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7次跨膜受体,其主要作用是参与生物体内多种重要生理过程。其中,G蛋白偶联苦味受体(bitter taste receptors,TAS2R)因其能感受苦味而得名。TAS2R可以被苦味化合物激活,在味觉系统之外表达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本文将就TAS2R激动剂及抑制剂及TAS2R的生理学功能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体内纤毛,指的是分布在器官黏膜表面上的细小纤弱软毛,它与体毛、头发相比,似乎更不起眼,然而,其作用却是无比的。鼻腔上部的黏膜有大量的嗅觉细胞,这些细胞的顶端都长有伸向鼻腔的嗅毛。嗅毛是感受各种气味的第一站“接收器”,如果嗅毛萎缩、脱落,人的嗅觉功能就会明显下降。长期大量喝酒、滥用鼻眼净滴鼻和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的人,容易发生嗅毛缺失,应予重视。感受味觉的器官是味蕾,味蕾由味觉细胞和味毛组成,可分辨多种味道,灵敏度极高。有人喜欢刮舌,这虽可去除令人不悦的厚腻舌苔,但也能损伤味毛,久之会影响人的味觉功能,故应改掉此…  相似文献   

3.
人味蕾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味觉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味觉,有助于机体鉴别营养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多项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表明味觉障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患者营养摄入与生活质量。根据味觉感知的生理学过程,味觉障碍的直接病因包括味觉感受器功能受损以及味觉神经系统损伤,间接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增龄性变化、细菌与病毒感染、肿瘤放化疗等。味觉障碍致病因素错综复杂,且部分机制尚不明确,一些发现与结论有待考证,对临床病因诊断与针对性治疗产生极大挑战。本文就味觉感知生理过程、新型冠状病毒诱发味觉障碍的可能机制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为建立并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发味觉障碍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4.
苦味受体7TM     
张丁丁 《国外医学情报》2002,23(2):25-25,23
哺乳动物有酸、咸、甜、苦4种味觉。近年来,人们又认识了其第5种形式umami(即谷氨酸钠)的味道。味觉受体细胞(TRCs)位于味乳头的上皮层,味觉信号可与嗅觉和躯体感受器接受的信号相融合,TRCs通过传入神经元将此信号传入大脑以形成特有的味觉。尽管味觉带给人们诸多美妙的享受,但对其机制却知之甚少。研究味觉信号传导途径有助于揭示其中的奥秘。酸味与咸味可能直接通过离子介导,而苦味与甜味则有赖于G蛋白复合受体7TM(7-跨膜蛋白)传递信号。支持这一假说的有力证据为:去除味素(G蛋白的一种),可导致小鼠无法辨别苦甜味。去年,Ryba等人将推测的两种7TM分别命名为味觉受体1、2(TR1、TR2),并证实它们在某些TRCs上表达,当时暂定为“舌受体”。  相似文献   

