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接受后牙种植冠桥修复患者100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量牙列咬合接触情况,分析咬合力与咬合接触时间变化情况。结果在100例患者中,有113颗种植修复体;随访情况为3个月时有101颗,6个月时有92颗,12个月时有80颗。在2周时,相较于天然牙,种植修复体咬合力更低(P0.05);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天然牙与种植修复体咬合力差异小(P0.05)。在2周、3个月、6个月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咬合时间比值有相关性(P0.05);在12个月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咬合时间比值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后牙种植修复体中,3个月为咬合接触强度显著增加时间点,应当对该时间点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行唇侧固定矫治后咬合改善的有效性,探究咬合改善与炎症控制的关系。方法:将纳入的22例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牙合相与正畸模型匹配,使用3Shape R700激光扫描仪获得数字化三维模型,在OrthoAnalyzer 软件中获得咬合分布图。从咬合分布与邻面接触两方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咬合变化进行评估。建立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的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炎症控制有利的正畸方法。结果:在全牙列水平上,咬合分布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84.5±20.9 vs.105.3±22.6, P <0.001), 邻面接触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68.9±9.1 vs. 83.7±6.3,P <0.001)。在牙位水平上,正畸治疗后的咬合分布评分在上颌前牙区有显著提升(P <0.001), 正畸治疗后的邻面接触评分在上下前牙区均有显著提升(P <0.01)。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年龄和性别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未见显著的相关关系(P >0.05)。初始牙周探诊深度、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和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均呈正相关(P <0.001)。结论:正畸治疗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咬合力分布、邻面接触均有显著改善。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及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呈正相关,提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中,应改善牙齿的咬合力分布与邻面接触,以促进牙周炎症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数字化方法复制暂时修复体牙合面形态在牙齿重度磨耗病例中的应用,以减少最终修复体的调牙合难度,节约临床时间,提升修复的精准度。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因牙齿重度磨耗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患者12例,实验组(6例)最终修复体制作时应用数字化复制暂时修复体牙合面形态,对照组(6例)应用传统方法制作最终修复体,分别记录两种方法制作最终修复体的调牙合时间、患者复诊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由患者对初戴修复体和戴用修复体3个月后的咬合舒适度进行评分,比较两种方法制作的最终修复体咬合舒适度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正中牙合和非正中牙合平均每个牙冠调牙合时间的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平均复诊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初戴时实验组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咬合舒适度评分中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 戴冠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咬合舒适度评分中位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应用数字化方法复制暂时修复体牙合面形态的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有利于降低重度磨耗病例修复的调牙合难度并达到可预测的功能和美学效果,对节约临床时间,提升修复精准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套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临床,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通过佩戴牙合垫缓解夜磨牙症的患者24名,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的上下牙列数字印模和抬高后的咬合关系,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进行数字化设计,将设计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进行切削;对照组通过真空压膜法制作传统软牙合垫。将两种方法制作的牙合垫分别让两组患者进行口内试戴,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佩戴两种牙合垫后的牙合接触特征,并由患者对牙合垫的固位、美观与咬合舒适度进行评分,采用IBM SPSS 20.0软件进行Mann-Whitney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建立了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临床应用发现,两组患者对两种牙合垫的固位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8,P=0.590), 实验组的美观评分(Z=2.038,P=0.042)与咬合舒适度评分(Z=-2.579,P=0.01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can结果显示,正中咬合时,对照组仅有双侧第二磨牙区存在牙合接触,而实验组可与下颌全牙列接触,前后牙合力均匀。结论: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的夜磨牙保护牙合垫改良了咬合设计,极大地简化和优化了牙合垫的制作流程,节约了医疗资源,有益环保,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转移牙合架固定法三维扫描重建牙列石膏模型牙尖交错牙合的精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底座分别粘贴直径6.0 mm树脂切削圆柱,于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上平均值牙合架。以100 μm红色马蹄形咬合纸记录后牙区咬合接触点,以咬合记录硅橡胶记录ICO咬合接触,统计咬合纸及咬合记录硅橡胶重叠的咬合接触点数目NA。以模型扫描仪配套转移牙合架分别固定上颌、下颌及位于ICO的上下颌并扫描,利用扫描仪内置配准软件重建模型牙尖交错牙合,保存位于ICO的上下颌模型数据为STL格式。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偏差分析功能分析三维模型的咬合接触点数目NS。将NA作为参考值,NS作为测量值,评价模型扫描仪重现咬合接触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即真阳性率。采用三坐标测量系统Faro Edge获取上下颌模型相对应圆柱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DR作为参考值,构建三维模型圆柱底面圆心并测量其相对应圆心之间的距离DM作为测量值,计算圆心距离偏差。结果:模型扫描仪重现咬合接触点的阳性预测值是0.76、灵敏度是0.81,重建牙尖交错牙合的上下颌特征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误差是(0.232±0.089) mm,经单样本t检验,特征点对5-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特征点对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牙合架固定法较好地再现了咬合接触点的个数和位置,满足临床需求,但该方法重建ICO的特征点距离大于参考值,以此进行修复体制作会导致咬合增高,需要进行临床调磨。