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22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定期随访,测量术后不同时间腕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力并予以功能评分,检查术后的X线以及CT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位置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2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优8例,良12例,可2例,差0例。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的影响,临床上治疗多倾向于解剖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从而有益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目的:评价3种不同方式固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腕关节结构功能恢复差异及其优缺点。 方法:临床收治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8例,其中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35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外固定28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5例,分别对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骨性解剖结构及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治患者均获骨愈合,愈合时间石膏组为(11.2±2.8)周,外固定架组为(11.8±3.0)周,钢板组为(10.8±2.6)周,外固定架组、钢板组与石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X射线评价钢板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大于外固定架组、石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固定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按改良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标准评价优良率,石膏组为54%,外固定架组为75%,钢板组为92%,外固定架组、石膏组与钢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3种方式固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骨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钢板内固定治疗能有效维持桡骨远端骨性解剖结构,对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外固定架及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骨科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9例桡骨远端"分水岭"以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采取Mayo评分、DASH评分对患侧腕关节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1个月。患者创面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9~13周,平均11.2周。末次随访Mayo评分86~95分,平均92.8分,其中优14例,良5例;DASH腕关节功能评分6~12分,平均9.7分。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能有效复位并支撑关节面,便于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开放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120例,开放复位掌侧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60例,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60例。对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术后次日和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改变、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2组病人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改变、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无感染、固定物松动、肌腱刺激、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开放复位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在减少复位丢失方面、关节功能改善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静态牵引综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理工学院附属黄石爱康医院骨科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3例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的桡骨远端完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40~69岁,平均53.83岁。采用外固定架扩大腕关节间隙,临时复位固定后,无需使用专用腕关节镜牵引系统,利用关节镜系统进一步探查关节面复位情况及TFCC等相关软组织并视损伤情况进行修复。术后4周根据复查情况拆除外固定架,统计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VAS评分记录术后10个月疼痛情况,采用Mayo评分和DASH评分评价患者腕关节功能。结果 23例患者术后随访10~25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未发现外固定松动、严重钉道感染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5~6周,平均5.3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85~94分,平均90.7分,优20例,良3例。DASH评分7~13分,平均10.7分。活动伴有疼痛2例,为轻度疼痛(VAS评分2~3分)。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静态牵引综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  相似文献   

6.
奚发玉  吴强 《医学信息》2019,(24):107-108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骨性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观察组骨性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掌倾角、尺偏角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4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良好,且骨性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纵观目前治疗粉碎及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各种方法,金属材料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的优点日益突出。 目的:观察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AO分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51例,根据其意愿及经济状况非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7例应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对照组24例应用普通掌侧接骨板。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术中接骨板安装次数,正中神经炎发生、术后腱鞘炎发生、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6个方面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X射线片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和同期普通掌侧接骨板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Mcbride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使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操作更加便捷,安全可靠,完全解剖复位,固定坚强,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外架辅助复位:利用“韧带牵拉-复位”的原理,使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并临时固定,恢复桡骨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再行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时就可以在较小张力条件下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操作省时省力。 锁定钢板内固定:能最大程度地复位和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钉板一体的锁定结构及角稳定性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提供“内支架”的作用,使骨折块的固定十分稳定,允许腕部早期功能锻炼,避免了外支架针道感染、腕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背景:C型桡骨远端骨折常使用单枚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达到良好的骨折复位,患肢握力明显减弱。术中如何恢复桡骨长度、维持复位并进行内固定具有挑战性。 目的:比较外架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93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外架辅助组49例行外架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随访时间6-30(14.95±5.64)个月;单纯钢板组44例行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随访时间6-24(15.38±6.27)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随访的X射线片测量指标及腕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外架辅助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X射线曝光次数小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在术后的随访中,外架辅助组桡骨高度恢复程度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术后第2天,外架辅助组目测类比评分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在术后1年随访中,外架辅助组握力恢复程度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两种方式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有效复位和固定,恢复腕关节功能;外架辅助组相比单纯钢板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X射线辐射少、握力恢复好等优点。ORCID: 0000-0002-4904-5483(陈孝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主要骨折块移位类型和骨折粉碎程度分为3组,其中A组58例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单钢板固定,B组69例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C组83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单钢板固定。比较3组患者骨折复位效果、软组织情况、临床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及腕关节功能评价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在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临床愈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肌腱刺激征上,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9个月后,分别通过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和PRWE评分从不同侧重方向对3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析,A组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掌侧入路可适用于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其在骨折复位、钢板放置和规避肌腱损伤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存在正中神经和桡动脉损伤风险,对手术技术有一定要求;背侧入路双钢板固定可提供双柱的稳定性、可直视关节面,对于严重粉碎背侧关节面的处理复位有一定优势,但存在伸肌腱激惹的风险;背侧单钢板固定,在固定强度和远期功能及并发症的防治上均不具有优势。