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HIV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病科77例临床诊断为HIV阴性TBM患者的资料,并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患者中,常见临床症状为头痛(68例,88.3%)、发热(75例,97.4%)、盗汗(69例,89.6%)。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1.8(1.4,2.3)mmol/L]、氯化物[(109.37±13.68)mmol/L]升高,蛋白[中位数(四分位数):1994.5(1257.5,2888.3)g/L]降低。7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41例,预后不良者36例。预后良好组瘫痪的发生率为7.3%(3/41),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41.7%(1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63,P=0.000)。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预后良好组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者分别占34.1%(14/41)、61.0%(25/41)、4.9%(2/41);预后不良组轻度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者分别占0.0%(0/36)、55.6%(20/36)、44.4%(1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9,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瘫痪[OR(95%CI):10.75(1.53~76.92)]和重度昏迷[OR(95%CI):10.42(2.11~52.63)]的HIV阴性TBM患者预后较差。 结论 发热、盗汗、头痛是HIV阴性TBM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瘫痪和GCS评分差是HIV阴性T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伴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长沙市中心医院112例临床诊断为TBM伴意识障碍患者的资料,其中21例(18.8%)为确诊TBM患者,84例(75.0%)为高度可能的TBM患者,7例(6.2%)为可能的TBM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8例(42.9%),预后不良组64例(57.1%)。预后良好组男性24例,中位年龄[M(Q1,Q3)]18.50(5.31,33.75)岁,中位病程20.00(11.25,30.00)d。预后不良组男性20例,中位年龄27.00(3.06,49.75)岁,中位病程15.00(10.00,20.00)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Z=-1.982,P=0.048)、性别(χ 2=4.043, P=0.044)、疾病分期(χ 2=17.733, P=0.000)、抽搐(χ 2=8.054, P=0.005)、低钠血症(χ 2=9.481, P=0.002)、脑水肿(χ 2=4.386, P=0.036)、脑积液(χ 2=5.992, P=0.014)对TBM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钠血症(P=0.043, OR=2.784, 95%CI:1.034~7.495)、疾病分期为Ⅲ期(P=0.002, OR=6.855, 95%CI:2.001~23.480)、脑水肿(P=0.030, OR=3.491, 95%CI:1.132~10.768)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低钠血症、疾病分期为Ⅲ期、脑水肿是TBM伴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HIV感染并发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的临床特征、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诊断为TBM的148例患者,将52例HIV感染并发TBM者作为观察组,96例未并发HI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及临床转归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者分别占78.8%(41/52)和51.9%(27/52),并发其他肺外结核者占73.1%(38/52),均高于对照组[分别占39.6%(38/96)、30.2%(29/96)、30.2%(29/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20.89、6.76、8.27,P值均<0.05)。观察组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总数、蛋白含量、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85.0(141.0,225.0)mm H2O(1mm H2O=0.0098kPa)、30.0(4.0,175.0)×10 6/L、1141.2(762.8,1548.6)mg/L、2.3(1.7,2.7)mmol/L、117.0(111.1,121.9)mmol/L,对照组分别为284.0(197.5,315.0)mm H2O、360.0(280.0,415.0)×10 6/L、1660.0(1270.0,1900.0)mg/L、1.4(1.2,1.8)mmol/L、105.1(102.6,112.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3、4.79、2.57、4.17、4.19,P值均<0.05)。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观察组脑组织梗死灶发生率为46.2%(24/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1%(2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5,P=0.028)。观察组病情好转者有20例(38.5%),恶化及死亡者有32例(61.5%);对照组好转者有62例(64.6%),恶化及死亡者有34例(3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32,P<0.05)。