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枕下远外侧入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斜坡和枕大孔前缘的病变,长期以来一直是神经外科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由于周围毗邻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风险高,对神经外科医生形成挑战,枕下远外侧入路是其中较为理想的入路之一,它适宜于颅颈交界区的多种病变,到达上述区域路径短,可较好地辨认与保护椎动脉,并可根据需要磨除更多的枕髁周围的骨性结构,增加术野。  相似文献   

2.
远外侧经髁入路到颈静脉孔区的国人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远外侧经髁入路到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结构,为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和10例成人头颅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通过模拟该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描述和测量。结果:颈静脉孔内口距内耳门为4.54±0.88mm;颈静脉孔内口距舌下神经管内口为9.06±1.24mm;舌下神经管内口到枕骨髁后缘的距离是10.08±0.76mm;舌下神经管内口到颈静脉结节的距离是7.22±1.44mm;该手术入路的关键是枕髁的正确磨除和椎动脉的安全显露,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小脑前下动脉的变异。结论:通过远外侧经髁入路可以较好地从后方暴露颈静脉孔区及其毗邻结构,避免了颞骨岩部的磨除,面神经的移位,减少了神经损伤等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枕下极外侧髁上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髁上入路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分析75例枕下极外侧髁上入路手术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神经鞘瘤28例,副神经节瘤25例,脑膜瘤11例,脊索瘤7例,软骨肉瘤4例。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和大小范围,使用拐杖形切口者42例,围绕耳廓下颌角的弧形切口者33例。每例患者在枕骨髁上方磨开颈静脉孔,切除孔内外的肿瘤。结果肿瘤手术全切除51例;近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7例。术后5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术中脑神经功能监测有利于后组脑神经的解剖保留。33例患者未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术后随访3~24个月,16例患者存在轻度饮水呛咳、声音嘶哑但无吞咽困难;无永久带气管插管或胃管的患者。结论该入路显露充分,无需过多磨除岩骨及轮廓化面神经管,对寰枕关节的稳定性影响较小,适于切除主体在颈静脉孔区和向颅内及颅颈交界部扩展的肿瘤。  相似文献   

4.
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前方及外侧肿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枕骨大孔区前方及外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自1995年9月至2002年10月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前、外侧肿瘤10例,其中脑膜瘤5例、复发性脊索瘤2例、舌下神经鞘瘤2例、颈静脉球瘤1例。结果 本组10例中,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该入路可增加术野空间,从更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有利于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应用枕下经颈静脉突(STJP)入路手术切除的颈静脉孔(JF)肿瘤病例,探讨该入路的临床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总结自2000年1月以来STJP入路14例和枕下一颞下窝联合入路1例切除的JF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4例JF肿瘤中,1例肿瘤局限于JF区;5例肿瘤完全向颅内发展;8例肿瘤主体位于颅内,其中2例部分瘤体向下跨枕大孔进入颈椎管上部,6例部分瘤体经JF向外口处发展,呈哑铃型,后者中有2例向前累及颈动脉鞘。手术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13例(92.9%)患者未新增颅神经损害症状,1例术后出现短期患侧眼外展麻痹和面神经不全损害(HBⅢ级)。术后随访3-60个月(失访1例),病人术前颅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随访时无1例存在吞咽困难。1例肿瘤颅外部分发展至颞下窝咽旁间隙采用枕下-颞下窝联合入路的患者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害表现,伴短期切口脑脊液漏。鼻饲4个月时因水、电解质紊乱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结论STJP入路操作简便易行,无需磨除岩骨及轮廓化面神经管,不破坏迷路,对颅底骨质破坏较少,显露范围较广泛,适用于主体在JF区和向颅内发展的JF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6.
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2例和28例成人干性颅骨标本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和相关参数的测量。并临床应用切除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区肿瘤21例。结果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乳突尖到枕髁外缘中点为29.56±3.24mm;枕髁后缘距舌下神经管内口为12.23±3.13mm。临床应用该入路切除斜坡下段和枕骨大孔区肿瘤21例,肿瘤全切8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增加术野空间,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是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2019年5月,行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手术治疗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和预后。结果 本组患者中,11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2例患者次全切除。术后,7例患者症状缓解; 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 5例患者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加重,其中3例患者行气管切开; 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结论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8.
