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青岛市胸科医院收治的行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20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治疗转归、植骨融合的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白细胞(WBC)、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检测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中时间40~90min,平均(65.00±8.21)min;出血量200~400ml,平均(290.53±37.25)ml。在手术显露过程中出现腹膜损伤1例,术中给予修补;腰椎4~5手术导致交感神经链损伤1例,术后对侧神经根疼痛再手术1例,均治愈。末次随访VAS评分[(1.31±0.96)分]、WBC[(4.56±1.02)×10 9/L]、ESR[(25.53±3.56)mm/1h]、CRP[(13.61±7.65)mg/L]较术前[分别为(7.43±1.07)分,(9.65±2.38)×10 9/L,(81.22±12.27)mm/1h,(59.08±20.39)mg/L]明显改善(t=29.37,P=0.000;t=12.49,P=0.034;t=39.93,P=0.000;t=15.82,P=0.008)。术后随访6~18个月,无1例复发,20例植骨融合均满意。 结论 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理想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搜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行手术治疗的23例脊柱结核并发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D4 +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神经功能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情况等,分析研究对象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68.4±11.3)min,平均出血量为(490.6±101.5)ml,无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0±0.7)分,明显低于术前的(8.2±0.6)分,疼痛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01)。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完全恢复正常。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患者的ESR和CRP分别为(9.3±2.6)mm/1h和(4.8±1.2)mg/L,较术前的(79.4±4.6)mm/1h和(57.5±5.9)mg/L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66,P=0.000;t=47.73,P=0.000);经围手术期管理及后续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末次随访时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267.5±38.5)个/μl,较术前的(233.3±41.1)个/μl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7,P=0.001)。所有患者植骨融合符合Bridwell Ⅰ~Ⅱ级标准,植骨融合中位时间为6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器断裂。2例患者术后1d出现癫痫,5例术后肺不张、高热,11例术后出现腹胀,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合理选择手术时机,脊柱结核并发AIDS的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单间隙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2例单间隙腰椎结核患者。根据后路内固定方案不同(内固定方案综合考虑患者临床情况和患者意愿)分为两组,A组21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B组21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传统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手术前后及随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 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8~30个月,平均(24.1±4.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ESR、CRP、VAS评分:A组分别为(13.5±5.5)mm/1h、(4.7±2.0)mg/L、(1.9±0.8)分,B组分别为(12.9±4.9)mm/1h、(5.2±3.2)mg/L、(2.2±1.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0.68、-1.02,P值分别为0.747、0.500、0.312);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及后凸Cobb角丢失度数:A组分别为(11.6±6.3)°、(1.7±1.2)°,B组分别为(9.9±5.9)°、(1.4±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0.96、0.94,P值分别为0.343、0.355)。42例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术前1例B级患者恢复至D级;术前5例C级患者,4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术前26例D级患者全部恢复至E级。结论 对于单间隙感染的腰椎结核患者,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可以实现单节段病椎内置钉内固定,能够保留邻近正常的椎体,是一种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路翻修术[彻底病灶清除和(或)支撑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后路固定术后失败的临床效果。方法 搜集2011年3月至2017年1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外院行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失败,于本院行前路翻修术治疗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手术治疗方案,以及对比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临床表现、血红细胞沉降率(ESR)、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标准、植骨融合情况(Brantigan融合标准)。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1.5~2年,随访2~2.5年,随访期间X线摄影和CT检查均未见内固定松动,植骨明显移位、破裂。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已治愈,未发现结核复发。出院时2例既往窦道较长的患者窦道口未完全愈合,经门诊换药2~3个月后窦道逐渐收敛、闭合,其余患者均愈合良好。32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疼痛VAS评分[(1.25±0.87)分]、ESR数值[(7.09±3.59)mm/1h]均明显低于术前[(6.06±1.60)分,(69.21±25.76)mm/1h] (t=18.004、 13.766,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由术前E级29例、D级1例、C级2例,改善为术后的E级29例,D级3例;椎间植骨融合情况(Brantigan融合标准)为E级31例,C级1例。