观察组病情恶化及死亡者中体质量指数(BMI)<18.0、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 个/μl、规范抗结核及抗病毒治疗者分别占56.3%(18/32)、43.8%(14/32)、53.1%(17/32)、28.1%(9/32)和40.6%(13/32),与病情好转者的25.0%(5/20)、15.0%(3/20)、20.0%(4/20)、60.0%(12/20)和75.0%(15/2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87、4.62、5.61、5.19、5.8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 [OR(95%CI)=4.21(1.15~15.45)]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规范抗结核治疗[OR(95%CI)=0.28(0.05~0.94)]及规范抗病毒治疗[OR(95%CI)=0.13(0.04~0.47)]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结论 HIV感染对TBM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指标、头颅影像学检查和预后均有明显影响,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结核及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参照TBM诊断标准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22例TBM患儿,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儿临床各种指标及因素对预后转归(治疗后6个月)的影响。结果 222例患儿中,129例(58.11%)患儿预后良好,93例预后差,其中7例死亡。男童117例(52.70%),中位年龄6岁,其中<5岁者107例(48.20%);108例(48.65%)有与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史;110例(49.55%)确诊时长>21 d;137例(61.71%)患儿存在营养不良;205例(92.34%)结核病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或脏器,并以并发肺结核最常见[200例(90.09%)];病情分期(按照GCS评分)为Ⅱ期和Ⅲ期的患儿有144例(6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葡萄糖及氯化物含量高是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95%CI)=0.444(0.257~0.769);OR(95%CI)=0.914(0.854~0.980)],两者含量越高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越低;而意识改变、性格改变、脑积液和梗阻性脑积液的高发生率则是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6.969(2.283~21.277);OR(95%CI)=2.531(1.105~5.796);OR(95%CI)=3.429(1.546~7.604);OR(95%CI)=10.233(1.059~98.886)]。结论 TBM患儿预后差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积极寻找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和其他脏器结核感染证据有助于TBM的早期诊断,改善患儿营养不良、降低脑积液的发生率则有助于改善TBM患儿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5.
毛晓辉  王勃  吴璇 《中国防痨杂志》2011,33(12):794-797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结核内科住院的8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A组为存活组58例,B组为死亡组26例)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的病期、影像学改变、是否正规治疗、有无昏迷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这些变量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就诊时有意识障碍或昏迷的分别为10(10/58)例和19(19/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60,P<0.01),风险比(RR值)为2.658;有脑积液者分别为38(38/58)例和18(18/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66,P<0.01),RR值为4.338;在院外接受过不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分别为8(8/58)例和20(20/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96,P<0.01),RR值为3.551;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者分别为6(6/58)例和15(15/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4,P<0.01),RR值为2.046。上述4项因素均使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风险增高。 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就诊时有昏迷,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脑积液,在院外接受不正规抗结核治疗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sis meningitis,TBM)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83例TBM患儿临床资料.近期预后良好者53例(63.9%),预后不好者30例(36.1%),以近期预后为应变量,对36个可能影响近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如脑脊液中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年龄分组、性别、临床表现、脑积液检测等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再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呕吐[近期预后良好者及不良者分别为50.9%(27/53)、76.7%(23/30),x2=5.292];脑膜刺激征[近期预后良好及不良者分别为67.9%(36/53)、100.0%(30/30),x2=9.318];脑神经损害[近期预后良好及不良者分别为11.3%(6/53)、33.3%(10/30),X2=13.561];瘫痪[近期预后良好及不良者分别为5.7%(3/53)、26.7%(8/30),x2=7.353];临床分期[近期预后良好者早期、中期、晚期分别为26.4%(14/53)、56.6%(30/53)、17.0%(9/53),不良者分别为3.3%(1/30)、30.0%(9/30)、66.7%(20/30),x2=22.162];昏迷[近期预后良好及不良者分别为17.0%(9/53)、60.0%(18/30),x2=14.922];抽搐[近期预后良好及不良者分别为22.6%(12/53)、70.0%(21/30),x2=17.939];颅脑影像学