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p53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抑癌基因,其生物功能好似“基因组卫士”。既往研究表明大约50%的肿瘤存在P53蛋白功能缺陷,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p53 rs1625895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384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法测序其p53 rs1625895基因型,分析rs1625895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临床特征、一线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AA型2例(0.5%),AG型34例(8.9%),GG型348例(90.6%)。rs1625895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指出现以下任一症状:原因不明反复发热(常在38 ℃以上)、盗汗、原因不明6个月内体质量减少10%]、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分子分型等临床病理学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P > 0.05)。AA/AG与GG型患者的一线化疗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82.9%和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A/AG和GG基因型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e, PFS)分别为71.8%和62.3%(χ 2= 1.351,P = 0.245),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 OS)分别为72.2%和64.1%(χ 2= 1.267,P = 0.2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在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B-cell, GCB)亚组中,AA/AG和GG基因型患者的5年PFS分别为91.7%和72.7%(χ 2= 4.493,P = 0.034);5年OS分别为91.7%和76.7%(χ 2= 4.246,P = 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A/AG基因型患者预后明显优于GG型患者。而在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 non-GCB)亚组,AA/AG和GG型的5年P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一线方案是否含有利妥昔单抗将患者分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cyclophosphor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prednisone, CHOP)治疗组及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ituximab, cyclophosphor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prednisone, R-CHOP)治疗组,结果在不同亚组中,AA/AG和GG型的5年PFS及OS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于一线接受CHOP方案化疗的DLBCL患者,p53 rs1625895不能预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但在GCB型患者中,rs1625895有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瘤(ocular adnexal lymphomas,OAL) 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的代谢参数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OAL之间代谢参数的差异。方法 将2012年4月至2020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由病理诊断为OAL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average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与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 lesion,TLG)。以18F-FDG PET/CT结果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Ann Arbor分期。根据主要病理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代谢参数的差异,并比较所有病例各代谢参数与不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共计37名初发OAL患者纳入研究。病理分型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n=13)、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n=12)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ENK-TCL, n=7)为主。通过比较上述3组患者各项代谢参数后发现,DLBCL、 ENK-TCL与MALT之间各项代谢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所有37例患者中,不同分期的代谢参数中SUVmax和TLG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各项代谢参数均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 其中TLG与MTV的相关性较SUVmax及SUVmean更强。结论 18F-FDG PET/CT各项代谢参数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其中TLG与MTV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中心收治的68例初治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分析其疗效及预后。结果 68例成人T-ALL患者中位年龄23(14~60)岁,男性多见。第1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73%,皮质T-ALL的CR率最高,其他T-ALL其次,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低,分别为100%、73%、54%(χ 2=5.712,P=0.058);年龄>35岁病例组首疗程CR率低于≤35岁病例组(40%比79%,χ 2=6.364,P=0.012),性别、白细胞计数各组的首疗程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疗程后总CR率93%。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SCT)、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24个月、未达到(P=0.002)。5年总生存率为25%,化疗、auto-SCT、allo-SCT中位OS分别为24、34、30个月(P=0.00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38%(P=0.037)。将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达CR时间>4周、T亚型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0×10 9/L是影响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风险比2.540,95%CI=1.058~6.099,P=0.037)。结论 成人T-ALL患者预后差,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中全脑照射的作用,分析生存预后因素。方法 对93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其中68例先行全脑照射(全脑照射组),然后行局部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25例只行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低分割组)。