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穴位埋线方法对糖尿病家兔血糖影响。方法通过对四氧嘧啶(Alloxan)致糖尿病家兔血糖(BG)的检测和胃脘下俞穴埋线对其影响的动态观察。结果胃脘下俞埋线具有降低Alloxan糖尿病家兔BG浓度的作用。结论胃脘下俞穴埋线方法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以痛为腧"的原则和"经穴—脏腑"相关理论,观察穴位的特异性变化,了解现代2型糖尿病患者累及的脏腑。同时,为现代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提供选穴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进行触诊,寻找阳性反应点,收集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累及脾脏、肾脏和肺脏,并且左右两侧背俞穴反应点基本相同,其中排在前四位出现频次较多的背俞穴是:胃脘下俞、脾俞、肾俞和肺俞,其余俞穴散在出现,出现次较低。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累及中焦脏腑和胰腺,在中医临床中应重视调理中焦和保护胰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符合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的大鼠模型,运用电针“胃脘下俞”穴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进行治疗,验证“胃脘下俞”穴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并探讨该穴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利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将链脲佐菌素(STZ)按35 mg/kg剂量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对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采用电针“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4周。结果:治疗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及空腹血糖值显著下降,接近空白对照组水平,而模型组变化不大。结论:采用电针“胃脘下俞”穴的方法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瘦素含量,同时具有明显降糖效果,证明了该穴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降低瘦素进行调节的可能机制。本实验对探讨胃脘下俞穴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辉  席萍  陈强  易丽  赵阳 《中国针灸》2007,27(7):482-484
目的:评价针刺、艾灸、针加灸胃脘下俞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79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针刺组(A组)、艾灸组(B组)、针刺加艾灸组(C组),取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24小时尿糖定量、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均有升高(P<0.05);但以针刺加艾灸组的效果最佳(P<0.01)。结论:无论针刺、艾灸,还是针加灸胃脘下俞穴,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但针刺与艾灸合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温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及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DPN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降糖药物阿卡波糖片和甲钴胺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温针灸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神经传导功能以及Toronto积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Toronto积分在治疗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oronto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增加,且观察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可以通过降低DPN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Toronto积分,增强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而发挥治疗作用,且比口服甲钴胺片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DPN)的关系,为DPN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用固定治疗方案46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有肢端麻木症状的24例为A组,无肢端麻木症状的22例为B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72 h血糖监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DPN诊断依据。结果A组血糖谱不稳定、血糖波动幅度大、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B组血糖谱较稳定,神经传导速度接近正常。结论血糖波动幅度与DPN发病率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与DPN发病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井穴、背腧穴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降糖、降压、降血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口服维生素B6;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以井穴、背腧穴为主的穴位,治疗40天后检测双侧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0%。结论:针刺井穴、背腧穴为主在纠正DPN患者糖代谢紊乱及改善临床症状、电生理方面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以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GMS)对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2h血糖监测,血糖波动系数反映血糖波动;通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描述肾病并发症的程度,并行血压、血脂、肌酐、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lc,HbAlc)、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测量。结果:(1)2型糖尿病无肾病并发症者与合并肾病并发症患者比较,其病程、年龄和血糖波动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职0.05)。(2)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血糖波动系数、舒张压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34、3.17、0.961(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促进2型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荥输合穴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内庭、陷谷、大都、太白、足三里等荥输穴及下合穴为主,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多伦多...  相似文献   

10.
胃脘下俞穴与胰腺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胃脘下俞是背部的经外奇穴,用于糖尿病(消渴)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此穴的定位、归属历代有不同记载,但都将之归于经外奇穴,而对该穴的研究则甚少。本文根据胃脘下俞穴的部位、与内脏器官的联系特点以及胃脘下俞穴与胰腺的相关性,认为应将此穴归属于背俞穴,临床可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主穴。1 胃脘下俞穴沿革胃脘下俞(EX-B3)据考证出于《龙衔素针经》[1],别名胃下俞[2]、俞[3]、胰俞[4]、胃管下俞三穴[5]、胃管下俞[6],属经外奇穴。就本穴所含穴位点数,各书记载有异。早在《千金翼方》曰:“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壮”。依此,《奇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符合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的大鼠模型,运用电针胃脘下俞穴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进行治疗,验证胃脘下俞穴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利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将链脲佐菌素(STZ)按35mg/kg剂量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的大鼠模型。对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采用电针胃脘下俞穴进行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5次,连续4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P=0.029)及空腹血糖值(P=0.007)显著下降,接近空白对照组水平,而模型组变化不大;治疗组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但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模型组相比均有升高,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胃脘下俞穴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清瘦素及甘油三酯含量,对高、低密度脂蛋白也有调节作用,证明了该穴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降低度素、改善血脂成分含量这一途径产生治疗作用。本实验对探讨胃脘下俞穴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脉康颗粒对2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了解中药的干预对于DM患者血糖波动的作用。方法:将初诊的2型DM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胰岛素治疗)和治疗组(胰岛素+糖脉康颗粒治疗)两组,比较两组间治疗后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脉康颗粒结合常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使其血糖波动幅度更小,说明糖脉康颗粒对糖尿病患者有稳定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2组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症状,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糖、血脂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王英红 《新中医》2015,47(1):86-88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黄连素治疗对血糖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将11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连素治疗。比较2组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变化,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Hb A1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Hb A1c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SNCV、MNCV较治疗前均显著延长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SNCV、MNCV较对照组延长更加显著(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甲钴胺与黄连素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研究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3月,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含有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4周属于一个疗程,均给予2组患者1个疗程的不间断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水平及BDNF、MBP、IGF-1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 67%,对照组患者为78. 33%,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升高; 2组患者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水平及BDNF、IGF-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 MBP与治疗前相比则降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均P 0. 05)。结论 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具有明显提高和改善作用,同时显著升高患者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童青  乐嘉宜 《河南中医》2020,40(6):918-921
目的:观察按压胰俞穴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90例,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按压胰俞穴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有效率为83.16%,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口渴多饮评分、易饥多食评分、小便频繁评分、倦怠乏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水平低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胰俞穴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改善患者糖代谢、脂代谢及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甲钴胺穴位注射与脉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景芝  黄海存 《陕西中医》2006,27(12):1561-1562
目的:观察甲钴胺穴位注射与脉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5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足三里穴位注射甲钴胺,脉冲取肺俞、胰俞、脾俞等穴;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28例,维生素B12肌肉注射。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53.2%(P<0.05)。提示:穴位注射药物,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既可发送肢体的血液循环,又可促使经络气血流畅。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糖尿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常出现于糖尿病早期,且大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当病人出现症状和体征时诊断很容易,然而,有部分病人虽然周围神经已受到损害,但临床表现不明显甚至没有,这类病人易漏诊而延误治疗。近年来,由于神经电生理的应用,使得更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能够更早地被发现。本文作者观察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16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C和D四组,每组29例。A组每天自由活动,B组轻强度运动,C组中强度运动,D组重强度运动。观察4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B、C、D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神经传导功能均明显改善(P均0.05),并且C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和D组(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适当的、科学的运动干预治疗,对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明显效果,并且还可改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