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成釉细胞瘤不同类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228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复发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28例成釉细胞瘤患者中有一般型成釉细胞瘤145例,单囊型成釉细胞瘤80例.周边型成釉细胞瘤3例;前两种病理类型患者平均就诊年龄(岁)分别为32.63±14.68和24.83±10.15,两者问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平均病程(月)分别为25.54±38.24和10.99±20.36,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一般型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复发率分别为31.72%和15.00%,两者问有显著差异(P<0.01);在一般型成釉细胞瘤中丛状型和滤泡型两种主要亚型的复发率分别为17.65%和12.9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年龄较一般型小,病程较一般型短,复发率比一般型低;而一般型中两种主要类型丛状型和滤泡型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的CT影像,探讨COVID-19影像学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并治愈出院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组和重/危重型组,比较恢复期首次CT影像特点,统计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性别、就诊症状、合并症、氧疗方式、CT至发病时间、CT特征、病灶分布、肺叶评分和累计CT评分。结果 普通型组纳入37例,重/危重型组纳入26例。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43±16)岁比(52±16)岁;t=2.10, P=0.040],平均住院时间更长[(15±6)d比(19±7)d;t=2.70, P=0.009],呼吸困难(5.41%比53.85%;χ2=18.90, P<0.001)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0比57.69%;χ2=25.62, P<0.001)更高,经鼻导管吸氧比例更低(81.08%比19.23%;χ2=23.66, P<0.001)。重/危重型组患者纳入CT影像距发病时间平均为(23±6)d,明显长于普通型组的(18±7)d(t=3.40, P<0.001)。普通型组磨玻璃样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67.57%比15.38%;χ2=16.74, P<0.001),而重/危重型组铺路石样表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6.15%比21.62%;χ2=4.24, P=0.039);普通型组肺野外周带病灶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78.38%比34.61%;χ2=13.43, P<0.001),重/危重型组弥散性分布病灶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65.38%比10.81%;χ2=20.47, P<0.001);重/危重型组中位CT评分为11(8,17)分,明显高于普通型组的7(4,9)分(Z=3.81, P<0.001)。结论 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 出院患者恢复期CT影像存在差异,重/危重型组双肺病灶浸润程度明显重于普通型组,需要更长时间随访以观察重/危重型患者胸部CT最终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颌骨造釉细胞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比,以提高颌骨造釉细胞瘤的CT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造釉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9例膨胀性生长,6例合并有齿根吸收或截断。单囊状2例;多囊状或囊实性5例,4例有骨性分隔,骨壳破坏4例,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混合软组织肿块影2例,骨壳均破坏,病理结果:2例侵犯牙龈上皮,1例同时侵犯横纹肌。结论颌骨造釉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CT表现主要基于其病理组织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153例成釉细胞瘤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成釉细胞瘤的X线特点。方法对病理确诊的有完整X线资料的153例成釉细胞瘤病例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成釉细胞瘤X线表现。结果①本组包含一般型成釉细胞瘤96例,单囊型成釉细胞瘤57例;有多房型X线影像82例(53.59%),单房型X线影像71例(46.41%);②本组一般型成釉细胞瘤X线表现为单房型35例(36.46%),多房型61例(63.54%)。本组单囊型成釉细胞瘤X线表现为单房型36例(63.16%);多房型21例(36.84%);两种组织类型中单房型和多房型X线表现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③本组有滤泡型成釉细胞瘤13例,其中X线表现为蜂窝型7例(53.85%);非滤泡型一般型成釉细胞瘤83例,X线表现为蜂窝型5例(6.02%)。二组中蜂窝型X线表现所占比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主要表现为单房型影像,一般型成釉细胞瘤主要表现为多房型影像,蜂窝型影像多见于滤泡型成釉细胞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螺旋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螺旋CT征象。结果 11例中,下颌骨7例,其中下颌角及升支5例,上颌骨4例,1例多发。螺旋CT平扫与肌肉比呈均匀低密度,Ⅰ型及Ⅱ型(9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边缘硬化可见分叶,边界清晰;Ⅲ型表现为较大囊状低密度,边缘区见多发小子囊影。病变以向唇颊侧膨胀为主,部分病例(3例)穿破骨皮质,牙根(5例)可见吸收。结论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检查对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价值;单囊型成釉细胞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老年肺部磨玻璃影(ground-glass opacity, GGO)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结果。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治疗的281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GGO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GGO最大径均值为(13.3±7.5)mm。Ⅰ型GGO病例97例(34.5%),Ⅱ型GGO病例119例(42.3%),Ⅲ型和Ⅳ型病例分别为51例(18.1%)和14例(5.0%)。术后病理报告:30例(10.7%)为良性病变,75例(26.7%)浸润前期病变,65例(23.1%)微浸润腺癌,111例(39.5%)浸润期肺癌。