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土壤中的锶在辣椒不同器官中的富集与迁移规律,为核事故后可食植物、蔬菜等食品的放射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稳定性核素锶-88替代放射性核素锶-90,在实验温室大棚内盆栽种植辣椒,以土壤锶本底159.33 mg/kg为对照,设置5个土壤锶浓度梯度,分别为对照的1.5、2、2.5、3和3.5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蔬菜辣椒和土壤中锶含量,计算辣椒茎、叶、果实对锶的迁移系数(TF)和根、茎、叶、果实对锶的富集系数(CR)。结果: 辣椒的各器官锶含量均随土壤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排序为C > C > C > C果实;辣椒CR值排序为:CR > CR > CR > CR果实,辣椒TF值排序为:TF > TF > TF果实结论: 辣椒可食用部分的锶含量最低,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辣椒果实相对安全;非食用部分辣椒根、叶具有较强富集能力,辣椒叶、茎具有较强迁移能力,因此,可考虑将其作为放射性核素污染修复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土壤中的锶在辣椒不同器官中的富集与迁移规律,为核事故后可食植物、蔬菜等食品的放射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稳定性核素锶-88替代放射性核素锶-90,在实验温室大棚内盆栽种植辣椒,以土壤锶本底159.33 mg/kg为对照,设置5个土壤锶浓度梯度,分别为对照的1.5、2、2.5、3和3.5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蔬菜辣椒和土壤中锶含量,计算辣椒茎、叶、果实对锶的迁移系数(TF)和根、茎、叶、果实对锶的富集系数(CR)。结果: 辣椒的各器官锶含量均随土壤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排序为C > C > C > C果实;辣椒CR值排序为:CR > CR > CR > CR果实,辣椒TF值排序为:TF > TF > TF果实结论: 辣椒可食用部分的锶含量最低,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辣椒果实相对安全;非食用部分辣椒根、叶具有较强富集能力,辣椒叶、茎具有较强迁移能力,因此,可考虑将其作为放射性核素污染修复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3.
菠菜和小白菜对核素锶的吸附与富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菠菜和小白菜对核素锶(Sr)的吸附与富集作用,探索核素锶从土壤到植物中的转移过程和特征,寻找核素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规律。方法:选用稳定性核素88Sr代替放射性核素90Sr进行室内盆栽种植菠菜和小白菜。试验共分6个组即5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样。试验组分别为盆栽土壤中锶元素本底浓度的1.5、2.0、2.5、3.0和3.5倍,其含量分别为318.67、478.00、637.33、796.67、956.00 mg/kg。对照组土壤在避光通风处自然风干,捣碎过30目筛后直接应用。试验期间定期浇灌去离子水。在种植的第30天取样,分别剪取植株地上(茎、叶)部分和地下根部,烘干、粉碎、消化后定容至10 mL。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两种蔬菜和土壤中核素锶、钙和铁的含量,并计算两种蔬菜中锶与钙、铁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锶的富集率(CR)。结果:经不同浓度核素锶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两种蔬菜中核素锶的含量除了低浓度组(318.67 mg/kg)外,其他各组均显著升高,且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高浓度组(796.67和956.00 mg/kg)中菠菜锶含量显著高于小白菜(P<0.05);小白菜茎叶部分锶含量与钙元素含量呈负相关(r=-0.198),菠菜根部锶含量与铁亦呈负相关(r=-0.271),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两种蔬菜对核素锶的富集率,除了菠菜低浓度组(318.67 mg/kg)和小白菜低浓度组(318.67和478.00 mg/kg)外,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蔬菜之间富集率相比,在高浓度组(796.67和956.00 mg/kg)中菠菜对锶的富集率显著高于小白菜(P<0.05)。结论:菠菜和小白菜对稳定性核素锶均有较强的富集和吸附作用,且高浓度组的菠菜对锶的富集率显著高于小白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根际促生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油菜中锶富集和转移的影响。方法:实验分5组,设置4个不同锶浓度(1、2、3、4 mmol/L)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水培养液)。利用水培方式培育油菜,水培养液中添加多粘类芽孢杆菌(0.333 g/L),于添加锶和菌后3个时间点(7、14、21 d)收获油菜,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分别测定油菜的根和茎叶中锶含量,并计算转移系数和富集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多粘类芽孢杆菌存在时,油菜根部和茎叶中88Sr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锶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 < 0.05,油菜根部在1 mmol/L锶+菌作用21 d时除外),且油菜茎叶中的88Sr含量大于油菜根部(P < 0.05);多粘类芽孢杆菌使88Sr的转移系数增加、富集率降低(P < 0.05),可促进88Sr从根到茎叶的转移。4个处理组对88Sr的转移系数均增加(P < 0.05),且转移系数均在21 d达到最高。结论:多粘类芽孢杆菌能够影响油菜对锶的转移和富集,可降低油菜根和茎叶部分对88Sr的富集率,促进88Sr从根到茎叶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纳米氧化硅(SiO2)对小鼠RAW264.7细胞的DNA损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毒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浓度为31.25、125、500 μg/mL的两种纳米SiO2(平均粒径分别为20、60 nm)和500 μg/mL的微米SiO2粒子悬液对RAW264.7细胞染毒24 h,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单链断裂情况,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观察指标为彗星率(r彗星)、尾长(TL)、尾部DNA百分率(r尾部DNA)和OT尾矩(OTM);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TBA法、Fenton法、黄嘌呤氧化酸法、钼酸法、考马斯亮兰法测定各组染毒细胞匀浆上清液中细胞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 、一氧化氮(NO)和蛋白含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500 μg/mL 微米SiO2染毒组和125、500 μg/mL的两种纳米SiO2染毒RAW264.7细胞时,r彗星、TL、r尾部DNA、OTM均升高(P<0.01);且500 μg/mL微米SiO2组的r彗星r尾部DNA、OTM高于同浓度两个纳米SiO2组(P<0.01)。