结论 采用前路翻修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后路固定术后失败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腹部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 2017年3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腰椎结核患者56例,年龄65~85岁,平均(74.37±8.13)岁,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A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腹部小切口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B组行切开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测量、置钉准确性和腰椎功能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00±4.51)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及椎弓根螺钉松动、退钉发生。术中平均出血量 A 组为(154.37±11.28)ml,B 组为(297.28±30.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2,P=0.000);平均手术时间 A 组为(193.56±15.72)min,B 组为(205.07±19.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7,P=0.000)。椎弓根置钉准确性,A组置钉准确率为85.80%(151/176),B组置钉准确率为84.18%(149/17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59, P=0.549)。术后A组出现并发症16例(57.14%), B组出现并发症17例(60.7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74,P=0.786)。日本骨科协会脊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术前分别为A组(6.37±0.51)分、B组(6.41±0.6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0,P=0.952);术后1个月分别为A组(16.82±2.75)分、B组(19.03±3.5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8, P=0.036);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26.71±3.91)分、B组(27.23±5.23)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9, P=0.782)。结论 A组与B组手术方式比较早期疗效均比较满意,前者较后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取髂骨短节段植骨融合+后路经多裂肌微创入路长节段短钉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于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行上述手术的17例多节段腰椎结核患者。采用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植骨融合情况评价手术疗效。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24~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7.8±5.4)个月,均达到临床治愈。2例患者出院6个月时出现椎旁腰大肌脓肿形成,经腰大肌脓肿病灶清除术、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后愈合;其余15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异常。17 例患者术前VAS评分[(7.9±1.4)分]、ODI评分[(72.5±7.9)分]、后凸Cobb角[(22.5±7.6)°]、ESR[(47.3±11.3) mm/1h]、CRP[(32.6±9.4) mg/L]均明显高于末次随访时的(2.1±0.9)分、(30.3±6.6)分、(10.8±4.4)°、(6.1±3.2)mm/1h、(2.8±2.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61、4.18、21.24、2.44、20.11,P值均<0.001)。术前出现神经症状的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术后6个月14例患者植骨区融合达到Ⅰ级、2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融合率达到94.1%(16/17);末次随访时均达到Ⅰ级融合,椎间完全骨性融合,无复发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短节段植骨融合、后路经多裂肌微创入路长节段短钉固定术临床应用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脓肿并发症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术后早期未愈胸腰椎结核患者41例,男25例,女16例。其中,胸椎13例、腰椎28例,并发腰大肌脓肿23例、椎旁脓肿41例、窦道18例、皮下脓肿26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部脓肿切开病灶清除联合置管冲洗引流术,术中切开脓肿清除病灶组织后置管引流,局部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持续冲洗时间6~23d;定期随访,观察切口愈合、脓肿、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1例患者局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时间20~45min,平均(30.0±13.2)min;出血量20~100ml,平均(40.0±16.3)ml,未出现重要脊髓、血管、神经损伤。术后1例拔除引流管后再次出现窦道,给予换药+引流后,愈合良好,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延迟愈合及窦道;拔除引流管后无椎旁脓肿及腰大肌脓肿、皮下脓肿发生。术后3周ESR为(24.32±9.34)mm/1h,术前ESR为(40.46±19.75)mm/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 P<0.05);术后3周CRP为(13.41±6.20)mg/L,术前CRP为(20.56±10.0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患者术后3周VAS平均为(1.93±1.27)分,与术前的(6.68±1.9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9,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12个月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局部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对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术后出现脓肿的患者可以起到及时病灶清除、充分引流的效果,减少脓液的发生及病灶的进展,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并发脓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置管冲洗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46例原发性胸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椎4例,胸-腰段椎体5例,腰椎椎体33例,腰-骶段椎体4例;术前抗感染治疗时间为2~4周;手术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置管冲洗术,术后冲洗时间为3~28d,平均(14.0±4.3)d。