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谵妄危险因素。方法收取2018年-2019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00例,根据术后有无谵妄情况分为两组,其中100例作为观察组(术后发生谵妄)、100例作为对照组(未发生谵妄),将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观察组在痴呆、低白蛋白、PaO2、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至手术时间>3 d、痴呆、关节置换、PaO2≤60 mmHg为引起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谵妄危险因素为入院至手术时间>3 d、痴呆、关节置换、PaO2≤60 mmH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20例75岁以上髋部骨折,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护理和预防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处理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治愈出院。结论:只要正确防治合并症、并发症,加强康复治疗及围手术期精心护理,75岁以上髋部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分析2011年1月~ 2014年10月收治的85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PaO2 、PaCO2 、pH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43例患者,经无创呼吸机治疗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治疗后的动脉血PaO2 、PaCO2 、pH值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改善更为显著,经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动脉血PaO2 、PaCO2 、pH值,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连枷胸(traumatic flail chest,TF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行内固定治疗的83例TFC患者,男性52例,女性31例;年龄18~65岁,平均49.0岁;体质量指数(BMI)20.29~24.93kg/m2,平均23.43kg/m2;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6例,其他9例.依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n=41)与对照组(n=42),早期组伤后24h内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于伤后24h后行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7d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d,早期组PaO2大于对照组[(74.96±8.07)mmHgvs.(70.55±7.41)mmHg],PaCO2小于对照组[(32.08±3.42)mmHgvs.(35.35±3.70)mmHg],P<0.05.早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07%,7/41)低于对照组(38.10%,16/42),P<0.05.结论 早期内固定治疗TFC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手术治疗是髋部骨折主要的治疗手段。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基础代谢率下降、骨折后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代谢减弱, 加上手术应激等原因导致围术期营养不良发生率增加。营养不良不仅会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还会导致其病死率升高。因此,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管理十分重要。目前,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 为此, 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从营养筛查、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干预、营养监测等方面提出14条推荐意见, 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提供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6.
易德坤  何洁  李玉  张玉梅 《创伤外科杂志》2019,21(6):405-409,413
目的探讨不同的胸部物理治疗措施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105例老年术前无肺部感染下肢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35例。每组在常规措施基础上给予不同的胸部物理治疗:A组为手法叩击,B组为机械排痰,C组为叩击+机械排痰。观察三组术后1~3d治疗前与治疗后10min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比较三组间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和术后1个月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并完成观察研究的患者94例。术后第3天治疗后组间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分别是[(79.3±6.81)、(75.4±8.22)、(78.1±7.76)次/min(F=3.418,P=0.037)];术后第2、3天治疗后组间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第2天三组分别是[(16.8±1.53)、(16.2±1.26)、(16.8±1.63)次/min(F=5.649,P=0.005)];术后第3天三组分别是[(15.9±1.41)、(15.3±1.10)、(15.4±1.15)次/min(F=4.817,P=0.010)];术后第2、3天治疗后组间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天三组分别是[(96.1±2.15)、(97.0±1.84)、(96.9±2.08)%(F=5.659,P=0.005)];术后第3天分别是[(97.8±1.70)、(97.9±1.78)、(98.2±1.64)%(F=4.247,P=0.017)]。术后1个月内肺部感染各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发生率最高(9.4%),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治疗方式均能很好地改善呼吸功能和预防术后肺部感染,临床上可结合科室自身条件选择性开展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术期行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对其营养状况及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7年10月-2018年9月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营养状况、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白蛋白水平及ADL评分均较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丢失量则较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较低于对照组(1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行基于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两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则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置换组术后6、12个月的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7%、90%,内固定组分别为85.4%、77.1%,置换组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上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期与择期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闭合性跖跗关节复合体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8例, 女8例;年龄32~52岁[(44.3±5.2)岁]。按照受伤至收治时间分组, 伤后8 h内收治的14例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分期组), Ⅰ期手术均为急诊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行复位和克氏针临时内固定术, 待肿胀消退后Ⅱ期行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伤后超过8 h收治的12例患者行择期手术(择期组), 待肿胀消退后, 择期行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1, 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5±3.8)个月]。分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7.3±5.6)min、(14.3±2.2)d、(12.3±1.2)周, 短于择期组的(101.5±7.5)min、(20.3±5.2)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6例, 女15例;年龄31.5~48.6岁[(41.5±15.0)岁]。损伤节段:C3 3例, C4 12例, C5 13例, C6 10例, C7 3例。19例采用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导航组, 76枚螺钉), 22例采用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传统组, 88枚螺钉)。比较两组总手术时间、有效手术时间、单钉置入时间、单钉修正次数、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辐射剂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螺钉置入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邻近小关节侵犯、感染、螺钉松动)。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1~13.9个月[(12.5±1.4)个月]。术中导航组总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置入前柱螺钉与前环内置外固定架(INFIX)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5例, 女17例; 年龄16~68岁[(41.8±3.2)岁]。前柱螺钉组(22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固定骨盆前环骨折;INFIX组(20例)采用INFIX固定骨盆前环骨折。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患者负重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按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功能情况。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1.3±0.5)个月]。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为(33.4±2.6)min, INFIX组为(30.2±2.9)min(P>0.05)。前柱螺钉组术中出血量为(15.9±3.1)ml, INFIX组为(41.4±6.2)ml(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接受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的41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28例, 女13例;年龄18~79岁[(45.2±10.3)岁]。19例为集束化护理组, 在常规护理组护理的基础上成立手术室护理小组,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采用集束化护理;22例为常规护理组, 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引流管置管时间及主刀医师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术后12 h、24 h、48 h、72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评价两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1, 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6.7±3.7)个月]。集束化护理组手术时间为(82.9±10.4)min, 术中出血量为(105.9±11.8)ml, 术中透视次数为(3.8±0.6)次, 引流管置管时间为(1.5±0.4)d, 常规护理组分别为(125.7±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终末期肾病(ESRD)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共纳入6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者1 004例.