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CTLA4Ig作为免疫耐受诱导剂是目前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很有潜力的策略之一。 目的:体外研究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诱导HLA单倍型供者T细胞免疫耐受的有效性。 方法:自HLA单倍型相合供者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用CTLA4Ig-重组腺病毒按感染复数50转染骨髓基质细胞72 h,免疫荧光法检测CTLA4Ig在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分别将2×104,4×104及8×104 CTLA4I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与105个HLA单倍型相合的供者外周血T细胞及105个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TT法测定T细胞增殖抑制率,收集培养上清以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水平。构建CTLA4I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层于6孔板,每孔接种骨髓单个核细胞1×105,于培养第5天计数扩增后的单个核细胞数及CFU-GM集落数。 结果与结论:按感染复数50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中CTLA4Ig表达阳性率为85%,荧光信号在细胞浆中呈不均匀分布。2×104,4×104及8×104 CTLA4I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对供者T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高于未转染基质细胞组,而白细胞介素2水平低于未转染基质细胞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第5天,CTLA4I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组单个核细胞数及CFU-GM集落数与未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诱导HLA单倍型相合供者T细胞的免疫耐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Tet1 分子在海分枝杆菌(Mm)感染小鼠过程中对宿主炎症反应及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SPF 级 Tet1 野生型(Tet1+/+)和 Tet1 基因敲除小鼠(Tet1-/-)尾静脉接种相同数量的 Mm,建立小鼠尾静脉感染模型。观察记录小鼠尾部大体病变,取鼠尾组织匀浆铺板培养比较菌载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抗酸染色检测细菌分布;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小鼠尾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差异;免疫组化检测肥大细胞活化标志物类胰蛋白酶和 5羟色胺(5-HT)的表达及分布差异。结果:尾静脉接种 Mm后,Tet1+/+小鼠尾组织出现渐进性脓肿和明显溃烂,而 Tet1-/-组小鼠尾巴仅发生散在性小面积肿胀;菌落计数发现Tet1+/+小鼠细菌负荷逐渐增加,而Tet1-/-小鼠菌载量显著降低(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Tet1+/+小鼠尾组织中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表皮及真皮层胶原纤维断裂,且形成肉芽肿样病变,而 Tet1...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 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胰岛移植为有望根治糖尿病的一种方法,而移植排斥问题阻碍了移植的开展,诱导受体对供体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是解决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糖尿病小型猪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 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动物骨髓,离心弃上清。取单核细胞层,洗涤后加入L-DMEM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 L-1。培养48 h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的细胞,依据贴壁培养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取第5代细胞作为移植供源,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0 L-1。四氧嘧啶制备糖尿病小型猪模型,随机分为骨髓细胞组和干细胞+骨髓细胞组,经肝门静脉分别植入胰岛细胞、骨髓细胞,胰岛细胞、骨髓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细胞输注较单纯骨髓细胞输注能显著延长同种异体小型猪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P < 0.05),同时受体血清胰岛素能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能显著延长猪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并促进胰岛移植物正常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软骨再生修复: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能在分化成软骨细胞后保持一定的增殖能力,可通过归巢迁移至软骨损伤部位,抑制组织炎症,通过旁分泌功能传递信号分子,在软骨的再生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兔是实验研究中常用小动物模型,且在小动物中兔具有较大的膝关节,有利于手术操作及结果观察。相比于猪、马、羊等大动物模型,兔模型具有实验周期短、更经济、易于操作及饲养等优点。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现已广泛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各研究所用的细胞浓度、治疗次数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最适细胞浓度的标准。