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胸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上腹部胸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20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1h、术毕拔管各时点血糖(BG)、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并刻录麻醉前、中、后的血压、心率变化。结果GA组BG于切皮时、切皮后1h显著高于GEA组(P<0.05),与COR和A-Ⅱ变化相一致。血浆COR在拔管时两组均高于麻醉前(P<0.05);在切皮时、切皮后1h,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GEA组术中无明显升高(表1)。A-ⅡGEA组拔管时高于麻醉前(P<0.05);GA组切皮后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GEA组在麻醉中(插管后5,30m in)SBP、DBP及MAP均比GA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HR亦相对较慢。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显著减轻但不能消除胸腹部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比较在开胸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50例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25)和对照组(B组n=25),A组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B组仅用全麻。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T0)、插管时(T1)、拔管前(T2)、拔管时(T3)、拔管后5min(T4)等各时点的HR、MAP、SpO2,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用量、术毕至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率。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插管及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A组较B组平稳.术毕至拔管时间B组比A组延长,全麻药用量、拔管后躁动率A组比B组明显减少。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明显减轻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循环稳定,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有利于胸科术后患者咳嗽咳痰。  相似文献   

3.
秦丹丹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371-3373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肝癌切除术患者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肝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AHH组(A组),全麻AHH组(B组),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在切皮前实施AHH,经静脉将血定安以25ml/min,15ml/kg,输注完毕。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率(HR)。分别在麻醉前(T0)、AHH毕切皮前(T1),肿瘤切除后(T2)及术毕(T4)记录上述数据。术后记录拔管时间、出血量。结果:A组患者的MAP,CVP,HR在各时点无显著变化(P〈0.05),出血量减少,拔管时间缩短(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可提高老年肝癌切除术患者行AHH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循环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拟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单纯硬膜外阻滞组(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药用量,于麻醉前(T1)、插管后(T2)、切皮时(T3)、进腹探查(T4)、手术操作(T5)、关腹时(T6)、拔管后即刻(T7)(硬膜外阻滞组为手术结束时)共7个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和内皮素的浓度.结果 (1)麻醉前3组间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插管后MAP、HR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A组大于C组,A、B组于T4、T5时MAP、HR显著升高(P<0.05),T7时达高峰,而同时点C组MAP、HR无明显波动.(2)3组术中血清皮质醇和血浆内皮素浓度均升高,但C组低于A、B两组(P<0.05).(3)C组全麻药用量小于A组,硬膜外用药量小于B组.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法用于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时,应激反应小且循环稳定,是一种适宜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5.
鲁晓梅  吴雅娟  王文军 《河北医药》2013,35(15):2283-2284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质量的影响,探讨其相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8例,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4例。检测患者插管前、手术中、拔管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HR、MAP插管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中和拔管时A组HR和MAP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手术中HR和MAP均显著高于插管前(P<0.05或<0.01),拔管时又显著高于手术中(P<0.01),而B组HR和MAP在手术中和拔管时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苏醒和拔管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而且B组术后的躁动和咽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以维持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静脉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IE组,20例)和静脉全麻(I组,20例)两组。IE组全麻诱导前选择T12~L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硬膜外导管后,两组静脉诱导下行气管插管,IE组以丙泊酚静脉泵注,辅以硬膜外麻醉维持;I组以丙泊酚为主静脉复合全麻。于麻醉前5min(T0)、二氧化碳(CO2)气腹前(T1)、气腹后5min(T2)、30min(T3)、60min(T4)、术毕10min(T5)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烦躁、寒颤及进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例数。结果与T0时比较,IE组各时点MA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T2、T3、T4时MAP、HR显著高于T0时(P<0.05),组间比较I组T2、T3、T4时的MAP、HR显著高于IE组同时点(P<0.05),见表2。I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与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烦躁、寒颤及进入PACU例数与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静脉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均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前者术中心率、血压较后者平稳,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较后者显著提前,术后烦躁、寒颤等不良反应较后者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老年合并高血压患者行择期行后腹腔镜手术,随机分均为全麻(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B)组.术中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量指数(CI)和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记录气腹前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检测血浆皮质醇(Gor)、肾上腺素(E)及内皮素(ET)的含量.结果 A组气腹时MAP、HR、CI及SVRI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与气腹15min时比较,气腹60min时两组PETCO2、PaCO2均显著升高,pH值逐渐下降(P<0.05).B组Cor、E及ET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中的高碳酸血症与CO2气腹有关.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之单纯全麻应激反应明显减轻,是适合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部手术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于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实验组A,20例)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B,20例),观察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时、切皮时、手术期间和拔管时MAP和HR的差别,记录麻醉期间维持用药量及术毕至清醒时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在各观察时段MAP和HR方面相比,B组对各种刺激反应较为明显,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麻醉用药量B组>A组。术毕至清醒时的各项指标比较看,A组明显快于B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用于腹部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在老年单侧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腰丛神经阻滞复合浅全麻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55例ASAⅡ~Ⅲ级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5例患者围术期均行抗凝治疗.