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总结天水市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县(区)工作经验,评估工作成效,为其在甘肃全省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天水市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试点县(区)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及耐药肺结核防治工作指标,比较试点前(2016年)和试点后(2018年)各指标完成情况。2016年5个试点县(区)报告肺结核患者537例,2018年报告肺结核患者799例。结果 2018年试点工作结束时,天水市建立了结核病分级诊疗体系,明确了市级和县(区)级定点医院和诊疗病种。2018年年底,试点县(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疑似患者的查痰率达到97.29%(4460/4584),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达到53.47%(347/64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96.52%(748/775),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达到94.53%(1623/1717),病原学阳性患者耐药性筛查率达到80.35%(229/285),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达到81.25%(13/16),与基线指标[2016年分别为90.99%(7178/7889)、10.72%(185/1726)、89.80%(1550/1726)、90.03%(1554/1726)、52.31%(113/216)、30.00%(3/1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4.67、495.85、32.32、24.35、44.58、4.84,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9)。 结论 天水市试点县(区)建立了结核病分级诊疗模式,完善了结核病防治保障政策,各项防治指标明显提升,为全面推广试点工作经验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有关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结核病防治工作模式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收集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的《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及考核方案(2017版)》、《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及考核方案(2018版)》等文件,提炼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经费预算及绩效考核等五部分内容。结合专项督导调研,以及收集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结核病防治工作季报表》、《全国结核病患者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评价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具体做法、组织实施情况及效果。2018年陕西省基层医疗机构向县级定点医院共推介到位43816例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其中确诊4183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落实管理普通肺结核患者21401例,管理利福平耐药患者318例。结果 基层医疗机构推介初诊患者数占全省定点医院2018年登记初诊者数的37.05%(43816/118266),各季度[分别为22.08%(6565/29729)、36.13%(10892/30150)、39.81%(11028/27702)、49.96%(15331/30685)]呈上升趋势( χ 趋势 2 =4921.82,P=0.000);其中基层医疗机构推介到位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中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占全省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18.00%(4183/23237),低于其他来源(包括转诊、追踪、主动就诊等)确诊患者的比率(25.59%,19054/7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98.52,P=0.000)。2018年通知基层管理的普通肺结核患者通知率为93.81%(21798/23237),管理率为98.18%(21401/21798),签约率为92.49%(20161/21798),管理率和签约率均达到国家要求的90%的目标;利福平耐药患者通知率仅为60.98%(325/533),管理率为97.85%(318/325),签约率为88.62%(288/325),管理率达到国家要求的90%的目标,签约率略低于国家要求的90%的目标。结论 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加强了基层医疗机构可疑肺结核患者推介工作,促进了肺结核患者管理率、签约率目标的实现,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但可疑肺结核患者推介质量及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签约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宁波市结核病控制项目中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宁波市结核病控制项目(2002—2006年)中期执行的效果。方法 对2002—2004年项目执行情况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全市加强了结核病综合防治措施,传染源发现和治疗效果逐年提高,3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11330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7909例,涂阳肺结核病人登记率由21.39/10万上升到29.25/10万,新发涂阳治愈率达到90.9%。结论 宁波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取得满意效果,但各县(市、区)控制水平发展不平衡,应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加大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面,提高宁波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陕西省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及诊治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我省结核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对全省10个地级市、108个县(区)结核病防治能力建设情况,以及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能力建设情况以2014年和2017年数据作对比,分别来源于《陕西省“十二五”结核病防治规划》评估和2017年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联合大检查。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指标来源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以实施前3年(2012—2014年)与实施后3年(2015—2017年)的数据作对比。运用SPSS 19.0处理数据,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4年和2017年全省设有结核病定点医院的数量分别为20家和107家,2017年较2014年增加了87家。2014年全省共有结核病防治人员923名,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656名,定点医院267名。2017年全省共有结核病防治人员1200名,其中CDC 403名,定点医院797名;与2014年相比,CDC人员减少了38.57%,定点医院人员增加了198.50%。