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内镜检查中发现的58例可疑食管粘膜病灶进行经内镜2%Lugol液染色。结果58例可疑食管粘膜病灶经染色后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37例,其中鳞癌31例,腺癌6例;内镜下诊断为粘膜癌13例,粘膜下层癌24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粘膜癌20例,粘膜下层癌17例,内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75.68%。同时对5例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治疗。结论经内镜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2例手术后食管癌组织和16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组织,61例食管癌和20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内镜活检组织,3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手术后42例食管癌组织中有37例(88.1%)端粒酶阳性。癌旁碘不染区16例病变中有12例(75%)端粒酶阳性,其中,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鳞状细胞癌7例。内镜活检61例食管癌组织中54例(25%)端粒酶阳性,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鳞状细胞癌2例。30例正常对照无1例端粒酶阳性。结论:卢戈液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不仅对食管癌的累及范围和早期食管癌诊断有帮助,而且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诊率,探讨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规范化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2008年手术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49例的临床资料.诊断以内镜检查为主,辅以影像学定位检查;对内镜检查可疑活检病理阴性者,行内镜粘膜染色指示下活检.结果 切除率100.00%,主要并发症是肺部感染(8.16%)和心律失常(6.12%),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的发生;术后病理:鳞癌22例,腺癌27例,切除标本病理诊断原位癌11例(22.40%),粘膜内浸润癌14例(28.60%)和粘膜下浸润癌24例(48.98%),4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8.16%.结论 内镜检查是诊断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主要方法,应注重早期癌的综合治疗,贲门癌腹部切除术是一种有效方法,需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靖江地区早期胃、食管癌的内镜与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癌症的诊治水平。方法:经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45例及早期食管癌28例的内镜和病理资料,分析相应的内镜形态及病理特征。结果:(1)早期胃癌: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癌35例,诊断为异型增生Ⅱ、Ⅲ级10例。术后病理诊断高分化腺癌30例(66.7%),低分化腺癌10例(22.2%),印戒细胞癌1例(2.2%),黏液腺癌2例(4.4%),未分化癌2例(4.4%)。黏膜内癌26例(57.8%),黏膜下层癌19例(42.2%)。(2)早期食管癌: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癌24例,诊断为异型增生Ⅱ、Ⅲ级4例。术后病理诊断全部为鳞癌,黏膜内癌15例(53.6%),黏膜下层癌13例(46.4%)。结论:早期胃癌以凹陷型多见,部位依次分布为胃角>胃窦>贲门>胃体,大多为高分化腺癌,黏膜内癌略多于黏膜下层癌。早期食管癌以中下段斑块型、糜烂型占多数。内镜、病理及临床医师掌握这些特征有利于早期癌症的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在消化道癌症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该病的早期发现已成为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关键因素。色素内镜在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应用在日本已受到高度重视 ,利用该技术诊断早期癌的病例在逐年增加 ,但国内常规开展色素内镜技术的医院尚不多见。本院近几年对 98例患者进行内镜下食管粘膜Lugol s液染色 ,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98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 ,男 6 7例 ,女 31例 ,年龄 32~ 73岁。入选标准为 :(1)食管有异物感、食物通过停滞感、阻塞感 ,胸骨后不适等 (以下称症状组 ) ;(2 )家族中有食管癌或贲门癌病史…  相似文献   

6.
