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6):73-76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牙周炎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收治的120 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实验对象;依据是否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分组;对照组(60 例):未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观察组(60 例):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两组患者于临床利用密度测试仪展开临床检测工作,通过测量骨密度水平,针对骨质疏松情况加以合理了解,依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合理展开分级工作,探讨严重程度不同牙周炎患者自身骨密度水平以及出现骨质疏松的概率。结果 同对照组骨密度比较,观察组围绝经期患者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中度牙周炎组及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密度比较,重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密度比较,中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中度牙周炎组以及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重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提升(P<0.05);同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中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提升(P<0.05)。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牙周炎同骨质疏松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伴随着慢性牙周炎疾病程度逐渐严重,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概率呈现出一定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是绝经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雌激素缺乏使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骨吸收加快、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主要临床表现为周身弥漫性疼痛,严重者发生脆性骨折.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年龄在40岁以上,1年以上无月经称为绝经期。近年来随着人们防癌意识增强及B超的普及,许多绝经后的妇女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其中一部分人B超发现子宫内膜增厚。笔者对62例绝经后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5mm的妇女作了分段诊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本地区绝经期妇女妇科疾病的患病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进行妇科健康检查的绝经期妇女的资料进行填表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查总数305例,存在一种及一种以上疾病者165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140例,占总数的45.9%.绝经时间越长老年性阴道炎构成比越高.呼吁加强绝经期妇女妇科健康检查宣传力度,重视绝经期妇女的妇科疾病防治,提高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病变与血脂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12名,依据其血脂检测结果分为血脂异常组199名,血脂正常组213名,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分析血压、体重指数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中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检出率达19.42%,粥样斑块形成以及IMT增厚合并粥样斑块形成率达31.80%.血脂异常组中受检者的血压、体重指数、IMT以及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P<0.05).在血脂异常组中,以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最高,与其他类型血脂异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IMT增厚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在血脂异常的妇女中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行常规防治,观察组45例对骨质疏松的病因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就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观察组身高缩短人数和腰背痛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ECKBMD、L1-L4BMD及下肢肌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防治骨质疏松措施,可延缓骨质疏松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方法常规的X线检查简单另行,仍不失为首选的检查手段。结果X线影响未见明显异常17例,占23.6%。X线影响有明显变化的55例,占76.4%。结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与绝经时间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了解和掌握围绝经妇女的体质状况,科学评价其健康水平。方法对347例围绝经妇女的身体形态、机能水平及运动素质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体脂百分比(%)、脂肪重量(kg)分别为(23.20±2.90、0.82±0.06)、(29.26±4.56)和(17.51±5.27);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和骨密度评分分别为(84.58±13.04)、(59.65±26.30)和(60.45±17.94);身体素质得分为3.09±0.62。结论 347例围绝经期妇女的体质状况特征为身体素质、呼吸机能和骨密度水平较低,脂肪重量偏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糖尿病骨质疏松(DO)中骨保护素(OPG)水平的差异。方法将自然绝经妇女120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及骨质疏松,分为DO组、糖尿病骨量正常组、糖耐量正常骨质疏松组、糖耐量正常骨量正常组,每组均为30例。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OPG。结果糖耐量正常骨质疏松组OPG比糖耐量正常骨量正常组高(P<0.01)。DO组OPG比糖尿病骨量正常组高(P<0.05)。DO组的OPG比糖耐量正常骨质疏松组的OPG高(P<0.05)。糖尿病骨量正常组OPG比糖耐量正常骨量正常组的OPG高(P<0.01)。DO组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血糖(FPG)与OPG呈正相关(r=0.89、0.67,P<0.05)。结论DO组OPG高,说明OPG在绝经妇女DO中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DO组HbA1c比糖尿病骨量正常组高,说明血糖控制情况与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绝经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妇女在阿伦膦酸钠 (福善美 )治疗和停药后的骨密度变化。方法 4 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妇女 ,每日口服福善美 10mg和元素钙 5 0 0mg,分为服药 6个月组 2 5例 ,服药 12个月组 15例。停药后仅应用元素钙 5 0 0mg/d。观察服药期间和停药后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服药 6个月组 :腰椎 2~ 4和髋部的BMD值于服药 6个月时较服药前均有明显升高 ,其中腰椎 2~ 4升高 5 3% (P <0 0 0 1)。停药 13± 4个月后 ,腰椎 2~ 4和髋部的BMD值与服药 6个月时比较未见降低 ,大转子部位的BMD值较服药 6个月还有进一步升高。服药 12个月组 ,服药 6个月时 ,除Wards三角外 ,其他 3个部位的BMD值较用药前明显升高 ,其中腰椎 2~ 4升高4 2 % (P <0 0 0 1) ;服药 12个月时 ,腰椎 2~ 4的BMD较服药前升高 6 1% (P <0 0 0 1) ,而髋部的BMD较服药前未见明显改变。停药 2 3± 7个月后 ,腰椎和髋部的BMD与服药 12个月时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伦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妇女 ,可以明显升高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 ,以腰椎部位升高更显著 ,停药后骨密度可维持 13~ 2 3个月。