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名医喻昌在其著《医门法律》中指出,痢疾之症,多腹痛下迫,里急后重,痢下赤白,常用通泻胃肠湿热积滞之法以清除之。然若痢疾初起,兼有外感,或继而表邪内陷,或痢久阳气下陷者,却不能再用通泻之法,宜用人参败毒散之类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得解而里滞亦除,有如逆水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法。笔者于北京中医学院受业之际,曾得赵绍琴教授之聆教,于临证凡痢疾初起,兼有外感者,施于逆挽之法,常药后而病愈。后,依喻氏辨证之原则,将此法扩大运用于妇人崩漏、带下诸疾,收到同工异曲之妙。现爰案例3则分  相似文献   

2.
喻氏“逆挽法”的含义是针对外感致痢(肺卫郁闭,内迫大肠)之病机,逆其下痢之病势,挽其邪气出表达外;人参败毒散是通过开表宣肺,使卫气疏通,肺气宣畅,大肠壅滞得以疏解,达到逆挽之目的。拍出“逆挽法”属于治痢的一种变法,并对喻氏表述此法时的一些疑似论据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逆流挽舟法开创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仲景用葛根汤来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成为后世医家治疗表邪内陷之下利的大法。至清代医家喻嘉言始立"逆挽"之名,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意在扶正祛邪之中,挽少阳不伸之气,用半表半里之法,逆太阳下陷之势,使邪气从表而解,表解而利自止。本文从逆流挽舟法的含义、渊源、治疗机理及禁忌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逆流挽舟”一法为清代名医喻嘉言所创,原载于《医门法律·痢疾门》,后世注解都认为此法是针对痢疾兼表有寒湿而设,犹如逆水挽舟上行,驱邪出表,其选方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若痢无表证者不宜使  相似文献   

5.
整理古今"逆流挽舟"法相关资料,从逆流挽舟法溯源、发展、现代运用以及喻嘉言逆流挽舟法代表方败毒散体现的治法,分析总结逆流挽舟法的发展特点,揭示该法方剂配伍法则,为临床应用此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逆流挽舟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析了“逆流挽舟”法及其代表方“败毒散”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增水行舟与逆流挽舟,属中医治法术语,各有其特定的内涵,试析如下。一、增水行舟此属治疗“八法”中下法范畴,即增液通便之润下法.其作用在于滋养阴液、润肠通便.主治温病热邪渐解、阴液未复、津枯肠燥之便秘症,即所谓“无水舟停”者。症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红而干,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若欲通之,必先充之”。  相似文献   

8.
“逆流挽舟”一法,出自清初医学名家喻嘉言的(医门法律·痢疾门),主要用治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近几年来笔者重温此书,结合If$证得失,巧用“逆流挽舟”法之活人贩毒散,治疗慢性肾病50余例,亦收佳效。考慢性肾病,实系外感六淫或疮毒,侵及于肺,先于表敬,内陷入肾,成为湿热伏邪c湿热之邪,久郁成毒.迁延日久,笑滞三焦,气机不利,诸脏功能失调。肺卫失宣,故易外感,甚至出现眼睑浮肿;脾失健运,故纳呆乏力:肾失气化,故腰膝酸软。湿热里遏,脾失固摄,肾失封藏,故尿蛋白阳性。湿热邪毒,内伏于里,人营动血,滞气伤阴,故…  相似文献   

9.
王××,男,36岁。于1983年8月5日就诊。患腹痛下痢已一周,西医诊为“细菌性痢疾”。经用抗菌药物治疗,未见好转。刻诊: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伴恶寒发热(39.20℃),头痛鼻塞,肢体酸痛,胸痞纳呆,无汗,溲黄,舌红苔厚微黄,脉浮数。大便镜检:红细胞((?)),白细胞((?)),脓球((?)),粘液((?))。血检:白细胞14500,中性78%,淋巴20%,酸性2%。  相似文献   

10.
知常达变 逆流挽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义表证概念的剖析,认为广义表证应包括皮肤经络之外表及脏腑内表两部分,而喻氏逆流挽舟治下痢正是通过治疗脏腑内表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故败毒散实为治疗脏腑内表的一首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2.
逆流挽舟法开创于汉代张仲景,继之刘完素阐经发挥,至清代喻嘉言精研治痢之法,将逆流挽舟法明确为治痢之治疗大法之一,大大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内容。自清季以降,更是多有发挥,适应症范围更加广泛,禁忌益加明晰。  相似文献   

13.
逆流挽舟法出于《医门法律》,是指用升散和扶正达邪药物,治疗下痢的一个方法。对痢疾水谷下流之病,挽之升举从表而解,犹如在逆水之中挽舟上行。本法虽为痢疾初起兼挟表症而设,然而喻嘉言对久痢下陷,阳邪陷入阴中亦倡用之,以人参败毒散为主方,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叶天士、吴鞠通皆相推崇。余在临床用之,亦有所  相似文献   

14.
喻嘉言对痢疾初起倡用“逆流挽舟”法,然而前人治痢“五禁”中又有“禁发汗”之训,二者大有径庭。笔者认为,宜与不宜,当以临床辨证为准。现举验案一则,以供参考。王××,男,成年,工人,常熟  相似文献   

15.
逆流挽舟的思想起源于东汉张仲景,至清代喻昌始立逆挽之名。而后世对该法的运用却多局限于痢疾一症,甚则有所误解,仅用于痢疾而兼有表证这一种情况。笔者从表里的概念为出发点,探究逆流挽舟的内涵,结合古今医家病案,浅谈逆流挽舟之法在临床上的扩大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逆流挽舟法治妇科病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流挽舟”法是清初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痢疾门》对外感夹湿证痢疾的治法。除有痢疾主症外 ,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 ,用人参败毒散为主方治疗。本方疏表除湿 ,寓通于散 ,使表解而里滞亦除。亦即所谓从表陷里者仍当由里出表 ,犹如在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笔者用此法治疗妇科病每获良效。兹举 3则如下 :1 上环后出血李某某 ,2 8岁 ,农民 ,1997年 2月 3日初诊。上环后出血淋漓不止已近 2个月 ,因 1周前不慎受凉 ,出血量增多而来诊。经血量时多时少 ,色淡红 ,神疲嗜卧 ,小腹酸困 ,1周来恶寒 ,头痛 ,全身酸痛 ,出血量明…  相似文献   

17.
逆流挽舟法是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或表邪陷里的一个取象比类的治疗法则。此法一倡,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湿风寒杂感,寒热交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相似文献   

18.
逆流挽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9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外,在急性发作期还可以出现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肠外表现,酷似中医所言之“痢下兼表”证,笔者宗嘉言逆流挽舟法,运用人参败毒散加味治疗,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逆流挽舟法临证应用举隅邱志济(浙江省瑞安市塘河南路118号325200)当代温病学家赵绍琴,著有《温病纵横》一书。书中治痢十法,述尽用药精华。首拟"逆流挽舟"特具实用价值。余每于临证之际,仿其法,效其方,因人制宜,稍事加减,屡屡获效。兹举数例,以发微...  相似文献   

20.
“逆流挽舟法”是由喻嘉言首次提出,该理论是在“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指导下,针对外邪陷里之痢疾,提出寓散于通,使陷里之外邪由表外出。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日益增加,病因不清,但普遍认为是免疫系统疾病,而伏邪是引发免疫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周建华教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认为“逆流挽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临证常以“逆流挽舟法”,用自拟败毒活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扶正以祛邪,通过解表外透使邪从外解,疗效显著,为此类疾病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