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王树伟 《医学信息》2019,(17):100-101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1例。常规组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结果 治疗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距离为(1.40±0.21)cm,大于常规组的(0.90±0.1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7.42%,高于常规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更佳,患者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的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骨盆与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基于骨盆CT扫描图像,利用Mimics、 ANSYS ICEM、 Hypermesh 与ABAQUS软件构建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S1椎体上垂直向下加载600 N均布载荷,模拟站立位时骨盆受力环境,验证骨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建立3种不同内固定形式的T型骨折模型,验证3种内固定方式的有效性。 结果 站立位时,应力与位移分布左右对称,应力主要集中在弓状线起点处、耻骨支以及髋臼后上方。骨盆位移分布类似于以骶骨为中心向外传导并逐渐减弱的波浪形,骶骨背侧的骶正中嵴位移最大,髂骨窝、股骨位移较小,并逐渐减小直至股骨,同时发现3种内固定都可增加骨折稳定性。 结论 利用六面体网格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站立位时骨盆力学特性,为临床研究提供直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分析钢板桥接内固定治疗儿童复杂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55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钢板桥接内固定。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龄6.6 ~ 13.7(9.3±2.7)岁,体重12.9 ~ 71.5(35.4±12.1) kg;单纯股骨干骨折26例,累及股骨近端骨折18例,累及股骨远端骨折1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儿随访28 ~ 50(36.5±6.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和正常关节功能。其中儿童股骨干骨折稳定型与不稳定型、体重≥45 kg与<45 kg、不同骨折部位之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内固定失败,1例深部感染。结论 钢板桥接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可以提供骨折愈合的可靠固定,损伤小,并发症少,适用于体重大、不稳定的复杂儿童股骨干骨折或累及干骺端的骨折。  相似文献   

5.
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尺骨鹰嘴骨折是较常见的肘关节内损伤,治疗不当将影响肘关节的功能[1,2].因此,要求解剖复位,并早期功能锻炼[3],使之尽快康复.为达到此目的,大多数学者主张切开复位固定[2].内固定的方法和器材多种多样,各有其优缺点,临床疗效报道不一,本文就肘关节的应用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对国内外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给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UAP)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1)符合WHO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2)无活动性出血疾病及出血倾向者。入选54例 ,其中初发型UAP19例 ,恶化劳力型UAP25例 ,梗塞后心绞痛7例 ,卧位型心绞痛3例。男36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47.8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 ,对照组27例 ,行双盲对照及安慰剂试验。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阿斯匹林0.15g。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LMWH50…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分期手术治疗与一期手术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为Pilon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6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结果一期腓骨内固定和胫骨外固定并清创,二期行胫骨内固定治疗方案效果最佳,与其他治疗方案比较治疗疗效评定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一期清创并腓骨内固定,二期胫骨内固定与胫腓骨内固定的分期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治疗方案效果较其他一期手术治疗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骨科的分工越来越细,骨盆外科学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现在已有骨盆外科学的称谓,临床上也召开了专门的骨盆外科研讨会,从多个角度对骨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术是近10年来内固定治疗骨干骨折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骨干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多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或普通髓内钉。但其结构不合理,并发症较多。我科通过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骨干骨折的患,全部恢复正常行走,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龙雨 《医学信息》2019,(15):42-44
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引起了临床上的高度关注。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其中,内固定手术作为手术治疗的一种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文针对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前路钢板固定技术在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9年2月~2016年8月收治20例骨盆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5岁,按照Tile分型,B型11例,C型9例;骨盆前环损伤类型,单侧耻骨支损伤11例,双侧耻骨支损伤9例;后环损伤类型,骶骨骨折6例,骶髂关节分离8例。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前路微创双切口髂腰肌下入路钢板固定,合并后环骨折的患者采用骶髂螺钉或钢板固定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应用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系统对骨盆复位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26个月,手术切口一期愈合,前环骨折平均手术时间1h,出血215 m L,没有出现切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的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在11周~14.5周,术后骨折复位Matta标准:优17例,良2例,一般1例。术后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15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90%。1例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患者,术前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术后骶丛神经没有完全恢复,遗留感觉部分障碍和跛行步态。结论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患者采用微创髂腰肌下通道入路钢板治疗,重建骨盆前环,具有创伤小,不需显露股神经和血管等结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临床疗效满意和手术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Pelvic fractures are mostly caused by high energy traum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g techniques and in-depth study of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pelvis and biomechanics, internal fixa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materials are gradually being used in the repair of pelvic fracture.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伤所致,常伴严重并发症,往往需要外科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以及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以“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内固定,材料;pelvis fracture,acetabulum fracture,internal fixators,materials”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5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清华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选取有关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以及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选择权威杂志或发表时间为近期的文章,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9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与结论:对于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临床多采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内固定,常用于内固定的重建钢板材料是钛板,弹性模量接近骨的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可在置入前预先弯曲塑形,使之与骨折部位骨面相匹配。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毒副反应,避免金属螺钉的电解与腐蚀,在内固定早期保持一定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骨折逐渐愈合,材料强度也缓慢降低,材料最终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治疗效果满意。以三维重建技术定制钢板固定和微创内固定是目前骨折治疗的重大进展,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features of earthquake-related pelvic crush fractures versus non-earthquake fractures with digital radiography and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seven survivors with pelvic crush fractures in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were entered in our study as the earthquake-related group (139 underwent digital radiography, 28 underwent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70 victims with non-earthquake pelvic fractures were enrolled into this study as the non-earthquake group (54 underwent digital radiography, 16 underwent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Data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between groups, focusing on anatomic distributions, status of pelvic bone fractures, numbers of pelvic bones involved,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lvic ring fractures according to the Tile classification system.