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12年软、硬组织的变化,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回顾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2例,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12年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各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变化的项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牙性硬组织变化如下:上中切牙-SN角由110.98°±6.77°减少为109.21°±5.80°(P = 0.005),上中切牙-NA角由28.31°±6.80°减少为26.49°±6.18°(P = 0.002),上下切牙角由123.51°±8.14°增大为125.7°±10.01°(P = 0.035), 其余牙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后3~12年相比联合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上前牙有直立趋势。骨性硬组织变化中全面高由124.98°±11.98°减少为122.4°±11.05°(P = 0.024), 其余骨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后3~12年骨性硬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软组织测量值,上唇凸点至EP平面距离由(-2.78±2.20) mm减少为(-3.29±2.44) mm (P = 0.02), H角由8.27°±3.71°减少为7.32°±3.83° (P = 0.006),其余软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唇和颏部软组织变化表现为上唇少量回缩和颏部形态的少量改变。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3~12年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改变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同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引导骨组织再生(GB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牙种植及GBR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45)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对照组(n=45)采用钛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植骨密度、骨厚度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临床效果好,两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植骨密度、骨厚度比较,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海奥口腔修复膜较肽膜更有利于牙种植GBR,临床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美学区单颗牙即刻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 选取上颌前牙美学区行单颗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患者43例,12个月后,运用粉红色美学分值(PES)和白色美学分值(WES)全面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对美学效果的主观满意度,分析PES与WES,VAS与PES、WES之间的关系。结果 PES总分均值为(8.00±0.60),WES总分均值为(7.81±0.82);种植体PES与WES值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528,P<0.01)。患者VAS显示满意率为97.67%,患者VAS与PES值(r=0.561,P<0.01),与WES值(r=0.423,P<0.01)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其中PES与WES,VAS与PES、VAS与WES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下颌磨牙区即拔即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江门市口腔医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下颌磨牙区种植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即拔即种,B组给予延期种植,比较两组留存率、浅蝶形骨吸收率、种植12个月后PIS指标及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12个月两组留存率均为100%,浅碟形骨吸收率A组前磨牙为16.67%、磨牙为22.22%,B组前磨牙为10.00%、磨牙为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植入30个种植体,60个牙间乳头,其中3度29个、2度24个、1度7个,B组植入30个种植体,60个牙间乳头,其中3度14个、2度24个、1度22个,A组牙间乳头PIS指标优于B组,且A组牙间乳头PIS评分(2.36±0.52)较B组(1.87±0.48)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治疗效果满意率为93.33%较B组66.67%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下颌磨牙区缺牙患者可采取即拔即种的方法修复,缩短缺牙时间,促进咬合和咀嚼功能恢复,舒适且美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2人,共32颗患牙,按分层随机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颗。试验组拔牙后使用中空钻取种植位点处的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后将自体骨碾碎植入到骨间隙中,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对照组行常规即刻种植术,唇侧骨间隙植入Bio-Oss Collagen,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复诊时拍摄CBCT,进行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影像学比较。结果 两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评估玻璃体和通用型复合树脂用于后牙充填的耐磨性。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48名患者共108颗患牙(每组各54颗),随机分配用玻璃体(Beautifil Ⅱ,简称BF)或通用型复合树脂(Filtek Z350,简称Z350)进行充填。分别于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和4年,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间出现松动、脱落,累计存留率达97.2%。存留的312枚种植体中,上颌120枚、下颌192枚,其中直径为3.3、4.1和4.8 mm的种植体分别为5枚(1.6%)、115枚(36.9%)和192枚(61.5%),长度为8、10和12 mm的种植体分别为21枚(6.7%)、206枚(66.0%)和85枚(27.2%)。上部修复体固位方式中,粘接固位为277枚(88.8%),螺丝固位为35枚(11.2%)。负载5年后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平均吸收分别为(0.73±0.25) mm和(0.78±0.26) mm,近远中骨吸收程度与植入区骨质类型、种植体规格、修复基台角度、固位方式、临床冠-种植体长度比、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未显示有相关性(P>0.05)。修复后主要的机械并发症有:修复体固位螺丝松动(8.6%)或折断(2.9%)、修复体上螺丝孔封闭材料脱落(11.4%)、修复体崩瓷(13.8%)及修复体脱粘(14.1%),其中仅修复体脱粘的发生率与修复时使用的基台角度(0°/15°)和修复体的临床高度这两个因素相关(P<0.05)。结论: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单颗后牙缺失的修复病例中负重5年后,种植体周围的骨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完善的种植诊疗计划、规范严谨的临床操作以及定期的复查可能是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Smile Lite MDP(Smile Lite Mobile Dental Photograph)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进行前牙美学摄影的应用探索,简化美学摄影,方便医患沟通以及医技交流。