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评价运用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治疗儿童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2004~2018年因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行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的29例患儿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评分等,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 术后复查:(1)VCUG,膀胱颈均被抬高,并已纠正漏斗状开放状态;(2)功能性尿道长度增加1.04 cm(P<0.001)、最大尿道闭合压升高11.69 cmH2O(P=0.001),最大尿道压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ICI-Q-SF评分,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P<0.05),其中11例(37.93%)患儿通过配合清洁间歇导尿(CIC)、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等能达到完全控尿,余患儿均存在CIC不规范问题;(4)出现并发症患者共7例(24.14%),其中2例(6.90%)为本术式直接并发症。 结论 在配合术后CIC、口服药物等综合治疗的前提下,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是治疗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补片行阴茎增粗术的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外院会诊收治的78例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补片行阴茎增粗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结果:本组78名患者平均年龄31.14岁(21~66岁),均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补片行阴茎增粗术,随访时间334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周长平均增加1.1 cm(0.5~2.1 cm),平均随访时间12.20个月。术后并发症包括:勃起不适感47例、伤口愈合不良12例、增粗效果不明显10例、补片邮票样改变9例、伤口周围血肿8例、包皮水肿7例、伤口感染4例、背侧皮肤坏死3例、心理影响2例,予以相应治疗后最终7名患者行补片取出术。结论:规范的手术方法、严谨的术后护理以及对患者的充分告知可以有效减少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补片行阴茎增粗术的并发症,对并发症进行及时且正确的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评价经阴道尿道中段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SIS)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42例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1例予经阴道尿道膀胱颈筋膜缝合术,研究组21例予SIS悬吊术。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对手术效果、并发症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尿管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4.76%),研究组无大腿疼痛、性交不适及网片腐蚀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ICIQ-SF评分呈增加趋势,但总体而言研究组患者ICIQ-SF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经阴道尿道中段补片悬吊术配合猪小肠黏膜下补片,具有术式简单微创、临床效果肯定及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球海绵体悬吊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用球海绵体悬吊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真性尿失禁患者18例,总结、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1~34月,16例患者能完全自控排尿,2例患者尿失禁明显改善。结论 球海绵体悬吊术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的经验。方法 对2002年7月~2004年9月间2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40~390min,其中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120~270min。腹腔镜手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出血,出血量<200ml。开放性原位新膀胱术出血量400~800ml,输浓缩红细胞0~4个单位。术后4~8d恢复饮食,3~8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4周拔除尿管。术后3个月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8例夜间偶有尿失禁。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全膀胱切除手术中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全去带可控性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需用肠段短、贮尿囊在原位、尿液自尿道可控排出、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良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操作方法防治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PPH)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采用经改良的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治疗重度痔患者147例,分析其手术操作技巧与术后并发症的关联性。结果 术后所有脱出痔组织立即全部回缩,不同程度的腹胀不适、小便困难、疼痛、肛内坠胀便意感、火辣辣感是患者手术当天的主要痛苦所在,术后持续1~16d消失,36例术后第1~12d有间歇性便血,经保守治疗后消失。随访1~37个月无吻合口狭窄、肛门失禁及脱出复发。结论 改良PPH手术操作方法可以预防、减轻甚或消除术后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钛涂层补片与普通聚丙烯平片在经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至6月间共48例行腹腔镜经腹疝修补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中的Randbetween函数产生随机编号随机将其中24例患者应用钛涂层补片作为观察组,24例应用普通聚丙烯平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工时间、术后合并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工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血清肿发生率和异物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病例均无术后复发、感染、慢性疼痛。观察组发生血清肿1例、异物感6例,对照组发生血清肿5例、异物感8例,观察组住院花费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应用钛涂层补片可减低术后血清肿和异物感的发生率,不会增加复发率,但住院花费可能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膀胱肿瘤80例,术后常规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化疗,随访69例。结果 膀胱肿瘤复发率13%(9/69),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治疗表浅膀胱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耻骨后尿道中段悬吊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和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trans-obturator tape,TOT)治疗不同分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FSUI)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尿道中段悬吊术(mid-urethral slings,MUS)的FSU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腹压漏尿点压(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s,ALPP)对FSUI进行分型,ALPP≤60 cmH2O(1 cmH2O=0.74 mmHg)为尿道固有括约肌缺陷(intrinsic sphincter deficiency,ISD)型,ALPP>60 cmH2O为非ISD型。