2014年全省有3个地级市开展了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5.56%(6/108)的县(区)开展了分子生物学检测,12.04%(13/108)的县(区)开展了痰培养。2017年全省有8个地级市开展了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49.07%(53/108)的县(区)开展了分子生物学检测,55.56%(60/108)的县(区)开展了痰培养。新型防治模式实施前3年全省初诊查痰率为98.50%(329981/335014),发现肺结核患者63892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4089例),发现病原学阳性患者14087例,病原学阳性率为23.56%(14087/59803)。实施后3年全省初诊查痰率为95.00%(312503/328948),发现肺结核患者61583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5295例),病原学阳性患者10588例,病原学阳性率为18.81%(10588/56288)。新型防治模式实施前后初诊查痰率降低(χ 2=6484.178,P=0.000),病原学阳性率降低(χ 2=390.104,P=0.000)。实施前3年因症就诊发现肺结核患者占29.43%(18805/63892),转诊发现患者占43.90%(28047/63892)。实施后3年因症就诊发现肺结核患者占25.38%(15628/61583),转诊发现患者占57.79%(35586/61583)。转型后因症就诊发现患者的构成比下降(χ 2=259.002,P=0.000),转诊发现患者的构成比上升(χ 2=2419.762,P=0.000)。新模式实施前后3年非结核病防治机构报告患者总体到位率分别为93.18%(62177/66726)和89.96%(61323/68169),实施后总体到位率下降(χ 2=453.550,P=0.000)。新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04%(60464/63619)和94.97%(57872/60939),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56,P=0.551)。 结论 我省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推进顺利,防治能力加强,但部分患者诊治及管理指标有所下滑,实施质量仍需提升。  相似文献   

5.
张宁  马云  王容  崔倍  刘莉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1):1197-1202
目的 分析闭环管理在老年肺结核患者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在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治疗的30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对照组),调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各种错误服药情况。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治疗的老年肺结核患者295例(观察组)。根据对照组错误服药情况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闭环管理,包括建立老年肺结核患者安全服药管理要求并实施管理,评价安全服药管理实施的效果,分析安全服药管理存在问题,并进行问题的整改和跟踪。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正确率、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服药正确率为 95.60%(282/295),高于对照组的74.83%(226/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694,P=0.000);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64%(114/295),对照组为42.72%(129/3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025,P=0.311);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的检出率为92.11%(105/114),高于对照组的76.74%(99/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599,P=0.001)。 结论 闭环管理能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正确服药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影响,但能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检出率,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服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效果。方法 根据1993—2000年全县结核病报表分析结核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 8年来累计接诊可疑肺结核病人5773例,初治涂阳治愈率为95.9%,复治涂阳治愈率为86.9%。结论 博罗县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高发现、操作简便、成本低的病人发现程序。方法 山东省2000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结果 在1715例同时胸透和痰涂片检查的可疑肺结核症状者中,发现涂阳肺结核病人51例,其中胸透诊断正常者15例。结论 对可疑肺结核症状者必须全部查痰。  相似文献   

8.
长春市2001年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长春市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评价防治措施效果,为制定2001—2010年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长春地区为等比例抽样,共设52个调查点,对已知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可疑症状者及有密切接触史者进行胸透、痰涂片检查;对肺部有异常阴影者、咳嗽、咳痰≥3周或咯血者摄胸片。结果 长春市肺结核病患病率250.71/10万,涂阳患病率99.53/10万,肺结核死亡率22.61/10万。结论 长春市结核病疫情下降缓慢,肺结核仍是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归口管理力度,全面落实DOTS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南海市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成效。方法 因症就诊胸透筛选、痰检确诊病人,按统一化疗方案治疗,实行全程督导管理。结果 10年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症状者19569人,可疑者检查率平均为0.2%,发现活动性肺结核4286例,其中涂阳2558例,涂阳病人占活动性病人59.7%,涂阳登记率从14.07/10万提高到35.66/10万;初复治涂阳比例1:0.14,初治涂阳治愈率94.3%;复治涂阳治愈率82.2%。结论 10年来结核病控制水平整体提高,是实施DOTS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采纳的2项提高涂阳病人发现措施的效果。方法 对流调实验对象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第四次流调检查方法中由于增加了2项措施,与传统流调方法相比,多检出11.8%的涂阳病人,其中44.7%归因于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查痰这一措施,55.3%归因于多查的第三个痰标本。多检出的涂阳病人中,83.0%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17.0%为非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结论 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是病人发现工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多学科协助团队(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在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救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2018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所有肺结核并发大咯血患者200例,将2017年96例患者中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窒息风险评估+传统救治模式(止血、开放气道、生命体征监护、气管插管、支气管动脉介入手术等);将2018年104例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窒息风险评估+MDT救治模式(组建MTD团队,制定日常及紧急情况会诊、急救流程)。