RESULTS:

Pelvic fracture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pubis in the earthquake-related group than in the non-earthquake group (135/167, 81% vs. 48/70, 69%). In addition, comminuted fractures were more common in the earthquake-related group than in the non-earthquake group (55/167, 33% vs. 10/70, 14%). Multiple fractures were less common in the earthquake-related group than in the non-earthquake group (81/167, 49% vs. 46/70, 66%). Regar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lvic ring fractures, Type C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subtype C3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64/167, 38% vs. 12/70, 17%), and Type A was less common in the earthquake-related group than in the non-earthquake group (31/167, 19% vs. 23/70, 32%). All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ype B fractures between the groups (72/167, 43% vs. 35/70, 50%).

CONCLUSION:

Earthquake-related pelvic crush fracture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incidence of pelvic fractures occurring in the pubis, comminuted fractures, and Type C fractures predominantly composed by subtype C3, despite a low incidence of multiple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5.
骨盆骨折外固定治疗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发病率较高,占全部骨骼损伤的3%。成年人骨盆骨折致伤原因主要包括:机动车碰撞伤占57%,行人被车辆撞伤占18%,摩托车碰撞伤占9%,高处坠落伤占9%,挤压伤占5%。而青少年患者骨盆骨折发生率较低,大约在0.5%~7%,最多见的原因是机动车辆事故伤,行人被车辆撞伤以及高处坠落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院前救治、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吲顺性分析1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10例,于术治疗8例。随访了解患者外伤机制、受伤后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无并发伤、急诊抢救过程、检查、诊断、治疗方案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中3例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予抗休克治疗后改善,并发脑外伤2例,腹腔内脏损伤1例,后尿道损伤1例。全部患者恢复行走功能,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但有6例存存骶髂关节部位酸痛,3例有双下肢麻木,2例行走跛行;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 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抢救时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无合并伤,这是引起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救过程中仅拍骨盆正位片就可以满足急诊抢救需要,其它如骨盆入口、出口以及CT扫描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宜首选内同定下术治疗,手术方法一般宜将骨盆前环、后环均做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锁骨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特征及其体表投影,为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安全性提供基础。 方法 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分别观察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和锁骨以及喙突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应数据,确定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在锁骨表面的投影范围。 结果 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在锁骨表面的投影范围大约在其由内向外的第二个1/4段。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和锁骨下缘的最近距离左侧平均为0.42 cm,右侧平均为0.57 cm。 结论 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时在锁骨由内向外的第二个1/4段穿针时要十分小心,方向尽量由后上向前下以减小血管神经束损伤的风险,而且螺钉外露的螺纹不宜过长,一般以1到2个螺纹为宜。只要注意锁骨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特点,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对5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必要时行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术后通过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26例、良13例、可7例、差3例,失访1例,优良率达到79.6%,其中15例开放损伤患者中,1例行食指固有伸肌腱转位重建拇长伸肌腱术,2例皮肤缺损者经期游离植皮后伤口愈合,13例伤口I期愈合。 结论 针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方能提供稳定的固定,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27例,采用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7例随访7~45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4周。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