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患者295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中诊断符合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积液、疼痛)及复发情况。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开放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4d,术后随访6~18个月,无复发及感染病例。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具有手术时间短,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237例,观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手术无中转开腹,全部成功,均治愈出院,手术时间单侧8~26 min,双侧13~37 min,住院时间1~3 d。术后随访2~25个月,复发1例,无感染。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复发率低,疼痛轻,并发症少的优势。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更加高位结扎疝囊颈部,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小儿腹股沟疝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00例(腹腔镜手术组)运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另100例(传统开放手术组)使用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二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较传统开放手术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均明显减少,但住院费用高于传统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切口小,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较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在手术治疗中常用的几种术式,比较其优劣。方法通过对30例小儿腹股沟疝的患者分两组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就其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行比较,对比优劣。结果横行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横行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方面具有创伤小、手术迅速、术后疼痛轻微、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及手术方法、优缺点。方法:对比分析843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与519例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开放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隐匿疝的发现、麻醉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均治愈。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隐匿疝的发现、麻醉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明显优于开放组,住院费用略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复发1例,复发率0.1%;开放组复发11例,复发率2.1%。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麻醉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术中可及时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疝、双侧疝。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脐单孔联合硬膜外穿刺针输尿管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与确切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滦县人民医院应用经脐单孔联合硬膜外穿刺针输尿管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1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5~18 min,切口无需缝合。术后1~2 d出院。随访10~17个月,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联合硬膜外穿刺针输尿管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在缝合过程中疝囊可获得输尿管镜钳的夹持固定,疝囊高位结扎确切,硬膜外穿刺针穿刺缝合过程中无需刺破腹膜,精确疝囊结扎,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腹股沟疝,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单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74例腹股沟疝婴幼儿行单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单侧斜疝68例,双侧斜疝6例。结果:74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单侧疝15min,双侧疝25min,术后平均15d出院,无并发症和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单孔法更加微创,但须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青少年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例青少年(13~18岁)腹股沟疝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病人的资料。主要收集病人前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方式、疝环口大小、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170 例行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病人中,有9例青少年复发性腹股沟斜疝(前次手术方式均为内环口高位结扎术)病例,其中2例行开放手术,7例行腹腔镜手术。9例病人中,3例为多次复发,6例为首次复发。术中见疝环口大小0.3~3.0 cm。手术方式,4例行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疝环口大小0.3~2.0 cm;5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3例为多次复发病人),疝环口大小1.5~3.0 cm。随访6个月至10年,无伤口或补片感染,其中3例病人术后近期出现腹股沟区隐痛不适,行补片修补2例,行内环口高位结扎1例;1例出现血清肿,为补片修补;复发1例,为补片修补。结论 青少年复发性腹股沟疝再次手术方式应根据前次手术方式、复发次数及是否存在大的内环缺损或腹横筋膜缺损进行选择。初次复发、内环口缺损≤2 cm者,建议行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多次复发或内环口缺损大者,建议使用补片修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斜疝患儿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306斜疝患儿临床资料,对影响患儿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6例患儿(401侧)中,13例复发,复发率为3.24%。单变量分析显示,斜疝患儿的年龄、内环口直径和结扎线的选择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有关(χ~2=6.275、9.145、11.371,P=0.043、0.010、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内环口直径较大以及用可吸收线结扎是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6,95%CI=1.432~8.389;OR=1.988,95%CI=1.237~3.194;OR=1.089,95%CI=1.015~1.168,均P0.05)。结论:年龄与内环口直径较大以及可吸收线的使用是导致斜疝患儿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儿应考虑改良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加强术后监护,并避免使用可吸收线,减少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在全身麻醉腹腔镜下行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儿童腹股沟疝19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9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10-20 min,平均15 min。术后均未用抗生素,术后6h内即可适量活动及进流质饮食。所有患者均达一期愈合,住院时间3-4d。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血肿、水肿等并发症;术后发生切口大网膜疝1例。结论儿童腹股沟疝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减少术后复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与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17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同期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9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的个体化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2007年实施的各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共8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32例手术中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者98例,复发1例;行疝囊高位结扎并内环修补术者121例,术后复发2例;行Shouldiee修补术者126例,复发4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者487例,复发3例。结论腹股沟疝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提倡腹股沟疝修补术应采用个体化处理原则以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传统的腹股沟疝手术的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283例腹股疝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强调术中要解剖层次清晰,真正高位结扎疝囊,要修复内环,可靠地修复薄弱的腹股沟疝区。结果:无1例术后复发。结论:合理地选择术式、慎重地对待每1例手术,疗效定会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制双钩疝针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97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9)术中分别采用自制单钩疝针和双沟疝针进行穿线和结扎。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根据患儿个体病情完成6~31个月随访,对比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低,且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01);此外,观察组患儿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家属满意度高,其中并发症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钩疝针能够使经腹壁穿刺导入和牵出结扎线保持在同一路径,仅穿刺腹壁一次便可完成手术,应用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明显降低术源性损伤和手术时间,利于提高手术的时效性和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开放性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优缺点,评价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14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行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行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二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术后复发等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4、15.759、14.216,P=0.0013、0.0004、0.0087)。二组患儿在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7,P=0.481)。结论 腹腔镜下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操作简捷、对精索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疝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6.