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结合骨折粉碎程度、移位类型、术区皮肤软组织条件以及患者对腕关节功能要求等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在临床中常见,因其骨折及周围韧带、软骨组织的双重破坏,导致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以往对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不够重视,往往会出现手术后腕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案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术中一期行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内固定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人民医院在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创伤致桡骨远端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40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式均为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在桡骨手术完成后是否行尺骨茎突基底部内固定,将患者分为内固定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随访X射线片测量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术后1年记录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方向的活动范围,应用加特兰德-韦利(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与结论:术后随访时,两组患者所测量的腕关节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优于术前(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术后1年内固定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手法复位结合U型石膏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4年5月共采集我院急诊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3例,共124例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分别予以手法复位固定,其中实验组采用采用U型石膏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掌侧或背侧石膏托固定,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基于PRWE评分的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腕关节疼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U型石膏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稳定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成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尽管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是最佳的修复方法仍存争议。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影像学结果。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分配表分为两组,外固定组61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钢板组61例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包括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等。结果与结论:外固定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钢板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发现钢板组患者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掌倾角恢复程度明显大于外固定组,而两组患者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关节面台阶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或掌侧锁定钢板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外固定治疗具有创伤较小、住院天数较短、并发症轻微、骨折愈合较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斜T型钢板结合植骨与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1月~2014年12月分别采用斜T型钢板配合植骨(内固定组)与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外固定组)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病例共55例,其中内固定组23例,外固定组32例。比较两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术后6~18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内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12周(平均8.3周)、7~16周(平均9.9周)。两组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掌倾角(11.56±4.49)°、桡骨高度(11.21±2.67)mm明显优于外固定组[(7.66±3.73)°、(6.78±2.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外固定组尺偏角[(18.73±5.23)°、(16.02±3.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91.3%(21/23)、78.1%(25/3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4%(1/23)、9.38%(3/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于老年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选择植骨内固定能达到理想复位,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再移位,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掌侧万向锁定接骨钢板与外固定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折部位关节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42)使用掌侧万向锁定接骨钢板治疗,对照组(n=38)使用外固定夹板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骨折线消失、骨痂出现时间,术前、术后 4 w、术后 8 w腕关节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活动度(屈伸度、旋转度、内收外展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 3 m腕关节尺偏角、掌倾角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 3 m腕关节尺屈伸度、旋转度、内收外展活动度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 3 m腕关节屈伸度、旋转度、内收外展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外固定夹板相比,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选择掌侧万向锁定接骨钢板治疗,在改善患者腕关节,缩短骨折线消失、骨痂出现时间方面优势更佳.  相似文献   

16.
背景:恢复桡骨远端骨折稳定性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法效果均不十分理想。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桡骨远端骨折创伤较小,全螺纹空心钉可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微创全纹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适用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骨折累及关节面但骨折块小于等于2块的患者。目的:试验假设微创闭合复位与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方法:以前瞻、随机、对照方法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将中国辽宁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外科门诊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为C型臂X射线机透视辅助微创闭合复位与全螺纹空心螺钉加压内固定组,常规切开复位(包括掌侧和背侧切开)与锁定钛板内固定组,均固定24周。主要结局为术后24周骨折端X射线以及CT检查;次要结局为以PRWE问卷功能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以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评估骨折愈合速度,以目测类比评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程度。试验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784678)。试验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讨论:研究试图证明以微创闭合复位复合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方法修复桡骨远端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更有优势,修复后骨折断端稳定性好,可早期开展腕关节功能康复而有利于功能恢复,若试验结果达到此目的,将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外科干预手段提供更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采用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43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16岁。分为2组,即内固定术组(采用掌侧锁定板)和外固定支架术组。回顾分析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术和采用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支架术(其中11例结合克式针内固定)治疗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期(术后2~3d、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X射线片测量、关节活动度、握持力量等进行比较;对患者主观功能评估使用上肢、肩、腕伤残(DASH)评分。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8~18个月)。结果放射学评价方面,内固定术组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掌倾角恢复好,桡骨长度丢失情况内固定术组好于外固定支架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内固定术组握力和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DASH评分,内固定术组为7.9±6.1,外固定支架术组为14.1±5.4。内固定术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支架术组再手术1例,第二掌骨骨折1例,术后钉道感染2例。结论相比较来说,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行掌侧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4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分为疗效优良组(n=34)与疗效欠佳组(n=7),对年龄、骨折AO分型、骨质疏松、医源性软组织损伤、康复锻炼时间等可能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2.93%;疗效优良组与疗效欠佳组在年龄、AO分型、是否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是否存在医源性软组织损伤、术后康复锻炼时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龄、AO分型、是否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年龄、AO分型、是否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时间可影响手术预后,要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掌侧与背侧两种入路方式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以及对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掌侧组(28例)和背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手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挠骨高度和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掌侧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背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侧组患者术后3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背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挠骨高度及3个月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方式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相当,均比较理想,对腕关节的功能影响差异不大,但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0.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临床中比较常见,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但对于尺骨茎突骨折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尺骨茎突骨折愈合与否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茎突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3-67岁,均接受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复查X射线片判定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尺骨茎突愈合情况分为愈合组(n=20)和未愈合组(n=19),依据X射线片比较两组间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并与健侧进行对比;检测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和Gartlant-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愈合组术后腕关节尺侧疼痛1例,未愈合组尺侧疼痛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桡骨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愈合组与未愈合组的掌倾角、尺偏角均小于健侧(P<0.05),桡骨高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愈合组与未愈合组的腕关节背伸、屈曲活动范围均小于健侧(P<0.05),前臂旋转活动范围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两组Gartlant-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愈合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故临床中尺骨茎突骨折可仅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