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收集应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2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植入计划,根据TPS计划在CT引导下行肝脏病灶125I粒子植入术,术后行CT检查,将CT图像的DICOM格式图片传送到TPS系统,并进行术后剂量验证。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行CT复查,进行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评价。 结果 22例患者病灶总数为27个,中位肿瘤最长径3.4 cm(1.0~7.4 cm),病灶植入粒子数4~87颗,粒子活度1.85×107~2.96×107 Bq(0.5~0.8 mCi)。术后1个月,CR 11例,PR 6例,SD 5例,PD 5例,局控率(CR+PR+SD)为81.5%。术后3、6、9、12个月局控率分别为78.9%、76.9%、77.8%、66.7%。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14个月),生存13例,死亡9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粒子植入术后疼痛缓解率91.7%。术中出血7例(31.8%),恶心/呕吐3例(13.6%),术后发热1例(4.5%),粒子移位2例(9.1%)。 结论 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转移性肝癌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早期小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4月~2004年3月,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小肾癌21例,其中孤立肾1例,对侧肾有病变或肾功能受损3例,对侧肾正常17例。肿瘤直径1.5~6.0 cm,平均直径2.8cm;其中对侧肾正常者直径均<4cm,平均2.5cm;对侧肾有病变或受损者平均直径为4.2cm。TNM分期:T1期16 例,T2期4 例,T3期1例。4例行肿瘤剜除术,10例行肾极切除术,7例行肿瘤楔形切除术。结果 21例随访7~66个月,平均随访40.8个月。1例3年后发现右肺及纵隔转移,1例术后27月因慢性肾小球肾炎接受透析治疗。其余19例未见并发症及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保留肾单位手术是早期局限性肾癌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对侧肾正常直径<4cmT1~T2期局限性肾癌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超声引导与开腹术中超声引导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3例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组(A组)42例及开腹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组(B组)31例。比较2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肿瘤局部控制情况、术后生存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和B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1.89%和86.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5);A和B组患者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为71.43%和77.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A和B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和12个月;1年生存率为36.9%和3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A组患者术后7例出现发热;B组患者术后6例出现发热,2例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出现胃潴留,1例出现胆肠吻合口瘘,1例出现腹胀,1例术后早期出现肠梗阻;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38.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经皮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并发症少,且与开腹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在疼痛缓解、肿瘤局部控制和生存期方面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治疗63例NSCLC患者,观察疗效、患者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4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79.1%,1、3、5年生存率分别是65.2%、23.2%、10.4%,3~4级放射性肺炎及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4.8%。结论 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局部复发仍然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观察,对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讨论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3%、30.8%和6.2%,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是否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c drainage,PTCD)、病理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神经侵犯是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患者的有神经侵犯和肿瘤低分化程度是降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总体预后不良,分化程度低及伴有神经侵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山东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CMM患者61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进行记录与随访,采用SPSS1 13.0软件,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 法比较各组的生存率,Cox 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1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23.0%、16.4%.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临床分期、病变部位有无溃疡及是否接受手术切除有相关性(P均<0.01).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CMM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分期是山东省CMM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中全脑照射的作用,分析生存预后因素。方法 对93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其中68例先行全脑照射(全脑照射组),然后行局部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25例只行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低分割组)。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全脑照射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0%、27%;低分割组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5%、15%;两组无显著差异性(log-rank,P=0.502)。全脑照射组与低分割组1年颅脑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7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28)。多因素分析提示颅外活动性病灶(P=0.002)、KPS评分(P=0.034)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全脑照射无生存得益,而有助于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8.
