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州市人群SARS血清IgG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非典型肺炎人群血清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CoV)IgG抗体的基本特征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恢复期SARS、非SARS肺炎患者及SARS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野生动物、蔬菜销售者、社区对照人群的血清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SARS-CoV IgG抗体,并对SAR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上述人群中,临床诊断为SARS患者SARS-CoV IgG抗体检出率最高,为53.7%,野生动物销售人员次之,为16.7%,社区普通人群为0.9%。在临床诊断的SARS患者中,可溯源病例抗体阳性率为90.4%,高于不可溯源病例的抗体阳性率为19.6%;且可溯源病例中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低于中青年组,而不可溯源病例中不同年龄组患者抗体阳性率无差异;不同性别SARS患者的IgG抗体检出率也无差异;SARS抗体检出率呈逐月降低的趋势。结论 SARS临床诊断病例的血清SARS-CoV IgG抗体检出率只有53.7%,剔除患者年龄、使用激素、试剂盒等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临床误诊的可能;实验室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可明显提高SARS患者诊断的准确性;SARS-CoV存在隐性感染的可能,其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州市军队医院收治的SARS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访谈、电话调查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SARS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资料,利用SPSS软件10.0分析SARS病例分布特点和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情况.结果 147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中,109例分布于广州市各个辖区,有38例来自外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48岁;37例属于聚集性病例,49例有明确的接触史(33.33%);死亡7例.检测90例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46例,有同类病例接触史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5.29%,高于无接触史者的27.66%(P<0.001).发热时间≥7d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8.89%,高于发热<7d者的30.95%(P<0.001).结论广州军队医院收治的SARS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与广东省疫情态势基本一致;流行病学接触史加血清学结果有助于病例确诊;存在未明的传染来源或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例SARS CoV抗体检出情况。方法 分别对 2 92份广东省SARS临床确诊病例、39份疑似病例和 30 3份健康体检人员 (一般人群 )血清标本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检测。结果 SARS临床确诊病例的SARS CoVIgG抗体阳性率为 5 8 90 % (1 72 / 2 92 ) ,高于疑似病例及一般人群抗体阳性率 (分别为 1 8 0 0 %、2 31 % )(P <0 0 1 )。分析 2 92份临床确诊病例血清标本 ,结果显示有明确接触史者抗体阳性率 (72 6 7% )高于无明确接触史者 (4 1 98% ) (P <0 0 1 )。不同性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4 0~ 5 9岁年龄组最高 (P <0 0 1 )。流行早期病例抗体阳性率 (6 7 4 3% )高于后期(31 94 % )。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在发病 1 0d后能较可靠检出且能维持较长时间。结论 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差异 ,IgG抗体检测是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 ,但不能用于早期诊断。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接触史是SARS病例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市野生动物市场从业人员SARS冠状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对 3家野生动物市场部分从业人员进行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血清学检测并回顾性调查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结果  6 35名从业人员中 ,SARS冠状病毒抗体检出率为 16 6 9%。 3家市场从业人员抗体检出率存在着差异 ,主营野生畜类动物的甲市场为 2 5 6 1% ,明显高于分别主营禽类、蛇类的乙市场和丙市场 (7 5 0 %和 6 80 % ) ;只经营果子狸者抗体检出率为 5 8 5 4 % ,明显高于只经营蛇类者的9 4 6 %。甲市场内 ,主营野生畜类者、市场管理者、从业人员子女、主营家禽家畜类者、主营蛇类者及经营冷冻类食品者等 6类人员随着接触野生畜类动物机会的减少 ,抗体检出率下降 ,依次为5 9 34%、2 0 5 9%、16 0 0 %、15 2 2 %、10 4 0 %和 9 6 8%。在SARS流行期间 ,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抗体检出率为 30 70 % ,高于无症状者的 2 0 0 8% ;抗体阳性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生率为4 9 2 8% ,高于阴性者的 30 35 %。结论 动物市场人员SARS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与野生畜类动物 ,特别是果子狸有密切关系。在SARS流行期间 ,不排除存在着部分从业人员曾感染人SARS冠状病毒并发病 ,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而被忽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为探讨鼠形动物尤其是家鼠类媒介生物 ,与SARS流行是否存在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 在广东省各地与SARS相关或被认为可能相关的场所诱捕鼠形动物 ,留取血清 ,用葡萄球菌A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SPA ELISA)及常规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结果 在广东省各地共获取鼠形动物 (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及臭 )血清 193份 ,用SPA ELISA检测 ,7份特异性抗体阳性 ,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 ,阳性率 3 .6% ;其中 13 9份褐家鼠、黄胸鼠血清用常规ELISA重复检测 ,检出阳性 18份 ,阳性率 12 .9% ;SPA ELISA检测阳性者中 5份用常规法复检 ,4份仍为阳性 ;所有阳性者均来自广州、佛山、深圳 3地。