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融合MRI与CT图像的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底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本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4例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融合MRI与CT图像的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指引下接受显微外科手术。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变化。结果14例中,近全切8例,次全切6例。术后3周,12例神经功能改善或同术前,2例神经功能下降,功能下降者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60,生活可自理。结论融合MRI与CT图像的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可为颅底显微外科手术提供全面的导航信息,提高了肿瘤切除程度及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技术与电生理技术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例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术前CT、MRI、MRA等影像多模态融合,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切除范围;15例颅底附近贴附5个MARK,分别在开骨瓣前及切除病灶后检查是否发生移位,探讨术中持续导航的精确性;对后组颅神经进行全程电生理监测,保护相关颅神经。结果:神经导航具有良好的持续精确性,肿瘤及其周围结构定位准确,在综合的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全切除16例(76.2%);次全切3例(14.3%),大部分切除2例(9.5%),术后所有病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远期生活质量KPS评分80~100分,2例复发。结论:颅底肿瘤与颅底组织结构位置相对固定,术中脑移位不明显,对于导航的定位精确性影响较小;术中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及时反馈肿瘤的切除深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的同时加快手术进程,避免脑重要结构的副损伤,两者的联合应用在颅底肿瘤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切除侵犯中颅窝的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安全而彻底的手术进路.利用颞部切口可充分暴露中颅窝底和颞下窝以及颌下进路显露咽旁区解剖的特点,联合进路切除2例咽旁颞下区巨大肿瘤.2例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颞下区肿瘤顺利切除,患者术中组织损伤、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颞部-颌下联合进路适合于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颞下区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除侵犯中颅窝的咽旁颢下区巨大肿瘤安全而彻底的手术进路。利用颢部切口可充分暴露中颅窝底和颢下窝以及颌下进路显露咽旁区解剖的特点,联合进路切除2例咽旁颢下区巨大肿瘤。2例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颢下区肿瘤顺利切除,患者术中组织损伤、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颞部-颌下联合进路适合于侵犯中颅窝底的咽旁颢下区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颈腮腺入路在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高位、肿瘤巨大、哑铃型且边界欠清,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及颞面干后,于外耳道软骨前方、腮腺的后缘以及颞面干的上方间隙向深部分离至肿瘤上极,剥离子分离并下压肿瘤与下方常规颈部自下而上肿瘤游离会师后,从颌下区取出肿瘤。腮腺浅叶不切除,面神经分支不做过多解剖。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1例;术中出血均少于300 mL;1例患者出现术后同侧眼睑轻度闭合障碍,两周后完全正常;所有患者面容美学保存理想。 结论 对于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不仅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由于减少了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的处置,术后相关神经并发症及腮腺区凹陷性改变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新型智能穿刺手术导航设备引导不同部位穿刺活检及消融手术,探讨其广泛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穿刺手术导航IQQA?-Guide系统辅助CT引导进行微创诊疗患者23例,其中穿刺活检11例,射频消融6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6例.将患者术前术中影像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自主研发的穿刺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的精确性及可行性。方法:使用仿真头颅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橡皮泥模拟软组织,术前对模型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扫描,将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的术前设计系统,分割卵圆孔作为目标点,选取“皮肤进针点”后生成穿刺路径。将模型固定于模拟手术床的实验台,使用点配准的方式完成系统配准,发送穿刺路径数据至机器人控制器,经过医生确认穿刺路径后,在导航引导下机器人系统自动完成穿刺手术操作。穿刺完成后导航仪获取针尖即刻位置坐标,通过配准矩阵转换,计算针尖点与设计靶点的几何距离对穿刺精度进行术中验证,将穿刺针从执行器末端松解,对模型进行CBCT扫描再次获取术后图像数据,将术前、术后头颅进行图像融合,选取术后图像中针尖坐标数据,经过配准矩阵转换,计算针尖点与设计靶点的几何距离进行术后精度验证。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以配对t检验方法对术中导航验证精度与术后图像融合验证精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穿刺手术均一次成功穿过卵圆孔,术中导航验证平均穿刺误差为(0.56±0.07) mm,术后图像融合验证平均穿刺误差为(1.49±0.1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手术高效、可靠,导航精度是影响机器人辅助穿刺手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胸部CT显示前纵隔肿物,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水平均明显升高。