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小细胞癌(SCCB)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免疫组化染色特点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讨论。结果患者男性,59岁。因无痛性血尿2个月入院。B超及CT示膀胱三角区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膀胱活检诊断: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镜下肿瘤组织由小细胞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腺泡样及乳头状腺癌3种组织形态构成,呈混合性生长。部分小细胞癌表面由尿路上皮癌及腺癌成分覆盖。整个瘤体中小细胞癌占65%,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占33%,腺癌占2%。小细胞癌CK、CD56、Syn、NSE、CgA和TTF-1均(+);浸润性尿路上皮癌CK、CK5/6和CK7(+);腺癌CK和CK7(+)。结论膀胱小细胞癌合并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腺癌,肿瘤成分多样,混合比例不等,临床上容易漏诊误治。需要与膀胱的一些原发性肿瘤及其他部位来源的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9例膀胱PU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PUC组织学形态较一致,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嗜酸性,伴或不伴细胞内黏液,无细胞外黏液出现,部分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形态学改变似浆细胞样。免疫组化:所有病例GATA-3、CD138均阳性,LCA均阴性,6例UroplakinⅢ阳性,6例CK20阳性,4例CD38阳性,3例E-cadherin阳性,Ki-67阳性指数10%~75%不等,HER-2染色1例0分、2例1+、2例2+、4例3+。结论 PUC病例罕见,预后较差,且容易误诊,病理诊断应以形态学为基础,联合相关免疫标记物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第2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对5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4周后进行第2次电切术.对残余肿瘤、肿瘤复发、病理分级、分期进行分析.结果 53例中残留肿瘤19例(37.1%),其中3例(14.4%)病理提示肿瘤进展;其余34例(64.1%)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高级别、多发、肿瘤直径>3 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常规行第2次电切术,能降低癌肿复发,明确病理分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MMP7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MMP-7mRNA表达含量,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3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28例(77.8%)外周血MMP7mRNA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数目及初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但不同病理分期及分级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和病理高级别者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表浅和低级别者(P〈0.05)。30例对照组无阳性表达。结论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MMP-7mRNA表达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预测肿瘤浸润与转移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因膀胱病变行膀胱镜活检患者的病理类型构成,探讨膀胱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复习我院623例膀胱病变患者经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76例,占12.2%,均为尿路上皮乳头状瘤。恶性肿瘤291例,占46.7%,其中尿路上皮癌254例,腺癌17例,鳞癌6例,转移癌13例,横纹肌肉瘤1例。膀胱黏膜慢性炎症140例,上皮增生50例,分别占22.5%、8.0%;而腺性膀胱炎55例,正常膀胱黏膜8例,前列腺组织3例。结论尿路上皮性肿瘤仍是最常见的膀胱疾病,其次是膀胱炎性病变。膀胱恶性肿瘤以尿路上皮癌最常见,膀胱腺癌、鳞癌或转移癌等比较少见。膀胱镜活检安全、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本组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3例,肿瘤单发36例,多发27例。肿瘤直径0.2~3.0cm,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行TURBT,术后常规卡介苗或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 6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6个月,38例长期稳定,未见复发;23例复发,复发率37.7%(23/61)。其中17例再次行TURBT,手术后9例病情稳定,8例术后再次复发,再行TURBT1~4次(其中5例临床分期增至T2,鉴于患者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仍采用TURBT治疗);6例术后复发,因临床分期增加至T2~T3,行开放手术,其中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对于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对于进展为T2期的老年体弱膀胱癌患者,多次TURBT可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命,可有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血清肿瘤标志物CK20、CD105和CD146的表达,探讨CK20、CD105和CD146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表达情况。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阳性表达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CK20及CD105/CD14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意义。结果CK20和CD105/CD146在膀胱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0%和48.0%,其表达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有无远处转移、肿瘤直径、病灶数量等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患者中有10例同时出现CK20及CD105/CD146阳性表达,两者的表达有相关性(χ2=4.276,r=0.281,P〈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K20相比,阳性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D105/CD146相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但阳性率仍有提高。结论CK20及CD105/CD146对于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检测CK20及CD105/CD146与单项检测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CK20及CD105/CD146可以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早期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p21区带探针对20例健康成人晨尿脱落细胞及10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行FISH,并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FISH阳性表达的相关因素.