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图T波振幅与儿童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的44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LVEF分为LVEF ≥ 50%组(n=26)和LVEF<50%组(n=18),且对治疗后25例进行3~42个月(平均14±9个月)的随访。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仰卧位12导联体表心电图,程序自动分析结合人工干预测量12导联心电图T波振幅。结果 (1)T波振幅比较:LVEF<50%组较LVEF ≥ 50%组Ⅱ、V4、V5、V6导联T波振幅明显降低(P < 0.05)。LVEF增高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5%)治疗后aVR、V5、V6导联T波振幅明显增高(P < 0.05);LVEF不变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 5%)治疗后aVR导联T波振幅明显降低(P < 0.0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Ⅱ、V4、V5、V6导联T波振幅对扩张性心肌病患儿LVEF<50%具有预测价值(P < 0.05)。当同时出现Ⅱ导联T波振幅≤ 0.20 mV、V4导联T波振幅≤ 0.40 mV、V5导联T波振幅≤ 0.3 mV、V6导联T波振幅≤ 0.30 mV时,预测扩张性心肌病患儿LVEF<50%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76.0%。结论 心电图T波振幅可作为评估儿童扩张性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胸闷痛儿童静息期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及ST段振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以不明原因胸闷痛(静息期)为主诉的6~14岁儿童122例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分HUTT阳性组(n=61)和HUTT阴性组(n=61)。测量卧位与立位12导联心电图的心率及Ⅱ、Ⅲ、aVF、V5导联T波和ST段振幅。结果 (1)HUTT阴性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快(P<0.05),Ⅱ、Ⅲ、aVF、V5导联T波振幅降低(P<0.05);Ⅱ、aVF、V5导联ST段振幅增加(P<0.05)。(2)HUTT阳性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P<0.05),Ⅱ、Ⅲ、aVF、V5导联T波振幅降低(P<0.05);V5导联ST段振幅增加(P<0.05)。(3)T波振幅及ST段振幅变化:立位与卧位心电图Ⅱ、Ⅲ、aVF、V5导联T波及ST段振幅在HUTT阳性组、HUTT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和ST段振幅差比较:HUTT阳性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Ⅱ、Ⅲ、aVF、V5导联T波振幅差及心率差较HUTT阴性组增加(P<0.05)。结论 不明原因胸闷痛静息期儿童HUTT阳性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振幅差及心率差较HUTT阴性组增加,表明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振幅变化对提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12 ECG)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方法 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研究组)53例.男13例,女40例;年龄3.5~18.0(8.77±2.99)岁.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 ECG.匹配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计算立位与卧位心率差及T波、ST段振幅及形态变化.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发病年龄高峰为7~11岁.男女比例约为13.2.研究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96±10.16)次/min vs(9.67± 6.97)次/min P<0.01].3.T波形态:研究组立位与卧位比较,T波振幅降低主要在Ⅱ、V3、V4、V5、V6导联,T波倒置主要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且振幅增加主要在Ⅲ、V1、V2导联,卧位时T波倒置变为立位时T波直立出现在V1、V2导联.4.T波振幅:研究组立位较卧位T波振幅下降幅度在V1导联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V2导联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5.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变化在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期,尤以女性多见,心率明显增加,立位和卧位心电图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心电图U波参数对右室负荷过重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右心导管检查测定61例TOF患儿的右室压,同时行心电图检查测定U波,并与60例正常儿童U波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TOF患儿心电图U波时间、U波振幅、U波与T波振幅比值(U/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V5、V6导联中任一导联U波振幅≥0.5mV,V3R、V4R、V1导联中任一导联(U/T)≥0.25,出现负向U波(aVR导联除外),这三项指标对诊断右室负荷过重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TOF心电图U波参数对诊断右室负荷过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T波振幅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12 ECGs)T波振幅在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DCM患儿27例为研究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5.37岁。随机匹配健康儿童27例为对照组。受检对象描记12 ECGs,测量波形清晰12导联T波振幅。其中10例DCM患儿经氢氯噻嗪、依那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等综合治疗后随访5~39 d,平均19.67 d。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T波振幅在Ⅰ、Ⅱ、aVR、aVL、aVF、V4、V5、V6导联明显降低(P均<0.05),Ⅲ、V2、V3导联稍降低(P均>0.05),V1导联T波振幅增高(P<0.05)。