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髁突囊内骨折内固定术中保留和切除髁突软骨对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6个月龄山羊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4)。实验组双侧髁突造成囊内骨折并同期行手术复位固定.一侧保留髁突软骨,另一侧切除髁突软骨。术后3个月、6个月处死动物,切取髁突标本行石蜡切片和硬组织切片观察骨折愈合和髁突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髁突骨折愈合良好,钛板被新生骨组织覆盖;HE染色显示.保留髁突软骨组,髁突软骨结构清晰,与正常对照髁突相同,软骨成骨活跃,髁突生长发育正常;切除髁突软骨组,髁突软骨层消失,表面为成熟的骨细胞覆盖,直接与关节盘的纤维组织相连,新生骨组织少见:硬组织切片显示,钛板与骨组织直接结合.未见组织渗出和排异反应。结论:手术复位髁突囊内骨折时保留髁突软骨,不会影响髁突的生长发育;损伤髁突软骨.会造成髁突与关节盘黏连.引起髁突生长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冠状CT评价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效果.方法:对2002-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就诊经冠状CT诊断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病例183例(242侧),进行不同治疗方法(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影像学评价.结果:非手术治疗组94例127侧髁突中,48例64侧有3个月以上的随访CT,其中发生错位愈合或改建41例52侧,占81.2%;继发关节强直7例12侧,占非手术治疗的9.4%.手术治疗组89例115侧髁突的术后CT显示,81.7%的髁突达到解剖复位,13.9%接近解剖复位,4.3%复位欠佳.35例48侧有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其中髁突骨折愈合良好的32例44侧,占91.7%;钛板位置过高2例3侧,占6.2%:髁突骨质吸收、取出钛板1例1侧,占2.1%.结论:冠状CT对髁突囊内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作用.非手术治疗的髁突囊内骨折大部分发生错位愈合或改建,少数形成关节强直;手术治疗可以恢复髁突的解剖形态,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髁突囊内骨折的分类,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经临床应用验证该原则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自1999年至2008年住院手术和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门诊非手术治疗、经全景片和(或)CT确诊为髁突囊内骨折的连续病例242例329侧进行分类,部分病例经MRI检查观察关节盘的移位情况,由此制定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复位固定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囊内骨折的不同类型、骨折块移位程度、下颌支残端移位情况、年龄、是否伴发其他部位骨折和错等制定相应的治疗适应证。治疗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CT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期均在3个月以上。结果:非手术治疗91例121侧,其中16例因为咬合紊乱进行颌间弹性牵引。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59%。其中有长期CT随访者29例,儿童髁突出现完全或几乎完全改建者占78%(7/9),成人髁突主要表现为骨折的错位愈合,占55%。9例出现关节强直(外院转诊自然愈合病例),2例出现关节区疼痛,保守治疗疗效为76%。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下颌支残端外上方脱位于关节窝外侧的任何类型骨折,不能通过非手术治疗复位以及骨折块明显移位或脱位的囊内骨折。开放性手术151例208侧,其中A型111侧,B型60侧,C型8侧,M型25侧。178侧进行了骨折块复位固定;23侧行骨折块取出、关节盘复位。术后有CT复查者89例115侧,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比率为95.6%。35例术后随访3个月~5a,随访率23%,其中10例12侧儿童患者的髁突内固定术后出现继续生长,占63.2%;成人髁突骨折愈合良好者占92%。术后并发症为关节区弹响1侧,钛板位置过高、引起髁突骨质吸收行取出术2侧,面神经颞支损伤3侧。结论:本文提出的囊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及其治疗适应证,经临床初步应用,证实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但仍需加强随访和开展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由于儿童的改建能力强,在同等条件下,儿童较成人更多选用非手术治疗。A型以手术复位固定为主,B、C、M型以观察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的治疗方法,并比较髁突骨折不同处理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2013年间收治28例、44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患者,22侧髁突囊内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翼外肌的附着;其余22侧采取保守治疗,术前或术中取模,术后配戴颌垫并配合弹性牵引及开口训练。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结果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手术治疗组髁突骨折22侧,术后髁突位置基本回复到关节窝内17侧,其牙弓宽度及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术后髁突仍然脱出关节窝5侧;保守治疗组22侧,术后髁突成功回复到关节窝内4侧,其余18侧脱出关节窝,其面下1/3仍有不同程度增宽。手术治疗组疗效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对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患者,应在保持翼外肌良好附着的前提下,对脱位的髁突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这样有利于脱位的髁突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维持下颌骨的正常宽度。 相似文献
5.