结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根据患者术后漏尿症状较术前改善的程度,将手术疗效判定为治愈、好转或无效。通过分别对比ISD型、非ISD型患者中TVT术和TOT术的治愈率,来评估TVT术和TOT术对不同分型FSUI的疗效。结果:共170例FSUI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年龄30在~78岁,随访时间12~110个月,其中非ISD型患者共117例,30例行TVT术,治愈率86.7%(26/30), 87例行TOT术,治愈率 69.0%(60/87),TVT术较TOT术治愈率高,但卡方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589,P>0.05);ISD型患者共53例,16例行TVT术,治愈率87.5%(14/16), 37例行TOT术,治愈率51.4%(19/37),TVT术较TOT术治愈率高,卡方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6.212,P<0.05)。结论:MUS治疗FSUI可取得满意的长期疗效,对于非ISD型患者,TVT术和TOT术两种方式治愈率相当,但对于ISD型患者,TVT术较TOT术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表层切削术(TransPRK)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58例116只眼受术者进行术后复查及随访,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做相应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 TransPRK矫正近视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术后3日内疼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角膜上皮愈合延迟(1.72%)、出现干眼症状或原有干眼症状加重(18.97%)、一过性或持续的眩光(5.17%)、激素性高眼压(5.17%)。所有患者并发症经适当处理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规范的术前检查评估和手术程序可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三种不同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三种不同术式的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并观察疗效。方法1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膀胱扩大手术。其中7例(10侧)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2例行自体膀胱扩大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扩大术。术后随访1~42月,经B超或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肾功能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与术前比较,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患者肾积水明显缓解或消失;4例血清肌酐明显下降;10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均消失,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明显改善。自体膀胱扩大中的1例脊膜膨出患者,术后1月膀胱容量增加了13 mL,但顺应性改善不明显;另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神经过反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接受输尿管膀胱扩大术的1例隐性骶裂患者,术后膀胱容量增加显著,肾积水状况改善,血清肌酐下降。本组9例患者术后均能掌握并坚持自行间歇导尿术。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仍然是目前神经源性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治疗的金标准。有返流性巨输尿管的患者(尤其小儿)可选择输尿管膀胱扩大术。自体膀胱扩大术的选择要慎重,相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来说其容量扩大有限,疗效尚待大样本长期的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大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在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87岁老年男性,膀胱前壁病变,范围5.5 cm×2.5 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病情分级Ⅲ级。病例2,77岁老年女性,膀胱右前壁病变,范围5.2 cm×4.0 cm,ASA Ⅱ级。患者采用膀胱大部分切除生物补片膀胱扩大的手术方式,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手术资料及术后膀胱镜及尿动力学随访情况。结果: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5.0±35.4)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患者均在术后8 d出院。术后随访10~1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随访尿动力结果:最大尿流率16.5 mL/s,最大膀胱容量303 mL。白天3~4次,夜尿0~3次,排尿间隔2 h,每次尿量200~300 mL,美国泌尿外科协会症状评分(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symptom score, AUASS) 2~5分。对于高龄、合并症多、手术麻醉风险大的患者可以行膀胱部分切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肿瘤体积小的患者,膀胱部分切除后能够保留足够的正常膀胱壁,并逐渐恢复膀胱容量。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残余正常膀胱组织较少的患者,保证切缘阴性的情况下,膀胱扩大术有助于恢复膀胱容量。结论:膀胱大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保留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肾癌术后局部复发包括残留肾脏、肾窝、腹壁、同侧肾上腺及同侧腹膜后淋巴结的复发病灶。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1例肾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资料,收集患者两次手术治疗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81名患者,其中43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初次手术治疗,38例于外院接受手术治疗。初次手术时38例(本院26例,外院12例)患者接受肾部分切除,43例(本院17例,外院26例)患者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总体中位复发时间为26个月(3~164个月), 其中肾部分切除患者中位复发时间26个月(3~55个月),根治性肾切除患者中位复发时间30个月(4~164个月), P=0.009。69例患者为单一部位复发,其中残留肾脏复发29例,肾窝复发20例,腹壁复发4例,同侧淋巴结复发5例,同侧肾上腺复发11例,另外12例患者为多部位复发。78例患者接受完整手术切除,3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复发病灶病理透明细胞癌72例,乳头状细胞癌8例(Ⅰ型7例,Ⅱ型1例), Xp11易位性肾癌1例。43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初次手术的患者具有完整初次手术病理资料,其中17例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病理分期T1a期4例,T1b期2例,T2a期1例,T3a期8例,T3b期2例,另外26例患者行肾部分切除,病理分期T1a期18例,T1b期7例,T3a期1例。肾部分切除患者中T1a期患者中位复发时间长于T1a期以上患者(29个月 vs. 18个月,P=0.041)。末次随访时存活患者58例,死亡4例,失访19例。3年无瘤生存率为81.9%, 5年无瘤生存率为53.6%。结论:肾部分切除患者术后中位局部复发时间短于肾根治切除患者,初次手术肾部分切除病理分期T1a患者中位复发时间长于T1a以上分期患者,复发病灶可进行完整切除患者,二次术后可获得较长时间生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neck, TURBN)对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疗效,研究原发性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因排尿困难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最终诊断为膀胱出口梗阻的40位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膀胱出口梗阻定义为在排除神经源性疾病的前提下,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最大逼尿肌压大于25 cmH2O(1 cmH2O=0.098 kPa), 同时最大尿流率小于12 mL/s,通过膀胱镜检查最终确认诊断。