DCM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T波振幅在Ⅲ、aVF导联明显增高(P<0.05),Ⅱ、aVR、aVF、V5导联稍增高(P均>0.05),Ⅰa、VL、V1~V4、V6导联稍降低(P均>0.05)。结论动态观察12 ECGs的T波振幅,对儿童DCM诊断和评价疗效具有客观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卧、立位QT间期离散度(QTd)及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方法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的VVS患儿46例为研究组。年龄7~17岁,平均(11.91±2.09)岁。用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12ECG)。匹配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选择窦性心律波形清晰的12ECG3个心动周期,测量心率(HR)、QTd与Pd,按Bazete公式校正心率后得出QTcmax、QTcmin、QTcd、Pcmax、Pcmin、Pcd。结果1.对照组卧位较立位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最大P波时间(Pmax)均明显延长(Pa<0.01),最小P波时间(Pmin)缩短(P<0.05),Pd延长(P<0.05),QTd、QTcmax、QTcmin、QTcd、Pcmax、Pcmin、Pcd未见明显变化(Pa>0.05)。2.研究组卧位较立位QTmax、QTmin、QTd、QTcd、Pmax、Pd、Pcd明显延长(Pa<0.01),Pcmax延长(P<0.05),Pcmin明显缩短(P<0.01),QTcmax、QTcmin、Pmin未见明显变化(Pa>0.05)。3.研究组较对照组卧位QTmax、QTcmax、Pcd延长(Pa<0.05),QTd、QTcd、Pmax、Pcmax延长(Pa<0.01);立位Pcd延长(Pa<0.05),Pmax、Pcmax延长(Pa<0.01)。4.研究组较对照组卧位时HR稍降低(P>0.05),立位时HR明显增加(P<0·01),HR增加在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差异(分别增加15.29次/minvs12.57次/min,P>0.05)。5.VVS患儿在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时卧、立位的QTd及Pd未见差异(Pa>0.05)。6.VVS患儿在卧位、立位时QTd及Pd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Pa>0·05)。结论VVS患儿卧位时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当体位改变时QTd、Pd明显受自主神经功能影响,表明该法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T波的特点.方法 不同胎龄新生儿共142例,按胎龄分为4组:28~30周组、31~33周组、34~36周组、37~40周组,观测心电图各导联T波情况.结果 28~30周组、31~33周组、34~36周组、37~40周组Tv1振幅[m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另4为-0.10(-0.30~0.10)、-0.10(-0.30~0.15)、-0.10(-0.45~0.25)、0.10(-0.30~0.70),TV1振幅随胎龄增长而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Z=22.535,P=0.000);TV5振幅[mV,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10(-0.10~0.30)、0.10(-0.20~0.30)、0.15(-0.05~0.25)、0.10(-0.10~0.50),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Z=0.202,P=0.977).I、aVL导联T波低平、倒置及各导联T波均低平现象的发生率随胎龄增长而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胎龄新生儿TV1振幅、T波异常率与胎龄增长有相关性,TV5振幅与胎龄增长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婴幼儿及儿童心电图QRs波群各波振幅特点及其与疾病诊断有关的一些参数,以评估现有国内外标准应用于当今我国儿童的可行性.方法 记录上海地区1557名健康婴幼儿和儿童(男812例,女745例,1~17岁)Q波电压、Q/R值、R波振幅、S波振幅、RV1+SV5、Sokolow指数、QRS波总振幅及R/S比值,并用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QRS波各波振幅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Q波振幅的正常上限较湖南标准大,与国外标准比较也有差异.胸前导联R波、S波振幅与既往标准比较有差异.胸前导联QRS波振幅的性别差异较肢导联明显,12岁后的年长儿童中,男性和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几乎都是男性大于女性.结论 正常婴幼儿及儿童QRS波群各波振幅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时间和种族差异.沿用传统的国内外正常婴幼儿及儿童心电图标准不合适,有必要进一步修订更新传统的正常值标准,并应重视年龄、性别间的差异.此外,与此相关的疾病的诊断标准也应修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itD3)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对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疗效。方法 选择102例1~3岁的ASD幼儿为研究对象。按家长意愿分为三组:常规康复组、ESDM组、ESDM+VitD3组。各组幼儿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ASD行为量表(ABC)、ASD评定量表(CARS)评估。结果 常规康复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P < 0.05)。ESDM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交往能区、言语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P < 0.05)。ESDM+VitD3组治疗3个月后25(OH)D水平明显升高,ABC总分、生活自理能区、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言语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P < 0.05)。ESDM组交往能区分数差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ESDM+VitD3组交往能区分数差高于其余两组(P < 0.05)。结论 ESDM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幼儿的临床症状,特别针对交往能区相比常规康复疗效显著;ESDM联合VitD3治疗对ASD幼儿交往能力改善更优,其可能是目前改善ASD幼儿临床症状的最佳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γδ T细胞及其细胞亚群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调控γδ T细胞作为切入点,为儿童HSP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33例HSP患儿(HSP组)和21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γδ T及其细胞亚群Vδ1+T、Vδ2+T等表达水平、γδ T细胞凋亡率及IL-17水平。