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患者男性 ,5 7岁。发现右下颌角外侧包块半年 ,无任何不适。查体 :右下颌角后方可触及 3cm× 3cm肿块 ,肿块下方4 5cm处可及 1cm× 1cm淋巴结 1枚。临床考虑鼻咽癌转移 ,行肿块局部切除送检。病理初诊 :淋巴结低分化癌转移(同送鼻咽黏膜未发现癌 )。局部放疗 2个疗程 ,2个月后行第 2次颈肿块根治手术 ,标本送检。病理检查 巨检 :首次切除标本为大小结节 2枚 ,灰红色 ,尚光滑 ,切面灰白均质状。第 2次送检为不规则软组织 3块 ,表面附着脂肪组织 ,分别为 9cm× 7cm× 16cm、4cm× 2cm× 0 5cm和 2 5cm× 1 5cm×…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5 9岁。查体 :双肾未触及 ,无叩痛 ,血压 15 .0 /11.0kPa。CT :右肾上极见直径约 2 .0cm突向肾外的低密度影 ,边缘较光滑 ,肾周脂肪清晰 ,增强扫描可见均一强化。考虑右肾上极实性占位 ,新生物不除外 (图 1,2 )。MRI:右肾上极背侧皮质内见类圆形低T1、高T2  相似文献   

3.
正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s)是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累及多个器官包括心脏的一组疾病~([1-2])。1病例患者,女,82岁,2016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右眼明显,外院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予以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近2周来自感视物模糊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B超检查均提示肾脏占位性低回声病变.CT检查提示肿瘤直径30~55 mm,高密度C影2例,等密度肿瘤影1例,增强后2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术后随访1~36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肾嗜酸性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上在术前难以与肾癌鉴别,术中冰冻病理可明确诊断.肾嗜酸性细胞瘤可采取肾部分切除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索朗  彭明惺  刘利君 《华西医学》2001,16(4):494-494
患儿 ,男 ,1 1岁 ,8个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腰部持续性钝痛 ,活动后加重 ,伴乏力 ,纳差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腰椎前弓消失 ,腰肌张力高 ,腰 3椎旁处压痛 ,无明显棘突畸形 ,会阴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 :心肺未见异常。腰椎X线片检查 :腰 3椎体溶骨性病损 ,轻度压缩 ,椎旁无明显软组织肿胀阴影。CT腰 3椎体、椎弓根均有溶骨性破坏 ,并累及右侧腰大肌肿胀 ,报告为腰 3结核。行抗结核治疗试验 ,3个月后一般情况明显好转 ,腰痛明显减轻。再行X线照片发现左髂骨、双耻骨及…  相似文献   

6.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肾脏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良性经过。目前的资料显示:以前被当作肾癌的实性肾实质肿瘤,其中3%~7%实际上是肾嗜酸细胞瘤。临床上肾嗜酸细胞瘤并不罕见,但国内文献报道不多。2004年4月至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二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是1种罕见的白血病,报道的病例并不多,国内仅报道过数10例。本院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87岁,因"头昏、乏力半年,又发1+月"入院。入院前约半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昏、胸闷、四肢乏力,活动后心累,曾出鼻血2次,全身皮肤无瘀点、瘀斑,无发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肿瘤以实性区为主,局灶形成囊腔,肿瘤细胞强嗜酸性,有胞质内彩斑、空泡,可见多核化,囊壁被覆鞋钉样排列的强嗜酸性细胞。例2以囊性区(巨囊)为主,局灶实性,囊壁被覆强嗜酸性肿瘤细胞,呈鞋钉样排列,胞质内彩斑及空泡不明显。2例免疫组化表型均为局灶CK20(+)。结论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是新近认识的一种以实性和囊性结构及大的嗜酸性细胞为主型的惰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表现为独特的CK20局灶阳性。通过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独特的免疫表型表现比较容易与其他嗜酸性肾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45岁,因间断性上腹痛伴恶心、腹泻1个月而人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上腹痛(呈绞痛、无规律),伴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为黄色稀水样便,每日3~5次,无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无发热、头痛,曾在当地医院做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示:慢性直肠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三嗪、丁胺卡那、山莨菪碱(654—2)、甲氰咪呱等治疗,病情无好转。  相似文献   

10.
11.
1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较少见 ,易误诊为淋巴结结核 ,淋巴瘤、嗜酸细胞增多症、嗜酸性肉芽肿等。现将我院 1992年至1999年收治的 3例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例 1,男 ,36岁。因颈部包块 5月余于 1992年 7月 31日入院。体查 :一般情况可 ,左颈后及颈前各扪及 3个淋巴结 ,直径1~ 2cm ,质韧 ,活动 ,无压痛。心、肺、腹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WBC 10 .2× 10 9/L ,嗜酸粒细胞 0 .0 8。骨髓增生活跃 ,嗜酸粒细胞 0 .10 ,以成熟型为主。胸片、B超未见异常。左颈后淋巴结活检为嗜酸性淋巴肉芽种。给予泼尼松 10mg ,tid并配合局部放疗 1…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3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周;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 CT:左肾下极见5.5 cm×6.0 cm×5.5 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密度不均,内见多发钙质影(图1A ) ,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图1B、1C );诊断:左肾占位性病变,考虑肾癌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4岁,主诉腰肿痛2个月余,腰部僵硬感,不能弯腰及伸手取物,近期无外伤和发热史,曾有低热.  相似文献   

15.
肺巨大嗜酸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7岁,因刺激性干咳伴胸闷约6个月于2004年1月2日入院.查体:左侧锁骨下窝可触及一固定的半球型肿物,质硬表面光滑,触痛阳性,直径约2.5 cm,左侧胸壁亦可触及一肿物,质硬、表面光滑,轻压痛.  相似文献   

16.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嗜酸细胞瘤是由集合管土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低,约占肾上皮肿瘤3%-5%。国内报道仅30余便,而且美于它的影像学表现报道更少,现将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有慧  李明利  冯逢 《磁共振成像》2019,10(4):274-278
目的总结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multinodular and vacuolating neuronal tumor,MVN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分析文献,总结大脑MVN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检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数据库,回顾性分析具有MVNT典型影像特征的病例特点。结果截至2018年1月,英文文献共报道87例MVNT患者,其中31例为病理证实,56例具有典型影像表现诊断为MVNT。发病年龄平均41岁(6~71岁),女性略多见。临床上以癫痫/发作性疾病、头痛或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就诊。病理上表现为皮层下白质内多发的结节状病灶,伴有空泡状结构,符合未成熟神经元细胞的表型特征。影像表现可分为典型特征和非典型特征两大类,前者很好地反映了大体病理特点,表现为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多发簇状分布的小结节,或表现为斑片状病变伴周围多发簇状结节,T2WI及FLAIR上病变为高信号,无占位效应,一般无强化。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约10万例头颅磁共振图像,发现12例具有MVNT的典型影像特征。结论 MVNT是一组具有典型病理和影像特征的良性病变,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大部分MVNT无需病理即可根据其典型影像特征加以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对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的CT和(或)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2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3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6例见星状瘢痕。MRI检查3例,2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等低信号。结论多数肾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相结合,特别是动态扫描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20.
肺嗜酸性肉芽肿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