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小鼠部分肝切除术(PH)后的再生过程中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1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6个PH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小鼠只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并不切除肝脏;PH组小鼠进行70%肝切除术,并分别于术后第6小时以及第1、2、3、5、7天处死。另外采用丙酮酸乙酯(EP)作为HMGB1的特异性抑制剂进行干预实验,9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H组和EP干预组,每组3只,EP干预组小鼠在70%肝切除术后按40 mg/(kg·d)给予EP腹腔注射,术后第2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提取总蛋白及核浆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提取的不同蛋白样品中HMGB1、TLR4、RAGE、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小鼠于进行70% PH后的1周内,肝组织内胞核中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第2天上升至顶峰(P < 0.05),之后逐渐回落,细胞质中该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其一致。干预实验中,相比较假手术组,术后第2天PH组中TLR4、RAGE、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P < 0.05)。EP干预后,虽然肝组织内胞核蛋白中的HMGB1以及总蛋白中TLR4与RAGE的表达水平与PH组比较没有明显改变,但胞浆蛋白中的HMGB1和下游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HMGB1在小鼠肝再生过程中对细胞的增殖发挥了调控作用,该蛋白可能作为调控肝再生的潜在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小鼠部分肝切除术(PH)后的再生过程中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1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6个PH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小鼠只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并不切除肝脏;PH组小鼠进行70%肝切除术,并分别于术后第6小时以及第1、2、3、5、7天处死。另外采用丙酮酸乙酯(EP)作为HMGB1的特异性抑制剂进行干预实验,9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H组和EP干预组,每组3只,EP干预组小鼠在70%肝切除术后按40 mg/(kg·d)给予EP腹腔注射,术后第2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提取总蛋白及核浆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提取的不同蛋白样品中HMGB1、TLR4、RAGE、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小鼠于进行70% PH后的1周内,肝组织内胞核中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第2天上升至顶峰(P < 0.05),之后逐渐回落,细胞质中该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其一致。干预实验中,相比较假手术组,术后第2天PH组中TLR4、RAGE、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P < 0.05)。EP干预后,虽然肝组织内胞核蛋白中的HMGB1以及总蛋白中TLR4与RAGE的表达水平与PH组比较没有明显改变,但胞浆蛋白中的HMGB1和下游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HMGB1在小鼠肝再生过程中对细胞的增殖发挥了调控作用,该蛋白可能作为调控肝再生的潜在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催化性抗氧化剂AEOL-10150对氮芥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对象为C57BL/6小鼠,采用腹腔单次注射盐酸氮芥(2 mg/kg)构建急性肝损伤模型,染毒后0.5和6 h分别给予AEOL-10150(5 mg/kg)进行治疗干预,染毒3 d后处死小鼠,收集眼球血液和肝组织,观察肝组织大体改变和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肝组织氧化还原调控分子Nrf-2的mRNA表达水平,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含量。结果: 2 mg/kg的氮芥单次腹腔注射3 d后可以成功诱导小鼠肝组织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与氮芥染毒组小鼠相比,AEOL-10150治疗组动物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血清ALT和AST活性降低,同时肝组织ROS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减少,伴有GSH含量增加和Nr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此外,AEOL-10150治疗组小鼠的肝组织MPO活性及血清TNF-α、IL-1β浓度较氮芥染毒组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 AEOL-10150能够有效减轻氮芥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抗氧化作用及抗炎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幼龄SD大鼠肝毒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SPF级刚断乳21 d的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3个2,4-D染毒组(18.125、36.250、72.500 mg/kg)和1个溶剂对照组(1%羧甲基纤维素溶剂),每天经口灌胃1次,连续染毒28 d。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行为和体质量变化。染毒结束后,取肝脏计算湿质量及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测;肝脏样品经处理后采用二硫二硝基苯甲酸(DTNB)直接法检测谷胱甘肽(GSH)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TBA法测定丙二醛(MDA)浓度;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肝组织细胞色素C浓度、Caspase-3、Caspase-9相对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体质量增长下降(P < 0.05),肝脏湿质量降低(P < 0.05);病理结果显示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部分肝组织出现胆管增生,并伴有炎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72.500 mg/kg 2,4-D染毒组肝匀浆中GSH活性降低(P < 0.05),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T-SOD活性降低(P < 0.05),肝匀浆MDA浓度升高(P < 0.05);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显示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肝组织的细胞色素C含量升高(P < 0.05),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Caspase-3、Caspase-9相对活性较对照组均增加(P < 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2,4-D可引起幼龄SD大鼠肝毒性的发生,其发生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释放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等来引发肝细胞凋亡,进而引起肝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B7同系物4(B7-H4)在小鼠食管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33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42只和诱癌组91只。