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湿邪的特性湿邪按其来源有内外湿之分。外湿即指存在于自然界的湿气,与季节、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每因水上作业,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以致湿从外侵;每因脾失健运,以致水湿内停,湿从内生。在临床上、若是湿邪由表入里者,则以肌肉经络之病居多;脾虚生内湿者,则以脏腑之病为常见。由于湿邪在不同的季节里,与不同的邪气合而致病,所以湿证有寒湿和湿热(暑湿)之分。夏至秋初,暑湿盛行,溽暑熏蒸,暑必挟温,故以湿热之证为多发;冬末春初,气候寒冷,春雨连绵,故以寒湿之证为多见。同时,因体质的强弱差异,故湿证又有虚实之别。但由于湿为  相似文献   

2.
常占杰教授对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认为应察明病因,辨清证型。该病即有痰、湿、瘀积聚之实,又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之虚。两病同在,治疗应查病因,识病机。  相似文献   

3.
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疽。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故祛湿又可分为化湿、燥湿,利湿、渗湿、胜湿等法。  相似文献   

4.
中焦湿热证候,或由上焦湿热不解,渐传中焦而来;或因素体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蕴,又外感湿热邪气,内外合邪而发。其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的一类证候。湿热病在中焦稽留时间最长,因人的体质有异,或湿邪与热邪二者的轻重程度有别,其证候类型也不相同。若素体阳虚阴盛,或湿邪偏重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病变中心在足太阴脾;若素体阳盛,或是邪偏重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病变中心在足阳明胃。即叶天士所谓:“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若脾湿与胃热并重者,则每呈湿热…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四诊信息,研究湿性AMD中医证素特征,为临床治疗湿性AMD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选取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200名,收集四诊信息,根据证素辨证学计算证候权值,得出各个患者的证素分布特征及常见证型。结果:病位证素为肾、肝、脾、心,其中肾、肝、脾常见;病性证素为阴虚、湿、气虚、血瘀、热、血虚、痰、气滞,其中阴虚、湿、气虚、血瘀常见;证素组合常见肝+肾+阴虚、脾+湿、痰+血瘀、阴虚+热、肝+肾+气虚+血虚、脾+气虚、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结论:湿性AMD病位主要在肾,肝、脾次之;病性以阴虚为主,湿、气虚、血瘀次之。  相似文献   

6.
孙娟  王键  郜峦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0):905-907
湿邪致病,病因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其中内湿致病占重要地位,不仅可以单独致病,又常为外湿致病之先导,素体有内湿,方易招致外湿,致内外合邪而致病。可见,内湿与外湿常相互影响为患,故临床上,化内湿的同时应注意祛外湿,但以化内湿为主、为先[1]。又人体五脏中唯脾主运化水湿,且其性喜燥恶湿,故内湿致  相似文献   

7.
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由口、鼻、皮毛侵袭肺系,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水液代谢失常的病变,它是湿热病的初起阶段。就湿与热两种邪气的比重而言,一般呈湿重于热,热蕴湿中。其初起邪气虽侵袭于表,但湿热往往又弥漫于里,影响肺、脾两脏,故上焦湿热证候初起多见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还可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上焦湿热证候除肺系病变外,还可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之证,其以身热不扬,表情淡漠,神识呆痴,时昏时醒,舌苔白腻,脉濡滑为主要临床特征。上焦湿热证候的治疗,应以辛…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腹水类似中医学的臌胀病.主要表现为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有的伴有下肢肿胀.本病的病因病机较复杂,治疗也非常困难,古代医家将之列为"风、痨、臌、膈"四大顽证之一.本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病机特点.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多是腹水已形成,正气受损,但未至衰竭;水湿虽盛,但又未至全身泛滥的程度.此时,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失运,水湿蕴结,瘀血阻络.笔者运用健脾利水(湿)、疏肝理气、化瘀软肝的方法,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合鳖蒜汤(甲鱼或鳖甲、紫皮大蒜)加味治疗臌胀,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痰是水湿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成为疾病发展变化、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痰之为病,非常广泛,既指排出体外的“有形之痰”,又指表现为痰的特异症状,即“无形之痰”。由于它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在性质上有寒、热、燥、湿等多种;由于它所在的脏腑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亦各具特点。痰之已成,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变生它证。所以古人有“百病皆由痰作崇”“怪病多痰”之说。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适当加以治痰之药,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慢性肝病的治疗中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培土生金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位于五脏中央,是脏腑之气出入升降的枢纽;脾胃像土,万物皆生化于土,人身五脏六腑皆赖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脾胃与肺具有土金相生之母子关系,脾为肺之母,肺主气而脾益气,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故前人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论.脾运的强弱就决定了肺气的盛衰,肺气不足亦多与脾气虚弱有关.如脾气虚导致肺气不足,而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易于感冒.脾虚失于健运,水湿聚为痰饮,贮肺而见咳喘痰多等症.凡此皆谓"母病及子",故临床久治不愈,多求之于脾.正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反之肺在生理与病理上亦可影响脾胃.如肺气升发,可布散脾胃水谷精微于周身,肺不布津,则脾运困顿;肺病咳喘不愈,久必耗伤脾胃之气,子资母气.从临床所见脾肺两虚证的形成,不外2种途径:一为脾胃俱虚,不能生金,谓之"母病及子";一为肺脏先病耗伤气津,累及脾胃,谓之"子盗母气".两者发病原因不同,但均可按虚则补其母的原则,以培土生金法治之.下面从培土生金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及方药、临床应用、机制探讨、应用体会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尿酸性肾病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感受外邪侵袭、自身饮食不节、脏腑失调三个方面导致湿浊瘀滞内阻,病久及肾.湿邪既可外入,又可内生,其中外湿为标,内湿为本.由浅及深,将该病分为四期:寒湿外袭,病长及阳;湿与热合,日久伤阴;痰湿不化,脾肾受损;湿瘀互结,肝肾阴亏.早期除外因为要,后期护正气为本.分别治以散寒止痛,温阳化湿;清热利湿,益气养阴;化痰除湿,健脾固肾;逐瘀祛湿,滋补肝肾.通过四个分期,四种治法,以辨治临床常见的尿酸性肾病证型,为临床提供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伤湿论     
目的:探究湿邪致病的特性、湿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和证候特点及治湿的方法,以期更系统地认识湿邪,从而助益临床湿病的辨治。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病案分析、相互探讨来总结湿邪的来源、特性、治法及方药。结果:湿的来源主要有外来之湿和内生之湿,湿邪致病具有易感性和广发性,湿为阴邪,起病隐匿,湿性重浊黏滞,湿邪致病有滞中蒙上及趋下的特性,湿邪易兼它邪为患。结论:通过湿邪入侵机体的途径,辨清湿邪所在部位,在治疗上灵活运用疏风透湿、宣发散表、理气行气、健脾助运、温阳化湿等法,因势利导,谨守病机,可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伤湿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湿邪致病的特性,湿邪侵袭人体的途经及证候特点,以及治湿的方法,以期更系统地认识湿邪,从而助益临床湿病的辨治。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病案分析、相互探讨来总结湿邪的来源、特性、治法及方药。结果:湿的来源主要有外来之湿和内生之湿,湿邪致病具有易感性和广发性,湿为阴邪,起病隐匿,湿性重浊黏滞,湿邪致病有滞中蒙上及趋下的特性,湿邪易兼它邪为患。结论:系统总结湿邪特性,着实有助于临床辨证,通过湿邪入侵机体的途经,辨清湿邪所在部位,在治疗上灵活运用疏风透湿,宣发表散,理气行气,健脾助运,温阳化湿等法,因势利导,谨守病机,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健脾化湿法是内科常用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脾失健运,脾虚湿困之证,患常见倦怠乏力,口淡纳差,舌胖苔腻等症。作自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临诊时,发现鼻科手术后患也常出现类似症状,故辨证后予以投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膨胀病范畴。研成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功能的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脾既损,疏泄及运化功能失常,乃至气滞、血瘀、痰凝、湿阻,逐渐在腹腔内结成症积、痞块。肝血瘀阻日甚,脾土更加虚衰,则脉络雍塞,清浊相混,水湿停聚中焦,遂成腹水。久则由脾及肾,肾阳虚损,开阖失司,气化不利,水湿愈聚愈盛。  相似文献   