对GGO影像学特征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依据GGO影像学特征所进行的GGO分型与术后病理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r=0.365,P<0.01);GGO分型与肺癌病理亚型存在可能的关联(P<0.05,r=0.276),且与肺癌发生STAS(P<0.05,r=0.175)和胸膜浸润(P<0.01,r=0.236)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老年患者的GGO影像学分型与术后肿瘤性质、肿瘤细胞的浸润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及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骨转移10例,对其X线、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做CT扫描。结果 甲状腺癌具隐匿病史,在骨转移病例,先发现骨转移,后查出原发灶者3例,7例在原发灶或甲状腺结节的基础上出现骨转移。甲状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转移为主,多发于上半身的骨骼,表现为膨胀性囊状破坏区,呈大片状、地图样骨缺损,范围大、广泛为其特点。结论 甲状腺癌可发生骨转移,以溶骨型为主,可有成骨性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合并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下腔静脉超声、泌尿系增强CT及增强磁共振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下腔静脉瘤栓伴血栓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的肾癌伴瘤栓病例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同时行下腔静脉超声、泌尿系增强CT及增强磁共振检查并完成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结果:根据术中观察及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下腔静脉瘤栓是否合并血栓为标准,将56例患者分为合并血栓组(n=18)及不合并血栓组(n=38)。比较发现,瘤栓合并血栓的患者,瘤栓长度更长[(10.50 ± 5.55) cm vs.(6.66 ± 3.73) cm,P = 0.014];瘤栓直径/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冠状最大径比值更接近1[1.0(0.7,1.0) vs. 0.9 (0.2,1.0), P= 0.004];出现下肢水肿的比例更高[66.7%(12/18) vs.5.3%(2/36),P = 0.005];行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或下腔静脉横断术的比例更高[66.7%(12/18) vs.15.8%(6/38), P<0.001]。对比下腔静脉超声、泌尿系增强CT及增强磁共振3种影像检查方法,鉴别瘤栓合并血栓,灵敏度最高的是增强磁共振(77.8%),特异性最高的是下腔静脉超声和增强CT(97.4%), 准确性最高的是增强CT及增强磁共振(83.9%),阳性预测值最高的是增强CT(90.9%),阴性预测值最高的是增强磁共振(89.2%)。结论: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合并血栓的患者,下腔静脉瘤栓长度更长,瘤栓直径/IVC冠状最大径比值更接近1,更易出现下肢水肿。术前需综合多种影像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胸片及CT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 收集6例经胸片、CT检查、病理活检及肺泡灌洗术证实的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影像分析。结果 胸片和胸部CT均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两肺散在分布的斑片状或大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CT还可显示磨玻璃影中的网格状影(碎石路征)和充气支气管征。结论 胸片可发现病变,但不能确诊。CT尤其是高分辨率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特征性改变:既边界清楚的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影、斑片影及分布其中的网格状影,结合临床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肺部受累患者胸部高分辨CT(HRCT)的影像学分型,提高对RA肺部受累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收集161例确诊RA伴肺部受累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病史、肺部活检病理、肺泡灌洗或肺功能检查等将RA相关肺部病变(RA-LD)进行影像学分型,并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 161例RA-LD患者男56例、女105例,确诊RA-LD时平均年龄(60.7±12.8)岁(14~85岁),包括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样改变87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样改变44例、机化性肺炎样改变10例、淋巴细胞性肺炎样改变7例、小气道病变(SAD)9例、其他表现4例。UIP样改变组平均年龄最大[(63.3±12.1)岁]、吸烟比率最高(41.4%),SAD及其他组平均年龄最小[(54.7±15.1)岁]且均无吸烟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01)。70例(43.5%)RA-LD患者合并胸膜病变。结论 RA累及肺部影像学表现多样,最主要的表现是间质性改变,以UIP和NSIP样改变为主;RA患者应尽早做肺HRCT以了解肺部受累与否及相关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获得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探讨FAI与高危斑块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CCTA检查的4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CT高危斑块,将患者分为高危斑块组(n=226)、非高危斑块组(n=223)。基于CCTA图像,测量右冠状动脉周围FAI,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FAI及FAI联合狭窄程度对CT高危斑块的诊断价值。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一步将高危斑块组分为3组:组1(1%~49%)、组2(50%~99%)、组3(100%),计算各组间FAI值。结果 高危斑块组与非高危斑块组的FAI值分别为(-81.54±7.46)HU、(-90.12±7.23)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结果显示,FAI及FAI联合狭窄程度诊断CT高危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849,灵敏度分别为79.65%、80.53%,特异度分别为74.44%、79.37%。