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全脑照射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0%、27%;低分割组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5%、15%;两组无显著差异性(log-rank,P=0.502)。全脑照射组与低分割组1年颅脑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7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28)。多因素分析提示颅外活动性病灶(P=0.002)、KPS评分(P=0.034)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全脑照射无生存得益,而有助于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山东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CMM患者61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进行记录与随访,采用SPSS1 13.0软件,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 法比较各组的生存率,Cox 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1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23.0%、16.4%.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临床分期、病变部位有无溃疡及是否接受手术切除有相关性(P均<0.01).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CMM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分期是山东省CMM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建立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arot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腮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回顾性评估所有病例的影像资料,获取相关影像特征,评估肿瘤恶性风险概率,并分为6个等级(1级,正常腮腺; 2级,基本确定为良性病变或肿瘤; 3级,无明确恶性病变证据但不能确定为良性病变; 4级,怀疑为恶性肿瘤病变但证据不充分; 5级,恶性肿瘤影像征象较充分; 6级,有恶性肿瘤病理学证据)。结果:共纳入腮腺肿物病例897例次,其中良性病变905例次、恶性肿瘤98例次,影像诊断为2级、3级、4级和5级的病变中,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分别为0.4%、5.7%、35.5%和96.7%,随PI-RADS分级呈逐渐增高趋势(Z=-15.579,P<0.001)。相邻等级[2级与3级(χ 2=12.048,P=0.001)、3级与4级(χ 2=75.231,P<0.001)、4级与5级(χ 2=32.266,P<0.001)]之间的恶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hen’s Kappa检验表明两位研究者分级诊断具有中度一致性(κ=0.614,P<0.001,95%CI: 0.569~0.695)。结论:应用影像诊断分级方法对腮腺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PGIL)的临床特征和内镜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过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PGIL的82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中位发病年龄64岁。统计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内镜特点、病理类型及生存时间。结果 82例患者中,胃淋巴瘤患者54例(65.9%),以累及两个部位(胃窦体)以上最常见,小肠淋巴瘤患者17例,(20.7%),结直肠淋巴瘤患者11例(13.4%)。PGIL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消瘦和消化不良。实验室检查显示,部分患者存在贫血和乳酸脱氢酶升高。PGIL的内镜下表现大多以溃疡性病变为主,也存在隆起性病变及浸润生长性病变;胃肠道黏膜受累时,以黏膜脆性增加最常见。在82例确诊PGIL的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共74例(90.2%),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最多见;共随访68例PGIL患者,胃淋巴瘤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优于肠道淋巴瘤的患者。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DLBCL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溃疡性病变是PGIL的主要内镜下表现,且病变黏膜脆性增加,因此内镜医师应仔细辨认病变并多点活检,提高内镜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结直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并通过列线图预测该肿瘤生存概率,为指导临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获取199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结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资料,对入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绘制成列线图,之后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生存准确性.结果: 546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发病年龄64岁,区域淋巴结转移率9.4%.546例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发病年龄 > 64岁,未婚/离婚,结肠间质瘤(与直肠间质瘤相比),非手术治疗,组织分化级别高,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具有更差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P均<0.05), 美国东部地区诊治患者比西部地区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 = 0.027),以上独立预后因素预测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为0.76(95%CI: 0.72-0.80)和0.75(95%CI: 0.72-0.78).在174例组织分化级别和肿瘤部位明确的患者中,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组织分化级别和是否行手术治疗(P均<0.05),而肿瘤部位仅与肿瘤特异性生存显著相关(P = 0.041),未证实与总生存显著相关(P = 0.057),采用这4个预后影响因素预测546例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是0.71(95%CI: 0.66-0.75)和0.73(95%CI: 0.70-0.77), 能较准确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结论: 结直肠间质瘤预后受多个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列线图能为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primary female genital system lymphoma,PFGS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诊断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诊8例PFGS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4.3±12.6)岁,其中原发于卵巢4例,宫体2例,宫颈1例,外阴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腹胀、腹水及盆腔肿物。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免疫组织化学中CD20均呈阳性,Ki67较高。IIEA期患者4例,IVA期患者3例,IVB期患者1例。6例患者依据手术后病理诊断,2例患者行肿物活检诊断;5例患者接受了以CHOP方案为主的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其中1例进行了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失访,2例死亡,5例生存(其中4例无瘤生存)。