空洞肺结核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纤支镜灌注含药凝胶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用纤支镜灌注含药凝胶治疗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 6月后,治疗组痰菌阴转率 73.1%,病灶治疗有效率 85.4%,空洞治疗有效率 81%,明显高于对照组 51.3%,56.7%和 51.4%(P<0.05 ),治疗组痰菌阴转时间 36.3d,比对照组 61.8d明显缩短(P<0.01 )。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经纤支镜含药凝胶灌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左氧氟沙星联合奈替米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评估左氧氟沙星联合奈替米星方案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10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左氧氟沙星及奈替米星为主,联合力克肺疾、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的化疗方案;对照组以氧氟沙星、力克肺疾、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的化疗方案,疗程为12月。结果 全部102例患者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52例,痰菌阴转率86.5%;对照组50例,痰菌阴转率56.0%;痰菌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耐多药肺结核采用3DNZTHV/9DTHV方案,药物不良反应低,近期治疗效果满意,此方案值得在临床上试用。  相似文献   

6.
西利宾胺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西利宾胺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 24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2HRZS(E)/4HR”方案抗结核化疗,观察组加用西利宾胺,对照组加肝泰乐。结果 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6.6%;中断抗结核化疗为41%;调整化疗方案为16%;与对照组的19.2%、14.2%、9.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西利宾胺可显著降低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  相似文献   

7.
耐多药空洞肺结核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耐多药空洞肺结核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采用 36例临床培养的耐药菌株作耐药结核菌抑制试验、临床对照观察的方法。 1 80例耐多药空洞肺结核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用 3DLOZA/1 8DLOZ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 86例配合抗结核药物凝胶介入治疗并完成疗程。结果 提高抗结核药物浓度,可有效控制耐药结核菌生长,而所需浓度远远低于药物凝胶的含药浓度。临床观察治疗组比对照组痰菌阴转率高 (88.4%),痰菌阴转速度也快,空洞闭合率高 (43.0%),空洞闭合速度快,疗效较好。单发空洞、干酪空洞的疗效比多发空洞、纤维空洞的疗效较好。未发现与介入药物凝胶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经纤支镜引导灌注抗结核药物凝胶,是治疗耐多药空洞肺结核的有效方法,其有净化空洞,促使痰菌转阴,空洞闭合的作用。并且有安全无创,无明显不良反应,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口服利奈唑胺在治疗耐药结核病中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估。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5例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共27例)实验组(共18例),对照组给予多药联合化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多药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片口服,排除非医疗因素干扰中断治疗及因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实验组加用利奈唑胺口服至少10个月,如治疗过程因不良反应出现利奈唑胺减量,则治疗时间延长到1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病症改善情况、空洞闭合率以及痰菌转阴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多药联合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临床疗效显著,配合减量及支持治疗后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背景和目的: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均证实利奈唑胺具有很强的抗耐药MTB活性,但有报道认为,利奈唑胺易引起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外周神经炎等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性较差.为进一步评估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安全性、耐受性和临床疗效,该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30例MDR-T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和评估含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联合化疗方案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 97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 48例和对照组 49例;化疗方案:治疗组以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为主,联合利福喷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对照组用阿米卡星、利副喷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疗程为 21月。结果 共有 93例患者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 46例,痰菌阴转率 87%;对照组 47例,痰菌阴转率 59.6%;痰菌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含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有助于痰菌阴转和病变吸收好转,药物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疗程长达18~24个月、药物不良反应重、患者治疗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因耐药谱广泛,不能选择二线抗结核药物组成有效的治疗方案,导致死亡率高。因此,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新药的研究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改变耐多药结核病防治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研发的pretomanid(PA-824)与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组成的BPaL方案,针对严重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具有疗程短、全程口服、治疗依从性高、治愈率高等优势,为严重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方案于202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荐使用。目前,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两种药品已经在我国上市,并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用于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因此,亟待PA-824能早日在我国获批使用,以挽救更多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生命。为此,中国防痨协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结核病防治、临床和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撰写了《Pretomanid(PA-824)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应用建议》,以期为加快PA-824及BPaL方案在我国的注册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含环丝氨酸(Cs)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全国11家单位纳入全球基金第五轮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符合选例标准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62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化治疗方案,即:6PZA-Am(Cm)-Lfx(Mfx)-Pto-Cs/18PZA-Lfx(Mfx)-Pto-Cs;替代方案:PAS替代Pto,Cm替代Am,Mfx替代Lfx(PZA:吡嗪酰胺;Am:阿米卡星;Cm:卷曲霉素;Lfx:左氧氟沙星;Mfx:莫西沙星;Pto:丙硫异烟胺;Cs:环丝氨酸;PAS:对氨基水杨酸钠)。收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严重程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处理方法及预后,并判定其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623例研究对象中有316例(50.7%)发生至少一种药物不良反应,36例(5.8%)患者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停服药物或者更改治疗方案。