结论 在广东省各地捕获的鼠形动物中 ,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 ,阳性者的地域分布似乎与广东省SARS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SPA ELISA法检测Rats类家鼠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的敏感性可能低于常规ELISA法 ,而检测阳性者与SARS冠状病毒接触或感染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下称SARS)的流行特点,探讨SARS感染发病的特征,为制定SARS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广州市2003年冬季SARS流行特征。结果广州市2003年12月16日至2004年1月7日共报告SARS病例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0~40岁;患者病情较轻,无ARDS和死亡;3例患者在发病后5~6d就可检测出SARS-CoVIgG、IgM抗体;均属本地社区感染病例,其中3例患者与经营果子狸的T、S餐厅有流行病学联系,但病例间无直接的流行病传播关系。257名接触者无一例发病;T及S餐厅129名员工中血清SARS-CoVIgG阳性率为6.20%(8/129),8例SARS-CoVIgG阳性者中1例为报告病例,1例为近期感染轻型病例,1例为2003年初可疑SARS病例,5例为隐性感染者;两餐厅员工的SARS-CoV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0.43%)和服务业从业人员(0.29%);T酒家存栏的6只果子狸咽拭子均检出SARS-CoVRNA。结论广州2003年冬季SARS流行强度低、病例病情轻,未显示出有传染性,存在有隐性感染者和轻型病例,SARS-CoV来源与动物(果子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者抗体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病人接触者抗体水平。方法 抽取参与救治SARS病人的医护人员血清标本 90 7份 ,病人亲友的标本 6 6份 ;另取 387份普通人血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SARS IgG抗体检测 ,并调查了病人基本资料。结果 在被检测的 1 36 0份标本中 ,33份为阳性 ,其中医护人员接触者抗体阳性率为2 2 1 % (2 0 / 90 7) ,病人亲友抗体阳性率为 7 5 8% (5 / 6 6 ) ,普通人的阳性率为 2 0 7% (8/ 387) ,病人亲友抗体阳性率较其他人群高 (P <0 0 5 )。结论 SARS可能存在隐性感染 ,需加强对病人家属的个人防护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8.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003年2月21~2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9名就餐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其中1人死亡,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3例患咽漱液,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用ELISA法测定5例患血清,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例(指示病例)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聚餐停留玩纸牌和进餐,时间长达3h。首例患于聚餐后次日(21日)发病,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10d内发病),其余8名聚餐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2~8d,平均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末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不同人群SARS病毒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不同人群进行SARS-IgG抗体水平检测,分析SARS流行规模和特征,评价暴露的危险性,了解人数中是否存在SARS病毒隐性感染,为寻找SARS病毒传染源提供线索。方法抽取7708份不同人群标本,按临床症状和暴露因素分为临床确诊SARS病人、病人或污染物的接触者、普通健康人群和动物销售人员4类,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进行SARS-IgG抗体检测,用免疫荧光法(IFA)复核,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7例临床确诊SARS病人抗体阳性率为66.9%;密切接触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SARS病人或其污染物的密切接触者抗体阳性率为0.88%;动物销售人员为13.4%;野生哺乳动物销售者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动物销售者,普通健康人群未检出抗体阳性。低年龄健康人群ELISA检测阳性率为2.06%,高于总体水平。结论人群总体抗体水平很低,普通健康人群无SARS冠状病毒抗体,但可能存在某种可与SARS冠状病毒起交叉反应的抗体;有无接触史是影响抗体阳性率的重要因素;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野生动物可能是本次SARS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市33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西省太原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太原市2003年3月23日到5月15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结果期间太原市常住人口中临床诊断病例336例,疑似病例484例.疑似病例中转为确诊病例253例,其余排除.临床诊断病例中18例死亡.SARS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9.55/10万、0.51/10万和5.34%.流行期间可划分为输入扩散期、上升期、高峰期、低谷期、下降期和终止期6个阶段.SARS病例的年龄构成男性以20~49岁为主,女性为20~59岁为主;各类职业中医务人员74(22.02%)、学生(13.9%)、干部职员(12.2%)、离退人员(10.42%)和工人(9.52%)占前5位;SARS病例以迎泽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距离越远,疫情越轻.在SARS流行期间各阶段,新发病例有明确接触史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整个过程共有62.69%的病例无明确接触史.