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金标准”,但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的置入一直是个难题。目的:比较微调装置辅助下徒手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与单纯徒手置钉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2021年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干、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63例,共计64侧肢体股骨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调装置组(32侧)在微调装置辅助下进行徒手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徒手操作组(32侧)进行徒手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比较两组从开始到透视形成正圆图像的时间和透视次数,置钉成功的时间和透视次数,锁钉置入操作的总时间。结果与结论:微调装置组从开始操作C臂到正圆形成的时间和透视次数少于徒手操作组(P <0.001),从正圆形成到C臂确认置钉成功的时间和透视次数少于徒手操作组(P <0.001),锁钉置入操作的总时间少于徒手操作组(P <0.001)。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纯徒手置钉,微调装置辅助置钉速度快、间接辐射少,无直接辐射暴露,无需专门设计装置,是值得推广的一项锁钉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的胫骨髓内钉远端瞄准架。方法在现行的胫骨髓内钉远端瞄准架的基础上,将原来的一个定位瞄准孔优化设计为三个并排的定位瞄准孔,以此增加定位杆与髓内钉定位平台的抵接面积,从而提高胫骨髓内钉远端置钉的准确率。结果采用新型的胫骨髓内钉远端瞄准架,可准确地对远端锁钉进行置入。结论新型胫骨髓内钉远端瞄准架提供了一种远端锁钉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交锁髓内钉的出现给骨科手术带来了新革命,但也正是由于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问题给此项手术带来了挑战。远端锁钉困难是术中常见现象,使手术时间延长,并发症增多。不但给病人而且给外科医生增加了X射线暴露。文章旨在介绍关于各种远端锁钉技术的进展及应用价值。各种远端锁钉技术不仅要减少手术时间,减少X射线照射量,增加锁钉精度,而且不能忽视手术费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因为髓内钉控制了骨折部位的轴向力线,系中心性负荷,对骨折部位的骨膜剥离少,骨折愈合快、内固定失效少,再次手术取内固定时,较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者损伤更小,再骨折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带锁髓内钉越来越受到推崇。有资料表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治疗长骨干骨折的髓内钉应用率达90%以上。但远端锁钉的安置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不同直径主钉及远端锁钉对交锁髓内钉刚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髓内钉的选择提供力学依据。 方法 选取临床常用的不同直径主钉及远端锁钉,建立A到F共6组髓内钉和一例股骨横断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进行有限元分析。测量锁钉刚度以及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各组模型应力均未达到屈服应力,主钉直径越大,刚度越大(P=0.005);远端锁钉直径越大,主钉最大应力越小(P=0.009);锁钉最大应力越小(P=0.006)。其中F组模型刚度最大,主钉最大应力,锁钉最大应力最小,分别为670.52 N/mm、276.5 Mpa、168.3 Mpa。 结论 临床常用髓内钉器械直径范围内,主钉、远端锁钉直径越大,交锁髓内钉越稳定。  相似文献   

6.
