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均玉 《陕西中医》2021,(3):356-359
基于古代及现代文献对经筋理论的论述,对股骨头坏死与经筋的关系进行探析。髋部足六经筋维持着髋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当髋部经筋发生病变,会在髋周软组织出现结筋病灶点,导致病变部位出现疼痛和功能受限。结合现代医学及生物力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探析了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和优势,认识到经筋理论指导下的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亦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和“筋骨并重”原则,对临床运用经筋理论指导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勤 《光明中医》2023,(22):4327-4330
经筋病为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及年轻化的趋势,其最早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同时记载了“燔针劫刺”为治疗经筋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经筋病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对“燔针劫刺法”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经筋理论及燔针劫刺概念,探究了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筋是以筋为基础构建的筋病远端诊疗体系,其中“筋”更多的是具备特殊手感的结构,而不是某一个沿固定路线走行的单一解剖结构。“以知为数”是以对患者筋骨结构的整体诊查所感知的结果作为筋病治疗的标准,且这一理念应贯穿筋病诊治的全过程,“以痛为输”是对“以知为数”的验证与践行。在“以知为数”的指导下通过“知标本”“调阴阳”将挛急和弛纵的筋恢复正常状态,治疗筋病及其引发的其他疾病。以“以知为数”为核心的经筋诊疗体系能够完善概念模糊的“经筋理论”,形成系统的筋病治疗思维,为临床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研究从经筋理论及软组织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阐述颈枕部经筋与颈源性头痛的关系,通过详细的专科体查并分析评估病变经筋的状态与特点,以应力集中点、阳性反应点及神经激发点为腧辨"点"论治,探析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价值,以期为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桃  冯祥  曾理  李武  李江山 《中医药导报》2023,(6):182-185+189
气血以经脉为桥梁与经筋相联系,气血通过经脉濡养经筋,以维持经筋的正常功能活动。气血异常使经脉产生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经筋出现病变。从“气血-经脉-经筋”系统经脉气血出发,理筋整复、辨证论治、顾护脾胃三步推拿法可调节经脉气血,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濡养经筋,恢复其正常功能活动的目的。以项痹为例,阐述“气血-经脉-经筋”系统在推拿治疗经筋病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经筋病是临床常见病,该病的针刺治疗多“以痛为输”,重视局部经筋组织的实质性病变,轻视经脉气血的整体功能失调,又常失于辨证、辨经以及补泻手法的运用,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而杨上善“脉引筋气”思想强调经筋病的针刺治疗须首要明确其病因病机、病变所属经脉,在选取局部病痛穴位的基础上,循经配取远部经穴,调补肝、胆、脾、胃、阴阳跷等相关经脉,资助气血生化以濡养经筋,同时视疾病寒热虚实属性,辨证施以补泻手法,实现调理虚实、协调阴阳的目的。该思想无论是取穴特点还是补泻手法的操作应用,均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掌握并灵活运用之有助于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总结李德华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刃针治疗腮腺全切术后面神经损伤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位在手足三阳经筋,以筋膜粘连出现“横络”“筋结”为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筋结为输”,运用刃针松解技术对病变经筋进行切割和剥离,以解除其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从而恢复经筋的正常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经筋指的是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其无络属的相应脏腑,无运行血气之功,但可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本质为附属于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中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与经筋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筋纵”有关,相关研究也证实其发病过程与膝部软组织功能退化、膝周力学失衡、软骨下骨质损坏及骨赘形成等因素相关。内热针是一种新型针刺工具,其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及“提针”技术发展而来。它以特制针具刺入软组织再配合现代恒温加热技术,具有刺激量大、温度可控、导热均匀的优势。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主要为解除膝关节局部神经卡压,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平衡。文章运用经筋理论指导内热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部位方面强调“以痛为输”,以疼痛之处作为针刺部位,选取足六经筋在膝周的筋结点进行治疗。在治疗方法上,通过内热针进行“解结”消除结筋病灶点挛缩、粘连的软组织,起到“以针代刀,以松治痛”的效果。文章基于经筋理论,总结探讨内热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认为采用内热针疗法可以松解筋结、散寒除湿、疏经通络、调畅气血,有效地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摘要:软组织损伤疾病属于“经筋病”范畴,从《内经》时期起,依据“皮脉肉筋骨”的五体理论,古代医家运用“九针”行经筋刺法治疗经筋病,进入现代后,软组织损伤疾病高发,现代针灸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借助解剖、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知识为经筋病的诊察、治疗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试探索针刺治疗软组织相关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2008,(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古籍记载,部分医家认为骨关节病变与“经筋”密不可分,随着研究证明,经筋理论在针灸治疗骨关节病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以经筋理论为基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方法也在逐年增多。本研究以经筋理论为基础,结合经筋病理分期与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分期,探讨分期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可行性与优势。  相似文献   

