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周至4周的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此病主因是乳汁郁积和细菌感染所致,中医称为“乳痈”。此病初起症状为乳房疼痛、肿胀,局部皮肤微红微热,同时伴有全身发热。之后,症状逐渐加重,表现为疼痛剧烈、高热、寒战、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等,短期内因乳房肿块可以液化而有波动感。 相似文献
2.
3.
陆品红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9,(5):24-24
1概述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化脓性感染,几乎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发病多在产后3~4N。
2诊断标准 2.1诊断依据①乳房肿胀疼痛、表面皮肤红热,若症状加重,疼痛可呈搏动性,患者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②乳房可及压痛的肿块,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严重时可出现有波动感的脓肿,深部脓肿不易确定。③白细胞可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今年32岁的程桂英,2011年8月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一侧乳房发红、肿大,被医院诊断为急性乳腺炎,并接受治疗,可病情却越来越重,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10月初,她在省人民医院乳腺科被确诊为炎性乳癌,接受了正规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性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于初产妇,由于乳腺皲裂,乳腺导管开口阻塞,引起浮汁壅积而致。本病起病急,初起乳房肿胀、疼痛,皮肤不红或微红,继之局部硬结渐渐增大,疼痛加剧,伴发热。如不积极治疗,常转化或脓肿。做好自我护理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7.
今年32岁的程桂英,2011年8月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一侧乳房发红、肿大,被医院诊断为“急性乳腺炎”,并接受治疗,可病情却越来越重,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10月初,她在省人民医院乳腺科被确诊为“炎性乳癌”,接受了正规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9.
患者 2 7岁 ,顺产后 12 d左乳房胀痛 1d,于 2 0 0 2年11月 2 0日初诊。自诉于 1999年 8月行双乳房硅胶填充术 ,术后无自觉不适。于 2 0 0 2年 11月 8日顺产下一男婴 ,产后母乳喂养。产后第 10 d出现左乳房胀痛 ,乳汁排出困难。查体所见 :双乳房饱满 ,发育正常。右乳房软 ,乳汁排出通畅。左乳房较右乳房稍增大 ,质稍硬 ,未扪及明显肿块 ,无触痛 ,乳汁分泌不畅。测体温 ,查血常规均正常。考虑哺乳期乳汁淤积 ,建议乳房局部湿热敷并增加婴儿吸吮以利于乳汁的排空。 2 0 0 2年 12月 1日患者再次就诊。自诉按摩挤压排乳后左乳房乳汁仍不通畅 ,… 相似文献
10.
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乳汁郁积是其重要病因。患者可出现乳房疼痛、肿胀、局部发红、硬结及明显触痛,且多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1.
12.
经过十月怀胎和分娩的辛劳后,新妈妈在母乳喂养宝宝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急性乳腺炎就是其中之一。急性乳腺炎是很多缺乏哺乳经验的新妈妈可能遭遇的状况,它是由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侵入乳腺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引起的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此病往往 相似文献
13.
14.
15.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尤其初产妇多见,往往在产后3~4周发生,致病菌多数为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患病时,患者感乳胀、疼痛,局部皮肤发红、硬结,明显的触痛,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严重影响产后哺乳及产妇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5年至2016年我院52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治疗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一套针以手法排乳汁为中心的序贯性治疗方法.结果:使用手法排空乳汁、穿刺抽脓及局部药物封闭、切开引流等一套治疗手段后全部急性乳腺炎得到根治.结论:针对性和连续性的治疗是根治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尤以初产妇更为常见,一般发病在产后的第3—4周,也可见于产后2—4个月,甚至1年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手法乳房按摩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75例)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7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手法按摩,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满意度及症状。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继续哺乳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缓解时间、复发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乳房按摩可使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疼痛时间及复发率减少,使继续哺乳率升高,提高了治疗效果,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