羊髁突囊内骨折坚强内固定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创建羊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同期行坚强内固定术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髁突囊内骨折固定术后的愈合情况。方法:12只6个月龄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只,一侧关节手术造成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用两孔钛板+钢丝固定,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6个月各处死6只,术后即刻及3、6个月行螺旋CT扫描,手术前和处死前测量实验动物的体重和最大开口度,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自身术后3、6个月体重和术前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最大开口度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显示骨折固定良好,固位钉稳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髁突囊内B型骨折后施行恰当的坚强内固定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诊断髁突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成像3种影像学检查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38例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的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常规X线对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均有显示不准确现象,横断位的二维CT对3例髁突横行骨折有不准确显示,三维CT可清楚地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结论:常规X线对髁突各种类型骨折均有误,三维CT图像结合二维中准确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折及移位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28侧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保守治疗10例(后牙垫+前牙区颌间弹性牵引,或不处理骨折仅张口训练和观察)和手术治疗14例(髁突复位内固定+颌间牵引,下颌升支后缘离断髁突复位固定+颌间牵引),随访观察0.5~6年,对患者的自我感觉(疼痛)、开口度、咬合关系、下颌骨前伸和侧方运动、面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4例随访患者中,经过评估后保守治疗的10例各项观察指标恢复良好,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前应进行综合评估,骨折移位不显著且无严重功能障碍的采用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下颌升支后缘离断髁突复位固定的方法应慎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除生长因素Activator的骨骼矫形效果和机理。方法 选定40例AngleⅡ^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选用坐标系,测量固定骨性标志点的垂直向和矢状向改变,并进行影响下颌综合长度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Activator治疗可以明显增加下颌骨垂直向上的生长,使关节窝向前下移位,治疗组的升支高度和下颌骨综合长度在排除正常生长因素下有明显的增加,髁突的垂直生长是引起升支高度和下颌综合长度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结论 Activator功能矫治有明显的下颌骨矫形效果,可以促进下颌骨髁突的生长.增加下颌骨的长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成像 3种影像学检查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7例 38侧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的常规X线、二维和三维CT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常规X线对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均有显示不准确现象 ,横断位的二维CT对 3例髁突横行骨折有不准确显示 ,三维CT可清楚地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结论 :常规X线对髁突各种类型骨折均有误诊 ,三维CT图像结合二维图像可准确显示各种类型的髁突骨折及移位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特点,并提出一种能全面反映囊内骨折的分型,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自1999—2008年住院手术和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门诊非手术治疗,经全景片和CT确诊为髁突囊内骨折的连续病例242例329侧,进行临床特点分析。部分病例经MRI检查观察关节盘移位情况。根据CT冠状位重建对囊内骨折进行分类,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将髁突囊内骨折分为4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髁突外1/3,B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中1/3,C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内1/3,M型骨折为粉碎性骨折。结果:囊内骨折占髁突骨折的66.8%,摔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45%的囊内骨折合并下颌骨骨折。骨折侧下颌支残端外上方移位或脱位出关节窝的比例是8.8%,其中73%伴颏部或下颌体骨折。95%的囊内骨折伴关节盘前内侧移位。囊内骨折类型中,A型最多(155侧),占47.8%;其次是B型(95侧),占29.32%;M型(61侧),占18.8%;C型最少(13侧),占4%。结论:囊内骨折是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最常见类型,易合并下颌骨骨折,导致下颌支残端移位或脱出关节窝。以冠状CT为主要依据的分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髁突囊内骨折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Feng Z Li L He D Yang C Qiu 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2012,50(6):523-527
Our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retention of the condylar cartilage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of intracapsular condylar fractures (ICFs) in growing goats by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analysis. Twelve goats 6 months ol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CFs were created bilaterally in mandibular condyles and treated with ORIF. On the one side (n=4) the condylar cartilage was removed, and on the other side (n=4) it was retained. Condyles in the control group (n=4) were untouched. CT scans were taken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 and 3 and 6 months later. The heights of the rami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e height of rami in the group from which the cartilage had been removed 3 and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compared with control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the group in which it had been retained. We conclude that retaining condylar cartilage in the ORIF for ICF of growing goats has no harmful effect on condylar growth, but removal can limit growth.