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治疗方法,提高肾盂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均经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移行细胞癌24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4例。Rubenstein分期:T1期11例,T2期8例,T3期6例,T4期3例。结论肾盂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CT检查是重要的定位诊断方法。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盂癌的MRI信号特点。方法:搜集有完整临床资料及经病理证实的肾盂癌32例,均作T1WI、T2WI、STIR序列检查,其中15例作MRI动态增强检查,层厚/间距:8/0mm。必要时为4/0mm。结果:移形上皮细胞癌28例,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腺癌1例。T1WI均匀低信号21例,混杂信号7例,均匀等信号4例。T2WI均匀高信号20例,混杂高信号7例,等信号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5例,肾门淋巴结转移2例。注入对比剂后,皮质期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5例;实质期及肾盂期13例病灶强化程度几乎没有改变,2例增强程度明显提高。MRU,肾盏饱满积水6例,肾盂积水扩张4例,肾盂内充盈缺损影3例。结论:仔细分析病灶信号特点,MRI能够准确诊断肾盂癌且能了解向肾实质及远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3.
1991年12月~1998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肾细胞癌共6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54.6岁.肿瘤发生于左侧29例,右侧31例.病程3天至2年.症状有血尿9例,腰痛21例,肿块5例,发热,消瘦,贫血,高血压等全身症状6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肾癌者24例.60例肾癌术前均行静脉肾盂造影或行逆行造影,B超,CT确诊.20例术前48~72h先行肾动脉造形加栓塞术,再行肾癌根治术.本组行肾癌根治术55例.肾切除术4例,肾癌肿瘤剜除术1例,术后放疗28例,化疗4例,免疫治疗13例.术后病理透明细胞癌38例,颗粒细胞癌15例,乳头状腺癌3例,未分化癌,肾母细胞癌,移行细胞癌,棱形细胞癌各1例.49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7.1%.按Robson分期,Ⅰ期34例,Ⅱ期20例,Ⅲ期5例,Ⅳ期1例.随访最长6年.Ⅰ期~Ⅱ期54例中,1年生存率100%,3年生存率96.8%,5年生存率82.6%,Ⅲ期5例,1年生存率60%,Ⅳ期1例,存活2年.  相似文献   

4.
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影像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种检查方法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术前经IVP、超声、MRI、螺旋CT检查,分析其敏感性。结果:静脉肾盂造影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可疑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3例,占52.4%。超声检查20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8例,发现肾窦分离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65.0%。MRI检查21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3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5例,占85.7%。螺旋CT检查28例中直接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9例,提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可能6例,占89.3%。增强19例中1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结论: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的生长位置主要影响静脉肾盂造影的诊断,肿瘤的生长方式是主要影响超声的诊断。无论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癌灶的发现还是定性方面,螺旋CT和MRI的敏感性和诊断价值优于超声和静脉肾盂造影,CT与MRI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评价浸润性肾盂癌的 MRI 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肾盂癌的21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 MRI 平扫及 DWI 检查,其中3例进行 PWI 检查。结果21例浸润性肾盂癌中心均位于肾脏集合系统,肾脏轮廓大多无明显变化。病灶在 MRI 平扫上大多呈稍长 T1稍短 T2信号,5例病灶呈混杂 T1混杂 T2信号,病灶在 DWI 均呈高信号。3例行 PWI 扫描呈轻-中度强化。3例行肾 AMRA 检查显示肾动脉受包绕推挤,4例伴有静脉癌栓形成,11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伴有肾上腺转移。1例伴有输尿管尿路上皮癌,2例伴有膀胱癌。结论MRI 具有多参数成像能力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及周围关系,对浸润性肾盂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盂癌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表现分为肾盂内肿块型10例,肿块浸润型6例,肾盂壁厚型3例;CT分期为Ⅰ~Ⅱ期8例,Ⅲ期7例,Ⅳ期4例。