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构建针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GnT-Ⅴ)的小片段发夹状RNA(shRNA)表达质粒,研究shRNA表达质粒沉默GnT-Ⅴ基因后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GnT-Ⅴ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靶序列,构建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PC-3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GnT-Ⅴ基因的细胞株,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GnT-Ⅴ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通过CCK-8增殖实验、流式细胞仪评价GnT-ⅤshRNA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GnT-ⅤshRNA表达质粒,且该质粒明显下调GnT-Ⅴ的表达;PC-3细胞GnT-Ⅴ/1079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抑制率分别为76.5%和67.0%,对PC-3细胞呈明显抑制效应;CCK-8增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C-3GnT-Ⅴ/1079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以48h为著;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PC-3GnT-Ⅴ/1079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shRNA GnT-Ⅴ能显著降低GnT-Ⅴ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有效抑制PC-3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该GnT-Ⅴ的siRNA序列可能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2.
尿液纤维连接蛋白糖链结构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诊断膀胱癌的检测新方法。方法收集8例膀胱癌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正常)尿液标本16份,提纯纤维连接蛋白(Fn),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凝集素作探针,连接到已固定在膜上的Fn糖链,检测已结合的HRP代表Fn糖链与凝集素的结合力,增强化学发光法(ECL)检测已结合HRP的结合力。高效液相(HPLC)和荧光标记底物测定膀胱癌和癌旁正常组织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nT)活力。结果用伴刀豆球蛋白凝集素(ConA)-HRP作探针时,膀胱癌尿液Fn结合力仅为正常膀胱尿液Fn的0.18,而用蔓陀罗凝集素(DSA)-HRP和麦胚凝集素(WGA)-HRP作探针时,膀胱癌组的结合力为正常组的3.34倍和3.26倍。膀胱癌患者尿液中FnN-糖链的天线数和平分型GlcNAc结构都升高。尿Fn与WGA的结合力与病理分期、分级相关。膀胱癌组织GnT-Ⅲ、Ⅳ和Ⅴ的酶活力比癌旁正常组织分别增加34.0、18.1和1.6倍。结论凝集素-HRP检测分析尿液Fn的N-糖链结构改变有可能是一种简单和精确诊断膀胱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aPKC-ι和E-cadherin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肝外胆管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例良性胆管组织、35例肝外胆管癌及6例胆管源性转移癌中aPKC-ι和E-cadherin表达,分析两者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侵袭性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并经Log-rank检验;选择可能对肝外胆管癌病人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进行量化,依次引入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在肝外胆管癌中,aPKC-ι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良性胆管组织,E-cadherin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弱于良性胆管组织;aPKC-ι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组织分化程度、侵袭性呈正相关,而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aPKC-ι与E-cadherin的表达经等级相关分析呈显著负相关(r=-0.387,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PKC-ι高表达组的肝外胆管癌病人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aPKC-ι和E-cadherin的表达是影响肝外胆管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aPKC-ι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和侵袭性有关,aPKC-ι和E-cadherin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判断因子,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能提高对肝外胆管癌病人预后判断的准确性,aPKC-ι作为一种极化调节相关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寡糖需要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GnT-V)的修饰。GnT-V是由Mgat5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催化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β1、6 N-聚糖支链形成,被认为与癌生长和转移有关。本文总结了GnT-V在小鼠皮肤和肝细胞中的功能,以及GnT-V在小鼠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手段,切除范围不足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趋于实施扩大的根治性切除,能够提高远期生存率,但大范围肝叶切除的主要风险是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本文报道一种既保证足够的肝内外胆管切除范围、又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组织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式.该术式的切除范围包括肝Ⅳb段、右肝蒂前部分肝Ⅴ段的肝组织,左右肝管、分叉部、肝外胆管及尾状叶(肝Ⅰ段),同时行肝门区血管骨髂化及至少包括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因所切除组织整体上形似哑铃状,我们称之为“哑铃”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手术指征:(1) Bisn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2)无门静脉分叉部或左右支受侵;(3)第3站淋巴结无转移;(4)无肝内或远处组织器官转移.本研究23例患者完成该术式,术前多数患者TBil> 300 μmol/L,均未行PTCD或胆管内支架引流.平均手术时间为35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0 ml.患者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7%(22/23)和7/15.其结果表明:该术式适宜于我国目前条件下Bism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型或Ⅲb型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中期因子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 (MK)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肝外胆管癌血管生成、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 7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MK的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指标作对照分析。