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7.
增水行舟与逆流挽舟,属中医治法术语,各有其特定的内涵,试析如下。一、增水行舟此属治疗“八法”中下法范畴,即增液通便之润下法.其作用在于滋养阴液、润肠通便.主治温病热邪渐解、阴液未复、津枯肠燥之便秘症,即所谓“无水舟停”者。症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红而干,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若欲通之,必先充之”。 相似文献
8.
9.
11.
通过对广义表证概念的剖析,认为广义表证应包括皮肤经络之外表及脏腑内表两部分,而喻氏逆流挽舟治下痢正是通过治疗脏腑内表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故败毒散实为治疗脏腑内表的一首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2.
13.
14.
喻嘉言对痢疾初起倡用“逆流挽舟”法,然而前人治痢“五禁”中又有“禁发汗”之训,二者大有径庭。笔者认为,宜与不宜,当以临床辨证为准。现举验案一则,以供参考。王××,男,成年,工人,常熟 相似文献
15.
16.
逆流挽舟法治妇科病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流挽舟”法是清初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痢疾门》对外感夹湿证痢疾的治法。除有痢疾主症外 ,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 ,用人参败毒散为主方治疗。本方疏表除湿 ,寓通于散 ,使表解而里滞亦除。亦即所谓从表陷里者仍当由里出表 ,犹如在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笔者用此法治疗妇科病每获良效。兹举 3则如下 :1 上环后出血李某某 ,2 8岁 ,农民 ,1997年 2月 3日初诊。上环后出血淋漓不止已近 2个月 ,因 1周前不慎受凉 ,出血量增多而来诊。经血量时多时少 ,色淡红 ,神疲嗜卧 ,小腹酸困 ,1周来恶寒 ,头痛 ,全身酸痛 ,出血量明… 相似文献
17.
逆流挽舟法是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或表邪陷里的一个取象比类的治疗法则。此法一倡,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湿风寒杂感,寒热交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相似文献
18.
逆流挽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9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继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4):342-343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外,在急性发作期还可以出现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肠外表现,酷似中医所言之“痢下兼表”证,笔者宗嘉言逆流挽舟法,运用人参败毒散加味治疗,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逆流挽舟法临证应用举隅邱志济(浙江省瑞安市塘河南路118号325200)当代温病学家赵绍琴,著有《温病纵横》一书。书中治痢十法,述尽用药精华。首拟"逆流挽舟"特具实用价值。余每于临证之际,仿其法,效其方,因人制宜,稍事加减,屡屡获效。兹举数例,以发微... 相似文献
20.
“逆流挽舟法”是由喻嘉言首次提出,该理论是在“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指导下,针对外邪陷里之痢疾,提出寓散于通,使陷里之外邪由表外出。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日益增加,病因不清,但普遍认为是免疫系统疾病,而伏邪是引发免疫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周建华教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认为“逆流挽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临证常以“逆流挽舟法”,用自拟败毒活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扶正以祛邪,通过解表外透使邪从外解,疗效显著,为此类疾病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