结果 HSP组PBMCs中淋巴细胞比例、γδ T细胞中Vδ2+T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HSP组γδ T细胞中Vδ1+T比例、血浆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HSP组γδ T细胞总凋亡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其中以早期凋亡为著。Vδ2+T表达与γδ T细胞总凋亡率呈正相关(rs=0.615,P < 0.05),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rs=-0.398,P < 0.05)。结论 γδ T细胞介导的Vδ1+/Vδ2+T免疫失衡及IL-17炎症因子过度激活可能参与HSP的发生,其中Vδ2+T诱导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可能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2000年2月至2007年2月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患儿22例,分为婴儿组(年龄≤1岁,n=10)和少儿组(年龄>1岁且≤15岁,n=12),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其中心电图主要分析如下特征:(1)Ⅰ导联Q波和T波倒置,(2)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3)V5-6导联Q波,(4)v4-6导联T波倒置或ST段变化,(5)左心室肥大.经胸超声心动图主要分析如下特点:(1)左冠状动脉与肺动脉的连接,(2)肺动脉内逆向的多普勒血流,(3)左心室乳头肌的回声强度,(4)右冠状动脉扩张,(5)室壁和室隔间侧支循环信号.结果 胸片示心影增大(18/22)、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17/22)、超声心动图示汇入肺动脉的逆向多普勒血流(20/22)、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17/22)和侧支循环信号(16/22)在两组患儿中的出现率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示V5-6导联Q波、Ⅰ Q波和T波倒置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少儿组(P<0.05);婴儿组右冠状动脉扩张的出现率要显著低于少儿组(p<0.05).结论 婴儿和少儿患者的诊断特点不完全相同,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电图示aVL导联异常Q波和T波倒置对本病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而超声心动图示逆向汇入肺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前外侧乳头肌强回声和侧支循环信号等间接征象强烈提示本病的诊断,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极早产儿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4例退出研究,79例完成治疗和观察(仰卧位组37例,俯卧位组42例),以容量辅助/控制模式机械通气。俯卧位组患儿每仰卧位通气4 h行俯卧位通气2 h。分组干预之前以及分组干预后仰卧位组每6 h、俯卧位组每于转换为俯卧位后的1 h,分别记录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命体征。结果 俯卧位组FiO2、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机械通气时间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潮气量、呼气末正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俯卧位组的PO2/FiO2比值高于仰卧位组,而氧合指数、呼吸频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PaO2、pH、BE、心率和有创动脉血压平均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俯卧位与仰卧位交替通气能改善机械通气极早产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吸入氧体积分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42例NEC新生儿根据修正Bell分期分为Ⅰ期组(40例)、Ⅱ期组(72例)和Ⅲ期组(30例)。手术治疗的18例均为Ⅲ期,保守治疗的124例中Ⅲ期12例、余为Ⅰ、Ⅱ期。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检测CRP和PCT。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的Ⅲ期组CRP高于Ⅰ、Ⅱ期组,Ⅱ、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CRP高于治疗前,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PCT高于治疗前(P < 0.05);Ⅱ、Ⅲ期组恢复期的CRP、PCT低于Bell同期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P < 0.05)。Ⅲ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Ⅰ、Ⅱ期组(P < 0.05),Ⅲ期组的脓毒症发生率高于Ⅱ期组(P < 0.05);仅Ⅲ期患儿发生消化道穿孔(10例)和肠狭窄(8例)。治疗后次日的CRP对Ⅲ期NEC的发生有预测价值(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次日的CRP对于NEC手术具有预测价值(P < 0.05)。结论 CRP、PCT水平变化监测有助于Ⅱ、Ⅲ期NEC的早期诊断,CRP可能作为预测Ⅲ期NEC发生及手术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CI)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43例明确诊断的VVS-CI儿童青少年为VVS-CI组,同期选取43例健康儿童青少年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基础状态下12导联心电图P波时限和电压,并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 VVS-CI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 < 0.05),VVS-CI组P波时间(Pwd)、P波最大时间(Pmax)、P波离散度(Pd)、校正P波最大时间(Pcmax)、校正P波离散度(Pcd)较对照组延长(P < 0.05)。Pwd、Pmax、Pd、Pcmax、Pcd对儿童青少年VVS-CI有诊断价值(P < 0.05)。Pwd最佳截断值为78.49 ms,灵敏度为69.77%,特异度为83.72%;Pmax最佳截断值为93.39 ms,灵敏度为76.74%,特异度为90.70%;Pd最佳截断值为27.42 ms,灵敏度为95.35%,特异度为69.77%;Pcmax最佳截断值为120.90 ms,灵敏度为46.51%,特异度为88.37%;Pcd最佳截断值为36.37 ms,灵敏度为83.72%,特异度为72.09%。