结论 PFGSL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原发妇科恶性肿瘤容易混淆。当肿物呈乳白色细腻样或反复抽取腹水无法找到癌细胞时需警惕PFGSL。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物可获得病理明确诊断,CHOP为主的化疗方案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结直肠间质瘤预后相关因素,并通过列线图预测该肿瘤生存概率,为指导临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获取199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结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资料,对入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将分析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绘制成列线图,之后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生存准确性.结果: 546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发病年龄64岁,区域淋巴结转移率9.4%.546例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发病年龄 > 64岁,未婚/离婚,结肠间质瘤(与直肠间质瘤相比),非手术治疗,组织分化级别高,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具有更差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P均<0.05), 美国东部地区诊治患者比西部地区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时间(P = 0.027),以上独立预后因素预测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为0.76(95%CI: 0.72-0.80)和0.75(95%CI: 0.72-0.78).在174例组织分化级别和肿瘤部位明确的患者中,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组织分化级别和是否行手术治疗(P均<0.05),而肿瘤部位仅与肿瘤特异性生存显著相关(P = 0.041),未证实与总生存显著相关(P = 0.057),采用这4个预后影响因素预测546例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C指数分别是0.71(95%CI: 0.66-0.75)和0.73(95%CI: 0.70-0.77), 能较准确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结论: 结直肠间质瘤预后受多个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列线图能为预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随访结果,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369例患者中,男性180例,女性189例;中位年龄56岁(3个月至92岁),中位病期3个月。28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肿块,38例为组织溃疡坏死,48例呈软组织弥漫性肿胀。病变位于面颈部软组织者90例(颈部75例,占20.3%),大唾液腺99例(腮腺77例,占20.9%),口腔软组织103例,颌面部骨组织50例,咽部软组织20例,颞下窝7例。247例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仅40例伴有B症状。298例为B细胞NHL,70例为T细胞NH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鼻型最常见。Ann ArborⅠ期87例、Ⅱ期138例、Ⅲ期106例、Ⅳ期38例。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164例患者死亡,1年、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1%、82.4%和5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蒙古族患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WHO(2008)新分类的实用性。方法:复查371例既往经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观察其形态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按WHO(2008)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定性和分类,对其中126例有随访的病例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317例中,319例NHL(85.98%),其中B细胞肿瘤67.08%,T和NK细胞肿瘤32.9%,52例(14.0%)为CHL。前六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PT-un)、结外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滤泡性淋巴瘤(FL)、T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T-LB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青少年中最常见为LBL、DLBCL淋巴瘤。不同类型NHL的生存情况在总体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与SLL的预后最佳,LBL与PT-un的预后最差,DLBCL与FL介于前两者之间。结论:WHO(2008)新分类实用性强、便于掌握,各亚型的形态学、免疫学指标可靠,结合临床能较好应用于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肿瘤最大径≤4 cm的小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进一步了解其发生特点及影响术后复发、进展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择肾细胞癌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状况、肿瘤特征、肾细胞癌病灶的病理特征(含镜下特征)。按肾肿瘤病灶最大径将患者分组,使用单因素分析比较各组间患者肿瘤分期、分级与镜下病理特征间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小肾细胞癌患者肿瘤进展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200例肾细胞癌患者中127例患者的肿瘤最大径≤4 cm,病理亚型以肾透明细胞癌为主。随着肿瘤最大径增加,患者出现更高的T分期(P<0.01)、更高的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P<0.05), 淋巴结转移概率显著升高(P<0.01)。肿瘤最大径≤4 cm时,患者也可出现肿瘤侵犯肾周脂肪、肾窦,肿瘤分级升高(≥3级)及同时性肺转移。肿瘤最大径>4 cm且≤7 cm的肾细胞癌患者出现脉管内癌栓(9.3% vs. 0)、肿瘤坏死(27.8% vs. 5.5%)的比例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4 cm的患者(P<0.01)。以肿瘤最大径2 cm作为分界点对小肾细胞癌患者行亚组分析,最大径>2 cm且≤4 cm的肿瘤与最大径≤2 cm的肿瘤相比,出现肿瘤内出血(44.7% vs. 23%,P<0.05)、坏死(8.2% vs. 0,P=0.095)的患者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明细胞癌出现肿瘤侵犯肾被膜的概率高于其他亚型小肾细胞癌(OR=5.15,95%CI:1.36~19.52), 肿瘤内部坏死的小肾细胞癌周围更有可能出现假包膜(OR=14.90,95%CI:1.41~157.50),肿瘤最大径增加会使出现高级别(≥3级)肾细胞癌的概率增加(OR=3.49,95%CI:1.11~10.93)。结论:小肾细胞癌(≤4 cm)整体病理分期、分级较低,但可能出现肾外侵犯及同时性远处转移(synchronous metastasis)现象。