结果:10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FISH检测均为阳性,膀胱尿路上皮癌FISH阳性表达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理分级越低FISH阳性突变越高(P<0.01).结论:FISH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早期诊断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某院收治的6例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3±4.5)岁.对6例尿路上皮癌伴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统计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经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6例患者均属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均为局部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情况:Ⅲ级4例,Ⅳ级2例;病理分期情况:2例属于pT2a期,3例属于pT2b期,1例属于pT3a期;其中合并腺性分化的有2例,合并有鳞状分化的有2例,合并有微乳头变异的1例;6例患者中5例患者在脉管系统内可见瘤栓.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6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3.9)个月.其中1例行诊断性TURBT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术后8个月因为全身性转移而死亡,其余5例行膀胱全切者治疗的患者中,1例患者在术后17个月因为转移而死亡,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分别随访6、10、17、2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是临床罕见的上皮癌类型,多数为高级别肿瘤,分期晚,且患者的预后较差,分析可能与其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的高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p120在膀胱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PUC)以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IUC)的表达情况.方法 使用HE、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48例膀胱癌标本,28例为膀胱NPUC、20例为IUC,10例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120、E-cad、p6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其病理分级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膜p120和E-cad均( ),28例NPUC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7%(16/28)和36%(10/28).而IUC均出现两蛋白的异常表达.其中两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NPUC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和P<0.05),但与肿瘤大小、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不显著.结论 p120在膀胱癌表达异常,有可能成为膀胱NPUC新的标记物,对判断肿瘤预后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6版WHO分类中将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分为不同亚型[1],其中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PUC)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罕见尿路上皮癌亚型,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约100例,但PUC通常不伴有Vimentin阳性表达。本文报道一例Vimentin阳性的PUC,推测Vimentin阳性可能提示患者具有更差的预后。讨论其临床病理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有小管形成的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应用常规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光镜观察1例伴有小管形成的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通过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48岁。首发症状为全程肉眼血尿。镜下可见圆形或多边形的小管状结构弥漫分布,排列不规则,偶可见巢状结构;肿瘤细胞形态温和,中等大小,圆形居多,胞质丰富;胞核异型性小,核浆比轻度升高,稍大于正常细胞,核深染少见,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染色质纤细,核仁不显著;肿瘤细胞浸润至肌层,细胞异型性增加,呈多边形,核增大,核染色质变粗;肿瘤周围可见间质纤维化;无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免疫组化示MOC31、BreEp4灶状(+),CK7、CK5/6、p63、CK34betaE12及p53均(+), CK20、Villin、CDX-2、TTF-1、PSA、P504S、 PAX-8均(-),Ki-67增殖指数为10%。结论伴有小管形成的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一种罕见变异型,与膀胱的非肿瘤性病变难以鉴别。确诊主要依赖于生物学上呈现出的不规则浸润模式,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这类病变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表达情况,评估其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至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两组尿液外泌体中IGF2表达水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尿液外泌体中IGF2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35例,非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IGF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尿路上皮癌患者(71.4%比10.0%,P=0.000)。尿液外泌体中IGF2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为71.43%(95% CI:53.48%~84.76%)、特异度为90.00%(95% CI:78.83%~95.87%)、阳性似然比为7.14(95% CI:3.25~15.70)、阴性似然比为0.32(95% CI:0.19~0.54)。  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IGF2呈高表达,其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但灵敏度稍低,有望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1年间经病理诊断的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患者,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 12年中诊断膀胱癌患者4 325例,其中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4例(0.09%),均为男性,年龄45~68岁,临床上均表现为肉眼血尿。行膀胱全切术。4例外观各不相同,表现为平坦浸润型、乳头状、息肉样及溃疡型。