采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的时间、咯血再发生率、咯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异性,采用χ 2检验或t检验、U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施MDT救治后,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的时间[100.0(88.5,119.2)h]、咯血再发生率[2.1%(2/97)]、并发症发生率[3.1%(3/97)]、住院时间[(8.8±2.6)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8.0(229.3,300.0)h、14.6%(12/82)、13.4%(11/82)、(15.4±4.3)d](U=131.000,P=0.000;χ 2=8.276,P=0.004;χ 2=5.582,P=0.018;t=31.067,P=0.000)。结论 在确保紧急救治的基础上对肺结核并发大咯血患者实施 MDT救治,能明显缩短救治成功的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咯血再发生率,减少咯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街道/乡镇水平上分析广州市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子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下载广州市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发病的学生肺结核患者传染病报告卡个案信息2755条。在街道/乡镇水平上进行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探索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 2014—2018年广州市报告学生肺结核患者的发病率分别为17.14/10万、16.42/10万、15.64/10万、16.57/10万和17.22/10万。发病月份上存在2个发病高峰:2014—2016年分别为3月、4月和9月;2017—2018年分别为1月、12月和9月。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在街道/乡镇水平上,2014—2015年广州市全人群中的学生发病无空间聚集性,呈随机分布[莫兰指数(Moran I值)分别为-0.004和0.023,Z值分别为0.098和1.238]。2016—2018年广州市全人群中的报告学生患者的发病整体呈现空间聚集性(Moran I值分别为0.059、0.172、0.088,Z值分别为2.954、6.706、3.565,P值分别为0.012、0.001、0.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番禺区:小谷围街道、新造镇;海珠区:琶洲街道、官洲街道;天河区:元岗街道、长兴街道。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一级聚集区分布在番禺区(对数似然比为360.04,相对危险度为29.28,P=0.000),覆盖2个街道/乡镇,分别为小谷围街道和新造镇;聚集时间为2016年3月—2018年7月。结论 2016—2018年广州市报告学生肺结核患者在街道/乡镇水平上整体呈现空间聚集性,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密度高的番禺区小谷围街道片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结核病防治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方法 通过描述性研究,比较应用《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前2年(2015、2016年)和后2年(2017、2018年)佛山市5个县区转诊追踪、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等指标情况并进行数据对比。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应用《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前后2年,佛山市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实际报告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数分别为16914例和15124例,转诊患者例数分别为16588例和15121例,转诊率由应用前2年的98.07%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86,P<0.001);结防机构追踪率由应用前2年的99.11%(7421/7488)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9.63%(7459/7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P<0.001);追踪到位率从应用前2年的83.87%(6280/7488)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86.82%(6500/7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4,P<0.001);总体到位率从应用前2年的91.02%(15395/16914)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3.98%(14214/15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0,P<0.001);患者丢失率由应用前2年的3.92%(300/7654)下降至应用后2年的3.10%(210/6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 P=0.007);规则服药率由应用前2年的93.01%(7119/7654)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4.22%(6393/6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80, P=0.003);总体漏服率从应用前2年的4.08%(56210/1377720)下降至应用后2年的3.10%(37860/122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82.19,P<0.001)。结论 《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的应用提高了佛山市结核病患者管理的效率及质量,为结核病防治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湖南省结核病并发HIV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7年湖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57例结核病并发HI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同期本院收治的未感染HIV的结核病患者中抽取2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等指标,以及结核病并发HIV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125例,79.6%)、年龄在20~60岁[其中20~39岁55例(35.0%)、40~60岁79例(50.3%)]、已婚(102例,65.0%)、发热(70例,44.6%)、颈部肿块(31例,19.7%)、腹胀(9例,5.7%)、腹痛(10例,6.4%)、淋巴结结核(50例,31.8%)、并发梅毒感染(32例,23.0%)的结核病患者更易被检出HIV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7.55、21.31、15.06、49.98、15.70、4.85、5.95、22.39、25.05,P值分别为0.006、0.000、0.005、0.000