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兔软骨缺损的最适细胞浓度。 方法:取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注射浓度随机分为对照组、1×108 L-1,1×109 L-1,1×1010 L-1,1×1011 L-1组。在大白兔双侧股骨滑车建立直径3.0 mm、深度2.0 mm的软骨缺损模型。建模成功1周后,对照组双侧膝关节腔内注射1 mL生理盐水,其他4组分别注射1 mL细胞浓度为1×    108 L-1,1×109 L-1,1×1010 L-1,1×1011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射后6周及12周,大体观察股骨滑车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Ⅰ型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软骨组织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术后缺损区域明显,软骨组织无明显再生;1×108 L-1,1×109 L-1,1×1010 L-1组软骨缺损区域可见软骨组织再生,且修复效果随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浓度增加而增强。1×1011 L-1组软骨修复效果与1×1010 L-1组相似(P > 0.05)。结果表明,1×1010 L-1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软骨缺损的最佳细胞浓度,浓度过高时并不能增强其修复效果。 ORCID: 0000-0002-4585-8321(陈钢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16.3(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eat shock proteins 16.3,MTB Hsp16.3)在体外细胞水平对小鼠骨髓来源M1型巨噬细胞的影响作用。方法:从BALB/c小鼠的胫股骨中取骨髓细胞,与GM-CSF共培养获取骨髓来源的M0型巨噬细胞,流式检测CD11b和F4/80的表达;分别用IFN-γ、IL-4诱导M0型巨噬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荧光定量PCR、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12、TNF-α、i NOS、IL-10、TGF-β、Arg-1的表达情况,构建小鼠骨髓来源M1/M2型巨噬细胞的技术平台;用MTB Hsp16.3刺激M0、M1型巨噬细胞,分别孵育24、48、72、96 h,采用ELISA、q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液上清和细胞内的IL-12、TNF-α、i NOS、IL-10、IL-4、TGF-β、Arg-1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观察M0型巨噬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伪足较短;M1型巨噬细胞形状呈长梭形,并有伪足伸出现,突触很长;M2型巨噬细胞伪足较短,细胞整体形态较为收拢。FCM检测有90%以上的骨髓细胞细胞具有CD11b和F4/80双阳性的特征。ELISA和qRT-PCR检测发现,M1型巨噬细胞高表达IL-12、TNF-α、i NOS;M2型巨噬细胞高表达IL-4、TGF-β、IL-10、Arg-1。MTB Hsp16.3刺激巨噬细胞后,M0和M1型巨噬细胞均高表达IL-10、TGF-β,低表达TNF-α、i NOS,且在48-72 h增加或降低的水平达到峰值。结论:成功诱导了小鼠骨髓来源的M1、M2型巨噬细胞;MTB Hsp16.3促进M1型巨噬细胞高表达M2型相关的细胞因子,可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样巨噬细胞转换。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其三系分化的能力和免疫诱导特性使其具有再生医学的应用前景。 目的:从小鼠骨髓中研究分离制备Flk-1+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检测了这类细胞的生物特性。 方法:以小鼠骨髓为研究对象,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并 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它们的细胞周期、表型和多系分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小鼠来源的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小鼠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在光镜下均呈成纤维样或多角型贴壁生长,在体外相应的诱导液环境中均可以向三系分化。提示小鼠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时,发挥作用需要的剂量、持续的时间及是否具有不良反应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异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的时间、剂量依赖性。 方法:免疫系统正常的BALB/c小鼠模型,制备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0.3 mL细胞悬液,分别含5×105,5×104,5×10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小鼠仅注射0.3 mL生理盐水。进行淋巴细胞增殖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异基因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等实验。 结果与结论:不同剂量的C57BL/6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给BALB/c受体小鼠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呈剂量依赖性。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异基因移植物的植入,同时这种免疫下调作用在2周时最强,1个月逐渐减弱,2个月基本消失,提示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9.