诱癌组小鼠采用饮水法给予50 μg/mL 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15周,诱导小鼠食管癌前病变。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评价食管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B7-H4蛋白在食管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7-H4蛋白在小鼠血清中的表达。结果:从16~28周,4NQO诱癌组小鼠食管组织出现肉眼可见的增厚、凸起、肿块等病理改变。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食管组织癌前病变级别与诱癌时间呈正相关(r=0.55,P < 0.01)。另外,B7-H4在食管组织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前病变级别呈正相关(r=0.57,P < 0.01)。与对照组相比,第26周和第28周诱癌组小鼠食管组织B7-H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与正常小鼠相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小鼠血清B7-H4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 0.05)。结论:小鼠食管癌前病变进程中,B7-H4蛋白在血清和食管组织中表达上调,B7-H4可能参与了食管癌前病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肥胖小鼠胰腺组织中癌基因Kras,抑癌基因Trp53、Smad4的突变,初步探讨肥胖与胰腺组织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两组,分别以普通食物和高脂食物饲养24周,测量其体质量、进食量、体成分和血脂水平。提取高脂食物组小鼠胰腺组织的DNA,设计引物并通过高保真DNA聚合酶扩增Kras基因第2外显子,Trp53基因第8外显子,Smad4基因第9外显子的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标志基因Ki67在胰腺内的表达水平。结果:24周高脂食物饲养引起小鼠肥胖。与普通食物组相比,高脂食物组小鼠的体质量、摄入单位质量饲料的体质量增长量、体脂质量、肝体比、附睾脂肪脂体比均显著增高(P均 < 0.05),血浆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也显著上升(P < 0.05)。qPCR结果显示,高脂食物组小鼠胰腺组织Ki67 mRNA的水平显著升高(P <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脂食物组小鼠胰腺内存在多个Ki67阳性的胰腺导管细胞,提示胰腺细胞增殖活性升高。同时,检测到胰腺癌促癌基因Kras在肥胖小鼠中Kras基因CDS序列的第96位碱基由T突变为C(突变频率为2%)。结论:肥胖可能会增加胰腺组织中Kras基因的不稳定性,从而起到促进胰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在槲皮素抑制异烟肼(INH)诱导的L-02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L-02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INH组(10 mmol/L INH)、单独槲皮素组(50 μmol/L槲皮素)、槲皮素保护组(10 mmol/L INH+50 μmol/L槲皮素),各组细胞处理24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比色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评价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状态。Western blot检测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评价细胞内Nrf2/ARE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INH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1),线粒体ROS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 < 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明显降低(P < 0.01);与INH组相比较,槲皮素保护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P < 0.01),线粒体ROS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减少(P < 0.01),GSH含量及SOD活性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INH组细胞质中HO-1蛋白及细胞核中Nrf2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槲皮素保护组细胞质中HO-1蛋白及细胞核中Nrf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NH组(P < 0.01)。结论:槲皮素能够抑制INH诱导的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这可能与槲皮素对Nrf2/ARE信号通路的活性调节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活性氧(ROS)介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在异烟肼(INH)诱导肝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槲皮素对INH肝细胞毒性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 将L-02细胞随机分为5组:异烟肼组(10 mmol/L INH)、槲皮素处理组(10 mmol/L INH和50 μmol/L槲皮素)、谷胱甘肽(GSH)预处理组(20 mg/mL GSH、10 mmol/L INH和50 μmol/L槲皮素)、谷胱甘肽组(20 mg/mL GSH)、对照组(等体积的无血清培养基),作用24 h后,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细胞线粒体,荧光探针DCFH-DA和Rho-123检测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及膜电位;TBA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DPNH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羰基含量;ELISA法检测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NH处理细胞后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升高(P < 0.01),膜电位降低(P < 0.01)。与异烟肼组相比,槲皮素处理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降低(P < 0.01),膜电位升高(P < 0.05);谷胱甘肽预处理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低于槲皮素处理组(P < 0.05),线粒体膜电位高于槲皮素处理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经INH处理后MDA、蛋白质羰基及8-OhdG的含量增加(P < 0.01)。与异烟肼组比较,应用槲皮素后可使MDA、蛋白羰基、8-OHdG的含量减少(P < 0.01);谷胱甘肽预处理组MDA、蛋白羰基、8-OHdG含量低于槲皮素处理组(P < 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INH可诱导L-02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且ROS参与了此过程;槲皮素对INH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具有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RO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OS/Caspase-3信号通路在异烟肼(INH)诱导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槲皮素的保护效应。