FAI诊断CT高危斑块的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能谱曲线在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或临床治疗证实的29例脊柱转移瘤和18例脊柱感染性病变的能谱CT增强静脉期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病变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 keV不同能级水平(每10 keV)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在传统混合能量图像的同一ROI测量CT值,对所得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其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的中位年龄分别为58岁和64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71,P=0.4)。40~100 keV各能级下脊柱转移瘤的CT值分别为281.79 (143.67, 446.19) HU、199.68 (100.04, 321.49) HU、151.54 (81.47, 243.49) HU、(122.64±27.72) HU、(99.90±23.88) HU、(85.82±21.61) HU、(75.94±20.27) HU,脊柱感染性疾病的CT值分别为185.29 (164.19, 277.03) HU、138.44 (124.98, 238.56) HU、105.46 (92.94, 169.53) HU、(93.77±15.55) HU、(79.15±12.84) HU、(68.99±11.75) HU、(62.22±11.71) HU。脊柱转移瘤在同一能级的CT值显著高于脊柱感染性病变(P均<0.05),110~140 keV能量水平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能量图像测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转移瘤的能谱曲线斜率为2.43±0.58,高于脊柱感染性疾病的能谱曲线斜率1.50±0.40(P<0.001)。当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阈值取1.72、40 keV CT值取248.80 HU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892,灵敏度分别为88.0%、80.0%,特异度分别为76.9%、92.3%。结论: CT能谱曲线能够对鉴别脊柱转移瘤及感染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半定量信息,可以作为传统CT影像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近端4枚锁钉及远端2枚锁钉(简称“近四远二”)的生物力学稳定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特点。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组患者分为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微创组采用“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非微创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为了研究对于不同类型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我们同时进行了不同Neer分型患者的比较。术后复查肩关节X线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水平。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17例,微创组45例,非微创组72例,平均年龄(61.5±16.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6例,三部分骨折63例,四部分骨折8例。微创组患者男1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2±17.1))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18例,Neer三部分骨折23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非微创组患者男27例,女45例,平均年龄(60.1±17.7)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28例,Neer三部分骨折40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两组数据在性别(P = 0.975)、年龄(P=0.545)及骨折类型(P=0.756)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与非微创组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8±1.1) d和(4.3±1.3) d (P=0.023),手术时间分别为(67.8±14.9) min和(102.3±34.1) min (P<0.001),失血量分别为(21.3±6.5) mL和(181.5±55.6) mL(P<0.001), 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1±0.9及6.5±0.8 (P=0.032),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6.1±4.3及63.4±4.9(P=0.006),在这些方面微创组具有显著优势。对于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骨折,微创组的术后1周VAS评分(5.9±0.8)及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66.6±3.7)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2.2%)、外展受限1例(2.2%);非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3例(4.2%)、外展受限2例(2.8%), 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肱骨头坏死的情况。结论: 应用微创技术结合“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明显,骨折正常愈合且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Dai JR  Zhang LY  Zhang J  Chen Y  Zhang HT  Jiang LX  Lin 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77-2181