背景:自2003年,美国 FDA率先批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性疾病以来,已有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报道,但报道结果却不尽相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干细胞无法有效到达心肌损伤部位(即干细胞归巢)。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亚群在心肌修复中的归巢能力。 方法:以小鼠心肌干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筛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以CD45、CD31为标准分选得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个亚群。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各亚群组细胞的归巢能力。将各亚群细胞注入心肌梗死48 h小鼠体内,注射后48,96 h及7 d处死小鼠取其心脏完成小动物活体成像并检测其荧光强度。 结果与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A-1+/CD45+/CD31+亚群归巢能力优于其他亚群。小动物活体成像提示干细胞注射48 h,96 h及7 d时SCA-1+/CD45+/CD31+亚群平均荧光强度优于其他亚群,SCA-1+/CD45+/ CD31+亚群迁移率最高,说明SCA-1+/CD45-/CD31-群体有向受损心肌归巢的趋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一种不需要人工重建就可以保留免疫微环境中各类免疫细胞的小鼠来源的肿瘤类器官的气液交互法。方法 利用气液交互法建立并培养小鼠来源的肿瘤类器官;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肿瘤类器官的组织学形态;用流式细胞测量术分析肿瘤类器官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比例;用白细胞介素-2(IL-2)维持肿瘤类器官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 小鼠CT26结肠癌、Lewis肺癌和MC38结肠癌这3种肿瘤类型的肿瘤类器官都分别保留了原始肿瘤的组织形态;与小鼠CT26结肠癌原始肿瘤组织相比,肿瘤类器官中CD4+ T细胞、CD8+ T细胞和B细胞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巨噬细胞比例从66.7%减少到44.3%,树突状细胞的比例从66.5%减少到7.25%;与小鼠Lewis肺癌原始肿瘤组织相比,肿瘤类器官中CD4+ 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CD8+ T细胞的比例从5.6%减少到1.95%;与小鼠MC38结肠癌肿瘤组织相比,肿瘤类器官中CD4+ T细胞、CD8+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分离培养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 目的:观察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选取体质量为80-100 g雄性SD大鼠,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取材过程中需严格掌握大鼠处死至将细胞悬液放入培养箱内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0 min以内。使用基础培养基冲洗骨髓腔时力度适中且在骨髓腔内旋转数次,可使骨髓细胞充分脱落,保证骨髓细胞的获得量。 结果与结论: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后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漩涡状排列;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形,经历3个生长时期: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停滞期;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结果示:CD29+ 99.45%、CD34+1.45%、CD44+ 99.52%、CD45+1.41%;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矿化结节被茜素红染成橘红色,脂滴被油红O染成红色。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成脂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间充质及组织干细胞委员会提出的鉴定动物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有效且高生长率的原代培养方法;对比乳鼠和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效率与凋亡能力。方法:取正常成年小鼠背部皮肤,分别利用4种方法分离其表皮与真皮,取表皮分离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免疫荧光进行细胞鉴定;调整种板密度、种板方式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利用CCK-8、EdU、结晶紫染色法和TUNEL染色检测乳鼠与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效率与凋亡情况。结果:4种成年小鼠表皮-真皮分离方式中,二步消化法获得的细胞量最大、细胞增殖能力最强、集落形成效率高;水滴状种板法较普通平铺种板法集落形成率高;乳鼠角质形成细胞最适种板密度约为3. 2×104/cm2,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最适种板密度约为1. 6×104/cm2;与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相比,乳鼠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能力较强、集落形成效率较高。结论:成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成年小鼠背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生物组织中细胞及组织液等电介质介电谱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测量了肝组织、肝细胞悬液(BRL)、肝癌细胞悬液(RH-35)、细胞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超纯水的介电谱。测量结果显示,肝组织和超纯水介电损耗谱ε″最大值分别为6.18×106和2.60×104,测量精度为9.03%和9.52%,相对介电常数谱ε′最大值分别为1.96×106和1.80×103,测量精度为16.85%和12.97%;BRL、RH-35、DMEM、PBS的ε″具有峰现象,最大值分别为5.00×105、4.40×105、3.70×105、5.90×105,测量精度RH-35为5.44%,其他不超过2%;ε′最大值分别为1.90×106、1.80×106...  相似文献   

14.
