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优越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榆林市第二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发现42例胃黏膜可疑病变应用NBI-ME与白光内镜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病理确诊早期胃癌5例,重度异型增生10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8例,肠上皮化生9例。白光内镜漏诊10例,检出率76.19%;NBI-ME漏诊3例,检出率92.86%。NBI-ME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白光内镜(P<0.05)。结论 NBI-ME对于胃黏膜微血管形态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病变靶向活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并于病灶处进行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167例胃黏膜有可疑病灶的患者进一步行放大内镜检查后活检。常规内镜和色素内镜下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界。经放大胃镜检查后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缘胃小凹变化明显处。结果 167例胃黏膜可疑病灶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病理学检查发现早期胃癌5例(检出率3.00%),异型增生18例(检出率10.78%),肠上皮化生26例(检出率15.5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活检的病理检查结果,其中早期胃癌为3例(检出率1.80%),异型增生为11例(检出率6.59%),肠上皮化生为19例(检出率11.38%),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染色放大胃镜检查后活检病理检查发现,早期胃癌10例(检出率5.99%),异型增生29例(检出率17.37%),肠上皮化生36例(检出率21.56%),分别高于染色胃镜检查结果,明显高于常规胃镜检出率。与常规胃镜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胃镜能够指导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的活检,早期胃癌、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日本食道学会(Japan Esophageal Society,JES)分型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 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白光内镜检查高度疑似早期食管癌病灶或经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203处病灶,所有病灶均行放大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检查,并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放大内镜下JES分型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NBI-ME模式下JES分型B1型、B2型判断早期食管癌准确度分别为63.5%(95%CI:63.3%~63.8%)和71.9%(95%CI:71.7%~72.1%),灵敏度分别为65.7%(95%CI:58.0%~73.5%)和75.0%(95%CI:60.0%~90.0%),特异度分别为58.3%(95%CI 45.9%~70.8%)和71.3%(95%CI:64.6%~78.1%)。比较放大内镜JES分型及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的一致性,Kappa值为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JES分型能够诊断早期食管癌和预测肿瘤浸润深度,但效果欠佳,预测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较低,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与内镜下治疗价值。方法 对常规内镜发现的67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和CT检查,并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获取肿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EUS、CT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67例病例中,对比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EUS(88.1%)明显高于CT(26.9%)(P<0.05)。EUS能清晰地显示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可较准确地判断出肿瘤的起源,但在显示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及淋巴结转移方面,CT优于EUS。结论 EUS可较准确的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边界,并对其微创治疗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14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直径、大体形态、浸润深度、分化类型,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判断金标准,比较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学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一致性,分析影响超声内镜判断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率的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73.38%,病变直径与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准确性相关,而病变部位、大体形态及分化类型则与诊断准确性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变直径是影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检查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准确性的因素,随着病灶的增大,准确性降低。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病变最大径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与常规磁共振在检测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为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恶性肿瘤患者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磁共振检测(常规组)与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检测(研究组),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117例恶性肿瘤患者,研究组检测110例(准确率为94.02%),常规组检测82例(准确率为70.09%);研究组与常规组对原发病灶、转移性病灶、组织侵犯检测情况均存在差异,研究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 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对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在原发病灶、转移性病灶、组织侵犯检测方面也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说明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在恶性肿瘤检测中具有关键确诊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PGIL)的临床特征和内镜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过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PGIL的82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中位发病年龄64岁。统计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内镜特点、病理类型及生存时间。结果 82例患者中,胃淋巴瘤患者54例(65.9%),以累及两个部位(胃窦体)以上最常见,小肠淋巴瘤患者17例,(20.7%),结直肠淋巴瘤患者11例(13.4%)。PGIL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消瘦和消化不良。实验室检查显示,部分患者存在贫血和乳酸脱氢酶升高。PGIL的内镜下表现大多以溃疡性病变为主,也存在隆起性病变及浸润生长性病变;胃肠道黏膜受累时,以黏膜脆性增加最常见。在82例确诊PGIL的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共74例(90.2%),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最多见;共随访68例PGIL患者,胃淋巴瘤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优于肠道淋巴瘤的患者。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DLBCL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溃疡性病变是PGIL的主要内镜下表现,且病变黏膜脆性增加,因此内镜医师应仔细辨认病变并多点活检,提高内镜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佛山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中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基因型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00例临床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男性患者,从送检样本中提取病毒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病毒DNA进行扩增后,利用基因芯片对扩增产物进行导流杂交和分型检测。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0例尖锐湿疣男性患者中有388例检出HPV DNA阳性,其检出率为77.6%(388/500)。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1~40岁年龄段,占55.8%(279/500)。检出HPV阳性的患者中,低危型HPV感染291例,检出率为58.2%(291/500);高危型HPV感染仅有16例,检出率为3.2%(16/500);混合型HPV感染81例,检出率为16.2%(81/500)。单一型别感染291例,检出率为58.2%(291/500);多重感染97例,检出率为19.4%(97/500)。HPV单一感染患者中,感染亚型主要是HPV 6型,HPV多重感染以二重感染和混合型感染为主。