成人股骨髓腔的解剖学测量及弹力内锁钉的设计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成人股骨髓腔进行解剖学测量,设计一种弹力内锁髓内钉,以达到对成人股骨干骨折进行坚强内固定.方法 24根成人股骨标本,自冠、矢状面剖开并每间隔1.5 cm进行横断,测量其髓腔弧度及冠、矢状径. 弹力内锁髓内钉以开口三叶草形髓内钉为基础,在髓内钉凸出的两侧翼开矩形孔,安装弹簧卡.临床固定股骨骨折35例.结果 股骨髓腔中轴凸向前,非松质骨区弧度半径约(90.2±15.6)cm,髓腔两端松质骨区呈矢状径短、冠状径长的漏斗形.狭窄区位于中上部,狭窄处的矢、冠状径分别为(13.9±1.6)mm和(1 1.4±1.3)mm.应用3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弹力内锁髓内钉具有与人体股骨中轴相适应的弧度,两端弹簧卡具有加强固定、防止旋转和轴向加压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产股骨交锁髓内钉锁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测定股骨交锁髓内钉锁钉的生物力学变化 ,分析易发生疲劳断裂的锁钉位点。方法 :取成人全长新鲜股骨标本 6例 ,远端用牙托粉包埋固定 ,安装交锁髓内钉与锁钉 ,于MTS试验机轴向加载 0~ 1 0 0 0N ,速度为 50N/s。每 1标本模拟 6个状态 :a正常股骨 ;b骨折愈合 ;c稳定骨折 ;d稳定骨折、远端1枚锁钉固定 ;e不稳定骨折 ;f不稳定骨折、远端 1枚锁钉固定。结果 :各种状态下近端锁钉间应变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近、远端锁钉之间应变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远端锁钉间应变除a及c外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远端仅 1枚锁钉固定时应变增大 ,第 3枚锁钉在所有状态间应变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骨折线远端的锁钉易发生断裂 ,尤其是靠近骨折线者 ;尽量以 2枚锁钉固定远端并远离骨折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体外辅助瞄准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胫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5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辅助应用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体外辅助瞄准装置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体外辅助瞄准装置辅助下进行胫...  相似文献   

9.
背景:以髓内钉为基础的中心型固定方法更符合股骨的生物力学特点。 目的:比较股骨远端骨折采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与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逆行髓内钉治疗35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和31例钢板内固定患者。内固定后随访1年以上,采用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指标,骨愈合速度指标予以评价。 结果:随访1年患者Neer 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逆行髓内钉优24例(69%),良9例(26%),可2例(6%),优良率为94%。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股骨远端解剖钢板优21例(68%),良5例(16%),可3例(10%),差2例(6%),优良率为84%,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根据结果进行分析,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股骨远端钢板适应证广,对关节面的破坏相对较轻,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2种内固定都能起到较好疗效,应根据股骨远端骨折类型,选择相适应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股骨远端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进行定量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上对股骨Y形骨折,应用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加以固定,进行实验应力分析。结果:发现在受同等载荷条件下,髁上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最佳,而采用加压钢板固定的股骨髁强刚度较度(P<0.05)。结论:采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优于其它内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股骨旋入针逆行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股骨旋入针逆行穿针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股骨下段骨折采用经膝前方切口逆行穿针固定并随访6~18个月。结果3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6月。结论股骨旋入针逆行穿针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小,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 可膨胀髓内钉:该髓内钉的主体部分由合金柱状薄管和4根径向辐条组成,其远端呈圆锥形,近端带内螺纹口,内设单项阀门,通过压力泵向钉体内压注生理盐水使髓内钉顺应髓腔的形状膨胀。 交锁髓内钉:它由髓内钉和交锁钉所构成,在其主干的不同方向上可有钻孔,钻孔的直径小于髓内钉的直径,钻孔内可安装不同直径的交锁钉,其具有足够的抗压、抗弯、抗拉强度,应用于骨折术或矫形术中可加快骨折愈合。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可膨胀髓内钉和交锁髓内钉修复四肢骨折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但2种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的优劣尚不明确。 目的:系统评价可膨胀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修复股骨干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可膨胀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修复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按严格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研究质量评估,提取数据资料,采用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7篇文献,其中3篇为随机对照研究,4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492例患者,可膨胀髓内钉组、交锁髓内钉组各246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可膨胀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交锁髓内钉组[SMD=-0.87,95%CI(-1.20,-0.54),P=0;SMD=-2.45,95%CI(-3.33,-1.58),P=0;SMD=-2.83,95%CI(-3.68,-1.97),P=0;SMD=-0.96,95%CI(-1.73,-0.18),P=0.016],术中出血量少于交锁髓内钉组[SMD=-4.12,95%CI(-6.38,-1.87),P=0],在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足够数据证实两组间有显著差异;③结果表明,运用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实施过程较交锁髓内钉更具优势,而对于术后恢复情况两者相当。