目的 探讨各肾癌亚型在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中的表现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术前螺旋CT双期扫描图像460例.分别观察各肾癌亚型的瘤体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及强化特点等指标.结果 肿瘤强化程度、强化模式、动-静脉期的强化落差、伴有变性、坏死及密度变化在透明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为高血供肿瘤,强化明显(80.9%),在皮髓质与实质期间的落差大,≥30 HU者占57.9%,以其为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57.9%,91.9%.强化模式以周边环状及不均匀强化居多(66.3%,94.6%);密度不均匀(91.6%)及常伴有变性坏死(60.5%).嫌色细胞癌为中等血供肿瘤,中等强化(77.1%),落差小(<30 HU者占80.0%),以落差位于0~30 HU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为80.0%、66.1%,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居多(60.0%),密度均匀(65.7%)为其突出特点.乳头状癌为低血供肿瘤,轻度或无强化占70.4%,落差小(<30 HU者占92.6%)其中63.0%延迟强化(CT值升高)为其特点,以落差<0 HU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性、特异性为63.0%、91.8%,强化模式以均匀强化为多(48.1%),密度均匀(63.0%).未分类癌常以周边环状(9/12例)、明显(7/12例)强化、密度不均匀伴有变性坏死(9/12)为特点.多房囊性肾癌表现为多房囊肿样,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可能是其诊断要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不同肾癌亚型的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依据肾癌各亚型CT扫描特点的不同,术前大多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与99m 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sestamibi,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和超声检查比较,评价99mTc-MIBI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患者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确诊PHPT的101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78例,年龄14~74岁)的99mTc-MIBISPECT/CT显像结果,并与双时相平面显像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3种检查方法诊断PHPT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对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同时,对SPECT/CT与双时相平面显像的阳性和阴性病灶大小行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01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共有120枚甲状旁腺病灶、93例为单发病灶,8例为多发病灶。120枚甲状旁腺病灶含89枚腺瘤(其中8枚为异位腺瘤)、5枚非典型腺瘤、24枚增生病灶(含异位3枚)、2枚甲状旁腺癌。99mTc-MIBI SPECT/CT显像对PHPT病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99.64%、96.78%、99.08%和95.93%,平面显像对应的结果分别为76.67%、99.30%、92.57%、97.87%和90.97%,超声检查对应的结果分别为82.50%、99.64%、94.55%、99.00%和93.09%,其中99mTc-MIBI SPECT/CT显像的灵敏度(χ2=14.062,P<0.001)、准确率(χ2=15.059,P<0.001)和阴性预测值(χ2=6.034,P<0.05)均高于平面显像,而与超声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和平面显像阳性病灶的最大径分别为(1.90±0.98)cm和(2.01±0.99)cm,明显大于其显像阴性病灶(1.36±0.54)cm和(1.25±0.67)cm (t值分别为2.311和3.827,均P<0.05)。 结论 99mTc-MIBI SPECT/CT显像诊断PHP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对PHPT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99 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Tc-99m 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疑诊PHPT并在术前完善甲状旁腺99 mTc -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的7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别计算99 mTc-MIBI早期平面显像、延迟平面显像及延迟断层显像的诊断效能,采用χ 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7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PHPT 75例。从患者水平分析,早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为 60.00% (45/75),特异度为 66.67% (2/3),准确率为 60.26% (47/78);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为 81.33% (61/75),特异度为 0% (0/3),准确率为 78.21% (61/78);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为 89.33% (67/75),特异度为 66.67% (2/3),准确率为 88.46% (69/78);延迟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的灵敏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χ 2 =8.233,P=0.004;χ2 =17.058,P < 0.001和χ2 =5.898,P=0.015;χ 2 =16.272,P < 0.001)。从病灶水平分析,早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55.42% (46/83),83.33% (5/6)和 57.30% (51/89),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73.49% (61/83),16.67% (1/6)和 69.66% (62/89),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90.36% (75/83),66.67% (4/6)和 88.76% (79/89);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χ2=5.916, P=0.015);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和延迟平面显像(χ2=25.639, P < 0.001;χ2=22.364, P < 0.001和χ2=7.975, P=0.005;χ2=9.860, P=0.002)。 结论 99 mTc-MIBI延迟平面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早期显像,延迟断层显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受伤原因,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资料.依据患者随访的X线及MRI影像资料明确ANFH的诊断.内固定方式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 CCS)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加或不加抗旋转螺钉).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发生ANFH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3例,包括男性63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3.17±12.34)岁,平均随访时间(25.08±16.17)个月.ASA分级包括Ⅰ级21例,Ⅱ级55例和Ⅲ级37例.