结论 儿童青少年VVS-CI的Pwd、Pmax、Pd、Pcmax、Pcd明显延长,提示可能存在心房电活动异常。P波界值对儿童青少年VVS-CI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工作记忆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方法 纳入原发性遗尿症(遗尿症组)与正常儿童(对照组)各14例,采用学习-再认任务测试,对两组儿童识别旧图(学习过的)及新图(未学习过的)时Fz导联ERP成分P2、N2、P3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遗尿症组识别旧图时P2、N2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而两组识别旧图时P2、N2、P3潜伏期及P3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遗尿症组识别新图时P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5),N2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而两组识别新图时P2、P3波幅及N2、P3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遗尿症儿童比正常儿童记忆分类信息提取能力下降及反应时延长,记忆容量负荷减少、记忆巩固减弱及冲突监测能力下降,导致工作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16.
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抗生素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患儿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现状,探讨治疗模式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患儿,依据血培养报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前经验性首选抗生素治疗类型分为碳青霉烯类治疗组(n=16)、β-内酰胺类治疗组(n=37)、万古霉素治疗组(n=15)、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治疗组(n=10)。收集各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免疫抑制剂使用史、甲氧西林耐药性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患儿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各组患儿一般情况、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使用史、APACHE Ⅱ评分、院内感染、MRS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四组间脓毒性休克、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碳青霉烯类治疗组脓毒性休克、院内死亡率均最高(分别为69%、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类型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患儿发生脓毒性休克和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APACHE Ⅱ评分≥ 15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患儿发生脓毒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与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组相比,碳青霉烯类治疗组发生脓毒性休克和院内死亡的风险高(P < 0.05)。结论 不恰当的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预后不佳。临床疑诊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患儿,不建议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与行为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0名ASD儿童为ASD组,20名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统计两组相关基本信息。对两组儿童粪便样本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估ASD儿童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与行为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表明两组儿童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D组儿童α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hannoneven)显著降低(P < 0.05);粪便Firmicutes比例显著降低,而Acidobacteria比例显著增高(P < 0.05)。ASD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Megamonas、Megasphaera、Barnesiella等;而健康对照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Eubacterium_rectale_group、Ezakiella、Streptococcus等。且Megamonas丰度与ASD儿童健康/身体/行为和语言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ASD的发展及其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分析0岁至学龄前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方法 826例0岁至学龄前汉族儿童分为新生儿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CD3+细胞、CD3+CD4+细胞、CD3-CD19+细胞和CD4+/CD8+在0岁至学龄前儿童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3-CD19+细胞以女童较低,其他3个指标以女童较高;CD3+、CD3+CD4+及CD4+/CD8+均以新生儿组最高,其中CD3+CD4+及CD4+/CD8+含量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至学龄前最低(P < 0.05);CD3-CD19+和CD3-CD16+CD56+细胞含量以新生儿组最低,随年龄增长而增高,CD3-CD16+CD56+细胞以学龄前组最高,而CD3-CD19+细胞含量在幼儿期达峰值后降低(P < 0.05);CD3+CD8+细胞含量以学龄前组最高(P < 0.05)。不同年龄组男童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趋势与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规律一致;在女童中,CD3+CD4+及CD4+/CD8+含量也是以新生儿组最高(P < 0.05)。结论 淋巴细胞亚群在不同年龄、性别健康儿童之间的分布不同,建议按年龄、性别分别建立参考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