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作者报告了采用自膨式Z型金属血管内支架(EMS)置人术对20例节段性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进行介人治疗的临床结果。其中肝后段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14例;节段性狭窄6例。术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下腔静脉平均压力从术前3.58±0.43kPa降至1.63±0.41kPa。7例于术后6~19个月进行复查血管造影无一出现再狭窄。  相似文献   

2.
经皮Gianturco支架置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附2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在14个月的时间内,共对23例各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病人实施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治疗后下腔静脉直径平均达21mm,下腔静脉压力由3.16kPa降至1.16kPa。经最长13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8个月)的临床化验、彩超及血管造影随访,显示下腔静脉扩张良好,血流通畅,未见内膜增生、血栓及内支架移位等迹象。作者着重探讨了不同类型病变应  相似文献   

3.
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和评价Budd-Chiari(BCS)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结果。材料与方法:对23例各型BCS患者在B超及透视监视下采用闭塞部位穿刺,球囊扩张及支撑架技术进行治疗。结果:22例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腔静脉压差由2.4±1.1kPa降为0.7±0.2kPa,肝静脉压差的2.8±0.9kPa和为0.5±0.3kPa,经过6个月-4年随访,通畅率82%,复发病例经再次治疗均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和内支架(stent)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8年中诊治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200例。介入治疗方法包括: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放置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副肝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放置术。结果介入治疗BCS的成功率为94.4%。术中死亡率0.5%。严重的并发症为误穿心包导致心包填塞和血管内支架脱入右心房。结论PTA和stent放置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替代外科对BCS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节段性狭窄闭塞Budd-Chiar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如何提高其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9~50岁,病程2月~25年。全部病例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下腔静脉造影确诊,其中下腔静脉肝段闭塞10例,狭窄2例,狭窄闭塞长度2~15.5cm,平均5.6cm。对完全闭塞者应用Brockenbrough穿刺针行闭塞段穿通术,尔后行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结果:10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行穿通术,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均获成功;2例节段性狭窄行PTA成功,但在1~1.5个月后发生再狭窄,经再次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也获较好效果。术前后下腔静脉压力由2.866±0.400kPa降至1.534±0.400kPa。术后患者腹胀减轻,肝脏回缩变软,下肢水肿及静脉曲张减轻。随访1.5~26个月,平均8.5个月,经彩超检查下腔静脉均保持通畅,仅2例发现内支架略有塌陷,但临床症状和体征比术前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单行PTA容易发生再狭窄,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可防止再狭窄的发生。对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穿通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作者强调要熟练掌握Brockenbrough穿刺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了采用自张式金属血管内支架(EMS)置入术对12例节段性Budd-Chiari综合征(sCS)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结果。其中肝后段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型9例;节段性狭窄型3例。术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下腔静脉平均压力由术前3.40±0.60kPa降为1.74±0.35kPa(1kPa=7.5mmHg)。2例于术后复查了血管造影,1例于术后第6个月时虽有管腔内膜增生,但该段下腔静脉依然通畅;另1例于术后30个月时,病变段出现狭窄,经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并置入另一组EMS后,管腔再度获得通畅。其余10例术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5个月)无症状再发生。作者认为EMS置入术是治疗节段性BCS的有效方法,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单纯PTA治疗术后再狭窄闭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巨大血栓的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入性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是近年来介入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性开通治疗已有不少报道~[1~3],而对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巨大血栓的介入性开通治疗仅见数例报道~[4,5]。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介入性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巨大血栓方面所作的工作。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临床资料患者共9例,男8例,女1例,年龄30~57岁,平均43.6岁。临床表现:均有腹胀、乏力、下肢间歇性肿胀及胸腹壁…  相似文献   

8.
双隔膜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6例下腔静脉双膈膜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结果,其中5例表现为下腔静脉长段阻塞,1例为短段阻塞,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由于采取了分次破膜,明显降低开通的开通的难度和风险。作者认为:血管内支架植入可有效地双隔膜性BCS术后再狭窄,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穿通术、PTA、内支架(stent)置入及溶栓术治疗节段性狭窄闭塞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4例,其中节段性狭窄14例,闭塞10例,大部分并有肝静脉不同程度阻塞,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例。应用Brockenbrough穿刺针行下腔静脉闭塞段穿通术,PTA和内支架置入;应用Rups-100开通阻塞的肝静脉。结果:24例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同时开通11支肝静脉,下腔静脉压力平均由术前的3.14kPa降至1.15kPa,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75kPa降至1.91kPa。平均随访13.5个月,2例发生轻度下腔静脉狭窄,但临床症状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在BCS介入治疗中,PTA应视为首选方法,但对治疗效果不好,尤其是节段性病变应置入内支架,对合并肝静脉阻塞和血栓的要做相应的介入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术后抗凝治疗是维持开通血管长期通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合并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研究该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本组4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腹胀,肝肿大,胸腹壁静脉曲张,2例继发门脉高压。诊断经彩超、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确诊。应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Rups-100肝穿装置行肝静脉开通术及PTA。结果:4例肝静脉开通术及PTA均获成功,3例为右肝静脉,1例为左肝静脉。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67±0.40kPa降至术后的1.25±0.40kPa。术后随访20天~3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见术前症状复发。结论:对合并肝静脉阻塞的Budd-Chiari综合征进行介入治疗,重要的是开通阻塞的肝静脉,解除因肝静脉回流受阻所至的淤血性肝硬化门脉高压,临床效果好。对合并下腔静脉阻塞侧枝循环建立好的,下腔静脉可不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