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与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目前公认HPV是引起上述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子宫颈癌是一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约有四十七万新发病例,并导致23万人死亡。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对HPV的检测和治疗成为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手段。HPV疫苗研究及临床应用也进入崭新的时代。对HPV与子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门诊行LEEP术并参与术后随访至少一次的CIN患者临床资料,共29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指标、术后HPV分型检测及病变残留或复发等情况。结果:LEEP术后HPV阳性率为14.5%(43/297)。LEEP术后HPV感染与切缘情况、病变累及外阴和/或阴道壁具有相关性(P<0.05)。术后HPV阳性69.8%(30/43)在首次复查时发现,30.2%(13/43)为HPV首次复查转阴后再次感染。LEEP术后高危型HPV阳性与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相关性(r=0.401,P=0.000)。手术前后HPV同一型别持续感染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HPV不同型别感染(χ2=5.619,P=0.046),常见型别是HPV16、HPV58。结论:术前CIN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和/或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及切缘阳性是术后HPV感染的高危因素,LEEP术后HPV分型检测对预测病变残留或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宫颈病理结果正常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阳性的妇女HPV感染的自然清除情况.方法 选取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于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门诊行高危型HPV检测结果阳性、而宫颈病理检查结果为正常的妇女,随访HPV感染状态(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1.6个月),分析HPV感染自然清除所需的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本研究的妇女共172例,平均年龄(34±10)岁(18~62岁);随访过程中有107例(62.2%,107/172)HPV感染自然清除,总体HPV感染自然清除时间的中位数为11.3个月(95%CI为10.6~16.6个月).不同年龄组中,<30岁、30~39岁、40~49岁、>49岁妇女HPV感染清除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1.3、12.0、10.9和8.5个月,4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4).HPV感染自然清除妇女的病毒相对拷贝数中位数为22.6,HPV持续阳性者为9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结论 宫颈病理结果正常且高危型HPV检测阳性的妇女在无临床干预的情况下,大部分的HPV感染能自然清除,年龄、病毒拷贝数对HPV感染自然清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浸润癌的癌前病变。CIN的发生和进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水平的过程。大量研究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CIN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其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测序技术的进步,阴道微生物与HPV在CIN和宫颈癌的协同作用逐渐被认识。而寻找和探索对CIN进展有判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预警CIN的进展已经成为目前宫颈病变研究的一大热点。综述与CIN进展有关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标志物等,以期预警CIN的进展,正确分流及规范管理CIN。  相似文献   

5.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唯一可以明确的导致宫颈癌的致病因子,但HPV感染并不等于已是宫颈癌或者宫颈癌前病变,而提示有一种向宫颈病变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有效的筛查和预防是降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的有效措施。宫颈阴道部处于阴道微环境中,正常阴道微环境是由阴道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组成,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而当阴道菌群、pH值、局部免疫、雌孕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导致机体对HPV易感性增加,清除力降低。鉴于阴道微环境与HPV感染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唯一可以明确的导致宫颈癌的致病因子,但HPV感染并不等于已是宫颈癌或者宫颈癌前病变,而提示有一种向宫颈病变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有效的筛查和预防是降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的有效措施。宫颈阴道部处于阴道微环境中,正常阴道微环境是由阴道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组成,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而当阴道菌群、pH值、局部免疫、雌孕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导致机体对HPV易感性增加,清除力降低。鉴于阴道微环境与HPV感染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亚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的子宫颈癌前病变者感染HPV的基因亚型,以探讨不同基因型HPV感染的致癌性。方法 研究对象系3.56例宫颈HPV感染的患者。以第二代杂交捕获(HC1I)试验检测13种HPVH,同时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21种HPV-DNA亚型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LCT)及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根据细胞与病理学诊断有无宫颈病变及其病变程度分组。①宫颈癌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组:包括宫颈浸润癌9例、CINⅢ57例、CINⅡ53例;②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包括CINⅠ112例、HPV感染52例;③正常或炎症组:宫颈细胞与组织学正常或炎症者73例。通过HPV-DNA亚型分布,分析HPV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HPV-H与宫颈癌变密切相关,本组高度病变以上患者中HPV-H阳性率达98.4%;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HPV-H双重与多重感染有增加趋势,在正常与炎症组、LSIL组与HSIL组中两种以上HPV-H基因型感染者分别占13.7%、17.7%和36.6%,HSIL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本组HPV亚型感染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PV-16(32.9%)、58(18.8%)、52(16.9%)、18(9.0%)、33(8.2%)、68(7.3%)、11(低危型,6.5%)、31(6.2%)、53(5.6%)、39(5.3%)、CP8304(5.1%)、66(3.9%)、6(2.5%)和51、56、45、35、59、43、44、82等少见型;HPV-16、58、33、52与18型在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HSIL)中感染率分别为56.4%、19.3%、16.0%、12.6%和8.4%,说明这些亚型致癌性更强;两种HPV-DNA检测技术所获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结论本组宫颈病变患者感染HPV型别以16、58、52、18、33较为多见,HPV-16、58、33、52与18型致癌性较强;HPV-DNA分型检测在临床诊断与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研究显示,妊娠期宫颈细胞学异常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检出率较高,但分娩后又有一定的自然消退率和进展率。HPV感染易致宫颈细胞学异常,另有研究指出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早、多产次、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非白种人、吸烟均是宫颈细胞学异常的高危因素。妊娠期妇女宫颈存在特异性生理改变易导致诊断误差。目前专门针对妊娠期妇女宫颈筛查新方法的研究甚少,仍是使用与非妊娠妇女相同的筛查方法,如液基细胞学、传统巴氏涂片(Pap Smear)、HPV DNA检测。而各项指南对妊娠妇女宫颈病变筛查时机和间隔的选择仍有争论,有待进一步大规模研究。  相似文献   