先行右颈内静脉穿刺,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再行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充分的表面麻醉和全麻诱导后行气管插管,观察患者血压(NI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VP变化及术毕苏醒时间.结果 55例患者术中及术毕拔管时血压及心率保持在腰丛神经阻滞后水平(P>0.05),而明显低于入室血压和心率(P<0.05),术中CVP明显高于入室水平(P<0.05),SPO2保持在97%~99%左右,术毕清醒时间为5~10 min.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采用腰丛神经阻滞复合浅全麻,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清醒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入选的5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不同时刻(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气管导管拔除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改变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丙泊酚和芬太尼在麻醉过程中的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毕拔管时间。结果观察组在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气管导管拔除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和芬太尼在麻醉过程中的用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毕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用药量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8例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纽和对照纽。观察组29例,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对照纽29例,仅用全身麻醉。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围麻醉期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苏醒时间、苏醒质量和拔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前(H0)MAP、H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H2、H3、H4四个时间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全麻加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食管癌手术的麻醉效果好,能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深度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胸外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为单纯全身麻醉组,观察组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结果观察组的SP、DP及HR在诱导后各时点明显低于诱导前,但对照组在切皮、插管、拔管、术中强刺激时点SP、DP及HR均较诱导前值升高。观察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6±3)min,拔管时间为(7±2)min,清醒时间为(18±4)min;对照组观察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为(13±2)min,拔管时间为(19±1)min,清醒时间为(33±3)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深度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的血流动力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术毕清醒质量的影响.方法:40例LC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n=20)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组(B组,n=20),连续监测SBP、DBP、MAP、HR、ECG、SpO2、BIS、PetCO2,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1)、插管后(T2)、气腹后10min(T3)、气腹后20min(T4)和放气后10min(T5)的SBP、DBP、MAP、HR、PetCO2,以及全麻用药量和拔管时间.结果:在T2、T3、T4、T5时,A组SBP、DBP、MAP值明显升高,B组较基础值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气腹期间A组心率明显升高(P<0.05),B组无明显变化(P>0.05);气腹20min后PetCO2值两组都较术前升高,以A组明显(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毕拔管时间B组较A组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LC时,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使循环、呼吸更稳定,清醒质量高;术中需加强PetCO2的检测,尤其是气腹解除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性阑尾炎切除术应用情况。方法选择62例阑尾炎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和硬膜外麻醉组。两组均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先行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平卧位后进行针刺麻醉。观察记录麻醉前、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观察麻醉并发症、手术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更小、临床效果更好。结论针刺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性阑尾炎切除术中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全麻两种方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ASAⅠ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全麻组(B组),每组40例,分别观察麻醉前、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开始即刻、气腹后5 min、手术结束即刻、拔管即刻的心率、血压及拔管时间两组间的比较。结果两组血压心率变化无异常,但B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两组麻醉均能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B组患者拔管时间短,术后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妇科共对8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机的将其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于全麻组采用全麻的方式,对于硬膜外麻醉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气腹20~30min后,pH值及PaCO2发生了明显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两组病例BP、HR及MAP麻醉前后(P>0.05),其差异没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在妇科手术中采用全麻的方式明显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靶控输注等效剂量的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了解各药物的临床效应,为临床麻醉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外科手术患者60例,ASAⅠ级,年龄(20Ⅱ级,年龄(2060)岁,分为丙泊酚组(P组,n=30),依托咪酯组(E组,n=30)。麻醉诱导前分别靶控输注两种药物,两组患者药物浓度为靶控输注等效剂量下的血药浓度。P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2μg/m L,E组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为0.3μg/m L。记录诱导前两组基础值(T0),输注后1 min(T1)、3 min(T2)、7 min(T3)、10 min(T4)时的HR、MAP、CO、SV、SVR。结果与T0比较,P组患者在靶控输注后HR、MAP明显降低(P<0.05),E组患者在靶控输注后HR、MAP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较E组在T3、T4时HR、MAP降低明显(P<0.05);在T3、T4时,P组CO、SV、SVR与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组CO、SV、SVR总体趋势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丙泊酚轻微,麻醉诱导使用依托咪酯能够起到稳定心血管系统功能和降低麻醉危险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行骨科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行全身麻醉,使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对2组老年患者麻醉前后的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麻醉后6、12、24 h的MMSE评分与本组麻醉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均P<0.01);观察组麻醉后6、12 h的MMSE评分与本组麻醉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均P<0.01);两组患者麻醉后12、24 h的MMSE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后24 h内均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全身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