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冠脉内常有新鲜血栓形成,如能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则可使梗塞范围缩小或不致扩大,改善心功能,降低AMI的病死率。1960年Boucek等用纤维蛋白溶解素(fibrinolysin)注入冠脉内试图治疗AMI;1979年Rentrop等以经皮导管插入冠脉用链激酶(SK)溶解血栓取得冠脉再通的效果后,冠脉再通术(PTCR)迅速普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异种猪瓣已被广泛用于儿童人工瓣膜换置术。组织瓣有中央瓣孔,支架低,无需抗凝治疗,血栓栓塞率低以及不发生血管内溶血等优点。迄今为止,除了在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外,还没有关于异种猪瓣换置术后发生血管内溶血的报告。本文报  相似文献   

3.
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前要先建立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应用最多、最安全的血管通路,但在使用中常出现感染、狭窄、血管瘤样扩张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009年4月~2010年4月,我们采用简易取栓法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血管内血栓形成1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对血管内机械切除血栓的病理学研究仍十分有限。文章就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获得的血栓病理成分的常规染色、特殊成分、免疫因子表达、电镜形态、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卒中病因学鉴别和转归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由于肺动脉血栓未完全溶解导致的一类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很多患者因远端血管病变或严重合并症而无法手术,或手术后有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球囊肺血管成形术和靶向药物的发展为这些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新疗法...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疾病是脑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就病理生理学而言,与颈动脉的狭窄、闭塞、溃疡性斑、炎症、附壁血栓、外伤以及夹层动脉瘤等都有关系。血管造影中见到颈动脉腔有大块充盈缺损时提示有血栓存在,即可出现远端检塞形成,或进展至完全闭塞。因此于发现颈动脉腔内病损后,要求立即进行治疗。作者报告3例急性脑功能障碍患者,发作时血管造影发现颈动脉腔有大块充盈缺损和可能存在的远端栓塞。其中2例经抗凝治疗,分别在首次发现充盈缺损后之第15天和第5周复查时,见颈动脉血栓已消失。第3例于发现充盈缺损后5小时内即行手术探查,也未能见到血栓。3例均有临床症状之明显进步。 3例中:例2、3的血管造影结果符合存在血栓的诊断标准;例1据病史、病程和血管造影复查所见,也诊断为血栓。颈动脉腔内大型血块的自然过程仍不清楚,可能包括进行性血栓形成、部分或整个血块造成远端栓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多种方式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经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动脉内微导管溶栓治疗。留置微导管3~14 d,尿激酶用量1万~2万U/h,13例加用球囊扩张,1例加用支架辅助治疗。分析影像学资料及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预后。结果 52例患者入院全脑DSA示上矢状窦血栓34例、横窦-乙状窦移形区血栓31例、下矢状窦血栓2例、直窦血栓3例、皮质静脉血栓14例。出院前复查造影示静脉窦完全通畅9例,大部分通畅42例,部分通畅1例,出院时症状减轻、神经功能评分好转48例,无明显变化3例,加重1例。对治疗前后mRS及NIH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45、3.03,均P0.05)。6个月电话随访48例患者未出现静脉窦血栓相关症状,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外伤致颅内出血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可作为内科抗凝无效患者的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取栓术后血压的最佳水平尚未确定。我们试图评估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收缩压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4~2017年卒中国际血栓切除登记册安全实施治疗的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患者。将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24h平均收缩压作为一个连续变量和间隔变量进行分析。主要临床结局是3个月的功能独立性(改良的Rankin评分为0~2分)。次要临床结局是症状性脑出血和3个月病死率。选择功能独立性比例最高的收缩压水平作为参考。所有  相似文献   