腹股沟疝常用的手术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疝囊高位结扎术,Ferguson、Bassini、Halstes、McVay修补术和腹膜前修补术。疝形成术很少应用。各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证。外科医师对于各种方法也有各自的看法和评价。现在谈谈我个人体会。腹股沟斜疝的产生都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所以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的最重要环节是疝囊高位结扎。对于婴儿腹股沟斜疝,单纯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长时间的疝,由于肠曲经常从腹腔内落出,内环被撑大。所以成人的疝,除疝囊高位结扎外,还须修补内环,防止术后腹膜由此较大的缺损突出,引起疝的复发。所谓内环是腹横筋膜上精索通过的孔。修补内环须将内环缝小,只容精索通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带线气腹针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腹腔镜下采用带线气腹针行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6例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实施单侧手术41例,时间6~18 min,平均9.6 min,;双侧手术15例,手术时间10~32 min,平均14.3 min。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9例,一并予以结扎处理。术后l~2 d出院,均无阴囊水肿、阴囊积气、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儿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10.8个月,未见疝复发及术侧睾丸发育异常。结论采用带线气腹针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损伤小、切口隐蔽、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等优点,还能发现对侧隐匿性疝,避免二次手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不同手术路径及缝合方法治疗小儿疝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便捷性。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6例腹股沟疝患儿根据具体情况分为3组,60例行腹腔镜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26例于腹腔镜下双重结扎内环口(B组),20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并用脐内侧韧带覆盖内环口(C组),观察对比3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操作难度、围手术期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3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术后1例脐部切口发生线结反应,余均无大出血、肠管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无明显疼痛。3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5个月3年,A组复发2例,B组术后2年复发1例,C组无一例复发。A、B两组复发率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小儿疝应依据患儿年龄、疝环类型与大小、初发复发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主要步骤"疝环高位缝扎"不变的基础上,灵活选择附加术式,以期取得更完美的疗效。对于巨大疝及年长患儿单纯行腹腔镜单重或双重高位结扎疝囊是不够的,镜下用脐内侧韧带覆盖内环口是有必要的,且操作便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改良双钩疝针法在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腹股沟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110例)及对照组(100例)。2组患儿均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给予改良单钩疝针法手术,治疗组给予改良双钩疝针法手术。比较2组手术临床指标,并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36%vs 16.00%,P0.05);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91%vs 8.00%,P0.05)。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改良双钩疝针法可缩短腹股沟疝患儿手术时间,促进其恢复,并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切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复发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2月我院单切口腹腔镜治疗30例儿童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年龄1~11岁,(6.1±3.3)岁。对斜疝采用腹腔镜下带线针、钩针配合,内环口腹膜外潜行置线、荷包结扎的方法高位结扎疝囊;对直疝用类似方法结扎疝囊,同时将脐动脉襞缝合覆盖于直疝三角,起到加固作用。结果术中证实28例为斜疝复发,其中4例对侧存在隐匿性斜疝;2例为直疝。手术时间12~45 min,(21.4±8.2)min。30例随访2~53个月,(23.9±12.5)月,均无再次复发。术后瘢痕隐蔽,无并发症。结论单切口腹腔镜治疗儿童复发性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瘢痕隐蔽,并可术中诊断处理隐匿性疝、直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