两种纳米SiO2和微米SiO2染毒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MDA、·OH、O2·、NO及H2O2的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两种纳米SiO2与微米SiO2均可引起RAW264.7细胞DNA断裂和氧化损伤,氧化应激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在DNA损伤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方某铀矿区内放射性核素铀在不同工位野生草本植物体中的富集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铀矿区进行土壤修复的可行性与核事故应急情况下食品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观察矿区野生植物生长状况,采集矿区不同工位常见野生草本植物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ICP-MS)测定所采植物和土壤样品中放射性铀的含量,针对植物对铀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进行评估。并对矿区不同地点γ剂量率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经对采集的植物中铀含量检测发现植物的地下部分铀含量高于地上部分,铀主要集中在根部,植物各部位铀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根、叶、茎、花果。3号地的红蓼根部铀含量较高为64.10 μg/g,其根部富集系数高达2.29。在矿区外2 km处玉米地采集的玉米铀含量检测中,发现可食用部分玉米粒铀含量相对较少,其对铀的富集系数极低为0.000 9,而非食用部分玉米叶子含量相对较高,其富集系数为0.039。结论:所调查的北方某铀矿区内不同工位所采植物样品中铀含量基本是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铀主要富集于植物根部,植物各部位铀含量根 > 叶 > 茎 > 花果。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一方面可应用于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用于核事故应急状态下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进一步研究植物的富集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M2.5中各种组分单独以及联合暴露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毒性作用,并探讨不同组分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以永生化的HUVECs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0、5、10、20、40、80、160 μg/mL纳米炭黑颗粒(下称炭黑),0、2.5、5、10、20、40、80、160 μg/mL尘土颗粒(下称尘土),0、6.25、12.5、25、50、100、200、400 μmol/L醋酸铅,0、5、10、20、40、80、160 μmol/L亚砷酸钠和氯化镉,染毒24 h,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受试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计算不同受试物对HUVECs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然后进行联合染毒实验,选用细胞存活率为80%时的剂量,炭黑(或尘土)分别与铅、砷、镉对HUVECs进行联合染毒24 h,用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另外根据PM2.5中各组分实际占比,按mm炭黑/尘土=1:50,mm炭黑/尘土=1:100,mm炭黑/尘土=1:500的比例进行两两联合染毒,以及按mmmm炭黑/尘土=10:5:1:500的比例进行四者联合染毒。染毒24 h后,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HUVEC细胞存活率随着炭黑、尘土、醋酸铅、亚砷酸钠、氯化镉染毒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0.05),以上各受试物对HUVECs细胞的IC50分别为16 μg/mL、110 μg/mL、184 μmol/L、15 μmol/L、14 μmol/L。炭黑与醋酸铅、亚砷酸钠、氯化镉联合染毒时,细胞存活率比炭黑单独染毒时分别下降了17.8%、43.8%、41.2%;尘土与醋酸铅、亚砷酸钠、氯化镉联合染毒时,细胞存活率比尘土单独染毒时分别下降了11.6%、27.8%、28.3%。联合染毒时细胞存活率比单独染毒时明显下降(P<0.05)。炭黑与亚砷酸钠、炭黑与氯化镉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为P<0.05)。结论:PM2.5中不同组分均可以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单独暴露时炭黑的细胞毒性作用比尘土大;但与3种金属联合暴露时,尘土比炭黑的联合暴露细胞毒性更大。铅、砷、镉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大小排序为氯化镉>亚砷酸钠>醋酸铅,且炭黑颗粒与亚砷酸钠、炭黑颗粒与氯化镉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铁超载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HepG2细胞模型中铁代谢指标Hepcidin和Fpn-1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分别检测浓度均为0.062 5、0.125、0.25、0.5、1.0、2.0 mmol/L的油酸(OA)和硫酸亚铁铵[Fe(NH42·(SO42·6H2O,下称Fe]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OA和Fe联合给药浓度。采用0.5 mmol/L OA联合不同浓度(0、0.125、0.25、0.5 mmol/L)的Fe诱导HepG2细胞建立NAFLD 细胞模型,并设阴性对照组(未经药物处理的细胞)和0.5 mmol/L Fe单独处理组为对照,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TG)和铁蛋白(Fn)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中铁调素(Hepcidin)、膜铁转运蛋白(Fp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0.5 mmol/L的OA,0.125、0.25、0.5 mmol/L的Fe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 > 0.05)。