9.
该文报道了1例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就诊的年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右冠状动脉血栓性病变,经血栓抽吸后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见夹层及有意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后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复查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血栓消失。后该例患者经基因筛查确诊为易栓症,术后予以抗栓治疗,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血栓事件。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万~290万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万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死亡率为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病死率为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27,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2例分别于发病后 2h、7h行直接血管成形术 ,1例于发病后 17d行择期冠状动脉成形术 ,术中均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保护病变远端血管并对梗死相关血管行负压抽吸。结果  3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 ,血管内吸出大量血栓 ,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 ,患者症状迅速缓解 ,其中 1例有轻度血管内膜撕裂 ,但不影响远端血流 ,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能有效保护远端血管 ,吸出冠状动脉内血栓 ,避免远端血管栓塞。该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行介入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体外血栓形成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与心脑血管病、脉管炎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体外血栓形成实验是模拟体内血栓形成过程制备成模拟血栓,通过测定体外血栓形成长度、血栓湿重和干重,可借以推测在体血管内凝血形成血栓的可能程度,对辅助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药物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院从1979年10月至1989年10月间用硫酸纤维薄膜包绕结扎法治疗动脉导管未团80例,无并发症及再(?)。动物实验表明,硫酸纤维薄膜包绕血管可产生血管外周炎症,双重结扎线之间的血管腔内血栓机化,薄膜可自行吸收。本组80例中,男20例,女60例。年龄2~36  相似文献   

14.
升主动脉附壁血栓通常继发于动脉血管管壁粥样硬化病变、高血压、血液高凝状态,结缔组织病等1-4,其破裂碎片常为动脉栓塞潜在来源,导致脏器及四肢动脉栓塞,最严重为脑动脉及冠状动脉栓塞。通过经食道超声和CT 可提高升主动脉血栓检出率5,6。升主动脉附壁血栓临床发生率极低,目前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和管腔内血栓清除术7, 8。  相似文献   

15.
广泛肺血管之血栓形成(PVT)引起肺动脉分枝阻塞是各种严重ARDS 的共同特征,血管造影证明PVT 发生于其早期,预期死亡率为90%。PVT 可减少气体交换,增加肺血管阻力,且产生右心室功能障碍,以及由于引起局部肺缺血后坏死,增加血管的外渗(?)导致肺损伤。作者对5例严重ARDS 伴有PVT患者用静脉注射纤容剂治疗,并用动脉造影和临床表现作比较。用链激酶经中心静脉导管定量持续输入,首剂25万单位,以后每隔20分钟10万单位/小时,如有明显出血发生立即停药,其血栓溶解作用在30分钟内即可消失。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均作抗凝治疗的常规血液监测。由于ARDS 常伴有一些促进血栓形成和阻碍血栓溶解的因素:即炎性裸露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小血管流量,抑制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6.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种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它有自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因而是可治疗的。针对其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的表现,可以采取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针对肺动脉内的残留机化血栓,可采取肺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及球囊肺血管成形术;而且肺移植亦可用于该病的治疗。有资料显示,CTEPH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本文就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杨凌示范区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268例。根据术中有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分为栓塞组(48例)和无栓塞组(22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D-二聚体预测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效力。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有高血压病史例数、Hunt-Hess分级≥Ⅲ级例数、Fisher分级≥Ⅲ级例数、WFNS分级≥Ⅲ级例数、血红蛋白浓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脉瘤最大径、动脉瘤形态方面差异显著(均为P<0.05)。D-二聚体预测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最佳诊断界值为625.25 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血红蛋白<105.35 g/L、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D-二聚体≥625.25 g/L会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均为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9.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世纪80年代初Chaise等报道了用纤维蛋白溶解剂,经动脉内灌注治疗因手术所致的血栓形成,随后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方逐渐推广应用于脑血管病治疗领域。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即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后,将导管插至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的分支动脉,直接将药物注人血栓所在的动脉或直接注人血栓处,达到较准确选择性溶栓目的。与静脉给药相比,理论上局部动脉内溶栓采用较少剂量的溶栓药,即可使阻塞血管更快、更完全的再通;但不利因素有动脉内插管过程可能会延误治疗时间,同时颅内动脉插管也有一定的风险。作者就超选择动脉内局部溶栓的可能性与治疗效果等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于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大脑后循环血管重建较前循环要困难得多。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的血管内治疗可增加后循环血流量、降低急性闭塞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现状、适应证、方法、并发症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