、0.000、0.028、0.015、0.000、0.000);结核抗体、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在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16.8%(25/149)和61.7%(50/81)]均低于对照组[34.1%(60/176)和78.2%(86/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2.52、6.45,P值分别为0.000、0.0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患者中20~39岁和40~60岁年龄组是影响结核病并发HIV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值)分别为12.54(1.53~102.89)、9.09(1.20~69.40)];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结核、并发梅毒感染在结核病并发HIV感染患者中的比率更高[OR值(95%CI值)分别为6.51(2.35~18.01)、5.80(1.93~17.41)、15.06(2.71~83.84);结核病并发HIV感染患者并发支气管结核的比率更低[OR值(95%CI值)为0.03(0.00~0.31)]。 结论 20~60岁年龄段的结核病患者出现HIV感染的概率更大,结核病并发HIV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淋巴结结核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和评价密云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简称“公卫项目”)对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方法 对密云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公卫项目前2年(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与纳入公卫项目后2年(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患者的发现、转诊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卫项目的实施效果。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病率由2014—2015年的41.63/10 万(404/970000)下降到2016—2017年的35.00/10万(336/960000),下降了6.63/10万。涂阳患者发现率由2014—2015年的29.70%(120/404)上升至2016—2017年的33.93%(114/336),提高了4.22个百分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15,P=0.218)。未查痰患者比率由2014—2015年的19.31%(78/404)下降至2016—2017年12.50%(42/336),下降了6.81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66,P=0.012)。转诊到位率由2014—2015年的67.81%(455/671)上升至2016—2017年的74.50%(482/647),上升了6.69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170,P=0.007)。总体到位率由2014—2015年的93.29%(626/671)上升至2016—2017年的96.75%(626/647),上升了3.46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293,P=0.004)。新涂阳患者治愈率由2014—2015年的87.78%(79/90)上升至2016—2017年的95.71%(134/140),上升了7.93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41,P=0.025)。结论 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卫项目后,未查痰患者比率下降,患者转诊到位率、新涂阳患者治愈率等有所提高,对结核病疫情预防控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描述性研究,对比分析“移动结核门诊”服务前4年(2013—2016年)(简称“实施前”)和后3年(2017—2019年)(简称“实施后”)常山县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等指标。实施前后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实施后共服务患者146例、263例次。结核病患者登记发病率由实施前的118.31/10万(1144/966944)下降至实施后的99.25/10万(746/751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P=0.000);病原学阳性患者治愈率由实施前的87.47%(363/415)上升到实施后的94.12%(336/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1,P=0.002);病原学阴性患者完成疗程率由实施前的88.89%(648/729)上升到实施后的93.83%(365/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P=0.007);曾经中断治疗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由实施前的52.14%(122/234)上升到实施后的93.15%(136/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8,P=0.000)。结论 “移动结核门诊”服务实施后提高了常山县结核病患者管理的质量,为进一步改善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耐药结核病患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为有效开展耐药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从全国20家医院和结核病防治机构纳入的293例耐药结核病患者进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和患者临床报告情况;发出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100.0%。其中223例(76.1%)被调查者自报了解结核病相关核心信息,对该群患者进一步进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调查。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知晓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6.1% (223/293)的耐药结核病患者了解结核病相关知识,有23.9% (70/293)的患者尚不了解。了解者对11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70.1% (1720/2453)。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饮酒或偶尔饮酒(70.3%,1648/2343)、有结核病病史(72.8%,905/1243)、结核病治疗次数为1次及以上(72.6%,878/1210)、结核病病程1年及以上(72.6%,895/1232)的耐药结核病患者,相对于经常饮酒(54.5%,60/110)、无结核病病史(66.4%,803/1210)、结核病治疗次数为0次(66.8%,830/1243)、结核病病程1年以下(66.6%,813/1221)的耐药结核病患者知晓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2.61、12.04、9.88、10.68,P值分别为0.002、<0.001、0.007、0.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饮酒的患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是经常饮酒患者的1.97倍(95%CI:1.33~2.92,P=0.001),有结核病病史的患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是无结核病病史患者的1.36倍(95%CI:1.14~1.61,P=0.001)。结论 耐药结核病患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较低,应针对经常饮酒、无结核病病史、无结核病治疗史、结核病病程1年以下等耐药结核病患者重点开展健康促进及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