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高尿酸血症(22.8%,142/623)和肝功能异常(18.8%,117/623);出现与Cs很可能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或精神症状者有27例(4.3%),发生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2,6)个月,对患者进行停用Cs或心理辅导等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应用含Cs的标准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或精神症状与Cs有关,在对患者使用含Cs方案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其中枢神经系统或精神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首次复治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行短程与标准化治疗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作者收集了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广州市胸科医院门诊部诊治的既往有结核病病史、无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曾仅给予常规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超过1个月、经实验室检测确诊的首次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236例。将患者依就诊时间先后分为A、B组,各118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耐多药筛查,共36例患者确诊为MDR-PTB,其中A组患者(21例)给予复治短程化疗方案[(2~3)H-R-Z-E-S/6H-R-E,简称“短程组”],B组患者(15例)给予耐多药结核病标准复治方案[6Am-Z-Lfx-PAS(Cs)-Pto/18Z-Lfx-PAS(Cs)-Pto,简称“标准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包括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转归)。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显示,短程组治疗9个月末时的痰菌阴转率(85.7%,18/21)较标准组(46.2%,6/13)明显提高(P=0.017),但在疗程结束时短程组和标准组的痰菌阴转率[85.7%(18/21)和84.6%(11/13)]、病灶显著吸收率[47.6%(10/21)和23.1%(3/13)]、空洞闭合率[25.0%(3/12)和18.2%(2/11)]、治疗成功率[76.2%(16/21)和53.8%(7/13)]、失败率[23.8%(5/21)和46.2%(6/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73、0.109、0.360、0.122、0.122)。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暂停治疗,标准组中有1例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经保肝治疗后缓解,5例出现尿酸升高因无关节疼痛症状未予处理;短程组中有4例出现尿酸升高,仅1例因关节疼痛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经调整服药次数后缓解。提示复治短程化疗方案治疗首次复治MDR-PTB的临床近期疗效优于耐多药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但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前者具有疗程短、药品便宜且易获得、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无增加等特点,建议对于首次复治MDR-PTB患者首选复治短程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为贝达喹啉的安全使用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耐药结核病房完成了24周治疗及随访的127例耐多药肺结核、准广泛耐药肺结核、广泛耐药肺结核及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不含贝达喹啉治疗方案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耐药诊断类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用其他导致QTc间期延长的药物等。监测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450ms)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QTc间期延长发生率为48.5%(32/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2%(1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8,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QTc间期>500ms者分别有3例(4.5%)和1例(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43)。两组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未见差异。观察组QTc间期随着含贝达喹啉治疗方案使用时间增加逐渐增大,第4周末QTc间期为(435.1±28.8)ms,明显高于基线期QTc间期[(419.0±23.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7,P=0.001);在第12周末达峰值[(439.5±30.7)ms]。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时出现QTc间期延长的风险是年龄18~45岁者的9.027倍(95%CI:1.033~78.859);合并使用其他可导致QTc间期延长的药物亦是导致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9.033(1.042~78.326)]。结论: 耐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后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增高,但未见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其他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增加。高龄患者是QTc间期延长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Linezolid is a new antibiotic with activity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vitro and in vivo.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XDR-TB). We used a linezolid-containing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14 XDR-TB patients. Two years of individualized chemotherapy regimens were adopted on the basis of the patients'medication history and the results of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The patients received 600 mg of linezolid twice a day for the first 1-2 months, followed by once a day thereafter. Eleven patients (78.6%)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linical symptoms.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that 10 patients (71.4%) showed cavity closure. Smear conversion and culture conversion were achieved in all 14 patients (100%) with an average of 64 and 63 days, respectively. The exact proportions of serious and minor adverse events determined by linezolid were 21.4% (3/14) and 64.3% (9/14),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show that linezolid-containing che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XDR-TB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promote lesion absorption and cavity closure, and accelerate sputum conversion. Further, adverse reactions can be tolerated and resolved with suitable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未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312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手术治疗未愈者24例,治愈者288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手术入路、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患者依从性、脊柱病变节段、是否并发其他部位结核、耐药情况、病灶清除情况、内固定稳定性、术前规范抗结核时间、全程随访情况、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评定等信息,分析导致患者术后未愈的影响因素。