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2020,48(3):286-292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condylar morphology after closed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intracapsular condylar fract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ge, types of fracture, follow-up period, treatment methods, and concomitant fractures on 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Materials and methodsThe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losed treatment for condylar fractures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8 were reviewed. The fractured side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opposite healthy joi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eight of articular eminence, depth of glenoid fossa, length & width & thickness of condylar process, length & width of the ramus, and deviation of pogonion were measured three-dimensionally.Results31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length of condylar process was 2.10 ± 3.77 mm (P = 0.004) shorter, the depth of glenoid fossa was 1.09 ± 2.13 mm (P = 0.040) shallower, and the length of ramus was 1.55 ± 2.49 mm (P = 0.002) longer in fractured side than the ones in healthy side after closed treatment. The pogonion deviated 0.48 ± 1.7 mm to the fractured side, 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P = 0.129).ConclusionsChildren had great growth potential to compensate the shortening of condylar process after intracapsular condylar fracture, so closed treatment could be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you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辅助设计和测量在髁突矢状骨折(SFMC)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只绵羊被制备成SFMC动物模型,分别在截骨术前、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手术前后行颞下颌关节(TMJ)CT扫描。应用Mimics8.1软件设计并测量截骨术前、ORIF术前侧向螺钉钉道的位置和长度,与术中实际制备和测量的钉道长度以及ORIF术后CT测量的侧向螺钉长度进行比较,以SPSS12.0软件包中的两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截骨术前与ORIF术前CT设计、测量的钉道长度无显著差异(P=0.751),ORIF术前CT设计、测量的钉道长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的钉道长度无显著差异(P=0.564),ORIF术后CT测量的螺钉长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的钉道长度无显著差异(P=0.323)。结论:利用螺旋CT可以在SFMCORIF手术治疗前预测侧向螺钉的钉道长度,为术前选择侧向螺钉的长度和术中准确制备合适的侧向螺钉钉道以及防止意外损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耳前角形切口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8例100侧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采用耳前角形切口术区皮下行肿胀液注射后沿皮下翻瓣在颧弓上方2 cm切开颞深筋膜浅层并沿此层深面剥离到颧弓,分离显露骨折部位,直视下行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随访,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耳前角形切口结合皮下肿胀分离技术可为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提供良好的视野,方便骨折复位固定,安全便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耳前腮腺径路治疗髁突中位骨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耳前腮腺径路治疗髁突中位骨折26例35侧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的腮腺涎漏、张口受限程度、面神经损伤及咬合紊乱等情况,通过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评估骨折复位与愈合状况。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5±0.3)h;伤口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均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3例出现涎瘘,经加压包扎后治愈;张口度恢复至3.5 cm。术后1~3个月复查曲面断层片显示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4例出现暂时性面瘫,术后3~6个月复查面瘫症状消失。结论:经耳前腮腺小切口径路治疗髁突中位骨折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侧向长钛钉皮质固定技术治疗髁突矢状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7侧)髁突矢状骨折解剖复位后,用2根侧向长钛钉进行固定,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5例(7侧)病例的髁突外形良好.钛钉无松动、脱落,下颌运动和功能满意,开口度3.5-4.0cm,少数伴有关节区疼痛或弹响。结论:侧向长钛钉皮质固定治疗髁突矢状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改良耳屏前切口腮腺上入路治疗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同一治疗组手术的13例16侧髁突囊内骨折病例,采用改良耳屏前切口腮腺上入路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后评价复位效果、咬合关系、下颌运动功能、面神经损伤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折复位效果优14侧,良和差各1侧;13例患者中有3例进行了颌间牵引,牵引时间为3~7 d;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咬合关系良好,开口度为(37.46±6.91)mm,前伸运动(6.34±1.21)mm,侧方运动向健侧(5.45±1.54)mm,向患侧(5.65±1.12)mm,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下颌运动及进食时无不适或轻微不适,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出现抬眉困难5侧,其次是上睑下垂1侧。结论 改良耳屏前切口腮腺上入路治疗髁突囊内骨折可以有效复位骨折端和关节盘,术后3个月患者咬合关系良好,下颌运动功能正常,面神经损伤症状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diacapitular condylar fractures, DCF)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38例(50侧)DCF患者进行骨折内固定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采用改良耳前入路,复位骨折髁突并用1颗长14~16 mm的螺钉固定,然后复位向前内侧移位的关节盘,并用1颗锚固钉锚固于髁突后斜面下缘中份。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前、后颌面部CT、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MRI 检查,对伴有下颌骨其他部位的骨折,同期进行解剖复位、固定。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 CMF模块进行术前、术后,健侧、患侧下颌支高度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骨折固定效果。利用术前、术后MRI中关节盘与髁突顶点相对位置的变化,评价关节盘锚固术的准确性。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弹响、面神经损伤症状等进行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后颌面部CT显示,37例(48侧)囊内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率96%)。所有患者患侧下颌支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19例单侧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健、患侧下颌支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MRI图像显示,35例(46侧)关节盘回到原有的解剖位置,有效率为92.0%(46/50)。术后远期随访显示,38例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平均开口度35.67 mm,最大侧方咬合平均值为4.45 mm,最大前伸咬合平均值为5.63 mm;开口型偏斜2例(5.3%),关节弹响2例2侧(4.0%);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其中3例在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另外1例(2.6%)随访3个月后仍出现患侧抬眉困难,口服甲钴胺片后症状缓解。结论: 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常伴发TMJ关节盘移位,且方向与移位的骨折片一致。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