枕下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基本的解剖标志和重要的解剖参数,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方法选用颅骨干性标本15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40侧)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枕骨髁长径,左侧24.47±3.32(18.19~30.30)mm,右侧25.16±2.39(20.66~29.0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骨髁后缘距离,左侧27.66±2.45(23.00~31.48)mm,右侧26.27±1.83(23.68~29.64)mm。枕骨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枕骨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骨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椎静脉丛和第一颈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左侧16.87±2.08(12.64~20.1)mm,右侧16.79±1.90(12.44~20.22)mm。结论以上测量指标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远处侧枕下入路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理想入路之一,传统入路由枕下开颅术和 CI 半椎板切除术组成,通过选择性切除乳突、颈静脉结节、枕髁、C1侧块和 C2关节面等骨性结构可以进一步扩大暴露。临床应用中,常需在充分术前检查基础上,依病变性质、具体位置和扩展程度而量身定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椎动脉颅内段穿寰枕筋膜后在基底动脉沟与对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与舌下神经关系密切,本组30侧椎动脉穿经舌下神经根的腹侧达桥脑延髓沟,8侧椎动脉穿舌下神经根丝之间,2侧椎动脉经舌下神经根丝的背侧.70%的椎动脉与舌下神经有接触,其中30%的椎动脉对舌下神经造成压迫.椎动脉颅内段主要分支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脑膜后动脉和一些穿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本组全部发自椎动脉颅内段,行程多为袢状并同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点因人而异,同一标本左右也不一致,大多起自椎动脉颅内段的中上1/3.本组未见小脑前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均起于双侧椎动脉的末段,在中线吻合成一单干,沿脊髓前正中裂迂曲下降供应脊髓. 结论 熟悉椎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的走形特点和解剖变异有助于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手术中识别和保护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颈静脉孔都是神经外科、头颈外科.耳鼻喉科和肿瘤外科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颈静脉孔结构复杂,Rhoton认为可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1)尺寸和形状各不相同且极不规则;(2)穿行的重要组织结构众多;(3)位置深在,毗邻复杂。尽管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影像学及术中神经功能监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肿瘤目前仍是外科领域里最难的手术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改良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复杂颈静脉孔区(JF)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高颈部、JF及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对C1~C4段高位颈部进行解剖,观察研究其对增加颅外暴露的作用及效果;做迷路后乳突切除,暴露外半规管,轮廓化乙状窦和颈静脉球;充分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研究面神经移位的必要性;随后做外侧枕下颅骨切除,磨除后内侧1/3枕髁,尽可能磨除全部的颈静脉结节.结论 改良后的JF入路可以从上、下、后、外多个角度对JF的充分暴露,能够比较容易完成一期全切颅内外位于JF、枕骨大孔和向高颈位发展的各类肿瘤,还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面神经损伤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枕下远外侧入路探讨枕骨大孔区解剖学特征,为利用该入路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成人干颅骨标本(30个、60侧)上对与远外侧入路相关的重要骨性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结果 1例标本枕骨大孔前缘出现骨赘生物,枕骨大孔前后径距离减少,舌下神经管和矢状面的角度是双侧对称的,1例不对称情况的存在,4例舌下神经管中间出现骨柱。从枕髁后缘中点到舌下神经管后缘平均长度为(10.32±2.08)mm。后髁管大多数双侧存在,出现率左侧80.00%右侧90.00%。结论熟悉远外侧入路相关的重要骨性结构特点及数据有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安全、准确地暴露手术靶区.方法 应用10%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及寰枢椎10例2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结果 寰枢段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形成比较恒定的五个生理弯曲,平均直径(4.3±0.5) mm,角度多变.寰椎后弓外侧半距(19.3±4.7)mm.结论 熟悉寰枢段椎动脉五个生理弯曲的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不同手术路径中包含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方向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配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结果模拟手术路径有效体现随操作方向和角度变化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变化,仅路径b包含外展神经,仅路径c包含脑干。路径中骨性结构体积:路径a〉路径c〉路径b;静脉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小脑前下动脉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后组颅神经(不包括舌下神经)和舌下神经体积:路径c〉路径a〉路径b;椎动脉体积:路径c〉路径a;小脑体积:路径b〉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限定靶点的情况下,围绕枕髁的手术路径方向和角度变化,路径中显露解剖结构随之改变;量化结果可为手术微创化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在后颅窝病变手术中减少静脉损伤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20具成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后正中入路,观察与此入路密切相关的静脉及其的属支,并对其进行统计和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小脑下蚓静脉和小脑半球下静脉出现率100.0%,小脑延髓裂静脉出现率87.5%,小脑下脚静脉出现率77.5%,延髓后正中静脉出现率55.0%,小脑延髓池静脉出现率35.0%。结论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及其属支的构成复杂,变异大,提高对静脉显微解剖学的认识,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出血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枕大孔腹外侧区肿瘤手术技巧,以合理的入路、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大的显露、更高的切除率。方法选择斜坡和枕大孔区腹外侧肿瘤12例,其中神经鞘瘤5例,胆脂瘤3例,脑膜瘤2例,室管膜瘤1例,脊索瘤1例。运用远外侧入路及其改良法显微镜下切除该区位于低位脑干和上颈髓腹外侧不同性质的肿瘤。结果手术全切除8例,次全切及大部分切除4例。均恢复良好。结论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大孔腹外侧区病变的一种良好的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