结果 肝外胆管癌的微血管密度平均为84.4± 3 3 .2 ,MK表达阳性率 62 .2 %。有淋巴结转移、Ⅲ~Ⅳ期和MVD高的患者 ,M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和MVD低的患者 (P <0 .0 1)。随访结果表明 ,MK高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比MK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MK的蛋白表达水平能反映肝外胆管癌细胞的恶性程度 ,有可能作为肝外胆管癌转移和预后分析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G9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的方法检测48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39例癌旁对照组织中C9a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9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率为56.25%(27/48),明显高于对照组织并与肝外胆管癌的淋巴转移及TNM分期(P〈0.05)相关。结论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G9a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由G9a引起的组蛋白甲基化紊乱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大多数胆管癌为腺癌.沿肝外胆管的淋巴分布及流向转移,并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神经鞘浸润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特点;由于肝门区的神经纤维主要是分布在肝动脉周围,肝门部胆管癌常累及肝动脉和门静脉.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中,联合切除肝门部血管并予以重建,增加了肿瘤的切除率和根治率,保护了剩余肝脏的功能,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笔者报道1例Bismuth 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肿瘤侵犯肝右动脉、门静脉分叉部;采用左半肝联合肝右动脉、门静脉整块切除的方法治疗该病人,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及其胆汁糖蛋白N 型糖链末端唾液酸的结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 PCR法 ,分析 35例胆管癌和 35例良性胆管组织唾液酸转移酶ST6Gal Ⅰ和ST3Gal ⅢmRNA的表达 ;采用能识别末端唾液酸结构的麦胚凝集素 (WGA) ,对良恶性标本进行WGA组织化学染色 ,并进行图像分析 ;对各良恶性胆汁进行WGA点印迹分析。结果胆管癌组织中ST3Gal Ⅲ和ST6Gal ⅠmRNA表达均增强 (P <0 0 1) ,以ST3Gal Ⅲ明显 ;胆管癌组织WGA阳性率为 10 0 % (35 / 35 ) ,良性组织为 4 3% (15 / 35 ) ,胆管癌WGA强度指数高于良性对照组 (P <0 0 1) ;胆管癌组织WGA指数与ST3Gal ⅢmRNA表达正相关 ,二者均与TNM分期、肿瘤分化、转移等有关 ;恶性病变胆汁WGA点印迹阳性率 (83% )高于良性病变胆汁 (17% ) ,且与胆管癌组织WGA指数有关。结论胆管癌细胞糖蛋白末端唾液酸含量增加 ,并发生连接键型的变化 ,具有特征性 ,与胆管癌生物学特性有关 ;在分泌的胆汁中也可检测到糖蛋白末端唾液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证实,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MGAT5)参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血管形成等多种恶性表型促进乳腺癌进展, 是分析乳腺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乳腺癌的潜在靶标, 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MGAT5在乳腺癌中作用和靶向MGAT5及其产物对于乳腺癌的相关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调控酶polo样激酶1(PLK1)和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与15例健康人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患者手术前后两者水平的变化。结果:肝外胆管癌患者中,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66.7%vs.25.0%;63.0%vs.15.0%,均P0.05),且PLK1和Aurora 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均P0.05);术前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34.85 pg/mL vs.256.00 pg/m L;644.64 pg/m L vs.375.73 pg/m L,均P0.05),术后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PLK1与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血清中浓度具有一致性(r=0.55;r=0.64,均P0.05);无论癌组织或血清中,PLK1与Aurora A水平均呈正相关(癌组织:r=0.47,P0.01;血清:r=0.71,P0.01)。结论:PLK1与Aurora A水平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均升高,且两者水平的升高与肝外胆管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Kasai术式在Ⅲ、Ⅳ型肝门胆管癌切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对7例Ⅲ、Ⅳ型肝门胆管癌行Kasai术式进行手术.结果 3例胆漏,其中2例量少,引流5~7天后停止,1例较多,每日约100~ 200 ml,4周后自行愈合.1例切口感染,2例出现腹水,给予营养支持、保肝、利尿等治疗后痊愈.结论 选择性Kasai胆肠内引流术式应用于Ⅲ、Ⅳ型肝门胆管癌切除中方法简易、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β 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 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4 2例肝门部胆管癌及 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的 β 连环蛋白和c myc蛋白进行检测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β 连环蛋白在 10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均呈正常表达 ,且c myc均呈阴性表达 ;而在 4 2例胆管癌患者中 30例癌组织细胞胞浆内的 β 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病变组织 ,且异常表达率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0 .0 5 ) ,而与肝门胆管癌大小、分化程度和侵袭状况无关 (P>0 .0 5 )。胆管癌中c myc表达阳性率与肝门胆管癌的大小、侵袭状况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P>0 .0 5 ) ,而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P<0 .0 5 )。β 连环蛋白异常表达与c myc阳性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r =0 .32 4 ,P<0 .0 1)。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中存在 β 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和c myc蛋白阳性表达的现象 ,与胆管癌的一些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β 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转移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TIP30在肝外胆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8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TIP30蛋白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的细胞分化、TNM分期、转移、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IP30在肝外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3.59%和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30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4.8个月,TIP30阳性表达者为20.3个月,明显长于阴性表达者的11.