分析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感染控制情况、术后下床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46例患者术中标本细菌培养阳性15例,阳性率为32.6%。患者术后3周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平均为(2.59±0.20)分,与术前的(7.09±0.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P<0.05);术后3周血红细胞沉降率(ESR)为(43.30±3.13)mm/1h,术前ESR为(65.98±4.56)mm/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P<0.05);术后3周C-反应蛋白(CRP)为(17.15±1.10)mg/L,术前CRP为(34.54±2.4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3,P<0.05)。二次手术患者1例,二次手术率为2.2%(1/46)。术后患者佩戴支具下床时间5~21d,平均(12.6±4.7)d。12例术前并发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2例由术前A级分别恢复至B级和C级;2例由术前B级分别恢复至C级和D级;8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D级3例, E级5例。46例患者椎间植骨块融合时间为3~12个月,平均(7.6±1.8)个月;按照植骨融合标准,其中优35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7%(44/46)。结论 对有手术适应证患者实施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置管冲洗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快速控制感染、解除患者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早期下床活动等优势,是治疗脊柱非特异性感染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何磊  蒲育  何敏  李海  李邦银  蔡玉郭  刘林  刘勇 《中国防痨杂志》2018,40(12):1306-1312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6—2016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10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腰椎后凸角(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Frankel分级标准)、术后植骨融合(Bridwell分级标准),以及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综合评估前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110~220min,平均(154.46±32.11)min;术中出血量220~600ml,平均(380.64±108.35)ml。27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18.00±8.1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获临床治愈,31例患者失访。术后3个月Cobb角[(15.17±6.36)°]、ESR[(25.54±13.25)mm/1h]、CRP[(14.36±10.19)mg/L]均较术前[分别为(25.26±7.34)°、(48.39±10.63)mm/1h、(31.24±13.86)mg/L]明显降低(t=16.62、18.72、15.08,P值均<0.001)。46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随访结束时34例(73.91%)于术后 3~12个月内恢复至正常(E级),8例(17.39%)12个月后恢复至D级,2例(4.35%)6个月后恢复至C级,2例(4.35%)未恢复。植骨融合均符合Bridwell 1级标准,植骨融合率100.00%(310/310),融合时间4~17个月,平均(8.10±5.31)个月。术后3d出现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10d后脑脊液漏治愈;术后肺不张5例,保守治疗后肺复张满意;2例分别在术后9、20个月时出现内固定松动,取出内固定器后随访情况良好;3例术后形成窦道,1例再行病灶清除术,2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由我院结核内科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门诊换药后均痊愈;形成冷脓肿者2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由我院结核内科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3~7个月后椎旁冷脓肿吸收。结论 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有效治疗基础上,腰椎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达到有效治疗腰椎结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结核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择期行肩关节结核手术的4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23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与B组(19例,采用全身麻醉)。其中A组有1例患者肩因关节结核并发颈淋巴结结核病变未行臂丛神经阻滞,1例患者因阻滞效果不好予以剔除,最终纳入21例。两组患者在相同麻醉深度下,记录患者手术切皮前、切皮时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值,以及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盐酸尼卡地平应用情况;同时使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6与24h 的NRS 评分和镇痛药物输注量。结果 A组患者切皮时的MAP值[(75.6±10.7)mm Hg;1mm Hg=0.133kPa]、 HR值[(75.1±13.6)次/min],及术中降压药的使用率(14.3%,3/21)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88.2±10.0)mm Hg、(80.9±14.8)次/min、52.6%(10/19)](t=3.816,P=0.000;t=2.166,P=0.037;χ 2=6.686,P=0.017)。A组患者瑞芬太尼使用量[(0.4±0.1)mg]、术后6h镇痛泵用药量[(9.1±0.3)ml]、术后6h疼痛评分[(1.7±1.2)分]、术后24h镇痛泵用药量[(38.4±4.1)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0.7±0.1)mg、(12.0±1.6)ml、(3.3±1.1)分、(42.7±5.8)ml](t=10.364,P=0.000;t=2.845,P=0.010;t=4.921,P=0.000;t=2.650,P=0.013)。