16.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胃痛发生的原因较多,与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劳累受寒等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在脾胃功能减退、抗病能力降低时,乘虚侵入人体,正邪相争,遂发生胃痛。其中由于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恣食生冷之物,中阳暴遏,导致脾不能运,湿从内生,津液内停,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所致胃痛属里实症。病在脾胃,水湿为患,因阻滞气机,故见胃脘作痛,水湿中阻,胃失和降,兼见胃脘胀闷,胃中有振水声,口不渴,食少,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弦之症。  相似文献   

17.
五苓散选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原方由茯苓十八铢,去皮(9g)、泽泻一两六铢(15g)、猪苓十八铢(9g)、白术十八铢(9g)、桂枝半两,去皮(6g)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有表证,内停水湿之头痛;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于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常见消化道疾病之一,本病持续半年以上者称慢性泄泻,属祖国医学之"久泄",其特点是大便溏泄,时轻时重,迁延难愈,病程长者可达八九年或更长.慢性泄泻其病位虽在肠道,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多以脾虚为主证,或在脾虚的基础上,因肝气乘脾所致;或肾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经云"湿胜濡泄",湿胜与脾虚往往互为因果,湿盛可以困遏脾运,脾虚又易生湿,故脾虚湿胜是发病的主要关键.治疗亦应随证选药,不可拘泥.久泄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健脾,肾虚者宜温肾,肝旺脾弱宜扶脾抑肝,虚实兼夹宜扶正祛邪,寒热错杂须温清同用,辨证准确是施治之基础.笔者多年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泄泻,临床疗效颇佳,现将方法与体会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19.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证。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为病无处不到,故有怪病多痰之说。临床上,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则从病证测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中医学病证特点及其辨证论治思路。方法:依据经典文献、我科既往研究和临床经验及1993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中医辨证标准(外加热毒炽盛及痰瘀互结证),对我科62例肝硬化合并SBP住院患者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观察SBP初期及中后期证型分布和病性虚实变化。结果:①“腹满痛”、“结胸证”、“蓄血证”、“黄疸”、“阳明腑实证”、“血证”、“臌胀”等是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医学常见病证。②SBP初期病性以实证为主,SBP中后期和治疗后以虚实夹杂证及虚证多见。③临床多为相兼证型,SBP初期以瘀血、湿热、水湿、热毒等为最常见病因,分别为79%、38%、26%和18%,多见湿热内蕴兼血瘀证、水湿内停兼血瘀证、热毒炽盛证,阳明腑实证等证型;SBP中后期以瘀、虚、湿热、痰为最常见病因,分别为89%、51%、19%和11%,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证型多见。④肝硬化合并SBP病因、病性及病机转化规律:初期病性多实,病机重点在邪气盛,表现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水湿内停等,中后期和治疗后病性多为虚实夹杂,病机关键为正虚邪恋,如肝肾阴虚、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等。结论:经典理论对肝硬化合并SBP的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清下消补四法二步治疗较好地吻合肝硬化合并SBP的中医学病因病性病机特点及其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