改变[近期预后良好者影像学正常、单纯脑积液、单纯脑实质病灶、脑积液+脑实质病灶分别为49.1%(26/53)、32.1%(17/53)、15.1%(8/53)、3.7%(2/53),不良者分别为16.7%(5/30)、56.7%(17/30)、6.7%(2/30)、20.0%(6/30),x2=14.571];脑脊液蛋白量高[近期预后良好与不良者分别为(1.38±1.07)g/L、(2.29±1.93) g/L,t=2.741];脑脊液氯化物低[近期预后良好与不良者分别为(115.59±8.85) mmol/L、(109.55±7.83) mmol/L,t=3.116]等10项指标与近期预后不好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现昏迷(OR=13.670,95%CI=4.268~43.768)、脑积液(OR=6.895,95%CI=1.439~33.031)、临床分期为晚期(OR=10.580,95%CI=2.866~38.091)是影响TBM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出现昏迷和脑积液、临床分期属晚期为影响儿童TBM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尽早明确诊断并给予治疗,此为改善近期预后的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6):366-369
目的通过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乳酸的早期变化, 探讨脑脊液乳酸清除率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 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乳酸清除率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7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 58例存活, 17例死亡。存活组年龄为(39.1±20.2)岁, 小于死亡组的(58.0±24.3)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 P=0.008);存活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为15.0(10.2, 19.0)分, 低于死亡组的21.0(19.0, 25.5)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 P<0.001)。存活组乳酸清除率为35.0%(22.2%, 46.6%), 高于死亡组的17.7%(14.0%, 2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并发颅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86例经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为TBM的患者资料,其中414例(85.2%)未出现颅神经损伤(无颅神经损伤组),72例(14.8%)并发颅神经损伤(有颅神经损伤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以及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有颅神经损伤组患者在发热(90.3%,65/72)、头痛(90.3%,65/72)、恶心呕吐(56.9%,41/72)、意识障碍(54.2%,39/72)、误诊率(38.9%,28/72)方面均高于无颅神经损伤组[分别为77.3%(320/414)、66.7%(276/414)、22.7%(94/414)、31.4%(130/414)、26.6%(110/414)](χ 2=6.280,P=0.012;χ 2=16.334,P=0.000;χ 2=35.840,P=0.000;χ 2=14.015,P=0.000;χ 2=5.201,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为有头痛的症状[OR(95%CI)=4.109(1.806~9.349),Wald χ 2=11.353,P=0.001]、有意识障碍[OR(95%CI)=2.531(1.493~4.290),Wald χ 2=11.901,P=0.001]。72例并发颅神经损伤的患者多见视神经(52.8%,38/72)、动眼神经(56.9%,41/72)损伤,两组颅神经同时受累16例(22.2%),三组颅神经同时受累3例(4.2%)。抗结核药物治疗2个月后随访,69例(95.8%)患者颅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1.4%)患者因病情严重死亡,仅2例(2.8%)患者遗留有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后遗症。 结论 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并不少见,误诊率较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较明显,且头痛、意识障碍与出现颅神经损伤密切相关,经有效抗结核治疗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9.
366例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8年经临床诊断住院TBM病人366例,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近10年来TBM住院病例有增多趋势,主要是农民工TBM的增多占41.0%(87/212)。(2)脑脊液(CSF)培养结核菌321例,阳性28例;涂片60例,阳性4例。(3)颅脑MRI、CT检查异常最常见部位是基底节区70例(59.3%),合并脑积水76例(64.4%)。MRI影像异常发现率84.7%,主要表现为斑片、小结节、环状异常信号,T1W1呈等或低信号,T2W1、FLAIR呈高信号;CT影像异常发现率69.6%,主要表现为斑片、小灶状低密度影、脑室扩张、脑积液等。颅脑增强扫描渗出性病变呈环状强化是TBM的特征性表现。(4)TBM病死率14.2%,死亡原因:脑疝30例(57.7%)、感染性休克10例(19.2%)、全身衰竭3例(5.77%)、消化道出血3例(5.77%)。(5)≤14岁组126例中本地78例,卡介苗接种史12例,农民工子女48例,卡介苗接种史3例。结论提高CSF分枝杆菌的检出率对提高TBM诊断水平十分重要;MRI检查对TBM诊断有重要意义;对脑疝的抢救、有效抗感染、营养支持、防治消化道出血等是TBM治疗成败的关键;需重视卡介苗接种和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年至2011年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共121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和首次脑脊液检查结果、颅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及转归.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对合并颅神经损伤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年,以判断神经损伤是否恢复.