5例术前接受穿刺活检,诊断为卵黄囊瘤,接受含铂双药或三药方案化疗后行肿瘤扩大切除,其中4例术后继续进行化疗;另2例患者术前未接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卵黄囊瘤,并接受含铂方案化疗。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达到R0切除,1例为R1切除。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肺炎和1例肺不张)。3例术后1年内出现肺转移,4例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经合理诊治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颧弓和颞颌径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经颧弓和颞颌径路在手术显微镜下为侧颅底肿瘤 4例行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 5年 ,良性肿瘤 3例无复发 ,非霍杰金淋巴瘤 1例存活。结论 :经颧弓和颞颌径路适用于切除侵及颞下窝、翼腭窝的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同期手术在颅颌面部骨折合并全身多发伤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 研究分别采用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治疗方案的64例患者的恢复情况。对比了两组患者固定钛板取出时间、颅颌面部外形、咬合关系、咀嚼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对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 同期手术相对于分期手术可以避免或减轻肺挫裂伤和出血休克患者的呼吸困难问题,缩短术后颌骨骨折部位钛板取出时间,显著改善面部外形、咬合关系、咀嚼功能恢复,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在条件允许时,推荐采用同期手术治疗方案治疗颅颌面骨折合并全身多发伤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WI-T2WI图像融合在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金华广福医院就诊收治经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中央型肺癌患者共60例,行增强CT及MRI模拟定位,使用Pinnacle39.6放疗计划系统对T2WI与DWI图像进行融合,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进行对比,分析增强CT与DWI-T2WI图像融合图像和边界区分情况,检出淋巴结的结果分析,分析合并肺不张和无合并肺不张患者GTVt差异定量分析,采用配对四格表χ2检验;GTVt差异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DWI-T2WI融合图像较增强CT更易区分肺不张和肿瘤的边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0.05);DWI-T2WI融合图像与增强CT均诊断为阳性淋巴结的有32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3);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累计GTV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P<0.05),差异因素主要与是否合并肺不张(Wald=12.58,P<0.05)、肿瘤病理类型(Wald=5.22,P<0.05)相关。 结论 DWI-T2WI图像融合在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能够很好的区分肿瘤边界和肺不张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如何在神经外科导航系统中应用CT与MR融合技术,结合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颅底肿瘤。方法 26例病人,全部应用CT及MR融合技术的冲经外科导航系统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肿瘤全切20例,近全切6例。全部病人无一例死亡。结论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对于颅底肿瘤有更精确的术中定位,应用CT及MR融合技术则可更好地显示肿瘤并排除CT影像伪影的干扰.从而达到更精确的术中导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影像导航技术施行鼻腔鼻窦、前中颅底的手术,避免颅底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组织的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应用内镜下影像导航技术共施行鼻腔鼻窦、前中颅底手术1250例,其中鼻息肉/鼻窦炎549例,鼻窦炎256例,鼻窦囊肿68例,后鼻孔闭缩及粘连14例,外伤性眶壁、视神经管骨折29例,脑脊液鼻漏19例,前中颅底肿瘤315例,其中垂体瘤32例、良性肿瘤250例、恶性肿瘤33例。结果 1250例均顺利、准确地配准(部分病例在配准时因计算机原因延迟至30min),内镜下均能顺利找到骨折部位、瘘口或者窦口位置,顺利确定肿瘤边界,明确周围重要结构位置,避免了损伤。结论 内镜下影像导航在前中颅底外科手术中有定位准确、标志清楚、降低手术并发症、可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等优点,可以弥补单纯鼻内镜下操作缺乏层次感的局限性。配准精确是导航手术的关键,一旦对应关系破坏将出现严重后果,所以术中应定时检查配准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底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颅底肿瘤患者109例,包括脑膜瘤40例,神经鞘瘤18例,动脉瘤17例,胆脂瘤8例,垂体瘤22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术前64排CT三维重建,以容积再现法(VR)及最大面积投影法(MIP)等作图像三维重建处理,模拟手术入路。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清楚显示了颅底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吻合。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颅底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设计手术入路及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及三维重建等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博医来神经导航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及三维表面重建,实施教学培训。