提示SARS病例有在潜伏期传染的可能,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结论太原市SARS病例的传播和流行符合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其病死率与全国其他流行区相似,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流行期间不同地区人群及SARS临床诊断病例血清特异性抗体(SARS-CoV IgG)变化规律以及健康人群是否存在隐性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香港、澳门、北京、广州地区1453名健康人及广州和北京地区257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进行血清SARS—CoV IgG抗体检测,并跟踪检测患者病后不同时间(发病3~270d)血清抗体变化情况。结果4个地区健康人群(包括160名密切接触者)中,用ELISA法检出2例SARS—CoV IgG抗体阳性,阳性者进一步用IFA检测则为阴性;广州地区200名健康体检者同时采用ELISA和IF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ELISA和IFA同时检测257例临床诊断病例发病20d后的血清SARS—CoV IgG抗体,2种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均为90%。ELISA法跟踪检测257例临床诊断病例发病后3~270d血清IgG抗体,抗体滴度在发病后4~6个月内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多数病人抗体在第4~6个月达到高峰,并持续到第8个月,部分病人抗体达高峰后开始下降,但至第9个月仍阳性。结论健康人群中隐性感染率极低,血清SARS—CoV IgG抗体在病程后期有诊断价值,血清特异性抗体可持续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SARS隔离区内4例SARS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对主要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为今后控制类似社区SARS爆发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收集该隔离区人口、地理、卫生条件等基本情况.SARS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临床资料、密切接触者个案调查表、隔离人群医学观察资料、发热人员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及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所采取的处理措施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评价。结果:该临时住宅区共有人口345人,自5月14日发生首例SARS疑似病例后.在一个潜伏期内先后共有29人发热,8人显示肺部有不同程度改变,共4人诊断为SARS疑似病例,采集发热病人急性期咽拭子及血清检测流感病毒及SARS病毒抗体,一例疑似病人的SARS病毒抗体可疑阳性。通过采取隔离、消毒、预防服药、加强医学观察、监测、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结论:社区获得非典病例应根据现场流调确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该病爆发和蔓延。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危险因素及传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SARS流行的危险因素及传播途径。方法 选择广州市经血清学检测SARS抗体阳性病例236例,SARS抗体阴性的健康人20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医务人员感染SARS的危险性比非医务人员大,其OR值为9.63(3.67~25.26),流行期问不到医院可明显降低感染的危险性,其OR值为0.39(0.18~0.83),不接触动物者感染SARS的危险性亦降低,OR值0.29(0.14~0.61)。多人同办公室或多人同厂工作可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其OR值分别为4.05(1.34~12.20)和24.43(3.92~152.32),工作场所通风不良的OR值为2.91(1.15~7.37)。无麻疹、流感等疫苗按种史者可能会增加感染SARS的危险性,OR值为2.03(0.93~4.41),但无显著性差异。不吸烟者的OR值为2.43(0.79~7.44),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除与病人密切接触或近距离接触是重要传播途径外,工作场所人口密集和通风不良是感染SARS的危险因素。动物接触史与SARS发生有密切关系,支持SARS病毒来源于动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同时探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 对某县发生的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将管控区内所有湖北旅居史人员划归为可疑传染源。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可疑传染源采集咽拭子及血清标本,采用RT-PCR法对咽拭子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2019-nCoV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 结果 确诊病例5人核酸检测阳性,其中1例连续检测6次阴性,第7次检测阳性。5例确诊病例来自2个不同的家庭,其先发病例之间及与可疑传染源均无密切接触史。密切接触者中发现1人在整个调查期内7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经血清抗体检测IgM和IgG阳性才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与2个家庭的先发病例均有过密切接触。管控区内可疑传染源77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血清抗体检测发现2例IgG阳性,怀疑其可能是本次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 结论 新冠肺炎易形成家庭内传播,相对封闭的空间存在有利于病毒传播的可能,抗体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对于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追溯无明确暴露史确诊病例的传染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佛山地区重症SARS病例存在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求证佛山地区首批临床诊断的SAILS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方法:以SARS冠状病毒全病毒裂解液作抗原,利用ELLSA技术检测佛山地区首批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具有明显传染特征的SARS康复患者和患者居住地“健康者”血清中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结果:4组有流行病学关系的19例SARS患者血清中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全部阳性,而400名患者居住地的“健康者”血清中抗SAILS冠状病毒抗体则全部阴性。结论:佛山地区首批SARS病例血清学调查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患者血中均发现有抗SAILS冠状病毒抗体,支持其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抗SARS抗体IgG在ESARS康复者血清中至少可存在6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