与对照组和0.5 mmol/L OA组相比,0.5 mmol/L OA与各浓度Fe联合作用时,随着铁浓度增大,细胞内的TG和铁蛋白(Fn)含量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和0.5 mmol/L OA组相比,0.5 mmol/L OA联合不同浓度Fe处理后Hepcid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 < 0.05);0.5 mmol/L OA联合不同浓度Fe处理后Fpn-1 mRNA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 < 0.05);与对照组相比,0.5 mmol/L Fe组、0.5 mmol/L OA联合0.25、0.5 mmol/L Fe组Fpn-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 < 0.05)。结论:0.5 mmol/L OA联合不同浓度Fe处理时可引起细胞发生脂质沉积,使体内正常铁代谢发生紊乱,Hepcid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Fpn-1 mRNA表达上调而蛋白表达下降,进一步加重NAFLD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亚硫酸钠(Na2SO3)是否通过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组装分泌和诱导内质网应激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方法:分别经不同浓度(0.1、0.5、2.5、10 mmol/L)Na2SO3染毒人正常HL-7702肝细胞24和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外VLDL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VLDL组装相关因子微粒体载脂蛋白B100(apoB100)、甘油三酯转移蛋白(MTP)、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甘油三酯水解酶(TGH)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重链结合蛋白(BiP)和钙连蛋白(Calnexin)的表达水平。结果: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染毒24 h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Na2SO3处理组VLDL含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作用48 h后,各Na2SO3处理组VLDL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染毒24 h,10 mmol/L Na2SO3组肝细胞内apoB100 mRNA表达升高(P<0.05);2.5和10 mmol/L Na2SO3可使肝细胞内TGH mRNA表达升高(P<0.05);染毒48 h,0.5和2.5 mmol/L Na2SO3引起肝细胞内TGH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染毒24 h和48 h后,不同浓度Na2SO3对细胞内BiP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明显增加Calnexin蛋白表达(P<0.05)。结论:Na2SO3不能抑制VLDL组装分泌,但可能对肝细胞糖蛋白的正确折叠有一定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NSCLC胸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放疗靶区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 314例NSCL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胸内淋巴结的分布特点、转移范围,及其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原发部位的关系。χ2检验组间差别。 结果 NSCLC术后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均>12%,1、2、3、6、8、9组均<12%。原发肿瘤部位与N2组淋巴结转移相近(P= 0.102)。而原发灶T3、T4期出现N2组淋巴结转移概率较T1、T2期明显增高(17.0%∶11.6%, P= 0.002),腺癌较鳞癌N2组更易转移(34.5%∶23.2%, P= 0.008)。 结论 T3、T4期NSCLC及腺癌患者术后放疗靶区勾画时应着重关注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锶(Sr2+)对白菜与油菜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配制含有不同浓度Sr2+(0、1、2、3和4 mmol/L)的霍格兰氏营养液培养白菜与油菜幼苗4周后,测定两种蔬菜叶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Sr2+浓度的升高,白菜叶片中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当Sr2+浓度为2 mmol/L时达到峰值(P<0.05);油菜叶片中MDA含量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98,P>0.05);两种蔬菜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7,P>0.05)。两种蔬菜叶片中的CAT、POD、T-SOD活性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且在油菜中,POD和T-SOD活性在Sr2+为1~4 mmol/L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蔬菜在14、21和28 d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7 d时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锶对油菜和白菜的MDA、过氧化物酶系统及叶绿素含量可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梳基因家族成员环指蛋白2(RNF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RNF2和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随访并分析RNF2阳性表达与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的关系。结果:RNF2和PCNA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RNF2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69%(35/64)和30.