黎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23-1025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麻醉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镇静作用及安全性。方法: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芬太尼组(A组)和常规对照组(B组)各52例。所有患者检查前常规以2%利多卡因喷鼻腔、咽喉部4次,表面局部麻醉,1.5 ml/min静脉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A组检查前5 min缓慢静脉输注咪达唑仑3.0 mg+芬太尼50 μg;B组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5 ml。2组患者均在用药后2 min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记录2组患者用药前(T0)、用药后2 min(T1)、用药后5 min(T2)、用药后10 min(T3)、用药后15 min(T4)及用药后30 min(T5)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及患者呛咳、恶心呕吐、憋气、中断检查及不良记忆等不适反应。结果:A组T1~T3 SBP、T1~T4 MAP和HR均较T0降低(P<0.05~P<0.01),而T5 SBP、T1~T4 MAP和HR及T1~T5 RR与T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1~T4 MAP和HR均较T0和A组增高(P<0.05~P<0.01),2组SpO2均较T0下降(P<0.01),但B组T1~T4 SpO2均低于A组(P<0.01)。B组患者呛咳、恶心呕吐、憋气和不良记忆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A组高(P<0.05~P<0.01),B组8例因刺激过大而中断检查。结论:咪达唑仑-芬太尼复合麻醉是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患者良好镇静的理想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单独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口腔颌面 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43人,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肿瘤部位包括腮腺、舌、上颌、颌下、咽旁、颅底颞下凹和口底。肿瘤直径为2~8 cm。本组患者均采用了单独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粒子活度2.59×107~2.96×107 Bq(0.7~0.8 mCi),周缘匹配剂量为120~160 Gy。术后复查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以及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使29人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7人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4人消退小于50%,2人无效,有效率CR+PR为83.7%。术后随访时间为8~48个月,平均21个月,失访1人,局部控制率为79%,总生存率为76.7%,最长无瘤生存已达48个月,未发现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对于手术禁忌的患者或无法切除的腺源性肿瘤,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影响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RAIR-DTC伴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RAIR-DTC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基本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分为两组,即预后良好组(n=86)、预后欠佳组(n=36),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再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直径>3cm、肿瘤全切、肿瘤近中线是影响RAIR-DTC伴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P<0.05)。结论肿瘤位置、肿瘤切除程度、肿瘤直径均是影响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RAIR-DTC伴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浩然  张运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5):642-644, 648
目的观察小剂量丙泊酚或氯胺酮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麻醉后咳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小儿9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氯胺酮组(K组),各45例。2组患儿于手术结束后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丙泊酚(0.5 mg/kg)和小剂量氯胺酮(0.5 mg/kg),待患儿手术结束入监护室记录拔管后各时间段T0(拔管时)~T1(拔管后5min)、T1~ T2(拔管后10 min)、T2~ T3(拔管后15 min)、T3~ T4(拔管后20 min)、T4~ T5(拔管后25 min)、T5~ T6(拔管后30 min)咳嗽的发生率。分别于术后10、20、30、60 min以及2、4、8 h时间点记录术后疼痛评分,并记录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P组各时间段咳嗽发生率均低于K组,术后10、20、30、60 min时间点疼痛评分均高于K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对于进行扁桃体切除术的儿童,在麻醉结束后静脉注射0.5 mg/kg的低剂量丙泊酚较注射0.5 mg/kg的低剂量氯胺酮能更有效地降低麻醉后咳嗽、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镇痛效果不如氯胺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阜外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胸横肌平面阻滞,2组患者均于神经阻滞完成后接受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时(T1)、劈胸骨时(T2)、切开心包时(T3)、关胸时(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苏醒后6 h(T5)、苏醒后12 h(T6)、苏醒后24 h(T7)、苏醒后48 h(T8)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麻醉苏醒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T2、T3、T4时的H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PB)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40例2016年1-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处理组(D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输注1 μg/kg右美托咪定持续10 min,随后以0.3 μg/(kg·h)速率输注至术毕;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2组麻醉诱导与维持方法相同。采集给药前(T0)、CPB开始前(T1)、CPB 30 min(T2)、停CPB即刻(T3)、术后4 h(T4)、术后24 h(T5)动脉血样,检测血糖浓度、血浆皮质醇含量以及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 结果 与T0时比较,2组T1~T5时血糖及皮质醇浓度显著增高(均P<0.05),T2~T5时DAO活性显著增强(均P<0.05)。与C组比较,D组T1~T5时血浆Cor、T1~T4时血糖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T2~T5时DAO活性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改善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且可能与减轻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患者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从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腔内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126例MOJ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60例,记录病人术前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和术后病理资料,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采用ROC曲线分析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结果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T1~T4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M分期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均存在一致性(P < 0.01)。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80.00%(48/60),其中T1~T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6/8)、63.64%(7/11)、86.36%(19/22)和84.21%(16/19);T1联合T2、T2联合T3以及T3联合T4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68.42%(13/19)、78.79%(26/33)、85.37%(35/41)。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为85.96%(49/57)。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M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89.83%(53/59),其中M0与M1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2.00%(46/50)、77.78%(7/9)。