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手术要点。方法 对1988~1998年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例进行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28例,良性肿瘤2例。无手术死亡,因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 B超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CT有助于对肿瘤与邻近脏器关系的判断,DSA对肿瘤血供的显示有助于术中控制出血。施行肿瘤全切除术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关键,肿瘤包膜应尽可能切除,术前对联合脏器切除应有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手术治疗(附5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是指原发于腹膜后间隙,而非腹膜后器官的肿瘤。该病发病率低,国外报道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由于其部位特殊、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尤其是巨大PRT,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今对我院1986年1月~2004年10月手术治疗巨大PRT58例(肿瘤直径〉8cm)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 primaryretroperionealtumor,PRT)术后复发率高 ,但部分病人仍有再次或多次切除的机会。本文报告 2例。1 病历简介例 1.病人男 ,73岁。 14年前检查发现腹膜后巨大肿瘤行首次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巨大且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紧密 ,未能切除。病理报告 :腹膜后脂肪肉瘤。 5个月后于另一医院行第二次手术。分离包块过程中致降结肠损伤 ,肿瘤仍未切除。术后出现大肠瘘 ,6个月后肠瘘愈合。来我院行第三次手术。探查见肿瘤按常规方法无法切除 ,作者采取将肿瘤包膜打开 ,在包膜内完全切除肿瘤并包膜。切除肿瘤达 7kg。术后 7年…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附8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8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处理. 结果辅助检查中CT诊断率为93.9%,肿瘤完全切除率为50%(41/82).完全切除的41例中,术后复发21例,再手术的20例中,12例肿瘤完全切除. 结论腹部无症状肿块是本病主要特征.CT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手术完全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复发性肿瘤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75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肿瘤26例,直径5 cm~38 cm,平均14.33 cm,完整切除23例(88.46%);恶性肿瘤49例,直径4 cm~22 cm,平均8.50 cm,完整切除38例(77.55%),两者在完整切除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57例,良性肿瘤患者共有4例死于原发疾病及并发症,1、3、5年生存率为94.74%、84.21%、78.95%,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55.26%、23.68%、15.7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恶性PRT完整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部分切除术后生存率(P<0.05)。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路径与合适的切除方式,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肿瘤完整切除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PRT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其中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行腹腔镜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术中平均出血300 m L,术后平均8.5 d出院。术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保守治疗好转。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术后病理类型:良性肿瘤5例,其中神经鞘瘤1例,脂肪瘤1例,腹膜后囊肿2例,畸胎瘤1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2例。良性肿瘤平均直径8.1 cm,恶性肿瘤平均直径5.6 cm。随访7例恶性肿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通过本组有限的病例资料初步得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直径≤10 cm的良性肿瘤或直径≤6 cm的恶性肿瘤且未侵犯主要血管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5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8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析总结其病理学类型、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33例,恶性肿瘤51例,交界性肿瘤1例,均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良性肿瘤完整切除31例(93.94%);恶性肿瘤完整切除39例(76.47%);交界性肿瘤行完整切除。手术中联合脏器切除共20例,其中良性2例,恶性18例。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再手术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再手术19例,完整切除14例,部分切除3例,探查活检2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和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因素。再次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T)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1980~2 0 0 0年共收治的 8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 34例 ,恶性 47例 ,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 ,77例施行手术治疗。观察腹膜后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类型、手术切除及复发等方面的特点。结果 B型超声、CT检查有助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早期发现。良性腹膜后肿瘤病程长 (17.5个月 ) ,完整切除率高 (85 .2 9% ) ,很少合并脏器切除 (17.6 5 % ) ;而恶性肿瘤病程短 (7.3个月 ) ,完整切除率低 (6 5 .12 % ) ,合并脏器切除率高 (2 7.91% )。腹膜后肿瘤复发率 19.30 % ,复发完整切除率达6 3.6 3%。结论 B型超声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 ,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对复发肿瘤亦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切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种类繁多,手术难度及危险性较大。对待这类患应具备认真而完善的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时必须做到:良好的麻醉效果而确保肌肉松弛;大小、位置适当的切口而确保术野宽广;清晰的解剖层次以减少手术副损伤;轻柔细致的操作以减少不良刺激。巨大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密切时,可考虑阻断大血管血流下进行剥离,或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0.