12.
当前颈源性眩晕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中医诊疗颈源性眩晕主要以经筋理论为主导。通过将颈部经筋循行及病变特点与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概述,旨在发现经筋理论与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提高对颈部经筋的认识,以期更精准辨证、辨经、辨位、辨点合一,指导临床通过经筋疗法去恢复颈部生物力学平衡,为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探寻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依据病情发展将经筋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3个阶段:初期久劳成瘀,筋肉挛急,压痛为征;中期因瘀致寒,瘀寒相济,筋结渐生;晚期久延失治,筋肉挛缩,关节失用。提出治疗经筋病应结合火针与放血的特色优势,以“以通为用,强温并举”为治疗原则,温通以温阳化瘀、祛寒散结,强通以祛瘀生新,针对病变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14.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可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或“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相似文献   

15.
石力  周振坤  姜敏 《中医杂志》2023,(18):1922-1925
认为由于尿道和膀胱支托结构损伤或松弛所致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当属“经筋病”范畴,病机为“经筋失养,弛纵不收”,可分为虚实两种情况。虚主要指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实主要指热邪、瘀血。故提出“濡养经筋,调筋摄泉”的治疗原则,以经筋刺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经筋刺法包括浮针、圆利针、透刺法、芒针刺法等。取穴以下腹部、腰骶部及下肢部位为多,如气海、关元、八髎穴等,重视以痛为腧。基于经筋理论,可为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理论,诊疗和临床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华经筋疗法的特色,在理论特色中,阐述了经筋疗法的来源,“微型查灶法”的应用,点-线-面-多维这一经筋病变的形成创新理论及“以通为补”的应用;在诊疗特色中主要介绍了经筋疗法确立以“经筋查灶”为先导,以“以灶为俞”为诊疗法则,创立了“手法-针刺-拔罐-多维系列解锁”的解型综合疗法,在临床特色中阐述了本疗法简便易行,应用范围广泛,特别对许多疑难杂证有奇效,因  相似文献   

17.
阿是穴是临床经筋病治疗的主要用穴。本文结合经筋的功能特点分析和总结了经筋病中阿是穴分布的6个特点,即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应力集中点,人体功能活动的应力集中点,相关起协同或拮抗作用肌肉、韧带的起止点、肌腹,腱鞘、脂肪垫、滑囊、滑车、籽骨等处,神经出口处和肌筋膜附着处。  相似文献   

18.
秦伟凯  赵勇  张宽 《北京中医药》2011,30(9):675-678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灵枢>的记载,"以痛为腧"指以经筋病证的痛点作为治疗部位.从中医传统理论、解剖学基础、软组织力学以及病生理相关学说等方面对经筋痛点的疼痛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深入研究,加深对中医经筋"以痛为腧"的认识,为软组织疼痛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以拓宽软组织疼痛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9.
浅谈循经按摩治疗经筋病的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经筋病的治疗原理,总结了筋病治筋;筋病治经;治筋求本的方法,为按摩治疗经筋病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赵吉平  王燕平 《中医杂志》2002,43(10):797-797
“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基本的取穴原则,但因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下同,症状表现有异,若拘泥于此,未免过于局限。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