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结果 121例患者中22例出现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8.2%,其中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受累者分别为9例(40.9%)、8例(36.4%)、7例(31.8%)、1例(4.5%).1组以上颅神经受累患者共3例,占发生颅神经受损患者的13.6%.颅神经损伤患者较无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发生率明显升高(77%比45%,P=0.020).确诊时间延长(OR=1.017,95CI为1.001~1.033,P=0.040)和意识障碍(OR=3.242,95%CI为1.142~9.205,P=0.027)是发生颅神经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生颅神经损伤后有20例(90.9%)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个月(0.5~6.0个月).结论 颅神经损伤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较常见,确诊时间延长以及意识障碍的出现是预测因素.颅神经损伤大部分是可逆性改变,及时诊断及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参照TBM诊断标准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22例TBM患儿,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儿临床各种指标及因素对预后转归(治疗后6个月)的影响。结果 222例患儿中,129例(58.11%)患儿预后良好,93例预后差,其中7例死亡。男童117例(52.70%),中位年龄6岁,其中<5岁者107例(48.20%);108例(48.65%)有与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史;110例(49.55%)确诊时长>21 d;137例(61.71%)患儿存在营养不良;205例(92.34%)结核病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或脏器,并以并发肺结核最常见[200例(90.09%)];病情分期(按照GCS评分)为Ⅱ期和Ⅲ期的患儿有144例(6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葡萄糖及氯化物含量高是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95%CI)=0.444(0.257~0.769);OR(95%CI)=0.914(0.854~0.980)],两者含量越高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越低;而意识改变、性格改变、脑积液和梗阻性脑积液的高发生率则是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6.969(2.283~21.277);OR(95%CI)=2.531(1.105~5.796);OR(95%CI)=3.429(1.546~7.604);OR(95%CI)=10.233(1.059~98.886)]。结论 TBM患儿预后差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积极寻找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和其他脏器结核感染证据有助于TBM的早期诊断,改善患儿营养不良、降低脑积液的发生率则有助于改善TBM患儿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2.
结核性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和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 的临床和脑脊液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调查并比较1983 年2 月~1997 年12 月收治的53 例结脑和55 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效治疗前的脑脊液(CSF) 结果。结果 9% 的结脑和49% 的隐脑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结脑和隐脑发生视力改变、听力下降、肢体瘫痪的比例分别为3% 和36 % ,2% 和16 % ,19% 和0 ;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5% 和66% ,且隐脑患者多为中、重度水肿。发生脑疝的比例分别为11 % 和29% 。90% 的隐脑和11% 的结脑患者CSF压力>400 mm H2O。36% 的隐脑患者CSF中蛋白质含量正常,有升高者大部分为轻度升高,>2 g/L者仅占9% ,而结脑均有蛋白质含量升高,且45% 的患者>2 g/L。结论 患者具有下列特征时考虑隐脑可能性大:起病时以头痛为主而不伴发热,听力损害出现早,中、重度视神经乳头水肿,CSF压力显著升高,蛋白含量正常等。而感染中毒症状突出,CSF中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特别是>2 g/L时,结脑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发生结核性脓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8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脓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8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中有52例(18.6%)患者在治疗中出现淋巴结脓肿、自行破溃或需要淋巴结切开引流。发生脓肿者中不规范治疗者占38.5%(20/52)、肿大淋巴结直径≥2cm者占76.9%(40/52)、年龄≤45岁者占90.4%(47/52);未发生脓肿者中不规范治疗者占24.6%(56/228)、肿大淋巴结直径≥2cm者占55.3%(126/228)、年龄≤45岁者占77.6%(177/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4、8.23、4.3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范治疗(OR=2.53,95%CI:1.31~4.89)、肿大淋巴结直径≥2cm(OR=2.29,95%CI:1.12~4.66)和年龄≤45岁(OR=3.68,95%CI:1.21~11.17)为发生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脓肿的危险因素。结论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治疗不规范、肿大淋巴结直径≥2cm及年龄≤45岁为发生结核性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出现上述危险因素时要警惕发生结核性脓肿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