组织学上3例为单纯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其中2例伴神经侵犯及多处淋巴结转移;另1例为经典型尿路上皮癌,仅局灶见微乳头变异型成分;诊断时4例中2例为pT4期,1例为pT3期,1例为pT2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例肿瘤细胞HER-2均呈强阳(+)。结论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高级别癌,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易发生淋巴、血管转移,预后差。HER-2蛋白强(+)可能与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aveolin-1与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Caveolin-1与VEGF的表达,及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正常膀胱组织中未见Caveolin-1与VEGF表达,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aveolin-1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07%,57.14%,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aveolin-1与VEGF表达正相关(r=0.786,P〈0.01)。【结论】Caveolin-1、VEGF可以作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分化程度及浸润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表型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①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及尿痛伴排尿乏力为主要症状,或于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②病理学检查肿瘤呈灰白色息肉状或菜花状;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内翻性生长,局灶可见外生性乳头成分,上皮条索较粗且宽度不一,实性上皮巢不规则增生,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容易查见核分裂。③免疫组化仅1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CK20弱阳性表达,尤其在表面增厚的尿路上皮呈全层表达;Ki-67和p53在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4%和10%~50%。④术后随访,4例患者至今仍无瘤健在。结论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是较为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需与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1例膀胱PUC的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讨论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4岁。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超声检查及CT扫描均提示膀胱肿瘤。膀胱镜检示于膀胱左侧壁见一乳头状宽基底带蒂新生物。术中见肿瘤位于膀胱左侧壁距输尿管2 cm处。送检组织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弥漫状、腺泡状、条索状浸润于膀胱黏膜下层及肌层,瘤细胞排列松散,胞质丰富,可见核偏位,胞核轻度多形性且不规则,核分裂易见,形态似浆细胞样。少部分瘤细胞核大、类圆形.可见明显核仁,呈淋巴瘤样。两种细胞形态混合存在,无明显分界。另可见部分印戒细胞样细胞,未见普通型尿路上皮癌成分。免疫组化:P-CK、CK7、CK20、GATA-3、uroplakinⅢ、p53、p63、CD138和E-cadherin(+),Ki-67阳性指数为50%;CK5/6、LCA、CD38、CD20、CD79a、CD3、vimentin、myogenin、myosin、Cg A、Syn、CD68、CD99、HMB45、S-100和PSA呈(-)。患者自首次诊断后肿瘤复发3次,目前一般状况好。结论 PUC是一种罕见的尿路上皮癌亚型,具有高侵袭性、高复发率和预后差等特点,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治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意义重大。检测CA199和E-cadherin对临床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患者血清中B7-H4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组织中B7-H4的表达,ELISA检测45例患者外周血可溶性B7-H4(sB7-H4)的含量,分析癌组织和血清中B7-H4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B7-H4阳性表达率为49.0%(24/49),而正常膀胱组织中无B7-H4表达(P〈0.05),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清中sB7-H4的浓度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高级别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低级别患者(P〈0.05)。结论 B7-H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上调,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及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封闭肿瘤组织中的B7-H4有可能干预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与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不同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 运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浆细胞样特征,细胞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增大、偏位、深染.瘤细胞弥漫浸润黏膜固有层及浅肌层,可见伴随的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成分.特殊染色:瘤细胞AB/PAS(+).免疫组化:CK20和CK7(++),CK5/6(-/+),CK8/18、CK18、CEA、CD138、EMA和AE1/AE3(+),E-cadherin、p63、CD38、ICA和vimentin(-).结论 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其不同分子质量角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因其具有浆细胞样特征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GATA3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并分析其与Ki-67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72例BUC及20例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GATA3的表达,分析其与BUC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GATA3在正常尿路上皮组织中阳性表达率100.0%,在BUC组织中阳性率为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TA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无浸润及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无关(P0.05)。(2)随着Ki-67增殖指数的升高,GATA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244)。结论 BUC中GATA3表达下调,并与Ki-67表达相关,提示GATA3可能参与BUC的发生和发展,有望作为BUC的独立预后判定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