背景:微囊化已经普遍应用于各种实验研究,微囊包裹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问题也成为当今的热点,但是囊内包裹的细胞浓度与胰岛素释放量的关系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的:运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包裹胰岛素产生细胞,观察细胞浓度对胰岛素和C肽释放情况的影响。 方法:制备大鼠胰腺损伤提取物,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产生细胞。免疫荧光和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内胰岛素的表达。然后将胰岛素产生细胞制成浓度分别为1×107 L-1,5×107 L-1,1×108 L-1,5×108 L-1,1×109 L-1,5× 109 L-1的细胞悬液,气体吹喷法制成微囊,用6-羧基乙二酸荧光素检测囊内细胞活力,用葡萄糖刺激微囊内细胞检查其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情况。 结果与结论:胰腺损伤提取物诱导后双硫腙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出胰岛素产生细胞内有胰岛素的表达;胰岛素产生细胞制成的微囊直径约为400 µm,大小均一,6-羧基乙二酸荧光素检测到囊内细胞的活力很好。用葡萄糖刺激不同细胞浓度的微囊,发现细胞浓度为1×108 L-1时,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黏蛋白1(MUC1)模拟表位肽致敏树突状细胞(DC)对宫颈癌荷瘤小鼠生长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并刺激DC成熟,MUC1模拟表位肽处理构建负载MUC1模拟表位肽的DC。构建稳定表达MUC1的宫颈癌U14细胞株的荷瘤BALB/c小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注射0.2 ml生理盐水)、DC组(注射2×105个未加MUC1模拟表位肽的DCs)和DC+MUC1组(注射2×105个负载MUC1模拟表位肽的DCs),免疫1周后进行二次免疫。治疗前和二次免疫1周后测量肿瘤体积;二次免疫1周后取小鼠肿瘤组织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取小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TGF-β、VEGF浓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空白对照组、DC组和DC+MUC1组肿瘤体积增大(P<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小鼠乳腺癌干细胞(BCSCs)中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和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方法 用成球培养的方法在体外富集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和4T07的肿瘤干细胞(CSCs);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CSCs中免疫检查点与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用小鼠乳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和流式细胞测量术分别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比例。结果 用成球培养的方法可以成功富集小鼠乳腺癌干细胞4T1和4T07;与贴壁培养的肿瘤细胞相比,小鼠BCSCs中免疫检查点和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体内的结果表明,与贴壁肿瘤细胞来源的肿瘤组织相比,肿瘤干细胞来源的肿瘤组织中浸润更多的CD4+ T和CD8+ T细胞(P<0.05),但是CD11b+ F4/80+的巨噬细胞浸润更少(P<0.05)。结论 小鼠BCSCs中免疫检查点与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改变,且在体内可招募更多的T细胞到肿瘤组织中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乳酸堆积是肿瘤微环境(TME)呈酸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巨噬细胞是TME中的重要免疫细胞。本研究筛选乳酸调控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关键靶点分子,为巨噬细胞相关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小鼠源腹腔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及CD11b+细胞表达量;将巨噬细胞分为2组,分别用0 mmol/L(对照)、20 mmol/L乳酸的培养基处理24 h后收集细胞,qPCR法检测巨噬细胞IL-10、Arg-1、VEGF、HIF-1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对照组和20 mmol/L乳酸组的差异表达基因(|log2(fold change)|>1),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及KEGG分析,并利用Cytoscape软件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互作网络图,根据基因互作节点数筛选出Tpt1及Malat1等关键调控基因。分别将Tpt1、Malat1两个关键基因的siRNA转染至巨噬细胞,抑制两个基因的表达,利用qPCR法检测转染后巨噬细胞CD11c、Arg-1、VEGF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获得的小鼠腹腔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 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 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 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 < 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 T细胞组(P < 0.05,P < 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 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P < 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组织工程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少量的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 在一定环境下附着在三维多孔支架上并良好生长为后期的组织器官重建修复做好基础。 目的:对不同浓度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至壳聚糖支架用于组织工程再生修复进行评价。 方法:取5×105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粉末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支架,取1×106,1×107,1×108,1×109 L-1细胞体积各100 μL复合至壳聚糖支架后1,3,5,7,9 d以光镜,扫描电镜,MTT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海绵状多孔支架为5 mm×5 mm×3 mm,孔径190~380 μm,平均孔径290 μm,孔相通性较好,空隙率为(84.00±4.62)%。细胞/支架共培养72 h后各浓度细胞组均可渗入壳聚糖支架多孔结构内黏附生长。1×107,1×108,1× 109 L-1浓度细胞组在支架上成蔟生长,部分细胞与支架融合。结果提示,1×107,1×108L-1组细胞更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壳聚糖支架的黏附生长,用于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小鼠骨髓分化巨噬细胞的直接影响。方法:常规方法无菌制备BALB/c小鼠骨髓细胞,用含M-CSF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7d,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紫杉醇,通过流式细胞术对骨髓单核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的表型分子、吞噬功能进行测定,采用迟发型过敏反应(DTH)方法检测巨噬细胞免疫原性。结果:紫杉醇明显降低骨髓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的数量;F4/80 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80、CD14表达升高,而I-Ad表达降低;紫杉醇提高分化的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但使其免疫原性降低。结论:紫杉醇能使骨髓单核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细胞吞噬能力提高,但其免疫原性下降,提示紫杉醇可能具有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