结果 未愈组不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者、脊柱病变>2个节段者、耐药结核病者、病灶清除不彻底者、全程未进行规律随访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评定为无效者、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12个月者、行后路手术者分别占75.0%(18/24)、66.7%(16/24)、41.7%(10/24)、66.7%(16/24)、58.3%(14/24)、58.3%(14/24)、41.7%(10/24)、66.6%(16/24),均明显高于治愈组[分别占27.4%(79/288)、35.8%(103/288)、12.1%(35/288)、35.8%(103/288)、26.4%(76/288)、29.2%(84/288)、4.9%(14/288)、17.7%(51/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0.11、7.19、15.64、8.97、11.01、8.75、12.14、12.2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OR(95%CI)=3.15(1.03~9.64)]、脊柱病变>2个节段[OR(95%CI)=2.52(1.29~4.94)]、耐药结核病[OR(95%CI)=4.31(1.25~14.88)]、病灶清除不彻底[OR(95%CI)=4.90(1.39~17.27)]、全程未规律随访[OR(95%CI)=3.99(1.39~17.27)]、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评定为无效[OR(95%CI)=4.46(1.34~11.84)]、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12个月[OR(95%CI)=12.30(2.20~68.80)]及行后路手术方式[OR(95%CI)=6.51(1.77~23.91)]是脊柱结核患者术后不愈的危险因素。 结论 脊柱结核诊治过程中要早期就诊,采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方案治疗,避免适应性耐药,手术尽量选择前路手术方式,术中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术后注重全程随访,及时调整不合理抗结核药物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贝达喹啉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20例65周岁以上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6例,准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11例,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1例。分析治疗24周患者的痰培养阴转率和病灶吸收好转情况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心电图QTc(按Fridericia法校正的QT间期)的变化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估安全性。 结果: 共有12例患者完成了24周的疗程及各指标监测,均实现培养阴转,胸部CT扫描显示7例显效、5例有效,6例存在肺部空洞的患者中5例空洞缩小或空洞数量减少、1例空洞闭合。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均为重症感染导致呼吸衰竭。1例患者因新发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停用,5例出现QTc间期>450ms,其中1例QTc间期>500ms停药,2例因家属顾虑风险要求停药,停药前QTc分别为473ms和490ms,另外2例QTc间期分别为479ms和452ms,坚持服用至强化期治疗结束。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其中1例合并肝功能损伤,调整背景方案后坚持服药至疗程结束。 结论: 含贝达喹啉的组合方案治疗老年耐药肺结核患者24周时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较高,患者耐受性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8.
许金红  杨松  张立新  钟颖  邱倩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2):1301-1309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发生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主要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为我国提供有效预防MDR-TB的措施,达到病因预防(一级预防)的目的。方法 时间限定为2005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与维普)检索中国耐多药结核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论文,经过对论文的筛选、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根据检索结果、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55篇论文,通过Meta分析,发现MDR-TB相关的危险因素有9种。结果显示外省户籍人口(OR=1.92;95%CI=1.48~2.51)、家庭收入低下(OR=2.12;95%CI=1.72~2.63)、患者分类为复治患者(OR=6.28;95%CI=4.72~8.36)、既往有抗结核药物治疗史(OR=5.73;95%CI=4.56~7.20)、既往抗结核药物治疗史次数≥2次(OR=4.41;95%CI=3.35~5.80)、药物不良反应(OR=4.89;95%CI=2.48~9.62)、中断治疗(OR=3.59;95%CI=2.02~6.38)、肺部空洞(OR=1.56;95%CI=1.25~1.93)和吸烟(OR=1.59;95%CI=1.12~2.25)与MDR-TB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中国MDR-TB的发病危险因素可能为外地人口、家庭收入低下、复治患者、既往抗结核治疗史、既往抗结核治疗史次数≥2次、药物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肺部空洞和吸烟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化学治疗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胸科医院符合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纳入要求确诊的267例MDR-PTB患者。分别采用耐多药肺结核标准化化疗方案(6Z-Km(Am,Cm)-Lfx(Mfx)-Cs(PAS,E)-Pto/18-Z-Lfx(Mfx)-Cs(PAS,E)-Pto)和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对26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愈、完成疗程、死亡、失败、丢失和其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登记分类、耐药情况、既往抗结核药物治疗史、治疗方案、并发其他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服药是否规律等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χ 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67例MDR-PTB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治愈138例(51.7%),完成疗程13例(4.9%),死亡10例(3.7%),失败23例(8.6%),丢失78例(29.2%),其他5例(1.9%)。影响治愈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个体化方案:38.0%(27/71);标准化疗方案:56.6%(111/196)]、并发症[有:39.7%(27/68);无:55.8%(111/199)]、药物不良反应[有:31.1%(32/103);无:64.6%(106/164)]、服药是否规律[是:94.9%(129/136);否:6.9%(9/131)]4个因素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χ 2=7.224,P=0.007;χ 2=5.243,P=0.022;χ 2=28.545,P=0.000;χ 2=206.846,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规律服药[Wald χ 2=84.656,P=0.000;OR(95%CI)=229.019(71.974~728.737)]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的保护因素;而有并发其他疾病[Wald χ 2=9.652,P=0.002;OR(95%CI)=0.138(0.040~0.482)]、有药物不良反应[Wald χ 2=5.317,P=0.021;OR(95.0%CI)=0.313(0.117~0.840)]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的危险因素。 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化学治疗疗效不够理想,其影响因素较多。坚持规律服药、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70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由结核科专业医师提供病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 222例住院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702例(57.4%),共25种。287例合并多种不良反应。总的不良反应为1 097例次。其中332例(332/1 222,27.17%)因不良反应严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最多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尿酸增高,占所有不良反应的37.28%(409/1 097)。96%的不良反应发生在60 d之内。结论应重视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对患者的宣教,对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采取个体化治疗并密切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反应,需进一步完善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呈报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