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特别是雌二醇水平降低,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推进,骨质疏松症日益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问题。目前,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内服药为主。巴多昔芬代表着一类有前途的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新疗法,并可与共轭雌激素联合应用来治疗妇女相关的更年期症状。阿仑膦酸钠能够显著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两者是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值得推荐的药物。护骨素蛋白含有380个氨基酸,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这些信号及通路中的一些蛋白分子已作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新靶点。拮抗硬化蛋白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维生素K、钙剂和维生素D也有很好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塞膦酸钠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利塞膦酸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4 8例 ,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 2 4例 ,服安慰剂 ;试验组 2 4例 ,服利塞膦酸钠 5mg/d。另外 ,两组患者每日均服钙维生素D3 合剂 (凯思立 ) 1片 ,两组共服药 12个月 ,试验后 0、1、3、6、9、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利塞膦酸钠组腰椎、股骨颈及大粗隆的骨密度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其中腰椎骨密度治疗前为 0 80± 0 0 9,治疗后 6个月及 12个月均达到 0 82± 0 0 9,增加率为 2 93%及 2 85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6个月及 12个月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为 80 95 %及 71 4 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 5 4 5 %及 31 82 % (P <0 0 5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副作用。结论 利塞膦酸钠能明显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 ,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为此类患者的综合诊治和预防寻找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绝经期妇女30例及对照组30例,均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选择频率7~12MHz线阵专用血管探头,于前、侧颈部两个方向行连续纵、横切面探查。测定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的数量,软硬斑块及其形态;对所有病例均检测骨钙素(BGP),并用双能X线测定骨形态发生蛋白(BMD),用SMAC技术检测碱性磷酸酶(ALP)、Ca、P含量。结果绝经期妇女BGP、BMD明显降低的同时,超声特点表现突出的为软斑块,突出于管腔内膜面.局部呈不同程度的低回声,硬斑块为局部回声增强,BGP、B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LP增高(P〈0.05)。Ca、P无变化。结论绝经期妇女BGP、BMD降低的同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雌激素水平降低,与骨代谢、骨密度密切相关,与软、硬斑块的形态有关。因此检测BGP、BM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科住院的绝经后妇女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给予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分别于健康教育后1个月和3个月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对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健康信念、效能、钙摄人情况、每日承重运动时间等.结果 在常规健康教育后研究组钙知识得分、骨质疏松症知识总得分、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的总得分、自我效能总分、运动效能得分、摄钙效能得分、每日钙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够改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知信行,从而达到较好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女性发生骨质疏松(OP)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对OP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337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将患者分为OP组(n=210)和正常骨量组(NBM组,n=127),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肾功、血脂等指标,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绝经时间、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多因素回归模型对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发生OP诊断预测价值。 结果 OP组患者的年龄(P<0.001)、糖尿病病程(P<0.001)、初潮年龄(P=0.001)以及患者绝经时间(P<0.001)均高于NBM组,而OP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低于NBM组(P=0.0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患者年龄(OR=1.10,95%CI=1.01~1.21,P=0.031)、绝经时间(OR=1.17,95%CI=1.07~1.28,P<0.001)、合并肾病(OR=3.52,95%CI=1.42~8.75,P=0.007)及有钙摄取(OR=11.41,95%CI=4.94~26.34,P<0.001)为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而BMI(OR=0.86,95%CI=0.78~0.95,P=0.002)和有习惯性锻炼(OR=0.28,95%CI=0.13~0.60,P<0.001)为保护性因素。以这些变量构建的预测概率分值经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919,最佳诊断临界值为0.665,诊断效能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89.8%。 结论 年龄大、绝经时间长、合并肾病、低BMI及缺乏习惯性锻炼为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钙摄取与OP风险增加的相关性可能与有OP倾向的女性有意增加钙摄取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绝经后妇女骨丢失与1,25-二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随增龄和绝经发生的骨化三醇1,25(OH)2D活性和/或数量降低与骨量丢失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以阐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机理以用于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应用放免法测定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57例和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妇女37例的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25-羟维生素D(25(OH)D)、甲旁腺素(PTH)、雌激素(E2)水平,ELISA法测定尿脱氧吡啶酚与肌酐比值等骨代谢相关指标,并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1,25(OH)2D和25(OH)D含量分别为18 pg/ml±6pg/ml和32 ng/ml±9 ng/ml,非骨质疏松组分别为31 pg/ml±14 pg/ml和46 pg/ml±17 ng/ml, 骨质疏松妇女的血清1,25(OH)2D和25(OH)D含量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妇女,雌激素水平也明显降低,但PTH和Dpd/Cr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对于绝经后妇女,L2~4的骨密度值(BMD)与血清1,25(OH)2D含量存在高度相关(r=0.693,P<0.001), BMD值的变异中有48%可以用血清1,25(OH)2D水平的变化来解释.此外,血清1,25(OH)2D与25(OH)D的相关关系密切(r=0.511, P<0.001),两者存在底物依赖合成关系.结论血清1,25(OH)2D水平与骨量值明显相关.年龄的增长,绝经年限的延长和绝经引起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导致了血清1,25(OH)2D 水平下降,并伴有继发性PTH升高,是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加速的重要病理生理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