5.
据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与偏爱甜食有关的基因。该基因的变异型似乎可解释有些小鼠与其它小鼠相比更喜欢甜味的原因,而目对人类而言,情况同样如此。研究人员多年来已了解到舌部的味觉细胞可辨认出5种独特的味道,即甜、酸、苦、咸和味精(或谷氨酸钠)。对甜、苦和味精味道的辨认是借助于细胞表面的称做受体的蛋白质来完成的,这些受体与一种特殊的味觉化学物质相连,然后再把信息传送到大脑(酸和咸可直接改变味觉细胞的离子流量)。此前,科学家们发现了辨认苦味和味精的味觉受体的基因。但对甜味受体尚不清楚,与了解人类如何辨认味觉领域中精细气味的范围还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PEC感染结肠癌TC-7细胞致微绒毛损伤的毒力分子.方法:分别用EPEC野毒株、Ⅲ型分泌系统删除株(Δcfm-14)、束状菌毛删除株(ΔbfpA)、外膜蛋白删除株(Δeae)、效应分子Map删除株(Δmap)、效应分子Map和EspF联合删除株(Δmap espF)、外膜蛋白受体删除株(Δtir)及相应质粒互补株感染TC-7细胞,通过扫描电镜(SEM)检测细菌黏附及TC-7细胞微绒毛脱落损伤情况.结果:野生型EPEC感染时,大量细菌先局限性黏附,接着紧密黏附在TC-7细胞表面,细胞微绒毛大量脱落;ΔbfpA感染时,极少细菌黏附细胞,微绒毛完好,但补充表达BfpA后可以恢复到野生型表型;而Δcfm-14感染时,大量细菌局限性黏附,但微绒毛损伤轻微;Δeae或Δtir删除株感染TC-7细胞后,可见细菌呈局限性黏附,但细胞微绒毛大量脱落,相应质粒表达互补后可以恢复到野生型表型;而ΔespF或Δmap espF感染TC-7细胞后,有大量细菌紧密黏附,细菌下陷入微绒毛丛,但微绒毛损伤轻微,质粒表达互补可恢复删除株表型.结论:多个效应分子参与EPEC黏附,但EspF是造成微绒毛脱落损伤的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7.
应用冷冻复型法对人胎隔腹膜间皮细胞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间皮细胞内拥有大量小泡,可单个或成簇存在;后者常融合成大泡,开口于细胞游离面,形成分泌颗粒。(2)在其核膜和细胞质膜不同的劈裂面,膜微粒的数目不同。细胞质膜的PF面有外排小孔,直径43nm,最集中处达26个/μm~2。(3)相邻细胞以指状胞质突起相连,形成立体镶嵌。(4)间皮细胞微绒毛有3种形态,即分叉状微绒毛,鼓槌状微绒毛和棒状微绒毛。此外,同一样本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也支持以上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金银染色技术对23例乳腺癌组织进行雌激素受体(ER)检测,探讨ER与乳腺癌超微结构的关系.ER阳性率为16/23.ER阳性组乳腺癌细胞较多见有核内小体.癌细胞微绒毛在ER阳性组较阴性组既长且宽(P<0.05);ER染色强度与微绒毛长度呈正比(P=0.0004).ER阳性、阴性组间及不同阳性程度间微绒毛长/横径比无差别(P>0.05).ER染色程度强者粗面内质网、线粒体体密度及粗面内质网面密度较大(P<0.05).ER阳性组较阴性组粗面内质网体密度大(P=0.014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味蕾的味孔超微结构并讨论其与味觉感受性的可能关系。方法:扫描电镜观察成人轮廓乳头。结果:味孔多分布于轮廓乳头环沟侧壁下部近沟底处,呈卵圆形或圆形,味孔下方为味小管,呈漏斗状或管状,管底部中央有圆形小孔。电镜下可见部分味毛较短,止于味凹;另有少部分味毛较长,伸出味凹且止于味孔。结论:成人轮廓乳头处,味孔多分布在环沟侧壁下部近沟底处,以卵圆形居多。味孔形态及分布与味觉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项研究证明,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味觉受体(T2R)系统,其中包括80个不同的成员,它们结为整体有助于检测不同类型的苦味。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受体?在自然界,苦味以多种形式出现,最常与毒物有关,因此广泛地认知这种味觉感觉可能是动物生存的关键。现在已弄清楚这些受体的分子结构,科学家们便可能应用这种知识来分解各种不同的苦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评价喉全切除术后患者的味觉功能,探讨影响术后味觉减退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方法改善患者术后的味觉功能.方法:取喉全切除术后标本常规切片检查,证实喉部粘膜中存在有味蕾结构.应用电味觉仪测试健康人与常规喉全切除术后患者的味觉功能,分析产生术后味觉减退的原因.通过术式改进及味觉恢复性训练等干预措施,并应用电味觉仪检测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喉全切除术后标本常规切片可见会厌舌面等喉部粘膜中存在有味蕾结构;且电味觉测试正常人喉部味蕾有味觉功能.味觉测试显示常规喉全切除组味阈(±s)为14.14±5.55 dB,与健康人组味阈(7.61±4.41 dB)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改进组患者味阈(11.46±4.07 dB)低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闭口鼻腔呼气法训练后,显示训练后患者的味阈(10.98±3.81 dB)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喉全切除术后标本常规切片组织学研究证实喉部粘膜中存在有形成味觉的基本功能结构-味蕾,且经过电味觉仪测试喉部味蕾有味觉功能;②喉全切除术后患者味觉功能测试显示有味觉功能减退;③通过对手术方法的改进,在喉全切除时尽可能保留舌根及会厌舌面的粘膜,得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味蕾,同时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保留尽可能多的味觉神经传导通路及相互间的交通支,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术后的味觉.④对气管食管裂隙状瘘发音重建术后患者通过闭口鼻腔呼气法改善患者术后嗅觉的同时改善味觉,提高喉全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梁海鑫  殷利  杨青△ 《广东医学》2023,44(3):330-335
目的 基于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自我报告症状进行分析,探讨症状困扰与味嗅觉改变(taste and smell alterations, TSAs)的相关性,为症状评估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6—12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味嗅觉调查表(the Taste and Smell Survey, TSS)、安德森症状量表-头颈部模块(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Head and Neck, MDASI-HN)对142例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TSS总分为10.00(6.00,13.00),味觉维度7.00(5.00,9.00),嗅觉维度3.00(0.00,5.00)。MDASI-HN量表核心症状困扰个数为11.00(7.75,13.00),头颈症状困扰个数为7.00(4.00,9.00),生活干扰个数为5.00(2.00,6.00),其中核心症状困扰、头颈症状困扰与TSAs程度分级呈正相关(P<0.05)。MDASI-HN量表条目睡眠不安、发音/讲话困难、食物或饮水呛咳、工作(包含家务劳动)与TSAs程度分级...  相似文献   

