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116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验体会。 方法 :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 ,部分劈胸骨 ,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116例 ,年龄 3个月~ 5 0岁(5 .7± 6 .8)岁 ,其中室间隔缺损 6 6例 ,房间隔缺损 33例 ,法乐四联症 13例 ,肺动脉闭锁、心内膜垫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及冠状静脉窦无顶综合征各 1例。 结果 :全组 1例二次开胸止血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可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部分劈胸骨入路 ,创伤小、恢复快、美观。 相似文献
2.
1992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1 0月 ,我们对 1 8例先心病复杂畸形患儿采用双向格林术式治疗 ,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早期及晚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8例中 ,男 1 1例 ,女 7例 ;年龄 3~ 1 3岁 ,平均 (6 .70± 3 .0 )岁 ;体重 (1 8.0 4±2 .70 ) kg。临床表现均有紫绀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心功能 (NYHA) 级 4例 , 级 1 2例 , 级 2例。心胸比 0 .45~ 0 .6 8。血红蛋白 (1 70 .3± 3 2 .0 ) g/L;血氧饱和度 (6 7.0 0± 7.5 ) %。经彩超、X线及心导管造影检查诊断为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移位、… 相似文献
3.
4.
自 1995年 2月至 1999年 12月 ,我院心胸外科采用经右胸前外侧第 4肋间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畸形常温不停跳矫治术 2 7例 ,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 ,取得了满意地治疗和美观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2 7例患者 ,男 11例 ,女 16例 ;年龄 3~ 39岁 ,体重 12 .5~ 77kg。其中房间隔缺损 19例 ,室间隔缺损 5例 ,肺动脉瓣狭窄 1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双腔右心室 1例 ,法洛氏三联症 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体检 ,心脏 χ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1.2 方法采用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气管插管后 ,患者取左侧斜坡位 ,右侧肢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项研究通过对比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探讨和评价两种手术路径的优劣,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共198例患者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胸骨下段小切口组(lower mini-sternotomy LMS Group, n=66), 右胸前外侧切口(right lateral thoracotomy RLT Group, n=59), 以及胸骨正中切口(standard median sternotomy SMS Group, n=73)。所有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收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二次开胸止血。微创切口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治疗;LMS 组、RLT组及正中开胸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37.73±11.46mins, 41.3±13.97mins,36.99±10.84mins,三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78); 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85±9.78mins, 22.54±9.08mins,19.23±6.92mins,三组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9). 与LMS组及RLT组患者相比较,SMS组患者的切口最长,约7.45±1.54cm,而 LMS 组患者为 5.58±0.8cm,RLT组, 5.96±1.48cm,三组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更为美观,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3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组和传统开胸手术组,各166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安全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指标(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围术期死亡情况)。结果 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组年龄小于传统开胸手术组,体质量、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发生率高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短于传统开胸手术组,术后引流量小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胸手术组(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及发生围术期死亡。结论 胸骨下端小切口微创手术可有效缩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手术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促进患者康复,虽然其操作难度稍大,但术者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总结3岁以内复杂先心病患儿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双向Glenn分流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3岁内接受双向Glenn术的77例患儿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小婴儿组,<6个月,23例)和B组(婴幼儿组,6-36个月,54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148.20±21.21)min、(154.87±52.37)min]、呼吸机辅助时间[(30.63±23.86)h、(24.61±18.83)h]、ICU滞留时间[(6.35±4.16)d、(4.90±2.57)d]、术后住院时间[(12.11±3.68)d、(10.03±4.82)d]、血制品使用量[(401.21±276.79)ml、(435.76±226.95)ml]及术后引流量[(15.68±7.32)ml/kg、(17.78±8.43)m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儿肺动脉均较术前明显发育(P<0.05),两组间发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A组6例,B组12例)后期接受了TCPC治疗.结论 对于无法行一期根治的复杂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即使是<6个月的小婴儿,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验体会。方法 常规全麻后 ,取仰卧位 ,自第 3肋间水平至剑突根部做皮肤切口 ,正中锯开胸骨下段 ,达胸骨角水平 ,保持胸骨柄的完整 ,切开并充分悬吊心包 ,建立主动脉插管和上腔静脉插管、开始体外转流 ,然后行下腔静脉插管和套带 ,进一步完成心内纠治手术。结果 32例均成功地完成手术 ,体外循环时间短 ,早期拔除气管插管 ,术后纵隔引流少 ,无并发症出现 ,达到了满意的美容效果 ,切口仅为平常的1/ 2~ 2 / 3。结论 该术式安全、方便 ,具有创伤轻、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 ,但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9.