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早期的粘膜和粘膜下食管癌有时很难发现和定位,Lugol's液染色可对早期诊断提供极大的帮助。作者对普查中发现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了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内镜下早期食管癌表现与临床病理对比,加深对内镜下早期食管癌的认识,提高早期食管癌早期发现率。方法回顾我院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后百色地区3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资料、镜下特点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19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1.73:1,发病高峰年龄为50-69岁22例(占73.3%),上段2例(6.7%),中段22例(73.3%),下段6例(20%)。内镜Paris分型:0-Ⅰ型(隆起型)、0-Ⅱa型(浅表隆起型)、0-Ⅱb(浅表平坦型)、0-Ⅱc型(表浅凹陷性)、0-Ⅲ型(凹陷型)分别为:3.3%、13.3%、56.7%、20%、6.7%,日本食道学会将早期食管癌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襻(intrapapillary capillaryloop,IPCL)放大内镜分类分为(A、B分型):其中B1型:17例、B2型11例,B3型:2例。病理分型:鳞癌(1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14例46.7%),腺癌(1例),其中粘膜下层浸润占5例,余均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50-69岁男性,食管中段为主,内镜下以浅表型多见、病理鳞癌常见,常规内镜检查联合NBI+放大内镜是发现早期食管癌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粘膜染色对食管早期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对 990 4例申请胃镜检查而内镜下肉眼未发现食管病灶的患者行食管粘膜染色 ,并对不染区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早期癌 7例 (上皮内癌 1例 ,粘膜内癌 4例 ,粘膜下癌 2例 )。不同程度非典型增生 60例 ,不同程度慢性炎症 2 0 5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 (P <0 .0 5)。结论 卢戈氏液染色能及时诊断食管早期癌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高发现场早诊早治30年临床研究经验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笔者在食管癌高发地区开展食管癌早诊早治的临床研究逾30年,通过对22285人的内镜检查,发现742例早期食管癌,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食管粘膜改变可归纳为3种类型。(1)粘膜颜色改变,分红区和白区;(2)粘膜增厚和血管结构改变。(3)粘膜形态改变:糜烂,斑块,粗糙和结节,采用内镜下食管粘膜碘染色技术,可早期发现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对307例早期食管癌采用食管切除手术治疗《包括原位癌65例,粘膜内癌95例和粘膜下浸润癌147例,原位癌未发现淋巴结转移,而粘膜内癌中2例(2.11%),粘膜下浸润癌中27例(18.37%)已有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诊24年,随诊率95%,结果发现5年生存率为84.1%,10年生存率为72.9%,对141例采用的内镜粘膜切除术,其中22例随诊满5年,其5年生存率为100%,现场临床研究发现,重度和部分中度不典型增生者是癌前病变,如能重点治疗这一群体,则能有效切断目标入群癌变风险的的主要来源,可使食管癌的发病率下降2/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和探讨内镜下色素染色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门诊及住院食管癌高危患者159例,对所有食管症状的患者用2%复方碘液染色并取材.结果 共发现早期癌变病例9例,染色前后内镜发现早期癌灶的病例数分别是3例(1.88%)和6例(3.77%),染色前、后发现食管黏膜存在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数分别为4例(2.52%)和14例(8.8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内镜色素染色有助于早期食管癌及食管其他病变的诊断,增强了内镜下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23例早期食管癌手术及临床病理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发现率及5年存活率。方法 1985~2002年收集早期食管癌手术后临床病理资料23例。其中食管癌的上皮内癌11例、粘膜内癌7例、粘膜下癌5例,分析强调食管镜检查在早期癌诊断上至关重要。结果 23例均经内窥镜确诊和定位,全部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9例为开胸根治手术、4例为不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术。无手术死亡。组织学类型全部为鳞癌。结论 随访3个月~11年,术后病人全部健在。为提高门诊早期食管癌发现率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强调食管镜检查在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而注重早期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则是提高食管癌总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窄带成像(NBI)及碘染色法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5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理检查前均接受普通内镜、NBI与碘染色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早期食管癌118处、非早期食管癌130处;普通内镜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灵敏度82.20%、特异度72.31%、准确性77.02%、Kappa值0.54;NBI诊断灵敏度91.53%、特异度86.92%、准确性89.11%、Kappa值0.78;碘染色诊断灵敏度96.61%、特异度95.38%、准确性95.97%、Kappa值0.92;NBI与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于普通内镜(P<0.05);碘染色诊断特异度与准确性高于NBI(P<0.05);NBI和碘染色诊断灵敏度无显著差异(P>0.05);NBI与碘染色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早期癌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BI与碘染色方法均对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碘染色诊断特异性更高,更有利于LGIN的检出.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早癌,其定义为浸润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或局限于粘膜层的消化道癌症,包括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及早期大肠癌,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1-2],也具有社会价值,发现一个早期病变,通过有效治疗,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拯救一个家庭。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高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优越性。其以我院无痛内镜中心每年开展无痛胃镜检查约1000例,根据内镜及病理回访,平均发现早癌或癌前病变约190例。其中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间,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30人,行内镜下ESD治疗的治疗机随访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张双对比造影和钡剂单对比造影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及X线表现和病变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对68例行低张双对比造影和钡剂单对比造影的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回顾分析.结果 68例早期食管癌经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出率高达88.2%;单对比造影检出率仅14.7%.原位癌可疑检出率是33.3%;粘膜内癌的检出率为90.9%;粘膜下癌的检出率为100%.结论 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低张双对比造影检出率明显优于单对比造影;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容易显示,原位癌X线不易发现.  相似文献   

15.