结论 佛山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以感染低危型HPV 6型为主,好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40岁;单一感染居多,多重感染则以混合型二重感染为主;且HPV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巧。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药物控制情况筛选出31例面肌痉挛患者,对以上患者全部行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1例患者中,面肌痉挛症状完全缓解者24例(27.4%),明显减轻者6例(19.4%),未缓解1例(3.2%),术后出现轻度面瘫3例(9.68%),听力下降2例(6.45%),头晕伴频繁恶心呕吐者1例(3.23%),术后发热2例(6.45%)。无术后出血及小脑挫伤病例,无脑脊液漏及刀口愈合不良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是在充分掌握神经解剖及熟练应用神经内镜基础上,取得高效微创治疗效果的一种新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65例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的分析,探讨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的65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内镜诊断分析。结果 内镜下十二指肠HGM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44.6%)。白光内镜下表现主要有3型:单发或多发息肉样增生型47例(72.3%);簇状小结节样隆起型11例(16.9%);扁平隆起型6例(9.2%);此外,有1例(1.5%)呈散在充血红斑,似球炎样表现。息肉样增生型多容易误诊为十二指肠息肉;而扁平隆起型则不易与黏膜下肿瘤及十二指肠肿瘤相鉴别,超声内镜和放大内镜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临床治疗仍以内镜下息肉电切为主。结论 十二指肠HGM内镜表现多种多样,应结合组织学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放大内镜可作为新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切除的治愈性进行评估,计算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7例早期胃癌病变,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病变66例,非治愈性切除率为19.0...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86例行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接受ESD治疗,观察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并统计病人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ESD治疗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6例经ESD治疗病人中,16例病人发生出血(18.60%);70例病人未出血,占8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OR=3.714,95%CI=1.252~10.909)、肿瘤大小≥3 cm(OR=3.802,95%CI=1.538~9.646)、病理类型为早期癌(OR=2.746,95%CI=1.133~6.867)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经ESD治疗出血与病变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肿瘤越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和早期胃癌治疗时更容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采用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结直肠癌病人的诊断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人120例临床资料,病人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及ESD。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超声内镜检查在早期结直肠癌病人中的诊断价值,并对ESD手术时间、病灶、病变直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进行记录。结果病理结果显示:Tm期53例,Tsm1期42例,Tsm2期25例;超声内镜检出结果显示:Tm期51例,Tsm1期41例,Tsm2期28例。超声内镜对Tm期诊断敏感度90.57%,特异度95.52%,诊断符合率93.33%;Tsm1期诊断敏感度78.57%,特异度89.74%,诊断符合率85.83%;Tsm2期敏感度88.00%,特异度93.68%,符合率92.50%;经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超声内镜的Kappa系数达0.780。根据病人病理分期进行分组,手术时间:Tm期 < Tsm1期 < Tsm2期(P < 0.01);病变直径在Tm期、Tsm1期、Tsm2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分期病人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结直肠癌病人临床疾病分期具有较高诊断价值。采用ESD治疗的早期结肠癌病人术后恢复均较好,但临床分期越高病人手术时间越长及病灶病变范围也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超声内镜(EUS)检查与早期胃癌病理组织学相关性的研究,评估EUS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胃镜诊断34例早期胃癌患者行EUS检查,给予手术切除,结果与组织病理相对应。结果 34例患者中,EUS检查与病理组织结果分期基本一致。同时EUS发现隆起性病变多为分化型腺癌,占100%,淋巴结转移率为7.1%;凹陷性病变多为未分化型腺癌,占86.9%,淋巴结转移率为30.0%。结论 EUS检查隆起性胃癌多为分化型腺癌,早期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手术后预后好;凹陷性胃癌多为未分化型腺癌,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评估内蒙古西部地区人群中胃癌发病现况。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体检中心患者的基本数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 008例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检测,依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组,分为低、中、高危组3组,各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评估入组患者胃癌发病率。结果: 11 008例胃癌风险人群中,低、中、高危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67 %、1.46 %、9.13 %,高危组的胃癌检出率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危组早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61 %、1.19 %、7.21 %,高危组的早期胃癌检出率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风险等级的人群在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蒙古西部地区人群的胃癌患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适用于内蒙古西部胃癌高危人群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用于早期结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顺序纳入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并行内镜切除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186例(200灶),收集临床信息、病理诊断、普通内镜以及超声内镜表现。参照病理分期,分析超声内镜的诊断效能,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的因素。结果 超声内镜对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5.0%(150/200),对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浸润癌的准确率分别为85.0%和35.0%。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内镜诊断准确性与病变部位、大小、形态无关,而与组织学类型、病变深度相关(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是深度判断错误的危险因素,当肿瘤为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时准确率显著降低(P=0.019)。结论 超声内镜可用于辅助判断早期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肿瘤有中低分化或未分化成分时准确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不同炎症指标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并完成病变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结肠镜检查结果和其他临床资料,分析炎症指标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P =0.006)、病变部位(P =0.000)、病变大小(P =0.000)、病变数目(P =0.004)、病变治疗方式(P =0.000)、中性粒细胞计数(P =0.00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P =0.000)、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P =0.001)与早期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前病变的病理性质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病史(P =0.009)、病变部位(P =0.000)、病变大小(P =0.000)、病变数目(P =0.024)、SII(P =0.004)是早期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前病变病理性质的独立影响因素。SII区分两组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 CI: 0.560 ~ 0.725,P =0.001);当SII为500.27时,其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54.9%,特异度为70.7%,但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 < 0.40)。结论 SII用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可能有助于内镜医师在行结肠镜时初步判断病变的病理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