结论 CT检查在肾盂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是诊断肾盂癌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7例行MRI检查,3例行螺旋CT检查.结果 9例中,右侧6例,左侧3例;圆形或椭圆形7例,不规则2例.肿瘤直径2.7~7.3 cm,平均4.6 cm;肿瘤边缘光整7例,边缘结节状突起2例.T1WI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低信号6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1例;T2WI显示假包膜6例.MR信号不均匀7例,均匀2例.9例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为进行性延迟强化,皮髓交界期、实质期轻度强化8例,中度强化1例;肾盂期强化与实质期相仿.组织病理分型Ⅰ型7例,Ⅱ型2例.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一定的MR表现特征,动态增强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肾脏集合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脏集合管癌CT表现的认识。方法 报告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螺旋CT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男 2例 ,女 1例 ,肿瘤位于右肾者 2例 ,左肾 1例。位于右肾的 1例 ,肿瘤累及肾皮质和髓质 ,并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大小约 8 0cm× 8 0cm ,平扫CT值约37~ 4 5HU ,其内见高密度的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病变呈不均匀性强化 ,无包膜 ,CT值约 5 2~ 10 7HU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另外 2例肿瘤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 ,其中位于左肾的 1例 ,肿瘤大小约 7 0cm× 7 5cm ,平扫病变区CT值约2 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扫描示肾皮、髓分界不清 ,病变区CT值约 70HU ,静脉期 (髓质期 )示肾静脉内癌栓形成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左肾癌 (集合管癌可能性大 )。另外 1例位于右肾 ,肿瘤大小约 8 0cm× 14 0cm ,平扫CT值约 3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肿瘤与正常的肾组织无明显分界 ,CT值约 4 5~ 72HU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 3例中 2例可见肾周脂肪囊及肾筋膜受侵犯 ,2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1例有肋骨转移。结论 CT对肾脏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外肾盂的MRI和超声表现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肾外肾盂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静脉肾盂造影(IVP)证实肾外肾盂的68例患者,所有病例都同时行泌尿系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肾外肾盂的MRI及超声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肾盂肾盂的诊断价值。结果 68例中,其中单侧54例,双侧14例,左侧38例,右侧44例;伴发同侧肾积水49例,肾外肾盂最大径线15~82mm,平均42.3mm;MRI诊断61例,误诊7例,其中5例误诊为肾盂旁囊肿,肾盂积水2例;超声诊断48例,误诊20例,其中7例误诊为肾盂旁囊肿,肾盂积水13例。MRI及超声对肾外肾盂的诊断具有统计学差异(2=7.81,P=0.005)。肾外肾盂在MRI横断位及冠状位图像表现为肾窦外长T1长T2水样信号,并且与正常肾盂相通。超声表现为肾门外与肾盂相延续囊状液暗区,内部回声均匀,未见正常肾实质包绕,肾外形及肾实质无改变。结论 MRI及超声均是诊断肾外肾盂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方法,MRI可以多平面显示肾外肾盂与肾脏的位置关系,对肾外肾盂的诊断优于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研究喉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CHEP)治疗声门癌围手术期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方法 接受CHEP的14例声门癌,T1b 3例,T2 8例,T3 2例(含1例复发癌),T4 1例,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并用Kaplan-Meier法计算3年生存率。结果 术后14个月局部复发死亡1例,3年生存率为92.9%;2例发生咽漏或喉瘘(14.3%),2例长期带气管套管(14.3%)。结论 尽管多数是局部中晚期病例,但CHEP术后长期生存率高,是声门癌根治性切除及喉功能重建的理想选择,需要不断积累手术经验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对肾颗粒细胞癌的诊治经验,提高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对20例肾颗粒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男13例,女7例,其中合并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3例,合并肺转移1例,肝、骨转移2例,年龄20~74岁,平均(53.7±5.4)岁,1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系统性淋巴清扫术,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行根治性肾癌切除+腔静脉瘤栓取除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3例远处转移者均为外院手术后患者,入院后给予行生物治疗。