方法:将L-0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INH组(10 mmol/L INH)、25 μmol/L槲皮素组(10 mmol/L INH和25 μmol/L槲皮素)、50 μmol/L槲皮素组(10 mmol/L INH和50 μmol/L槲皮素)。各组均处理24 h后,应用MTT法检测L-02细胞存活率,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制备L-02细胞线粒体,利用DCFH-DA和Rho-123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Ψm),应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NH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1),与INH组比较,50 μmol/L槲皮素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P < 0.01);INH组细胞LDH活性、细胞凋亡率、线粒体RO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25和50 μmol/L槲皮素组细胞LDH活力、细胞凋亡率、线粒体ROS水平较INH组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且50 μmol/L槲皮素组作用更显著;INH组细胞线粒体△Ψm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1),25和50 μmol/L槲皮素组细胞线粒体△Ψm较INH组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50 μmol/L槲皮素组的作用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INH组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 0.01),与INH组比较,25和50 μmol/L槲皮素组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 < 0.05或P < 0.01),且50 μmol/L槲皮素组作用更明显。结论:INH可以诱导L-02细胞发生凋亡,ROS/Caspase-3信号通路参与了其凋亡的过程;槲皮素对INH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保护效应,机制可能与其减少ROS释放,抑制ROS/Caspase-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与白藜芦醇联用对肺癌细胞抗氧化和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对肺癌细胞存活和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肺癌A549细胞,分别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亚硒酸钠组、白藜芦醇组、亚硒酸钠和白藜芦醇联用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ROS水平,用酶标仪检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P-Rb)表达水平。结果:与单独处理组相比,亚硒酸钠与白藜芦醇联用可降低肺癌A549细胞的存活率,促进其凋亡,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与单独处理组相比,联用组能显著降低GSH表达水平(P < 0.05)和显著增加MDA (P < 0.05)和ROS表达水平(P < 0.05),联用组可以显著降低周期蛋白(P-Rb蛋白)的表达水平(P < 0.05)。结论:亚硒酸钠和白藜芦醇的联用对肺癌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氧化损伤及降低P-Rb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他胺染毒孕鼠对子代雌鼠子宫、卵巢发育及其氧化应激的影响,为生殖系统畸形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方法:8周龄自然受孕ICR雌性小鼠40只,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在孕12~18 d连续7 d进行300 mg/(kg·d)氟他胺灌胃,对照组以等体积大豆油灌胃。于子鼠出生7周后观察雌鼠外形,称体质量,取子宫、卵巢并称子宫、卵巢的质量,计算脏器指数。取小鼠子宫、卵巢组织制作切片,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并对各级卵泡计数。而后每组随机检测12只子鼠子宫、卵巢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子宫和卵巢中氧化应激基因Noxo1、Sod1Gpx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雌性子鼠与对照组相比外观无明显差异,但体质量降低(P < 0.05),子宫与卵巢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卵泡计数结果显示,实验组原始卵泡数量和成熟卵泡数量比对照组少(P < 0.05)。实验组雌性子鼠子宫中SOD活性、GSH-Px含量低于对照组(P < 0.05),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卵巢中SOD活性和GSH-Px含量低于对照组(P < 0.05),MDA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子宫中Noxo1mRNA表达水平升高,Sod1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Gpx1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卵巢中Noxo1 mRNA表达水平升高、Gpx1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P < 0.05),Sod1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氟他胺染毒孕鼠可致子代雌鼠子宫和卵巢发育异常,并抑制其子宫和卵巢的抗氧化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生酮饮食对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生酮饮食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10只雌性BALB/c裸鼠右下肢皮下注射人肺癌A549细胞,建立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标准饮食组(SD组)和生酮饮食组(KD组),分组当天测量裸鼠体质量、移植瘤体积、血糖及血酮浓度,以后每5 d测量1次。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0天,摘眼球取血处死裸鼠,取血后进行血脂四项检测。剥离移植瘤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5天起,KD组裸鼠血酮浓度较SD组升高,血糖浓度较SD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肿瘤细胞后第20天起,KD组裸鼠体质量及移植瘤体积小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0天,KD组裸鼠的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高于SD组,甘油三酯(TG)浓度低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法分析结果显示KD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45±0.10)高于SD组(1.0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KD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表达水平(4.40±0.89)高于SD组(2.4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生酮饮食可以抑制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氧化应激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淬灭胃癌SGC-7901细胞内活性氧(ROS)对维生素E琥珀酸脂(VES)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5、10和20 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用胃癌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处理12 h,经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染色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ROS水平。