曹路宁  郑泽霖 《普外临床》1992,7(3):187-189,F00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的手术方法,以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2005年4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2例PRT,其中恶性肿瘤17例,良性肿瘤25例。结果完整切除率32例(76.2%),其中联合脏器切除13例,部分切除7例,未切除取活检3例。恶性且中瘤复发再手术6例,再手术完整切除3例。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41.2%、24.1%。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肿瘤完整切除、复发后再手术可提高PRT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外科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B超、CT或MRI检查,并行DSA8例,IVP 28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88例,姑息性切除18例,未切除14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1例,切口感染9例,腹腔感染6例,切口裂开5例,术后出血4例,肠梗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8/120)。88例肿瘤根治性切除者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91.2%和25.1%,姑息性肿瘤切除者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4.1%、27.7%和7.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超、CT、MRI和血管造影对判断肿瘤周围器官是否受累和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提高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生存率的最重要的手段,联合脏器切除能提高肿瘤的完整切除率,良好的手术技能是提高手术切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24例隆凸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1980-1994年24例隆凸,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病人手术治疗经验,方法,行气管、主支气管袖状切除对端合术17例,隆凸切除重建术6例,气管纵行开窗刮除肿瘤减压术1例。结论:隆凸及气管手术比较复杂,手术难度大,但严和掌握的适应证,选择合理的术式及麻醉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58例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22例。结果腹膜后肿瘤第一次手术的完整切除率为62.5%,多次手术的切除率为38.5%,良性肿瘤的完整切除率为61.1%,恶性肿瘤则为36.4%,随手术次数增加,出血量增加,复发率及死亡率增高,而1、3年生存率下降。结论腹膜后肿瘤应力争第一次手术时即予完整切除,而获完整切除的关键在于周密的术前准备以确定肿瘤的毗邻关系及可能受侵的血管。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tumors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select a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a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Methods:
The clinical findings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25 patients with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o find those signs that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preoperative distinction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Results:
Of 25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15 were benign. This may reflect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incidentally found small benign tumo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symptoms and malignancy (P< 0.05), between irregular margins on imaging and malignancy (P< 0.05) and between the absence of calcification and malignancy (P< 0.05). Malignant tumor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benign tumors (11.45 ± 1.90 cm vs. 5.31 ± 0.43 cm). A retroperitoneal tumor scoring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distinguish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benign tumors from their malignant counterparts based on the: 1) maximum diameter equal to or larger than 5.5 cm, 2) presence of symptoms, 3) absence of calcification, 4) presence of irregular margins, and 5) presence of cystic degeneration or necros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malignant tumors and the total retroperitoneal tumor score (P < 0.05).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ize of tumor, the presence of symptoms, irregular margins, and the absence of calcification may be valuable predictor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malignant tumor.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9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69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RT以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效地检出。病理组织学分类主要分为软组织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和其他少见的肿瘤。69例患者中行肿瘤完全切除术42例,联合脏器切除术10例,肿瘤部分切除术11例,肿瘤不能切除仅行活检者6例。术中出现血管、脏器损伤10例,行修补或血管缝扎与联合脏器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发生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肿瘤完整切除者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64%和46%。11例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中8例于1年内死亡,3例于3年内死亡。恶性肿瘤不能切除仅行活检者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诊断;尽可能手术切除肿瘤,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后腹腔镜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HA)的应用。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对211例(男109例,女102例)PHA患者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肾上腺醛固酮腺瘤(APA)113例,单侧肾上腺增生(UNAH)62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36例。结果:21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5~360(119.32±58.65)min,出血量10~200(52.85±49.41)ml,住院天数5~14天,术后随诊1~7(2.50±1.58)年,血压恢复正常73例,血压明显改善83例,55例患者术后仍存在高血压,总改善率为74%。结论:应用后腹腔镜治疗PH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诊治体会(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Hurthle cell tumor)的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1986~2000年收治的10个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的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病理诊断标准为:每高倍镜视野中必须含有75%以上的嗜酸性细胞,根据有无核异形、血管和/或包膜浸润及甲状腺外组织浸润及其程度,将其分为良性、不确定型和恶性。结果:10例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中仅一例为不确定型,其余均为良性嗜酸性细胞肿瘤。2例行峡部切除术,2例行患侧腺叶次全切除术;3例行患侧腺叶全切除术,3例行患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为80.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10例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病人病理诊断结果与临床随访结果相符合。良性肿瘤应根据肿瘤部位行峡部切除术或患侧腺叶全切除术,对不确定型需结合年龄和肿瘤大小决定手术范围,恶性肿瘤应行甲状腺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4~66岁。有高血压症状9例,其中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8例,尿儿茶酚胺升高9例。1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3个月~5年。结果:术中见肿瘤位于肾门区4例,肾上极区5例,肾下极区2例,肾上腺前外上方3例。13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1例伴肝转移者行肿瘤大部切除及肝尾叶切除。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例。术后随访12例,9例术前高血压者有7例血压恢复正常;9例无瘤生存,1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生存时间取决于肿瘤是否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复发病例可再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