结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在肩关节结核手术中能减少切皮时血压波动,以及术中降压药和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术后镇痛及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在表型及分子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指导下,耐药骨关节结核患者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3—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骨科接受病灶清除手术治疗的骨关节结核患者112例,对术中标本同时采用BACTEC MGIT 960和MTBDRplus-分子线性探针技术(LPA)进行药敏试验;表型及分子药敏试验联合检出耐药患者23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药品治疗方案,并随访12个月,通过比较术前及随访期间的影像学、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列预后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bar{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均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例耐药骨关节结核患者术后经个体化治疗12个月,好转21例,复发1例,失访1例;好转患者的植骨融合率为90.5%(19/21)。21例好转患者术前检测血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62.62±26.52)mm/1h,C-反应蛋白平均为(52.29±22.40)mg/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7.0(6.0,7.5)分。经12个月的个体化治疗,血红细胞沉降率降至(14.39±5.24)mm/1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P=0.000);C-反应蛋白平均为(5.36±2.38)mg/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P=0.000),两项指标均已恢复至正常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降至1.0(0.0,1.0)分,疼痛症状得到极大的缓解,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30,P=0.000)。结论 在表型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辅以分子药敏试验,有利于全面、快速地制定抗结核药品的治疗方案,术后科学、规范的个体化抗结核药品治疗是治愈耐药骨关节结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化脓性革兰阴性杆菌性脊柱炎(Gram-negative bacterial vertebral osteomyelitis,GNB VO)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诊断为化脓性GNB VO并行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化脓性GNB VO患者均有感染史或高危感染因素(高龄、并发糖尿病、其他慢性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其中,感染大肠埃希菌9例,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对手术前后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VAS)、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水平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末次随访(第12个月末)时术后患者病椎的骨性融合、治愈等情况。计数资料以“ x ˉ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3例化脓性GNB VO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1.46±0.78)分]、WBC[(7.14±1.20)×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0.69±0.03)、ESR[(10.29±4.82)mm/1h]、CRP[(3.57±2.07)mg/L]较术前[分别为(7.38±1.19)分、(15.93±2.82)×10 9/L、(0.08±0.02)、(72.71±18.45)mm/1h、(53.20±18.25)mg/L]均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33.34、8.99、6.40、9.21、6.67,P值均=0.000)。13例患者经敏感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12~16周后均治愈,其中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术后2周因刀口破溃,行3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刀口延期愈合。全部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复发。结论 化脓性GNB VO患者经过敏感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12~16周后,VAS评分、WBC、中性粒细胞、ESR、CR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可达到骨性融合的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2.3)岁;病程范围为3~10个月,平均病程为(5.6±1.5)个月。所有患儿随访时间达36~48个月,平均(41.2±3.4)个月。分析患儿术前及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局部后凸角、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ESR值为(20.2±5.8) mm/1 h,较术前[(50.2±13.3) mm/1 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8,P<0.01);CRP值为8(2,10) mg/L,较术前[20(4,30) 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2,P<0.01);Cobb角为(11.6±3.7)°,较术前[(25.2±6.7)°]明显改善(t=10.334,P<0.01);腰椎后凸角为(35.6±5.4)°,较术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2.3)岁;病程范围为3~10个月,平均病程为(5.6±1.5)个月。所有患儿随访时间达36~48个月,平均(41.2±3.4)个月。分析患儿术前及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局部后凸角、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ESR值为(20.2±5.8)mm/1h,较术前[(50.2±13.3)mm/1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8,P<0.01);CRP值为8(2,10)mg/L,较术前[20(4,30)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2,P<0.01);Cobb角为(11.6±3.7)°,较术前[(25.2±6.7)°]明显改善(t=10.334,P<0.01);腰椎后凸角为(35.6±5.4)°,较术前[(15.2±4.7)°]明显改善(t=23.500,P<0.01)。术前共有54例患儿(79.4%)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术后末次随访时降至8例(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24,P<0.01)。患儿术后植骨融合均达到Bridwell Ⅰ级标准,融合率达100%,融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为(6.6±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共有4例(5.9%)发生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在使用抗结核药品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腰椎结核患儿腰椎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植骨融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