ROC曲线分析显示: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T1~T4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M分期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788、0.853、0.870、0.850和0.797,均具有一定准确性。 结论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3D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后验证的剂量学参数进行评价,探讨其治疗肿瘤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住院患者30例,全部患者术前行CT模拟定位,设计并应用3D打印机打印个体化模板。手术时,将患者进行复位、模板与体表术区对合、按术前计划进针、植入粒子,术后即刻行CT扫描,进行剂量学验证。按照英国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粒子植入质量评价标准对植入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设计并打印个体化模板。28例技术成功,其中22例患者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与术前计划一致,另外6例给予术中优化。术后验证评价结果,优:14例;良:10例;中:4例;差:0例。2例技术失败。 结论 3D 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CT引导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能够保证粒子植入质量控制的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多学科联合诊治头颈部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近期疗效,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将2012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本中心收治的头颈部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病例连续纳入研究。治疗采用包括手术、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及局部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在内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局部放疗方式的选择包括外放疗、质子治疗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中心收治的11例头颈部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患儿,年龄1.1~12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病理类型包括:恶性横纹肌样瘤3例,滑膜肉瘤2例,婴儿型纤维肉瘤2例,孤立型纤维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伴有CIC-DUX4易位的小圆细胞肉瘤1例,未分类的小圆细胞肉瘤1例。2例婴儿型纤维肉瘤患儿行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例滑膜肉瘤患儿SYT-SSX融合基因均为阳性。肿瘤直径≥5 cm者6例,<5 cm者5例;6例患儿无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者3例,余8例患儿不存在远处转移,其中2例患儿为肺转移,1例患儿为骨、骨髓、胰腺及多发淋巴结转移。5例患儿行手术治疗,6例患儿仅行活检。全部患儿均接受化疗。3例患儿行外放疗,4例患儿未放疗,4例患儿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随诊时间10~78个月,中位随诊时间19个月。治疗后8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1例治疗中发生肺转移仍在治疗中。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儿预计平均生存时间为(64.7±6.9)个月(95%CI:51.1~78.2)。1年总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均为(88.9±10.5)%。结论 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是头颈部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患儿的有效治疗措施,近期疗效较理想,但仍需进一步随诊观察。远处转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诱导期间泵注雷米芬太尼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熵指数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手术患者2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以血浆血药浓度为靶目标进行TCI,丙泊酚靶控血药初始浓度设为1.5 μg/ml,每4 min增加0.5 μg/ml,当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1分时,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静脉泵入0.9%氯化钠注射液和雷米芬太尼0.2 μg·kg-1·min-1,当MOAA/S为0分时给予肌松药3 min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丙泊酚EC、熵指数[反应熵(RE)、状态熵(SE)]、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于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3 min即给肌松药时(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结果: 观察组T1~T3丙泊酚EC均低于对照组(P< 0.05~P< 0.01).2组T1~T3 RE和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T3 MAP和T1~T3 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 丙泊酚TCI诱导期间泵入雷米芬太尼使麻醉深度不变的情况下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血压和HR被抑制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对人乳腺癌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BALB/c裸鼠于第4乳脂肪垫移植人乳腺癌HMLER90hi细胞,建立裸鼠荷瘤模型。将建模成功后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及高剂量125I粒子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仅植入1粒空白粒子(不含放射性元素),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按照巴黎系统原则分别植入放射剂量为1.48×10-7、2.22×10-7和2.96×10-7Bq125I粒子。测量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瘤体质量,计算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ELISA法检测各组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蛋白水平,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HMLER90hi细胞中CD90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mRNA表达水平。结果:125I粒子植入7、14和28 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肿瘤质量降低(P<0.05或P<0.01),肿瘤体积减小(P<0.05或P<0.01),肿瘤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ELISA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蛋白水平升高(P<0.05或P<0.01);qRT-PCR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HMLER90hi细胞中CD90和GM-CS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不同剂量125I粒子可抑制乳腺癌裸鼠荷瘤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荷瘤组织中CD90和GM-CSF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 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 2016年7月收治的43例接受外放疗或手术联合外放疗后头颈部唾液腺癌复发患者,按照头颈部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案(每天1次,每次1.8~2.0 Gy,每周照射5 d)计算本组患者既往累积放射治疗剂量:7例患者50 Gy以下,26例患者50~60 Gy,4例患者60~70 Gy,6例患者80 Gy以上(80~120 Gy)。患者末次外放疗至局部复发时间间隔为4~204个月,中位时间间隔为48个月。43例患者中,25例单纯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18例行手术切除后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近距离治疗的处方剂量为100~140 Gy。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评价毒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5~149.0个月),其中,腺样囊性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5~112.0个月),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5~149个月)。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5%、48.8%和42.7%,生存率分别为88.0%、56.7%和45.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3%、45.4%和38.1%。单纯粒子近距离治疗组与手术切除后粒子近距离治疗组在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放疗反应Ⅰ/Ⅱ级2例,Ⅲ级及以上3例;晚期放疗反应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3例;Ⅲ级及以上放疗反应发生率为7%。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为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在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前提下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