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排尿期症状、储尿期症状、主观感觉进行问卷调查评分,观察相关的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评估测定女性膀胱颈的组织中性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 TURBN术后患者的储尿期症状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以及总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01)。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膀胱过度活动,4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血尿,1例患者术后留置膀胱造瘘。有2例术前有充溢性尿失禁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改善,3例术前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改善,6例术前伴有肾积水的患者术后积水情况得到改善。患者对于手术的主观满意率为77.5% (31/40)。ER、PR、AR在正常膀胱颈和原发性膀胱出口梗阻(primary bladder neck obstruction, PBNO)患者组织中均有表达。PBNO的膀胱颈组织中,PR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重度的PBNO患者3种性激素受体的阳性率与轻度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对于治疗原发性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有效,并发症相对较少。孕激素受体可能与女性PBNO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激素治疗前后肠黏膜上皮细胞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以及P-GP与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含量的相关性,探讨其与UC发病的关系。 方法 初治UC患者102例,健康对照者3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者肠黏膜上皮细胞P-GP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ELISA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UC患者外周血内毒素[(0.67±0.58)vs(18.15±0.73), P<0.01]和D-乳酸[(1.75±1.25)vs(10.85±1.94),P<0.05]水平升高,而肠黏膜上皮P-GP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激素治疗2个月后, UC患者肠黏膜上皮P-GP表达总阳性率和强阳性率显著高于激素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浓度与肠黏膜P-G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UC患者肠黏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可能与肠黏膜P-GP表达水平低下有关,肠黏膜P-GP表达水平与UC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体外循环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DEX组给予DEX干预,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输注。每组于给药前(T0)、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1)、术后2 h (T2)、术后6 h (T3)、术后24 h (T4)采集静脉血,测定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内毒素(LPS)、白介素-6 (IL-6)及白介素-10 (IL-10)浓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重症监护室驻留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60例患者均完成了研究方案,未观察到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同一组不同时间点血清I-FABP、LPS、IL-6、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1~T4点均较T0点高。两组间血清I-FABP、LPS、IL-6、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2;P=0.022;P=0.022);DEX组T1~T4点I-FABP、LPS、IL-6较对照组低,IL-10水平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时间、ICU驻留时间、住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钾血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中重度低钾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到2018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低钾血症患者554例。根据血钾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低钾,分析不同低钾程度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低钾程度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常见的低钾血症的病因依次为糖尿病[109例(19.68%)]、甲状腺功能亢进症[95例(17.15%)]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4例(11.55%)]。随着低钾程度的增加,男性比例、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逐渐升高,年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逐渐降低。除外病因不明相关的低钾血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071,P=0.001)是中重度低钾的影响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OR=2.953,P<0.00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OR=2.660,P=0.004)、肾小管酸中毒(OR=4.967,P<0.001)和Gitelman综合征(OR=7.326,P=0.015)患者发生中重度低钾的风险高于糖代谢异常患者。 结论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低钾血症的相关因素,性别、病因是影响低钾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的围术期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就诊的IE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术前情况及AKIN标准,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随访对比两组预后情况。结果:AKI组21例和非AKI组79例,总体平均年龄(43.7±15.7)岁,男女比例3 :1,IE患者中AKI的发生率为21%。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皮疹及下肢水肿的比例更高(P=0.017和P=0.001),尿潜血及尿蛋白阳性率更高(P<0.001),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P<0.001),临床心功能更差(P=0.033)。两组病原菌检出率及病原菌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9例患者拒绝手术外,其余91例患者均接受了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包括AKI组19例和非AKI组72例。AKI组患者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更多(P=0.01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监护室停留时间更长(P=0.028和P=0.003)。以两组患者术前末次肌酐为基准,AKI组新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P=0.004)。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随访期间两组生存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581)。结论:与非AKI组相比,合并AKI的IE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及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