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波 《护理学杂志》2003,18(3):183-184
总结16例合并门静脉浸润胰头癌行联合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护理,认为术前作好血管重建的准备,术后注重心理护理,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加强吻合血管的护理,预防并治疗胰瘘和胆瘘等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胰体尾部切除术并发胰瘘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例腹腔镜下胰体尾部切除并发胰瘘的患者进行常规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引流管护理、营养护理、基础和心理护理等。结果本组患者术后2~3月胰瘘治愈,无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病例死亡。结论良好的术后护理能明显改善腹腔镜下胰体尾部切除术后并发胰瘘患者的预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 回顾自1994年4月至2001年3月多家协作医院42例联合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4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其中1例胰头癌累及结肠肝曲合并右半结肠切除。全组均联合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SMVPV)切除,其中合并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肝动脉(HA)切除重建者分别为4例和2例。1例胰头癌因与下腔静脉前壁粘连紧密不能分开则合并下腔静脉前壁部分切除修复。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3例(7.1%)。无胆胰瘘及人工血管感染并发症,病理检查结果:胰腺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1例,其余均为腺癌,切除血管内膜和胰腺切缘均无肿瘤浸润。失访2例。随访时间3-87个月,7例死于术后7个月至3年,其中6例为合并SMA、HA切除重建者,存活超过3年19例,超过5年6例。其余病例尚在随访中。结论 在选择适宜的病例中施行联合切除血管的胰头癌根治术可提高其切除订,延长病人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切除壶腹周围疾病的标准手术,近来胰胃吻合(PG)作为有用的方法被重新采用,较胰空肠吻合术(PJ)胰瘘发生率为低。目前研究是在两所大学附属医院对胰十二肠切除术后两种重建的结果进行调查。从1994年1月到1999年1月,在这两所医院连续对158例病人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8例病人中,16例由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肝切除术或主要血管部分切除而被排除在外,对剩下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重建方法进行评估。69例在一所医院中运用PJ。73例在另一所医院中运用PG。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指征是:124例恶性肿瘤占87%(其中胰头部57…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经典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以胰瘘最常见,可致感染、出血甚至死亡。近年来,围绕术后胰瘘问题不断有各种改良术式出现,研究方法也逐步从回顾性研究过渡至前瞻性研究。影响胰瘘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人自身情况、重建方式及术者操作水平等。目前尚无具有显著优越性的吻合方式,术者可根据经验及熟悉程度选择,应强调及注重术者技术性因素对胰瘘发生的影响,提高胰腺消化道重建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70~1994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3例,无手术死亡率,5~年生存率达29.7%。其经验是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1)胰癌的确诊除靠一般病史、现代影象学定位外,采用术中细针穿刺,多方位反复取材,其确诊率达98%。(2)肿瘤若侵犯胰后血管,用血管外科技术,常温下阻断血流,切除病灶,并修补重建,可以增加切除机会。(3)淋巴是胰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对胰周区域淋巴行廓清术,本组45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4.1%,但5年生存率达29.7%,说明淋巴廓清能降低复发,对提高生存期有积极作用。(4)防止胰瘘出血,对1975年后的53例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吻合胰肠粘膜,无胰瘘发生。术中常温阻断胰后血管、修补或切除有侵犯的血管并进行重建者25例,均无并发症。此外,围手术期处理包括TPN、ICU监护及专业手术组等措施,均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和病人预后。认识并了解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防治胰瘘。目前,影响胰瘘发生的较确切的因素主要有: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原发病的病理类型以及术者的个人经验等。尽管消化道重建的具体吻合方式被认为是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种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多数研究均认为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是术后胰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吻合质量较吻合方式更重要。选择合适及熟练的方式进行确切吻合才是减少胰瘘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替代胰空肠吻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后采用胰胃吻合术替代胰空肠吻合术治疗消化道重建的病例,其中胰头癌5例,壶腹癌8例,无胰瘘,胆瘘及急,慢性胰腺炎的发生,无手术死亡,此方法简单安全,能预防胰瘘的发生,降低或无手术死亡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施行的15例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病人。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重建,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变异右肝动脉重建,2例胰体尾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2例胰体尾切除联合肝总动脉重建,2例全胰切除联合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重建。结果:15例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时间(343±80)(210~540) min。术中出血量(573±310)(200~1 100) mL。术后住院时间(29.8±27.7)(14~122) d。2例(13.3%)病人术后出现胰漏,无死亡病例。结论: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安全可行,需手术医师有丰富经验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3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胰胃吻合术,14例行胰肠吻合术。结果示:胰胃吻合组发生胰瘘3例(14.3%),无手术死亡;胰肠吻合组发生胰瘘5例(35.7%),大出血2例,死亡1例。资料表明,胰胃吻合术优于胰肠吻合术,尤其在预防胰瘘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无黄疸型胰头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黄疸胰头癌的发病机制、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总结本院15例无黄疸胰头癌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措施。结果: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因肿瘤广泛侵犯血管行胆肠、胃肠内引流3例,行外引流2例,全组病人近期均未发现胆瘘、肠瘘、胃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中老年病人出现久治不愈的消化不良症状,需及时行B超检查,如有胰管扩张征象,必须行CT检查,尽早诊断。  相似文献   

12.