结果 2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颗粒细胞癌。病理分期:pT1aN0M0 2例,pT1bN0M0 4例,pT2N0M0 5例,pT3aN0M0 1例,pT3aN1M0 2例,pT3bN1M0 2例,pT3cN1M0 1例,pT4NxM1 3例,Fuhrman病理分级:G17,例,G2,10例;G3~4,3例。15例获随访,随访6~40月,平均24个月,1例术后7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4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10例无瘤生存超过3年。结论肾颗粒细胞癌临床表现与透明细胞相似,CT及MRI特殊表现可与透明细胞癌相鉴别;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阳性,CK8及CK18同时阳性,光镜表现为癌细胞胞浆含大量嗜酸性细颗粒,电镜下为丰富的线粒体;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膜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治愈和延长生命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肉瘤样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肉瘤样改变的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复习本院手术切除的肉瘤样肾细胞癌病例切片,观察肉瘤样成分的形态、数量及其对肿瘤分期和预后的影响。结果16例伴有肉瘤样改变的肾细胞癌中,9例为透明细胞癌,3例为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为嫌色细胞癌,2例为集合管癌。肉瘤样成分大于50%者9例,少于50%者7例,大于50%病例中T2 1例,T3和T4共8例;而肉瘤样成分少于50%的病例中T2 4例,T3和T4共3例。肉瘤样区域类似纤维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平均存活期为19个月(8-154个月)。肉瘤样成分超过50%的病例平均存活期为14个月,而少于50%的病例存活期为27个月,两者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肾细胞癌肉瘤样改变中透明细胞癌发生率最高,而且与肿瘤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肉瘤样成分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肾盂癌和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70.2±11.7)岁]肾盂癌及26例[男21例,女5例;平均年龄(67.3±11.7)岁]肾癌,所有病人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人的CT表现,测量并计算病人各期肿瘤/皮质CT比值及肿瘤-皮质CT差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期CT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肾盂癌病人动脉期及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均低于肾癌病人(均P0.05),2组病人平扫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盂癌病人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低于肾癌病人(P0.05),而2组病人平扫、动脉期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盂癌及肾癌的三期增强扫描CT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肿瘤/皮质CT比值对两者具有更好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实性肾癌18例,增强扫描皮质期13例呈明显增强,5例呈轻中度增强,囊性肾癌3例,增强后皮质期囊壁、壁结节、囊内分隔明显增强。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术前正确诊断率和分期正确率分别为90.5%和80.9%。结论: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数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U结合常规CT在2.0cm以下肾盂移行细胞癌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cm以下肾盂移行细胞癌31例常规CT和CTU表现,研究两种方法对本瘤检出率。结果肿瘤位于肾盂15例,肾盏9例,肾盂与输尿管交接部7例。肿瘤呈结节状充填肾盂或肾盏28例,沿肾盂表面浸润生长3例。肿瘤最大直径1.1-2.0cm,其中1.5cm以下8例,1.6-2.0cm20例,仅见肾盂壁界限性结节状增厚3例。敏感度常规CT为80.6%,CTU为90.3%;准确度常规CT为54.8%,CTU为77.4%。结论本组研究显示CTU结合常规CT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实体性肾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实体性肾肿瘤的CT表现,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4例,肉瘤样癌1例,肾盂癌2例,嗜酸细胞瘤2例,血管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结果:2例肾盂癌和1例肾血管瘤主体位于肾髓质,其余肾肿瘤主体均位于肾皮质。增强扫描24例透明细胞癌中21例在动脉期呈不均质显著强化,类似DSA中见到的“肿瘤染色”,而在静脉期和排泄期则呈低密度。3例Ⅰ级透明细胞癌和2例嗜酸细胞瘤类似肾脏的强化形式,即动脉期周边部与肾皮质同等强化,而中央部强化较晚,强化程度也较低。2例肾盂癌1例在动脉期呈不均质明显强化,另1例则始终无明显强化。1例血管瘤在3期均强化不明显。1例肉瘤样癌呈延迟强化,以周边部及类似房隔处强化明显。结论:不同类型的实体性肾肿瘤在CT上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但分化程度好的透明细胞癌与良性肾肿瘤鉴别较困难,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