另将20 mmol/L NAC作用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处理细胞12 h,经DCFH-DA染色后,流式细胞术进一步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将20 mmol/L NAC作用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分别处理15和24 h后,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单纯VES处理组相比,20 mmol/L NAC预处理组胃癌细胞内ROS下降最为明显(P < 0.05)。与对照组相比,20 μg/mL VES能够诱导胃癌细胞内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 < 0.05);而与单纯20 μg/mL VES处理组相比,20 mmol/L NAC对VES诱导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5)。结论:在体外,淬灭胃癌细胞内ROS能够抑制VES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75、150、300 mg/kg)。枸杞多糖组动物连续灌胃受试物16 d,第10天开始,给予枸杞多糖组和模型组50%酒精连续灌胃7 d,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最后一次灌胃16 h后处死小鼠,取血清和肾脏。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葡萄糖(GLU)、尿素氮(BUN)和肌酐(CREA)浓度,用生化试剂盒测定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浓度,用ELISA方法测定肾脏中肿瘤杀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肾脏指数均升高,血清GLU、BUN、CREA浓度升高,肾脏SOD活性、GSH浓度下降,而MDA上升,肾脏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升高(P均<0.01),表明模型组小鼠在大量酒精刺激后,机体健康受到影响,肾脏受到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枸杞多糖中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增加,各剂量组肾脏指数均降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GLU浓度(7.63、7.82 mmol/L)降低,高剂量组BUN浓度和CREA浓度降低,而SOD活力升高,各剂量组GSH浓度升高,MDA浓度下降,各剂量组TNF-α浓度降低(P<0.05),高剂量组IL-β浓度与模型组相比降低(P均<0.05)。结论:枸杞多糖对于乙醇诱导的小鼠酒精性肾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SOX30基因敲除后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结构及激素分泌的影响,探讨SOX30基因在雄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SOX30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根据基因型鉴定结果将小鼠分为野生型(WW)、杂合型(KW)和纯合型(KK)共3组,分别称取各基因型小鼠(2.5月龄)体质量和各脏器质量并计算脏器系数。HE染色后观察各基因型小鼠睾丸及附睾病理改变并测量统计睾丸曲细精管直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睾丸组织匀浆液中睾酮(T)和抑制素B(INH-B)激素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睾丸组织中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特异性蛋白SOX9和3β-HSD的表达变化。结果:与WW型和KW型比较,KK型小鼠睾丸脏器指数显著降低(P < 0.05),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巨细胞及空泡变性,精子数量显著减少(P < 0.05),曲细精管外间质增生明显,附睾内未发现成熟精子。与WW型比较,KK型小鼠曲细精管管腔直径缩小(P < 0.05)。与WW型和KW型比较,KK型小鼠睾丸组织匀浆液中T和INH-B水平显著降低(P < 0.05)。WW型和KK型小鼠睾丸组织中SOX9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而KK型小鼠睾丸组织中3β-HSD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量较WW型明显升高(P < 0.05)。结论:SOX30敲除可导致睾丸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SOX30参与调控小鼠睾丸T和INH-B激素合成,在维持睾丸的正常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γ射线诱导小鼠胸腺淋巴细胞的微丝形态变化和对丝切蛋白(cofilin)磷酸化的影响,探讨cofilin及相关蛋白在辐射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按对照组(0 h),照射后3、6、9、12和24 h时间点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2 Gy γ射线诱导,根据cofilin蛋白表达规律,确定取材时间。另将24只BALB/c小鼠按γ射线诱导剂量随机分为未照射(0 Gy)组、2、6和10 Gy组共4组,照射3 h后取材,观察淋巴细胞微丝形态,进行cofilin蛋白1(cofilin 1)、磷酸化cofilin蛋白(p-cofilin)、LIM激酶1(LIMK1)、TES激酶2(TESK2)和Slingshot家族的磷酸酶2(SSH2)表达检测。结果:BALB/c小鼠在2 Gy γ射线照射3 h后胸腺淋巴细胞cofili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 < 0.05),因此后续实验选择照后3 h为取材时间。通过对cofilin及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发现随着γ射线照射剂量的增加,胸腺淋巴细胞cofilin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以10 Gy组增加最为明显(P < 0.05);而p-cofilin的表达则减少,10 Gy组减少最为明显(P < 0.05)。LIMK1、TESK2和SSH2的表达在照射后无显著变化(P > 0.05)。结论: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更多的SSH2使p-cofilin的Ser3位点去磷酸化,胞质内cofilin的量增多,参与到微丝骨架组装的过程中,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验证丹参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抑制人大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进一步通过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阐述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HCF-116,分成HCT-116组、HCT-116+H2O2组、HCT-116+SalB组、HCT-116+SalB+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组。分组干预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含量、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SalB对HCT-116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P<0.01);SalB、H2O2促进HCT-116细胞内ROS生成(P<0.01),ROS清除剂NAC预处理可清除由SalB产生的ROS(P<0.01);SalB抑制HCT-116细胞增殖(P<0.01)并促进其凋亡(P<0.01),该作用可被NAC部分逆转(P<0.05);SalB引起HCT-116细胞G0/G1周期阻滞(P<0.01),NAC预处理完全逆转SalB导致的周期阻滞(P<0.05)。结论 SalB可通过增加HCT-116细胞内ROS水平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