��ʮ��ָ���г���101������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的措施。方法 将单层吻合技术应用于1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重建,33例施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余病例均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重建采用传统的双层吻合。结果 101例中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27例,其中胰瘘13例(12.9%),住院期间死亡4例(3.8%)。应用单层褥式交锁缝合进行胰肠重建的15例术后经过均良好。无一例并发胰瘘,亦无手术死亡。结论 单层吻合技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重建以及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胰残端和胰管的处理方式乃是防止胰瘘发生的重要环节。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被认为是一种确保不发生胰瘘的术式[1]。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我们对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行该术式时进行了改良,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8例病人,男6例,女2例;年龄32~61岁,平均51.5岁。其中胰头癌4例,壶腹癌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慢性胰头炎伴局部脓肿1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所有8例病人均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用Child法重建消化道,胰肠吻合则采用改良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另行桥襻空…  相似文献   

14.
本组12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后发生胰瘘24例。对可能影响胰瘘发生的10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年龄≥60岁者,术前血清白蛋白<35g/L,血清总胆红素≥120μmol/L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缺乏综合措施及术者经验不足是胰瘘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目的地控制这些因素将有助于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防范Whipple术后胰瘘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2例的临床资料,实施胰空肠端端套入吻合术28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4例,全组病人均放置胰管支撑引流,外引流18例,内支架管引流24例,结果 全组无胰瘘发生,术后并发伤口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肺部感染1例,胃肠出血1例,腹腔脓肿1例,胆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内支撑引流的病人术后恢复明显快于完全外引流的病人。结论 胰管内支撑引流,精细的胰肠吻合和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Whipple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附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院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治疗情况进行了总结。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5.9%,胰瘘病人的死亡率为20%,胰瘘的治愈率为80%。术中胰腺残端及胰肠吻合口的正确处理是防止胰瘘发生的关键。胰瘘的治疗主要依靠腹腔有效通畅的引流,全胃肠外营养、生长抑素的应用等综合手段。生长抑素对术后胰瘘的治愈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进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中预防胰瘘的作用.方法 将改进胰管空肠黏膜对拢吻合技术应用于24例PD胰肠重建.结果 效果满意,无一例胰瘘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 改进胰管空肠黏膜对拢吻合技术应用于PD胰肠重建,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胰肠吻合技术与胰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胰肠吻合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虽胰瘘标准不同报道不一,但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仍然平均在20%左右。胰瘘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如何降低胰肠吻合口瘘是临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门静脉(PV)和(或)肠系膜上静脉(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2-01—2016-01-15因侵袭(180?)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的胰颈部肿瘤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胰腺外科接受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病人临床资料。4例手术方式分别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PV节段切除重建,先行PV+SMV节段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PD+SMV节段切除重建,PPPD+SMV节段切除重建。结果手术时间206~263 min,平均242 min;血管切除长度为20~35 mm,平均27 mm,血管阻断时间20~25 min,平均22 min,均未使用人造血管;术中出血700~1700 mL,平均1025 mL,术中输血800~1800 mL,平均1100 mL,手术顺利;4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胰腺导管腺癌,肿块最大径2.5~5.0 cm,平均3.9 cm;1例病人术后出现胃排空延迟,术后第15天拔除胃管;1例术后出现胆肠吻合口水肿伴不全梗阻,合并A级胰瘘,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总住院费用46 694.3~14 6991.0元,平均80214.3元;术后住院时间10~27 d,平均20 d,均顺利出院。结论联合PV和(或)SMV切除的PD的术前和术中评估非常重要。行切除前须解剖被侵犯静脉的上下端,明确静脉切除后是否能安全重建非常重要;切除癌灶前在原位完成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的阻断、切除与重建的手术策略对此类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进胰肠吻合技术并探讨预防胰瘘的术式。方法:16例胰头癌根治切除术后,改进消化道重建方法,术后经胆道T管逆行造影,观察胰肠吻合肠襻的影像特征。结果:16例无胰瘘并发症。术后T管造影显示,快速注药可见胰肠吻合肠襻及吻合口显影。结论:改进胰肠吻合的缝合技巧及减轻胰肠吻合肠襻张力的术式有助于预防胰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