肿瘤内部出血、坏死,组织学亚型为透明细胞癌的肿瘤可能影响肿瘤侵犯肾被膜、肿瘤周围出现假包膜等病理特征的发生概率,可以作为进一步区分小肾细胞癌肿瘤学行为、评估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686例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临床随访数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测定均在入院第1天,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贫血分类标准(男性血红蛋白<130 g/L,女性血红蛋白<120 g/L), 将患者分为贫血和正常血红蛋白水平两组,并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6例患者中,女性383(55.8%, 383/686)例,男性303(44.2%,303/686)例,中位年龄为68岁(四分位距:60~74岁), 术前贫血患者320例(46.6%,320/686)。术前贫血和患者性别(P = 0.002)、年龄(P < 0.001)、淋巴结转移(P = 0.026)、肿瘤分级(P = 0.018)、伴随原位癌(P = 0.038)、肿瘤组织坏死(P = 0.007)和肾功能状态(P < 0.001)显著相关。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四分位距:31~75个月), 随访期间共有160例(23.3%,160/686)患者死亡,其中141例(20.6%,141/686)死于肿瘤,19(2.7%,19/686)例死于其他疾病或意外。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贫血是患者总生存(P<0.001,HR = 1.861)和肿瘤特异性生存(P = 0.003,HR = 1.68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贫血是UTUC患者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评估T1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T1期NMIBC患者215例,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情况。作术前LMR与患者预后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MR的最佳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3.86,n=77)和高LMR组(LMR≥3.86,n=138);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LMR水平患者的累积DFS率和OS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DFS和OS的因素。 结果 215例T1期NMIBC患者随访2~92个月,DFS率为59.07%,OS率为65.12%。Kaplan-Meier曲线示,低LMR组患者累积DFS率(χ 2=4.784,P=0.029)与累积OS率(χ 2=7.146,P=0.008)均明显低于高LMR组。肿瘤大小≥3 cm(HR=1.398,95%CI:1.042~1.875,P=0.025)、病理G3级(HR=1.266,95%CI:1.026~1.563,P=0.028)、LMR≥3.86(HR=2.347,95%CI:1.080~5.101,P=0.031)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DFS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3 cm(HR=1.228,95%CI:1.015~1.484,P=0.034)、病理G3级(HR=1.366,95%CI:1.017~1.834,P=0.038)、LMR<3.86(HR=2.008,95%CI:1.052~3.832,P=0.035)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OS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外周血LMR水平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低水平LMR患者术后的NMIBC进展风险与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对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世纪坛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且病例资料完善的PMP患者,利用Image-Pro Plus定量研究其HE病理图像的TSR,分析TSR与PM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纳入30例PMP患者,男16例(53.3%),女14例(46.7%),平均年龄(54.9 ± 2.3)岁;组织病理学分级为腹膜低级别黏液癌(low-grade mucinous carcinoma peritonei,LMCP)15例(50.0%)和腹膜高级别黏液癌(high-grade mucinous carcinoma peritonei,HMCP)15例(50.0%);脉管癌栓者4例(13.3%),神经侵犯者3例(10.0%),淋巴结转移者4例(13.3%);中位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评分36分(范围3~39分),中位TSR为8%(范围2%~24%),TSR≤10%者19例(63.3%),TSR>10%者11例(3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Ki67标记率≤50%者16例(53.3%),>50%者14例(46.7%);p53突变率为56.7%;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相关蛋白缺失率为11.8%;MUC2,MUC5AC,CDX2,CK7与CK20的表达率分别为66.7%,100.0%,82.6%,56.0%和92.3%.TSR与组织病理学分级,神经侵犯,Ki67标记率,p53突变密切相关(P<0.05).截至末次随访时间,21例(70.0%)患者死亡,9例(30.0%)患者存活,其中6例患者带瘤生存.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7个月(95%CI:10.4~11.5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5%,32.3%,27.7%.生存分析显示,中位总生存期在TSR≤10%组为19.4个月(95%CI:3.0~35.9个月),TSR>10%组为12.6个月(95%CI:0.7~24.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3.996,P=0.046).结论: TSR与PMP的组织病理学分级,肿瘤增生,侵袭行为,患者预后有正相关性,可作为评估PMP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对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世纪坛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且病例资料完善的PMP患者,利用Image-Pro Plus定量研究其HE病理图像的TSR,分析TSR与PM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纳入30例PMP患者,男16例(53.3%),女14例(46.7%),平均年龄(54.9 ± 2.3)岁;组织病理学分级为腹膜低级别黏液癌(low-grade mucinous carcinoma peritonei,LMCP)15例(50.0%)和腹膜高级别黏液癌(high-grade mucinous carcinoma peritonei,HMCP)15例(50.0%);脉管癌栓者4例(13.3%),神经侵犯者3例(10.0%),淋巴结转移者4例(13.3%);中位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评分36分(范围3~39分),中位TSR为8%(范围2%~24%),TSR≤10%者19例(63.3%),TSR>10%者11例(3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Ki67标记率≤50%者16例(53.3%),>50%者14例(46.7%);p53突变率为56.7%;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相关蛋白缺失率为11.8%;MUC2,MUC5AC,CDX2,CK7与CK20的表达率分别为66.7%,100.0%,82.6%,56.0%和92.3%.TSR与组织病理学分级,神经侵犯,Ki67标记率,p53突变密切相关(P<0.05).截至末次随访时间,21例(70.0%)患者死亡,9例(30.0%)患者存活,其中6例患者带瘤生存.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7个月(95%CI:10.4~11.5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5%,32.3%,27.7%.生存分析显示,中位总生存期在TSR≤10%组为19.4个月(95%CI:3.0~35.9个月),TSR>10%组为12.6个月(95%CI:0.7~24.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3.996,P=0.046).结论: TSR与PMP的组织病理学分级,肿瘤增生,侵袭行为,患者预后有正相关性,可作为评估PMP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