9.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随着宫颈癌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筛查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筛查目标已转变为早期检出高级别CIN并行阻断性治疗。在CIN治疗策略的原则中,首要目的应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目前CIN的诊断仍依靠宫颈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病理学这三阶梯技术("three step"technique)。治疗方面,推荐期待治疗作为CINⅠ女性的标准治疗。对于CINⅡ与CINⅢ,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和激光锥切是推荐的治疗方法。术后主要通过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低至中度疾病残留及复发风险患者进行随访,对高度疾病残留及复发风险患者,推荐阴道镜随诊。现拟从CIN的诊断、转归、治疗、CIN合并妊娠、CIN治疗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随访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治疗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消退规律,了解术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病变残留或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因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行宫颈电环切除术的502例妇女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存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进行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后,术后6、12、18、24个月HPV清除率分别为83.63%、94.39%、97.31%、98.88%。术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人群病变残留或复发率达26.85%。结论宫颈电环切除术后6个月高危型HPV己大部分消退,术后2年基本完全消退。术后宫危型HPV持续感染是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高危因素,术后HPV阳性妇女,宜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子宫颈癌筛查过程中的细胞学及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等的管理措施,美国阴道镜检查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所制定的指南无疑是最具有国际性及权威性的。ASCCP于2013年公布的《2012年宫颈癌筛查和癌前病变全球共识指南》是由众多子宫颈癌防治专家组成的委员会通过搜集资料、研究文献、网上会议讨论等方式制定的,是对2006年版指南的更新和补充。其中,美国北加州凯瑟永久医疗集团(KPNC)140万例妇女2003年1月—2010年12月的筛查和随访资料为指南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解读该指南,旨在了解指南修订的思路与循证医学证据,为合理处理宫颈癌异常筛查结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三阶梯技术在宫颈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宫颈病变门诊就诊的43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细胞学诊断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上皮内病变(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癌细胞(SCC)及不典型腺细胞(AGC),经活检病理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Ⅱ(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比例分别为30.7%、67.5%、43.3%、89.0%、100.0%、33.3%。ASCUS的病例中50.9%经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宫颈炎。阴道镜检查为正常、LSIL、HSIL、浸润癌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67.3%、31.4%、79.0%、75.9%。初次阴道镜检查可能低估了32.8%(62/189)的HSIL及42.0%(34/81)的浸润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者150例(76.5%),锥切术后确诊宫颈浸润癌39例。结论:对筛查结果有异常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可以有效地检出宫颈病变;宫颈锥切术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及进一步排除浸润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在标准治疗后疾病进展风险仍高于正常人群。治疗后HR-HPV阳性、细胞学异常、切缘阳性等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残留/复发的预测因子。HPV基因分型检测能明确治疗后HR-HPV的不同感染状态,有助于检出高风险人群。相较治疗后HR-HPV新发感染和再发感染,同一亚型HR-HPV持续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的疾病残留/复发密切相关。HPV16/18型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治疗后最常见的持续感染型别,有更高的疾病残留/复发风险,临床上应加强随访力度。与单纯细胞学、HR-HPV检测相比,随访HR-HPV基因分型能提高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治疗后疾病残留/复发的敏感度,同时保持相似甚至更高的特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道镜、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扩增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在早期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阴道镜初步诊断为宫颈病变的219例患者,应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表面等离子谐振技术(SPR)检测HPV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阴道镜诊断宫颈CINⅠ级59例,CINⅡ级76例,CINⅢ级56例,宫颈癌28例,与组织学最终诊断相比较,两种方法有相关性(P<0.05)。②hTERC基因在宫颈炎性病变、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扩增率分别为7.9%,10.9%,44.6%,63.2%和82.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③132例进行HPV分型检测的患者中,高危亚型感染54例,低危亚型感染29例,阴性49例, HPV阳性患者的感染类型同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级有关(P=0.041 9)。④同时进行hTERC基因及HPV检测患者中,54例HPV高危亚型患者hTERC基因发生异常扩增者33例,29例低危亚型中发生异常扩增7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道镜作为宫颈病变的初诊手段有一定的漏诊和过度诊断;HPV高危亚型感染可能是导致hTERC基因异常扩增的因素之一;hTERC基因扩增和HPV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直接诱因;阴道镜、HPV和hTERC基因联合检查是判断早期宫颈病变进展并做出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是成年妇女宫颈的常见病变,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以光敏剂、光源以及氧分子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现有大量文献报道其探索性地应用于CIN的保守治疗.目前已初步证实系统应用光敏剂的PDT对CIN有较理想的效果,而外用光敏剂的PDT疗效文献报道不一,总的不良反应均很少.PDT的疗效与光敏剂种类及浓度、用药距离照光时间、光照强度参数、PDT操作方法、疗效的评价方法等有关,其各种治疗参数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