选择2017年8月—2019年7月在神经外科实习的30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对该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同期传统教学组30名研究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神经外科教学中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及三维重建技术等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利于学生理解颅脑的三维解剖结构,建立良好的三维空间概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结论影像后处理技术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加速临床专科技能学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并构建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CT三维可视化术前评估系统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因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初步探究,同时收集我国16家临床中心因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同质化标准数据,应用CT三维可视化系统(IPS系统,Yorktal)评估肿瘤解剖结构、血供等信息,通过归纳和总结构建评估系统,完成虚拟手术设计及术中辅助导航,指导临床手术。结果: 基于泌尿系增强CT建立三维可视化图像,评分系统纳入肿瘤最长径和体积、肿瘤侵入实质内体积占比、肿瘤侵入实质最大深度、肿瘤与肾实质接触面积、肿瘤肾实质接触面平整度、肿瘤所在肾脏分段位置、肾血管变异情况及肾周脂肪。肿瘤平均二维直径为(2.78±1.43) cm,平均三维最大径为(3.09±1.35) cm,术后病理平均大小(3.01±1.38) cm。三维重建肿瘤最大径与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显著相关(r=0.502,P=0.020;r=0.403,P=0.046)。三维重建及病理肿瘤体积分别为(25.7±48.4) cm3、(33.0±36.4) cm3(P=0.229),三维重建肿瘤体积与术中出血量显著相关(r=0.660,P<0.001),肿瘤侵入肾实质内体积占比与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相关(r=0.410,P=0.041;r=0.587,P=0.005)。肿瘤与肾实质接触面积及是否存在血管变异与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未见相关性。完成术前评估的同时,重建后的三维影像可在Touch Viewer系统上进行缩放、旋转、组合显示、颜色调整、透明化、长度体积自动测量及模拟裁切等操作,满足术前虚拟手术规划及术中辅助导航的要求。结论: 三维图像可提供更加直观的解剖结构,清晰显示肿瘤解剖参数及血供、脂肪等信息,CT三维重建肾肿瘤评价系统可帮助预测肾部分切除术手术难度、围术期并发症等。重建的三维可视化图像导入指定程序或机器人操作系统即可完成虚拟手术及术中辅助导航,帮助手术医师更好地把握手术过程。评分系统所包含的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分值权重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及完善。  相似文献   

17.
A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CAD) system for breast tumor based on color Doppler flow images is proposed. Our system consists of automatic segmentation, feature extra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rs. First, the B-mode grayscale image containing anatomical information was separated from a color Doppler flow image (CDFI). Second, the boundary of the breast tumor was automatically defined in the B-mode image and then morphologic and gray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Third, an optimal feature vector was created using K-means cluster algorithm. Then a back-propagation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was used to classify breast tumors as benign, malignant or uncertain. Finally, the blood flow feature was extracted selectively from the CDFI, and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uncertain tumor as benign or malignant. Experiments on 500 case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ystem yields an accuracy of 100% for the malignant and 80.8% for the benign classification. Comparing with other systems, the advantage of our system is that it has a much lower percentage of malignant tumor misdiagn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CT、SPECT或PET图像的对比研究,探讨PET/CT融合图像在诊断体部转移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体部转移性肿瘤共19例60个病灶,所有病例均经CT、SPECT或PFT、PET/CT扫描等手段检查,其中CT检查19例,平扫9例,另10例加做增强扫描;SPECT检查11例,其余8例为PFT检查;PET/CT检查19例。分别在这些图像上观察并记录肿瘤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放射性核素分布、有无淋巴结增大或局部软组织肿胀等情况。结果:9例转移性肺癌,PET/CT检出率为100%(29/29个),SPECT或PET为86.2%(25/29个),CT为82.8%(24/29个);7例脊柱转移性肿瘤,PET/CT检出100%(17/17个),SPECT或PET为88.2%(15/17个),CT为76.5%(13/17个);3例转移性肝癌,检出率分别为PET/CT100%(14/14个),SPECT或PET71.4%(10/14个),CT78.6%(11/14个)。结论:CT图像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解剖部位;核医学图像如SPECT、PET可提供病灶的生物功能信息;PET/CT融合图像,既可以显示病灶的形态、结构变化,又能得到功能信息,从而提高了定位、定性诊断和鉴别生理性摄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切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经额颞眶颧入和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暴露肿瘤,予于显微手术切除。结果:17例该部位肿瘤施一微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3例。手术结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前中颅底内外沟通瘤应根据肿瘤位置、侵犯范围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充分暴露病灶,有利于广泛切除肿瘤。颅底重建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