13.
从卡铂对A_(549)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DNA合成抑制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等方面观察了卡铂的体外抗癌作用。实验分为A、B、C、D四组,剂量分别为20μg/ml、40μg/ml、60μg/ml、80μg/ml,另设空白对照E组.结果表明卡铂对A_(543)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3~H-TdR掺入试验检测到给药组的cpm值较对照组低,且掺入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扫描电镜观察.对照组细胞表面微绒毛多而细长,给药组细胞微绒毛则短而少.透射电镜下,给药组细胞内质网广泛扩张,线粒体固缩。  相似文献   

14.
癌光啉加红光处理人肝癌细胞后,光镜观察到细胞肿胀,呈空网状变性。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微绒毛肿胀呈泡状,数目减少。透射电镜下除微绒毛肿胀、脱落外,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肿胀、空化;异染色质聚集呈团块和边集。最后细胞膜破裂,核质、胞质溶解,细胞死亡解体。  相似文献   

15.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是物理和化学刺激的外周感受器,在痛觉感知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TRPV1可以调节钙离子内流而影响细胞功能,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病理功能调节。TRPV1与多种肿瘤相关,在膀胱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随着恶性程度增高而降低,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分级增高而降低,并且与患者预后相关。TRPV1激动剂辣椒素是辣椒属植物中存在的一种天然物质,具有镇痛等作用。近年来发现辣椒素在体外实验中对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动物摄取某种具有新异味觉的食物后,若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内脏不适感觉或食物中毒症状,动物便会记住这种食物的特殊味觉特征,在以后摄食活动中,减少或拒绝对相同味觉特征食物的摄取,这种行为变化过程称为味觉厌恶学习(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CTA)或味觉厌恶条件反射。CTA是动物将新异性味刺激(条件刺激)与相继出现的引起内脏不适感觉或病症的刺激(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时所建立的一种联合性学习行为,是动物避免重复摄取有毒食物的一种重要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人、猪E受体(即CD_2)有共同抗原性,E受体具有膜结合型及游离型两种形式.人血清中游离E受体的水平,与初生、老年、妊娠、头颈部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相关。该分子从细胞表面脱落后,可以再生,提示它参与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反应。这些结果与1984年Meuer等提出CD_2介导不依赖于特异抗原T细胞激活的一个旁路相一致。CD_2还能增加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的粘附性和可塑性,藉其体内的天然配体LFA-3与多种细胞发生反应,在机体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CD_2结构与功能,本实验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了三株能持续分泌抗猪游离E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次声治疗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的影响.方法 Raji细胞分为次声组和对照组.以hfrasound 8TM次声治疗仪作为处理因素,分别处理15、30、60、90、120min.对照组关闭次卢治疗仪电源,余同次声组.各组细胞经相应时间的次声处理或对照处理后培养24,48 h后m采用MTT法测试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次声组的OD值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总体无显著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次声处理后培养24 h的Raji突起明显变短、凹陷变浅,细胞表面突起和微绒毛减少或变短明显,细胞表面光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示,次声组细胞表面微绒毛有明显减少,细胞核呈均质化,胞质呈出芽脱落.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次声处理(次声信号声强级均小于90 dB)对Raji细胞的生长及凋亡影响不明显:但改变细胞膜的突起,可对细胞膜的超微结构产生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以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ECa109细胞在细胞周期中的细胞表面与细胞器变化的结果。电镜观察表明,在细胞周期的各不同期中ECa109细胞呈不同外观。在间期细胞期,其外观呈扁平带状且有丰富微绒毛;细胞外形不规则,胞质中有中心粒、微管、粗面内质网、聚核蛋白体、张力原纤维与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核大而不规则,有1~2个核仁。在仅占5(1/3)小时的分裂期,细胞外形由扁平变为球形、长柱形或哑铃形,最后分裂为两个细胞,细胞表面仍有较多微绒毛、皱褶及球形小泡。透射电镜下,分裂中期细胞分为纺锤区与非纺锤区:  相似文献   

20.
何亚林  吴强   《四川医学》2022,43(9):857-861
目的 调查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现状及其对营养、恶心呕吐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8月我院收治的325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量表、恶心呕吐程度分级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和患者主观整体评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325例患者,发生味觉改变的患者(味觉改变组)274例(84.31%),味觉改变组在味觉改变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未改变组(P<0.05)。味觉改变组营养不良风险和恶心呕吐程度高于未改变组(P<0.05)。医学应对方式中,味觉改变组在回避和屈服2个维度得分高于未改变组,面对维度得分低于未改变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味觉改变组面对维度与味幻觉和味觉异常呈负相关,回避维度和屈服维度与进食困扰、味幻觉和味觉异常呈正相关(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发生率高,营养不良风险高,并对恶心呕吐和应对方式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