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ICU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指导临床判断决策。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急诊ICU收治的85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按治疗转归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66例和死亡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ICU死亡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患者年龄、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LAC)、24 h补液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BMI、纤维蛋白原(FIB)、pH、氧合指数(OI)、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BMI<18.5 kg/m2、SCr>133μmol/、PT>17 s、24 h补液量>3 000 ml均是重症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ICU...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核重症监护室结核病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该类患者死亡相关的早期危险预警因素,以提高结核重症监护室对结核病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151例结核病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者30天预后情况,进一步分为存活组(49例)和死亡组(102例),筛选结核病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的151例结核病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中,有102人死亡,占67.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前未启动抗结核(OR=3.867,95%CI:1.727~8.655,P=0.001)、白蛋白≤30g/L(OR=3.184,95%CI:1.317~7.699,P=0.010)、尿素氮>6.9mmol/L(OR=3.275,95%CI:1.423~7.536,P=0.005)、氧合指数≤150mmHg(OR=4.594,95%CI:2.009~10.505,P<0.001)是结核重症监护室结核病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院第1、3、5天以及出院或死亡前最后一次的血清PCT、CRP及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存20例,死亡25例,病死率为55.6%。死亡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28.84±8.03)分vs(21.82±7.10)分]。两组在入组第1、3天的PCT和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PCT和CRP水平在第5天及观察终点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各组内PCT和CRP与观察第1天相比,存活组随观察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死亡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患者血清中PCT、CRP呈持续高水平提示预后不佳,指标的高低对临床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常规实验室指标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及其对病情重症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74例)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例)收治的394例HFRS患者, 分为轻症组(轻型+中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个人史、既往病史、治疗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 并记录住院第1、2、3、4、5、7、10、15、20、25天晨起及出院前末次实验室检查结果, 分析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动态变化, 评估各指标对病情重症化的动态预测价值。统计学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 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各指标对重症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212例轻症组患者年龄为38(27, 61)岁, 182例重症组患者年龄为49(32, 64)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 P=0.025)。重症组患者急性胰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和血液净化及机械通气的使用率分别为6.0%(11/182)、12.6%(23/182)、19.8%(36/182)、89.6...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与间断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在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依据临床分型标准,将2008年1月—2012年8月在我中心行血液净化治疗的147例重症HFRS患者分为重型组和危重型组;参照中华医学会ICU血液净化指南,对纳入患者行CRRT或IHD治疗,比较2组行CRRT或IHD治疗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急性期的实验室指标。结果重型组患者均存活;危重型组患者行CRRT与IHD后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危重型组行CRRT的比例明显高于重型组(P0.001)。病程中存在重叠期的重症患者,行CRRT初始治疗的例数明显多于行IHD的例数,但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RRT组患者病情较IHD组重,其疾病本身的肾外并发症也较IHD组常见。结论 CRRT可广泛应用于危重型HFRS患者的救治。CRRT可有效减轻水负荷,稳定机体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将有助于使危重患者平稳地渡过急性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脓毒症休克患者开展早期乳酸动态监测指标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2月接收的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60例进行研究,入院后均开展乳酸动态监测,以预后效果为准,分为死亡组(n=8)、存活组(n=52),评价其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结果死亡组乳酸水平较存活组高(P<0.05)。死亡组乳酸清除率较存活组低(P<0.05)。结论对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开展早期乳酸动态监测对改善预后效果有极高价值,可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患者血浆正五聚素-3(pentraxin-3,PTX-3)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对HFR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纳入105例2012年10月—2014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HFRS患者,依据HFRS临床分型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4组。采集患者急性期静脉血标本96份,恢复期65份,同时采集27名健康志愿者静脉血标本作为对照,分离血浆,应用ELISA法检测PTX-3水平。分析PTX-3水平在不同分型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表达变化,以及与对照组的差异,评估其在重症HFRS早期预警中的价值;分析急性期PTX-3与常规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急性期PTX-3水平对HFRS患者预后(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105例患者中,轻型17例、中型27例、重型26例、危重型35例。各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各型患者急性期血浆PTX-3水平均显著高于同型恢复期和对照组(P均0.05),危重型患者急性期PTX-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型(P均0.05)。患者急性期PTX-3水平与WBC、AST、APTT呈正相关,与PLT、ALB、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负相关(|r_s| 0.500,P 0.05)。ROC曲线分析急性期PTX-3水平对HFRS患者预后(死亡)的预测价值,AUC为0.753(95%CI:0.593~0.914,P=0.003)。