体表超声对腹部食管病变及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M  Zhu Q  Yan K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44-48
目的了解超声对腹部食管病变及早期癌检出的可能性。方法日常常规超声检查观察797例腹部食管;以测量壁厚≥6mm,局部回声及内腔有异常改变为诊断食管病变的标准。结果729例(92%)食管得以显示。其中716例壁厚≤4mm,诊断为正常,13例诊断异常;最终证实13例中食管癌5例(粘膜癌、粘膜肌层癌、粘膜下癌、肌层癌、全层癌各1例),转移癌2例,溃疡合并水肿2例,憩室合并息肉1例;另1例经内镜超声等诊断为平滑肌瘤,余2例为正常。结论超声不仅可显示食管壁增厚、壁内回声及内腔异常变化,并能发现早期癌,尤对粘膜下肿瘤的检出优于X线造影及内窥镜检查,其灵敏、简便、无创、无痛苦等优点,可成为高发区普查食管癌和临床常规检查筛选食管疾病的手段。本文还讨论了食管早期癌及其他病变的声像图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的3924例中检出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36例患者(0.92%)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男性26例(72.22%),女性10例(27.78%),男女比例为2.6:1.50~60岁24例(66.67%),食管中下段35例(97.22%).充血型及病变面积<2 cm的糜烂型食管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分别为80.00%和20.00%;病变面积>2 cm的糜烂型食管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分别为30.76%和69.23%;斑块型食管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分别为42.86%和57.14%;乳头型食管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分别为100.00%和0%.结论 内镜下的卢戈氏液染色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卢戈氏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安来  江荣 《中原医刊》1999,26(6):27-27
对168例早期食管癌可疑患者进行内镜下卢戈氏染色,结果食管粘膜出现不染色区16例,活检、病理诊断鳞癌10例,腺癌1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提示内镜下食管粘膜卢戈氏染色可以更确切地获得形态学的判断,而且指导准确活检,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胃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216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08例。用复方碘溶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粘膜染色检查,并于不染色或淡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组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染色组不染色或淡染色60例(55.6%),发现食管癌12例(11.1%),其中早期食管癌2例,鳞状上皮异型增生6例(5.6%),其中中重度异型增生3例;对照组活检21例(19.4%),发现食管癌1例(0.9%),轻中度异型增生3例(2.8%)。两组食管癌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碘染色能减少食管粘膜活检误差,提高食管癌诊断率,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进行食管癌内镜检查,分析探讨食管癌发病情况与病理诊断,以此提高食管癌的诊断效率与治疗效率。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240例食管癌患者,以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其内镜检查资料与临床病历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食管癌的病理诊断。结果 240例食管癌患者,男性192例,女性48例;32例上段癌,172例中段癌,36例下段癌;病理类型为,鳞癌192例,腺癌36例,小细胞癌12例。结论进行年食管癌患者发病尤以男性居多,病理分布仍以鳞癌为主,散见腺癌与小细胞癌,建议对具有食管癌发病因素的人群进行普查与内镜检查,以提高食管癌早期诊断效率,避免癌症扩散与恶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 2001年8月屯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