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IP30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与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有关;TIP30可以作为预测肝外胆管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以则 《腹部外科》2005,18(5):269-270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2/3。根据肿瘤部位,肝门部胆管癌分为四型:Ⅰ型指肿瘤限制在肝总管;Ⅱ型指肿瘤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Ⅲa型指肿瘤侵犯肝总管、汇合部以及右肝管,Ⅲb型指肿瘤侵犯肝总管、汇合部以及左肝管;Ⅳ型指肿瘤侵犯左右肝管。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和肝解剖知识及肝切除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有较明显进步。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原则是:Ⅰ、Ⅱ型选择局部切除术,Ⅲa型选择含肿瘤的肝右叶切除术,Ⅲb型选择含肿瘤的肝左叶切除术,Ⅳ型选择全肝切除肝移植术。对于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可选择保留肿瘤的姑息性内引流术,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ROX-1及Ki-67在胆管癌中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伴淋巴结转移29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癌组织与23例胆管良性病变患者胆管组织中PROX-1及Ki-67的表达,分析PROX-1及Ki-67的表达与胆管癌淋巴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PROX-1与Ki-67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病变胆管组织、无淋巴结转移胆管癌组织、伴淋巴结转移胆管组织中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胆管癌组织中PROX-1与Ki-67表达正相关(r=0.831,P<0.05)。 结论:PROX-1与Ki-67的高表达与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量之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抗调亡基因BCL-2在肝外胆管癌和良性胆管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胆管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6例肝外胆管癌,10例胆总管囊肿,5例慢性胆管炎胆管壁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胆管癌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3.3%)。其中高分化腺癌BCL-2蛋白阳性率为(64.3%),中分化腺癌BCL-2蛋白阳性率为(42.8%),低分化腺癌BCL-2蛋白阳性率(18.1%)。10例胆总管囊肿及5例慢性胆管炎的胆管壁组织均无表达。结论:1.BCL-2蛋白在胆管癌与良性胆管疾病中表达有显著差异,它的过度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生有关。2.胆管癌分化程度越高,其BCL-2表达越高,而分化程度越低,其BCL-2表达越低。提示BCL-2蛋白在肝外胆管癌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鉴定肝内及肝外胆管癌组织表达上调的miRNAs,并探讨其在胆管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miRNA-基因芯片方法筛选肝内、肝外胆管癌组织 特异表达上调或共同表达上调的miRNAs;利用实时PCR方法对其进行验证;选择特异miRNA抑制剂转染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并利用MTT检测方法,对上述表达上调明显的miRNAs进行初步的功能研究,探讨miRNAs表达上调与胆管细胞癌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 12个miRNAs在肝外及肝内胆管癌组织共同表达上调,肝外胆管癌组织特异表达上调的miRNAs有28个,其中miR-125b与miR-19a分别表达上调3.7倍与3.6倍(P<0.05);肝内胆管癌有12个miRNAs特异表达上调,其中miR-92a与miR-205分别表达上调约4.5倍与3.5倍(P<0.05);在胆管癌细胞系QBC939中抑制miR-125b、miR-19a、miR 21以及miR-378*的内源性表达,可以明显抑制QBC939细胞的增殖,其抑制效率分别为71%、72%、69%与76%(P<0.05,36 h),61%、63%、60%与59% (P<0.01,48 h),61%、56%、60%与59% (P<0.05,60 h).结论 肝内及肝外胆管癌具有不同的miRNAs上调表达谱,敲低表达上调的miRNAs可以明显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沧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行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65例,胆管细胞癌4例,肝门部胆管癌4例,胆囊癌6例,肝内胆管结石33例,肝血管瘤8例,肝寄生虫病10例。采用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Ⅰ段切除3例,Ⅰ+Ⅱ段切除1例,Ⅰ+Ⅱ+Ⅲ+Ⅳ段切除1例,Ⅰ+Ⅱ+Ⅲ+Ⅳ+Ⅴ+Ⅷ段切除1例,Ⅱ+Ⅲ+Ⅳ+Ⅷ段切除1例,Ⅱ+Ⅲ+Ⅴ+Ⅵ+Ⅶ+Ⅷ段切除1例,左外叶(Ⅱ+Ⅲ段)切除33例,左半肝(Ⅱ+Ⅲ+Ⅳ段)切除22例,左三叶(Ⅱ+Ⅲ+Ⅳ+Ⅴ+Ⅷ段)切除3例,Ⅳb+Ⅴ段切除6例,Ⅳ+Ⅴ+Ⅷ段切除3例,右半肝切除(Ⅴ+Ⅵ+Ⅶ+Ⅷ段)25例,右三叶切除(Ⅳ+Ⅴ+Ⅵ+Ⅶ+Ⅷ段)3例,右前叶(Ⅴ+Ⅷ段)切除5例,Ⅵ段切除2例,右后叶切除术(Ⅵ+Ⅶ段)4例,Ⅶ段切除2例,Ⅷ段切除4例。其中9例同时行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结果全组均完成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630 mL。平均手术时间3.7 h。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28.33%),为胆漏、胸腔积液、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术操作简便,快速安全,能明显减少出血,提高疗效,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RASSF1基因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转录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RASSF1基因3种不同转录本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 PCR的方法检测 48 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 12 例癌旁正常组织中 RASSF1A、RASSF1B 和RASSF1C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ASSF1A 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缺失高达68 75%,其缺失与肝外胆管癌的淋巴转移(P< 0 05)及 TNM 分期(P< 0 01)相关。RASSF1B、RASSF1C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转移不相关。结论 RASSF1 基因 3种转录本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转录本 RASSF1A与肝外胆管癌淋巴转移及 TNM分期相关,是一种肝外胆管癌的候选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