结论 PTX-3可作为重症HFRS的早期预警指标,其有助于评估HFRS疾病严重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及联合指标预测模型对AMI后C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探讨联合指标预测模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休克(IABP-SHOCKⅡ)评分、心源性休克预后(CSP)评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AMI后C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治疗的AMI后CS患者271例,根据院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90例)与存活组(181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联合指标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联合指标预测模型、单个独立因素、CSP评分的预测价值,最后比较不同指标的AUC。从271例AMI后CS患者中筛选出199例接受PCI的患者,分为PCI死亡组(49例)与PCI存活组(150例),用ROC以及AUC评估联合指标预测模型、IABP-SHOCKⅡ、CSP、IABP-SHOCKⅡ+CSP评分的预测价值,最后再比较不同评分的AUC大小。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意识不清、左室射血分数(LVEF)、机械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重症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住院的临床转因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1110例患者中52例(47.28%)出现ICU内死亡;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房颤、室速/室颤、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预测老年重症COPD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老年重症COPD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判断PNI与病人预后相关性并计算最佳截断值,通过电话回访病人入院6个月后是否生存,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病人临床指标。采用COX回归模型和Kalan-Meier曲线探究PNI与老年COPD重症病人生存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32例病人,死亡组72例,存活组60例,PNI的最佳截断值为37.3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PNI<37.32、住院总时间是老年重症COPD病人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当PNI<37.32时,老年重症COPD病人死亡风险为对照组的2.281倍。结论 PNI对老年重症COPD病人预后有预测价值,PNI<37.32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尿素氮与白蛋白比值(B/A)与心源性休克(CS)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第四代重症医学监护信息数据库1.0版本检索2008至2019年首次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且年龄≥18岁的884例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30 d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75例、死亡组30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S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血尿素氮、B/A、血乳酸、血肌酐以及合并慢性肾脏病、心脏骤停、急性肾损伤的比例均较高,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较低,总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HR=1.022)、SOFA评分(HR=1.063)、B/A(HR=1.492)、血乳酸(HR=1.059)、合并心脏骤停(HR=1.626)、合并急性肾损伤(HR=1.553)是CS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CS患者入住ICU时B/A升高是住院期间(30 d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建议结合患者年龄、SOF...  相似文献   

12.
血管外肺水指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收住在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右颈内静脉置管接PiCCO温度探头,用PiCCO监测其EVLWI,记录每日液体用量,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预后评价的准确性。结果(1)共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本研究,26例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好转存活(存活组),24例病情恶化死亡(死亡组)。(2)置管时的EVLWI存活组与死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置管第3天的EVLWI存活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01)。将50例患者置管第3天的EVLWI按0~7ml/kg、8~14ml/kg、>14ml/kg进行分层,病死率分别为25%、41.7%、10/10。(3)置管第1天、前3d的液体平衡,存活组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液体负平衡者病死率低。(4)ROC曲线置管第3天的EVLWI的AUC为0.740±0.072。置管第3天的EVLWI>7.5ml/kg时,预后评价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53.8%。结论动态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EVLWI,可作为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如治疗早期EVLWI明显下降,液体呈负平衡,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日常临床实践中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病人的近期预后和死亡的相关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研究包括167例年龄≥75岁AMI患者,按是否发生住院期间死亡分成:死亡组54例,存活组11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和死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年龄、入院时心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尿素氮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左室射血分数值却显著低于存活组;发病症状不典型、既往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并发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并发症者多于存活组,而接受冠脉造影的病人比例明显少于存活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高Killip心功能分级(OR9.53,P<0.01)、并发脑血管病(OR8.43,P=0.04)、既往脑血管病史(OR4.10,P=0.02)、入院时血糖水平(OR1.10,P=0.02)和心率(OR1.03,P=0.04)、典型症状发病(OR0.24,P=0.01)是高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患者中66.67%死于心力衰竭。结论高龄AMI患者有很高的住院死亡率,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入院时心功能状态、既往或并发脑血管病、心力衰竭和发病时症状表现是高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修正休克指数(MSI)与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从开放性公共数据库提取相应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相关指标.采用生存曲线及生存回归分析以分析患者MSI和住院死亡率的联系.?结果 纳入114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最终数据分析,Cox结果显示,年龄、急性生理分数III(APSIII)、米力农、多巴胺、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对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3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生命体征及实验室结果,计算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期间最高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Ⅱ(APACHEⅡ)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计算脓毒性休克第1个48 h最高VIS。根据脓毒性休克后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各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生化指标、APACHEⅡ、SOFA、VIS、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及器官受累情况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PACHEⅡ、SOFA、VIS对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和χ2检验。结果 随访28 d后,55例(59.14%)患者死亡(死亡组),38例(40.86%)患者存活(存活组)。死亡...  相似文献   

16.