限于该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未能考虑骨折类型和扩髓等干扰因素,结果还需谨慎对待,尚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ORCID: 000-0002-6736-3485(王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交锁髓内针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方法2007年1月至2007年9月期间共进行69侧股骨髓内针的手术,其手术步骤和锁定技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共进行88侧股骨髓内针的手术,其手术步骤和锁定技术按照改良的方法进行。传统方法组与改良方法组治疗后的一次锁定成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传统方法组一次锁定成功54侧,成功率为78.26%。改良方法组一次锁定成功79例,成功率为89.77%。两组比较X2=3.95,P〈0.0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交锁髓内针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病人入院后的准备到手术结束的各个环节中注意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用于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加锁梅花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用6例新鲜成人股骨标本,制作股骨中上段骨折模型两种,梅花针固定;然后制作股骨下段骨折模型两种,加锁梅花针固定;最后利用股骨下段骨折模型交锁钉固定,每次作下一骨折模型前,用钢片张力带固定前一次的骨折线。依次对正常股骨标本、梅花针固定后的标本、加锁梅花针固定的标本、交锁钉固定的标本进行扭转测试、垂直压缩试验、4点弯曲试验,分析4组试验的实验数据。结果梅花针固定股骨中上段骨折、加锁梅花针固定股骨下段骨折和交锁钉固定的股骨下段骨折抗扭转测试中,均可以达到4Nm抗旋转刚度;轴向压缩试验中最大应变正常组和梅花针组、加锁梅花针组无明显差异,4点弯曲试验中梅花针与加锁梅花针和正常标本的弯曲刚度相近,交锁钉的抗弯曲刚度明显高于其他3者。结论加锁梅花针冶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复杂股骨骨折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转子间骨折或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04年6月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的15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转子间骨折或转子下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7~28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2个月。无术后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内固定材料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按马元璋评定标准优良率达85.7%。结论:股骨重建髓内钉固定复杂股骨骨折,使股骨头、颈、干重新成为一个相对牢固的整体,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早期负重,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在股骨、胫骨干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00例股骨、胫骨干骨折应用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的手术操作、疗效及并发症等进行追踪研究。结果本组病例骨折93例一期愈合,其余病例尚在随访中,没有出现伤口感染或断钉等并发症。结论轴向控制动力性锁钉是一种新型内固定材料,具有内固定可靠、操作简便、骨折愈合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带锁髓内钉在股骨干骨折翻修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股骨干骨折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带锁髓内钉在翻修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9例股骨干骨折翻修手术,使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19例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全部病例经8~2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5~12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或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带锁髓内钉中轴弹性固定,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满足早期功能锻炼,是股骨干骨折特别是翻修术中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107例成人股骨X线正、侧位片观测髓腔形态结构特点;(2)在X线片上测量估算髓内钉可达到股骨远端的最远距离,复位骨折,术中X线临测扩髓延长股骨远端髓腔至关节面上10~15mm,采用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2例,2例不稳定骨折髓内钉同定后均加用小钢板单侧骨皮质螺钉同定。结果:12例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全部愈合。结论:髓腔延长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基本不损伤膝关节,术中出血少,稳定性好,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Chen SH  Yu TC  Chang CH  Lu YC 《The Knee》2008,15(5):384-389
This study employed both mechanical testing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stiffness variations among different intramedullary nail construct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Compressive and torsion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 transversely, as well as an obliquely fractured sawbone femur restored with the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 Corresponding finite element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s around screw ho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perifracture screw could increase stiffness by 40% for the obliquely fractured femur, but that it played an insignificant role in stiffness improvement for the transverse fracture groups. Moreover, compared to proximal-screw fixation, distal-screw fixation could improve construct stiffness by 20%. The absence of one of the two distal screws would increase the screw-hole stress by 70%. Therefore, the distal screw around the metaphyseal region has a more important stabilizing effect in the femur-nail construct than does the proximal screw. A twisting stress pattern occurs on the unused screw holes of the metaphyseal region and induces a higher risk for fatigue fracture. The locking screw at the fracture site would be most effective only if it passed through the fracture gap to integrate the separated femoral pie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