方法: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配合智能手机拍摄前牙正面咬合相,对色温参数设置、Smile Lite MDP灯光组合及灯光强度等拍摄条件进行探索,采用医师及技师盲法评价的问卷调查方式,以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评估最佳拍摄参数。使用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在最佳拍摄条件下拍摄口内正面咬合相,分别测量中切牙正面观宽长比以及上前牙正面观宽度比,以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照片作为对照标准,研究Smile Lite MDP摄影系统对前牙形态还原的准确度。结果: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成像的最佳色彩还原的色温参数为5 000 K,最佳变焦倍数为4倍,Smile Lite MDP两侧灯光开启,灯光强度2档,采用该组条件的拍摄效果VAS评分较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 Lite MDP便携摄影系统使用4倍放大率拍摄和单反相机拍照系统摄影标准参数拍摄上前牙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 Lite MDP便携式口腔摄影系统应用于前牙美学分析摄影中能够真实、准确地还原前牙的颜色和形态,可以作为临床工作中简便易行的摄影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成年人后牙失去邻牙合接触后的三维位置变化,从近远中向、颊舌向、牙合龈向以及三维方向的移动幅度和移动速度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2019年1月1日至2月28日20例金属桩核修复的病例,进行观察性研究,所修复牙齿在治疗前均存在完整的近中、远中及咬合接触,桩核牙体预备时去除全部邻牙合接触。在桩核修复牙体预备后当日和戴入金属桩核当日,分别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桩核预备体的三维位置。在软件内测量牙齿在近远中向、颊舌向、牙合龈向的移动幅度,并由此计算牙齿在三维方向的移动幅度,再根据两次扫描的时间间隔计算牙齿的移动速度。结果: 受试者女性和男性各10人,平均年龄为(29.5±4.9)岁,平均观察时间为(10.9±2.7) d。牙齿的平均移动幅度在近远中向为(134.8±61.2) μm、颊舌向为(110.3±39.5) μm、牙合龈向为(104.8±57.5) μm、三维方向为(211.4±71.0) μm。女性的牙齿移动幅度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和三维方向上显著高于男性(P<0.05)。牙齿的平均移动速度在近远中向为(13.1±7.8) μm/d、颊舌向为(10.6±4.5) μm/d、牙合龈向为(10.1±6.8) μm/d、三维方向为(20.5±9.7) μm/d,女性的牙齿移动速度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上显著高于男性(P<0.05),在三维方向上女性的牙齿移动速度略高于男性[(24.0±11.2) μm/d vs. (16.9±6.7) μm/d],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然牙在失去邻牙合接触后,其三维位置会发生变化,且女性比男性的牙齿移动幅度更大、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 mm(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 mm(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 mm(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 mm(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P<0.05),颏突度(Pos-TVL)增加2.89 mm(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咬合干扰模型(experimental occlusal interference, EOI)与部分眶下神经切断模型(partial infraorbital nerve transection,pIONX)两种口颌面疼痛模型大鼠的自我赏罚实验行为学表现及机械诱发反应痛敏,比较两种测痛方法所反映的不同疼痛模型的疼痛特点。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分别为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sham-EOI、EOI、sham-pIONX与pIONX组,sham为假手术组)与自我赏罚实验组(sham-EOI、EOI、sham-pIONX与pIONX组,sham为假手术组)。于建模前及建模后1、3、7、10、14、21 d测定各组大鼠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与自我赏罚行为学表现。结果: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大鼠pIONX组von Frey纤维的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于1~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10 d达到最低;自我赏罚实验组大鼠pIONX组的总摄食时间于10~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10~14 d达到最低。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大鼠EOI组von Frey纤维的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于3~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 d达到最低;自我赏罚实验组大鼠EOI组的总摄食时间于1~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10 d达到最低。结论:自我赏罚实验可以作为口颌面疼痛的行为学测定新方法,而且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咬合干扰所致口颌面疼痛的模型中均可稳定应用。两种模型中,自我赏罚实验与机械刺激诱发反应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痛敏时程,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揭示不同模型的疼痛行为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CYP3A5基因型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血他克莫司浓度的影响,为肾移植术后患者他克莫司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YP3A5基因型分为野生纯合子组(CYP3A5*1/*1型,11例)、突变杂合子组(CYP3A5*1/*3型,46例)和突变纯合子组(CYP3A5*3/*3型,58例),记录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有效的血他克莫司浓度/剂量(C0/D)值。结果: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年龄构成比和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突变杂合子组比较,野生纯合子组患者术后7d、3个月、1年和2年他克莫司C0/D值明显降低(P=0.011,P<0.01,P=0.022,P=0.024);与突变纯合子组比较,野生纯合子组和突变杂合子组患者术后各个时段他克莫司C0/D值均明显降低(P<0.01)。野生纯合子组术后7d患者他克莫司C0/D值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1年和2年(P=0.004,P=0.049,P=0.036);突变杂合子组术后7d患者他克莫司C0/D值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P=0.006,P<0.01,P<0.01,P<0.01,P<0.01),术后1个月患者他克莫司C0/D值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P=0.013);突变纯合子组术后7d患者他克莫司C0/D值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P=0.002,P<0.01,P<0.01,P<0.01,P<0.01)。结论:CYP3A5基因多态性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血他克莫司浓度有明显影响,且这种影响可持续至术后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