受伤原因包括低能量创伤76例及高能量创伤37例.骨折侧别包括左侧61例,右侧52例.骨折线部位包括头下型37例,经颈型74例及基底型2例.Garden分型包括Ⅰ型3例,Ⅱ型46例,Ⅲ型39例及Ⅳ型25例.Pauwels分型包括Ⅰ型21例,Ⅱ型55例及Ⅲ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88±3.66) d,采用闭合及切开复位的患者分别有108例及5例,内固定采用CCS的患者63例,DHS的患者50例.骨折复位质量包括A级91例,B级18例,C级4例.术后共发生ANFH 18例,发生率为15.93%(18/113).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0.19, P < 0.01),Garden分型(OR=0.13, P < 0.01),Pauwels分型(OR=0.12, P = 0.02),内固定方式(OR=3.29, P = 0.04)及骨折复位质量(OR=0.33, P < 0.01)等5种因素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 将这5种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4.11, P = 0.03)与Garden分型(OR=4.85, P = 0.04)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受伤原因,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内固定方式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因素会增加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ANFH的风险,其中受伤原因和骨折Garden分型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23碘-间碘苄胍(123I-metaiodobenzylguanidine,123I-MIBG)平面显像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Curie评分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11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123I-MIBG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的图像,所有患儿均属于3期或4期的高危患者。收集123I-MIBG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的Curie评分,以病理结果、其他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为神经母细胞瘤病灶诊断的依据,分别比较两种显像方式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在211例患儿中,48.82%(103/211)的患儿基于123I-MIBG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的Curie评分是一致的。51.18%(108/211)的患儿123I-MIBG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I-MIBG平面显像的Curie评分为0(0,1)分,SPECT/CT断层显像的Curie评分为0(0,2)分,两种显像方式的Curi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P<0.001)。依据Curie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分组(≥2)和低分组(<2),两种显像方式的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3I-MIBG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显像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1.66%和93.84%,两种显像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它们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分别为0.44(0.34~0.54)和0.90(0.85~0.96),相较于123I-MIBG平面显像,SPECT/CT断层显像具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123I-MIBG平面显像相比,SPECT/CT断层显像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及诊断一致性;基于123I-MIBG SPECT/CT断层显像的Curie评分,对患儿全身肿瘤情况的半定量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本地区PTE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海口市中医医院住院行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angiography,CTPA)检查的192例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按是否伴发PTE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采用多元回归寻找伴发PTE的危险因素。结果 192例患者中,43例伴发PTE,男32例,女11例,冬季发病最多,有13例(30.2%),科室分布广,以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为主,共18例(41.9%)。原发性危险因素:研究组与对照组抗凝蛋白活性值比较,蛋白S(PS)活性(83.22±25.75)vs(101.59±1.23),蛋白C(PC)活性(91.30±20.79)vs(103.22±14.19),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98.6±8.50)vs(103.66±8.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下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0岁,卧床≥3 d,吸烟或接触生物燃料,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外伤或/和手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卒中发作史、高脂血症(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VT( OR=65.34,95%CI:12.52~341.07,P<0.001)、外伤或/和手术(OR=45.12,95%CI:7.99~254.76,P<0.001)和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OR=9.04,95%CI:2.19~37.22,P<0.05)为住院伴发PTE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本地区PTE患者发病无季节、科室之分,抗凝蛋白活性水平低,DVT、外伤或/和手术和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是本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认识以上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PTE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