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 < 0.05);PCNA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4%(39/64)和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7,P < 0.05);2种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食管癌的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 > 0.05);食管癌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与RNF2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r=0.494,P < 0.01)。5年总生存期分析结果显示RNF2阳性表达者的生存时间更短(P < 0.01)。结论:RNF2和PCNA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二者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极光激酶A(AURK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功能,并分析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GEPIA及Oncomine数据库检索AURKA在食管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STRING网络在线数据库构建有关AURKA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将数据导入Cytoscape软件后采用Cyto Hubba分析插件筛选出核心基因;在GEPIA数据库中,基于TCGA和GTEx数据集分析AURKA与核心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采用DAVID网络分析工具对核心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R2基因分析可视化平台分析AURKA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GEPIA、Oncomine数据库分析显示,AURK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升高(P<0.05),但与患者肿瘤分期无关(P>0.05);AURKA与CDC20 (r=0.78)、PLK1 (r=0.83)等核心基因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其生物学功能主要富集于细胞分化、DNA损伤检测点、细胞增殖、负性调控细胞凋亡等;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衰老、P53以及Fox O等信号通路的调节;AURK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相比预后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核心基因CCNB1、BUB1B、NEK2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也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均<0.05)。结论:AURKA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高表达组患者预后不良;AURKA与CCNB1、NEK2等核心基因共同参与了肿瘤发生相关的功能与通路,AURKA有望成为食管癌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候选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B7同系物4(B7-H4)在人食管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内镜切除的食管组织标本58例,其中正常组织16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19例。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食管组织病理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B7-H4 mRNA在食管组织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B7-H4蛋白在食管病变组织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食管组织细胞因子IL-6、IL-10和IFN-γ的表达,并分析各细胞因子与B7-H4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和HE染色结果提示,B7-H4表达与食管组织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 < 0.01)。qPCR结果提示,与正常食管组织相比,食管癌前病变组织B7-H4 mRNA表达无显著改变(P > 0.05)。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食管组织相比,食管癌前病变组织B7-H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5)。Westernblot和ELISA实验结果显示B7-H4表达与IL-6表达呈正相关(P < 0.01)。结论:随着食管癌前病变病理分级的提高,B7-H4蛋白的表达逐渐上调,B7-H4可能与IL-6相互作用促进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电热蚊香液使用广泛,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对植物的遗传损伤效应。方法:以蚕豆、大蒜和洋葱为实验材料,采用植物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测定在不同浓度(25%、50%和75%)的3种品牌(BBN、JJ和YB)蚊香液处理下,植物根尖细胞的微核率。结果:随着3种蚊香液浓度的增加,植物根尖细胞微核率也随之增加。75%的BBN、JJ和YB蚊香液分别作用于蚕豆根尖细胞时,细胞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75%的JJ和YB蚊香液分别作用于大蒜根尖细胞时,微核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50%和75%的3种蚊香液作用于洋葱根尖细胞时,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 < 0.05);75%的JJ和YB蚊香液处理组洋葱根尖的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蚕豆(P < 0.05);3种品牌蚊香液对植物根尖细胞遗传损伤效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蚊香液达到一定浓度时均对蚕豆、大蒜和洋葱根尖细胞造成遗传损伤,高浓度蚊香液对洋葱的遗传损伤显著高于蚕豆,不同品牌蚊香液对植物产生的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