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1例,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60~87岁,平均77.4岁;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股骨颈骨折16例;不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63例,男性307例,女性656例;年龄60~104岁,平均79.9岁;股骨转子间骨折559例,股骨颈骨折404例.不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按照1∶1比例随机匹配相同年龄、性别41例.根据骨折类型行不同治疗方案,其中移位程度较小的股骨颈骨折行空心钉固定,移位程度明显行关节置换;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动力髋螺钉(DHS)髓外固定,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髓内固定.比较合并与不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d和1年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再手术率、术后1年行走能力.结果 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d(19.5%,8/41)、1年(43.9%,18/41)病死率远高于不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d:4.9%,2/41;术后1年: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d,P=0.043;术后1年,P=0.008).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46.3%,19/41)高于不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4.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53±14.51)d显著长于不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12±2.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9例(22.0%)术后需再次手术率高于不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3%,3/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存活患者中4例(17.4%)卧床,17例(73.9%)需辅助装置行走,2例(8.7%)可完全独立行走;不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存活患者中2例(5.9%)卧床,16例(47.1%)需辅助装置行走,16例(47.1%)可完全独立行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合并ESR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较差,术后30d和1年病死率高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术后1年行走能力恢复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SOVCFs)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8例Ⅳ型CSOVCFs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22例, 女46例;年龄61~82岁[(71.2±12.3)岁]。骨折节段:T11~T12 37例, L1~L2 31例。32例行机器人辅助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机器人组), 36例行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暴露剂量、术中导针调整次数、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上关节突关节损伤、术中导针置入偏差和脑脊液漏及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8.2±5.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髂骨植骨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0例, 女22例;年龄65~75岁[(69.5±8.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6例, 四部分骨折16例。18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植骨组), 24例行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非植骨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1, 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和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Neer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5±3.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1±0.7)个月, 短于非植骨组的(4.2±0.9)个月(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 两组肩关节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空心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术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髋部损伤科收治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中青年患者7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行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术治疗,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18~44岁,平均30.9岁;高处坠落伤20例,道路交通伤13例,摔伤4例.对照组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18~45岁,平均30.9岁;高处坠落伤21例,道路交通伤12例,摔伤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76.39±24.72)mL多于对照组(138.56±22.65)mL,P<0.05;且观察组手术时间(75.65±6.51)min、术后开始负重时间(17.28±2.65)d均长于对照组(63.25±6.42)min、(15.35±2.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4.25±1.38)个月短于对照组(5.65±1.53)个月,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VAS均降低,Harris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术后3、6个月VAS[(3.64±0.58)分、(0.95±0.32)分]低于对照组[(4.76±0.62)分、(1.91±0.38)分],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为[(73.59±7.25)分、(94.45±7.36)分]高于对照组[(58.36±6.85)分、(73.46±7.15)分],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对照组(97.29%vs.81.08%,χ2=5.045,P=0.025).随访24个月,观察组术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失败等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40%vs.21.62%)(χ2=4.163,P=0.041).结论 空心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术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显著,骨折复位质量满意,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胫骨远端后外侧入路术对Pilon骨折患者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临沂市中心医院接受胫骨远端后外侧入路术治疗的Pilon骨折患者89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 将其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 对照组患者于术后行常规抗生素、血管扩张等药物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 d接受高压氧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线模糊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评分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VAS及AOF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h VAS、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 2组患者VAS与术后12 h相比均有下降, AOFAS评分均有上升, 但观察组改变程度更为显著,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手术室系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降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中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85例颈椎或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8例,女127例;年龄38-59岁[(47.8±8.5)岁]。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8例实施手术室系统化护理,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系统化评估和管理(观察组):147例实施常规术中护理,仅进行术中的压疮预防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当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术后3d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术后当天和3 d损伤面积,其中损伤程度根据美国国家压疮顾问组(NPUAP)发布的新的压力性损伤分期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当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5.1%(7/138)]低于对照组[12.2%(18/147)](P<0.05)。术后3 d损伤程度Ⅰ期、Ⅱ期、Ⅲ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9%(4/138),2.2%(3/138)、0.0%]也均低于对照组[8.2%(12/147),3.4%(5/147)、0.6%(1/147)](P<0.05),术后3d两组膝部、胸部、面部和髂前上棘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面部和髂前上棘压力性损伤的总占比为71%(5/7),对照组的总占比为83%(15/18)(P>0.05)。观察组的损伤面积在术后当天和术后3 d分别为(3.2±1.2)cm2和(3.2±1.l)cm2,均小于对照组[(5.1±1.5)cm2,(5.1±1.4)cm2](P<0.01).结论相比于常规术中护理方法,手术室系统化护理可显著降低或减少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和损伤面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胸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普通胸外科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有关因素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 2 3例胸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前合并糖尿病 6例 ,冠心病 3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 4例 ,术后合并食管吻合口瘘 2例 ,支气管瘘 1例 ,肺部感染 5例 ,术中及术后肺水肿 4例 ,均予机械通气 (平均 4.82d) ,死亡 4例 (占 17 4%)。结论 胸部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多有明确诱因及术后并发症。早期有效地机械通气和得当地处理合并症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潘碧 《西南军医》2011,13(6):1136-1137
目的总结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效果和护理体会。方法 3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抗感染、吸氧等基础治疗,加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行积极的护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小时的动脉血pH、PaO2、PaCO2、HR、RR和SpO2。结果治疗后动脉血pH、PaO2、SpO2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上升,而治疗后PaCO2、HR、RR和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安全有效,护理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