胸骨下段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自2000年11月-2001年1月,3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接受胸骨下段切口作为手术入路,年龄最小为11个月,最大为11岁,平均年龄4.2岁,切口长度为4-10cm,其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4例,室间隔缺损34例,法乐氏四联症1例。结果 将本组病例与同期随机选择的30例通过胸骨正中切口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进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再开胸止血发生率、伤口感染率及残余分流发生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胸骨下段切口不失为一个良好、安全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0.
11.
12.
右胸部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64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右胸部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方法自1995年12月至2008年1月,共经右胸部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641例,其中男性347例,女性294例,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87例,右腋下小切口54例。选择同期正中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50例为对照组。结果小切口组手术切口长度(13.7±4.7)c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2±2.2)h,术后引流量(175±95)ml,术后输血量(350±101)ml,术后切口感染及胸骨畸形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小切口组的手术死亡率(0.47%)、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胸部小切口适用于简单的先心病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术后渗血少、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无胸骨畸形等优点,但必须要选择适合的病例,应用必要的措施改善显露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1987年3月至1995年2月,我院应用自体心包修补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和四联症扩大流出道手术66例。经5个月至8年的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37例,女29例;年龄5~26岁。室间隔缺损(VSD)52例,其中嵴上型7例、嵴下型13例、膜部32例(2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脱垂),法乐氏四联症12例,原发孔缺损2例。均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短,自幼易患感冒、咳嗽。室缺患者中,肺动脉压>6kPa14例,>12kPa9例,余均<6kPa。胸骨左缘第3、4肋间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同时扪及震颤者42例(均有P_2亢进)。胸部X线片示52例单纯VSD及2例原发孔ASD缺损均有肺血增多,肺动肪段突出,心胸比率0.55~0.68,心 相似文献
15.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9)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婴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右腋下直小切口对694例婴儿先心病行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9例,女性345例,年龄2~12个月,平均(8.0±3.2)个月,体质量4.0~11.2kg,平均7.5kg。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535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36例,VSD+ASD修补术56例,VSD修补术+二尖瓣成形术(MVP)9例,VSD修补术+ASD修补术+二尖瓣成形术(MVP)3例,肺动脉瓣狭窄(PVS)交界切开术15例,ASD修补术+PVS交界切开术11例,VSD修补术+PVS交界切开术3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矫治术9例,部分房室管畸形(PECD)矫治术12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5例。结果:手术死亡10例(1.44%),术后发生右肺不张4例,右侧气胸2例,肺部感染21例,切口液化19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脑气栓1例,二次开胸止血5例。术后6个月至1年门诊随访595例(85.7%),发现VSD残余漏7例,右下肺不张1例,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结论:在婴儿常见先心病直视手术中选用右腋下直小切口,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要点,均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体会。方法选择10岁以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20例,纵劈胸骨上至第二肋间;1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9例,纵劈胸骨上至第二肋间并向右侧横断。常规体外循环,胸正中小切口第三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h胸液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切口长度约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的60%。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可以顺利完成部分心内直视手术,美观且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无胸骨前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右胸前外侧与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比较右胸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在临床上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优缺点。方法 :将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确诊为单纯房间隔缺损或单纯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共 15 1例 ,分成右胸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手术 2组 ,从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 2 4h引流量、体外循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2组病人无明显差别 ;术后 2 4h引流量 ,右胸前外侧切口组较少 ;体外循环时间胸骨正中切口组较短 ;胸骨正中切口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 3 42 %、胸骨畸形发生率为 4 2 7% ,右胸前外侧切口组无切口感染和胸骨畸形。结论 :右胸前外侧切口可对经右房或房间沟入路完成的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 ,具有美容效果好、术后渗血少、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无胸骨畸形等突出优点。缩短住院时间不明显。是否能减少手术创伤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0 例VSD患者中48 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 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 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 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右外侧小切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矫治术近、远期疗效。方法:1994年10月至2004年4月,所完成的1 386例右外侧小切口先心病矫治术患者为完全组,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矫治术患者共488例为处理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相同年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为对照组。调查以上患者近、远期疗效。近期疗效包括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液量、术后住院时间、院内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远期疗效包括与心脏有关的症状、异常体征及收到随访信1个月以内的超声心动图、胸片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结果:完全组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及部分心内膜垫缺损;共死亡9例(0.65%),并发症发生37例(2.67%)。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在引流液量(106.71 mL vs.146.70 mL)、鸡胸(零例vs.3例)发生等方面具明显优势。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先心病矫治术近、远期疗效不落后于甚至优于正中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