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血乳酸的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DTA)前后血流动力学与血乳酸的变化。方法将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存活组30例,死亡组13例。并选择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31例为对照组。分别于诊断即刻、6h、12h、24h测定心率(HR)、血压(BP)、尿量(UV)、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计算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入院初始CVP、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R明显增快,尿量减少,Lac显著升高;经EDTA方案治疗,各组的CVP值明显升高,HR下降,MAP回升,但死亡组在6h仍未至60mmHg;死亡组血乳酸值较存活组明显升高,经积极治疗仍无明显改善;各组尿量在治疗初始均有改善,死亡组在24h后随MAP恶化明显减少。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血乳酸增高,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差的特点,经积极的治疗存活组较快达标,而死亡组各指标恶化,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的监测对预后的判断及临床治疗指导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BHS)患者,动脉血乳酸(LAC)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存活时间超过72 h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2例。按照第14天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37例,死亡组25例。分析62例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6、24、48、72 h动脉血LAC水平的动态变化。按动脉血LAC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10%为高乳酸水平组,10%为低水平乳酸组,比较2组之间的病死率、APACEHⅡ评分、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治疗前的血气分析指标降低(P0.05);治疗后,存活组的动脉血LAC水平降低,而死亡组不断升高(P0.05)。动脉血LAC水平越高,病死率增加,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动脉血LAC水平对评估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的预后有益,及时干预治疗可提高临床生存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水平预测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12例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48例和存活组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清sFlt-1水平,并检测血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统计比较2组呼吸机和抗生素治疗时长、C -反应蛋白 (CRP)水平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和血清B型尿钠肽 (BNP) 水平,比较2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评估(APACHEⅡ) 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入院后血清sFlt-1水平与入院时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Flt-1水平对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清sFlt-1水平、年龄≥60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真菌感染和肺部感染占比、两个以上脏器衰竭比例、呼吸机使用时长以及CRP、BNP、P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均<0.05),死亡组和存活组感染发生地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生存情况(存活=0,死亡=1)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950,95%CI:1.138~3.343)、肺部感染(OR=1.844,95%CI: 1.053~3.230)、糖化血红蛋白(OR=2.358,95%CI: 1.368~4.067)、血清sFlt-1水平(OR=2.519,95%CI: 1.119~5.671)、CRP(OR=2.259,95%CI: 1.250~4.083)、使用呼吸机时长(OR=2.782,95%CI: 1.138~6.79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后第1天的血清sFlt-1水平与入院时CRP呈明显正相关(r=0.64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Flt-1截断值为465.48ng/L时,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836(95%CI: 0.829~0.906),灵敏度为81.25%,特异性为78.13%,约登指数为0.594。结论: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sFlt-1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Flt-1水平是影响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人源性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水平变化在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88例。根据60d后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n=58)和死亡组(n=30)。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探讨Kal水平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相关性、影响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及不同血浆Kal水平对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例数、感染性休克例数、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Kal水平、IL-6水平、CRP水平方面差异显著(P<0.05),在其他临床特征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组患者Kal水平呈升高趋势,死亡组患者Kal水平呈下降趋势。Kal水平与年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创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L-6水平、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APACHE II评分高、SOFA评分高、Kal水平偏低、IL-6水平偏高、CRP水平偏高是影响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其中,入住ICU时血浆Kal水平<4ug/mL不利于患者预后。血浆Kal水平≥4.0 ug/mL组生存率显著高于<4.0 ug/mL组(P<0.05)。结论:入住ICU时血浆Kal水平<4.0 ug/mL不利于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血浆Kal水平可作为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付会文 《临床肺科杂志》2016,(10):1915-1917
目的探究与分析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合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特选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6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其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两组,对其临床特点与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2例患者中有12例合并细菌感染,9例合并真菌感染,7例同时合并两种感染;存活组19例,死亡组43例;存活组患者年龄、ARDS分度、机械通气时间、RICU住院时间、氧合指数等与重症肺炎合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各项生命体征(呼吸、体温、脉搏)、吸氧浓度、Pa O2、Pa CO2、WBC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CRP、PCT等与病患预后及转归无明显相关性,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合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而言,年龄、ARDS分度、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氧合指数等是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