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至丸出自《医方集解》,由女贞子、旱莲草二味药物组成,具有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腰膝疲软、遗精、须发早白等症。笔者用本方加枳实、火麻仁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人运用加味二至丸加减治疗皮肤病多例,现将经验介绍如下。1 痤疮案吴某,女,20岁。2004年5月21日初诊。主诉:颜面痤疮5年。面部起皮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此起彼伏,曾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症见颜面部有20余粒红色丘疹和粉刺,伴有结节,胸部亦有散在丘疹、粉刺,部分丘疹融合,可见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伴口干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诊为肺风粉刺,辨证为阴虚内热。 相似文献
3.
二至丸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至丸由女贞子、旱莲草按1:1的比例组成,有滋肝肾、补腰膝、壮筋骨之效,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种肾脏疾病.获效满意,并列举验案4则以佐证:(1)狼疮性肾炎;(2)糖尿病肾病;(3)慢性肾小球肾炎;(4)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相似文献
4.
二至丸加味治疗斑秃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至丸出自<医方集解>,由女贞子、旱莲草二味药物组成,具有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肝肾阴虚、口苦咽干、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腰膝疲软、遗精、早年发白等症.笔者用本方加黑芝麻、何首乌等治疗斑秃,疗效较好,介绍如下.
例1:王某,男,27岁,1990年8月6日诊.因工作紧张而失眠多梦,2个月前头顶部毛发呈片状脱落,直径约5cm左右,逐渐加重,1个月内头发全部脱光,伴头皮搔痒,曾在几个医院检查均诊为斑秃,先后用谷维素、胱胺酸、斑秃丸、维生素B12等治疗,均无疗效. 相似文献
5.
6.
7.
二至丸加味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服用方法常以水煎剂为多。杨怡老师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在治疗妇科病中采用基础方剂的同时,日常加以"二至丸加味泡水频服,以顾护肾气",本文章拟初步验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加味二至丸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双侧颈内动脉结扎(2-V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VD)模型(女贞子、墨旱莲、丹参、天麻)和肾上腺素合2-VO法制作大鼠气滞血瘀证VD模型,分别以2.66、1.33、0.67g/kg灌胃模型大鼠分别30天,以跳台实验评价学习记忆能力,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酶联免疫法测定大脑海马Ach、AchE、大脑皮层5-HT、NE、DA含量及血清ET、TXB2、6-Keto-PGF1α含量;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海马氨基酸Glu、Gly、Asp、GABA含量。结果:给予加味二至丸2.66g/kg能明显缩短脑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大鼠跳台试验的潜伏期和减少其5min内错误次数;2.66、1.33、0.67g/kg均能明显减少气滞血瘀证脑缺血再灌注血管性痴呆大鼠5min内错误次数,且对该模型潜伏期有延长趋势。加味二至丸能显著增加海马中Ach含量而降低AchE活性,显著增加大脑皮层DA含量,对5-HT、NE含量亦有增加趋势;能调节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GABA、Glu、Gly、Asp的含量;同时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显著降低血清TXB2、ET水平而升高6-Keto-PGF1α、CGRP水平。结论:加味二至丸具有治疗血管性痴呆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海马Ach含量和降低AchE活性、调经大脑神经递质、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二至丸由女贞子、墨旱莲组成,原方名为"女真丹"[1]817,出自明·吴近山的《扶寿精方》。方中女贞子采集于冬至日为宜,墨旱莲于夏至日为佳,故其后明·王三才《医便》更方名为"二至丸"[1]450。陈仁寿老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医、教、研工作近30年,学验俱丰,其常以二至丸加味治疗诸疾证属肝肾不足、内热亢盛者,疗效颇著。现将其运用二至丸加味治疗皮肤病验案 相似文献
10.
四妙丸合二至丸加味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3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刚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1):79-8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少年,病情发展可致脊柱强直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劳动能力,祖国医学将本病归于“腰痛”范畴。笔者自2004年以来,应用四妙丸合二至丸加味治疗该病2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至丸治疗卵巢早衰的生物信息学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二至丸的潜在活性化合物及靶点蛋白,在蛋白质数据库(Uniprot)中进行基因转换,借助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检索与卵巢早衰相关的基因,导入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成分-基因-疾病”网络图,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enti Scape 2.2”功能进行网络拓扑属性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O)基因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二至丸17种潜在活性化合物和204个相应靶基因,以及4 591个卵巢早衰相关靶基因,通过Cytoscape 3.6.1软件进行网络构建,共获得13种与疾病相关的活性成分及154个靶点基因,结合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加味二至丸治疗先兆流产1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兆流产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腹痛,下坠感,腰骶酸痛,祖国医学则隶属于胎动不安与胎漏门下。运用中药治疗先兆流产,不仅效果好,而且无副作用。笔者自1989~1996年,用加味二至丸治疗13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于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符合《实用妇产科学》中的诊断标准,其中又以B超检查为主要依据。病例来源:门诊112例,住院19例。年龄:22~39岁,平均30岁。发病时间:妊娠6~10周96例,10”~20周35例。出血时间:1~192天。出血情况:量少者106例,量多者25例;伴有血块者19例,无血块者112例。自产流产史:1次… 相似文献
13.
二至丸加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树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55-55
一般资料 观察5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在42~57岁之间,均为已婚妇女,其中绝经者27例,未绝经者27例,病程最短15d,最长3a。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症见月经紊乱,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情绪激动,皮肤感觉异常,舌红少苔,脉细数。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二至丸加味方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二至丸加味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肾性血尿患者14 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治以二至丸加味方,对照组5 0例予肾炎康复片,6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2 2例,显效34例,有效2 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6 .7% (95 % CI=79.7%~93.7% ) ;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2 8.0 % (95 % CI=15 .6 %~4 0 .4 % )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u =7.2 2 73,P =0 .0 0 0 0 )。治疗后,治疗组尿沉渣RBC/ HP、2 4 h尿蛋白等主要尿检参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 .0 1,P <0 .0 0 1)。结论:二至丸加味治疗肾性血尿优于肾炎康复片,收益为OR=0 .0 6 (95 % CI=0 .0 3~0 .14 ) ,NNT=2 (95 % CI=1.3~2 .4 ) 相似文献
17.
18.
19.
女贞子及二至丸中磷脂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首次分析了女贞子及二至丸中磷脂成分。女贞子含总磷脂约0.39%,经薄层分析含7种磷脂组分,其中以PC含量最高,占总磷脂的56.52%。二至丸含总磷脂约0.16~0.29%。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加味二至丸治疗更年期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BATMAN-TCM)筛选加味二至丸的成分和靶点;并通过相关数据库检索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靶点;通过韦恩图得到加味二至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 3.6.1建立成分-疾病-靶点作用网络,然后使用STRING网站进行化合物-疾病共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 3.6.1进行可视化,并使用复合分子检测法(MCODE)分析重要模块;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加味二至丸38个成分和266个预测靶点,动脉粥样硬化靶点254个;通过韦恩图得到共同靶点52个,筛选出14个关键基因;这些共同靶点涉及炎症反应、调节胰岛素分泌、一氧化氮的合成调节等生物学过程;生物学通路包括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22条信号通路。结论:加味二至丸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调节雌激素水平,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机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