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艾静  刘瑶  栾洁  陈平圣 《现代医学》2008,36(2):107-110
目的 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并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37℃条件下制备牛血清白蛋白AGEs(AGEs-BSA)及其对照物.应用AGEs-BSA及其对照物作用于Müller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方法半定量检测AGEs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bFGF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GEs作用下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bFGF的表达增高(P<0.05或P<0.01),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论 AGEs可以上调Müller细胞表达bFGF,推测AGEs可能通过增加bFGF的表达从而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表达及其钙(Ca2+)通道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透射电镜方法鉴定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定性观察高糖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bFGF表达的变化;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高糖条件下Müller细胞Ca2+通道的变化。结果:高糖可以刺激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bFGF,对Ca2+通道无明显影响。 结论:高糖刺激Müller细胞bFGF的表达,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在此过程中Ca2+通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朱茂丽  刘瑶  陈平圣  艾静 《现代医学》2007,35(3):195-197
目的探讨高糖对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半定量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结果高糖可以明显增加Müller细胞VEGF的表达,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高糖促进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VEGF的表达,提示高血糖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始动因素,其可能机制之一为诱导Müller细胞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在高糖条件下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 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高糖组(葡萄糖浓度:30、40和50 mmol•L-1),分别培养1、3和5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及RT-PCR方法对Müller 细胞AQP4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高糖组Müller 细胞AQP4表达的绿色荧光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波峰位置明显提前,AQP4表达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QP4表达强度逐渐减弱;血糖浓度50 mmol•L-1培养3 d时,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AQP4 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糖能降低视网膜Müller细胞AQP4的表达,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QP4的表达强度也逐渐减弱;高糖时AQP4的表达下降可能是机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在高糖条件下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 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高糖组(葡萄糖浓度:30、40和50 mmol•L-1),分别培养1、3和5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及RT-PCR方法对Müller 细胞AQP4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高糖组Müller 细胞AQP4表达的绿色荧光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波峰位置明显提前,AQP4表达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QP4表达强度逐渐减弱;血糖浓度50 mmol•L-1培养3 d时,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AQP4 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糖能降低视网膜Müller细胞AQP4的表达,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QP4的表达强度也逐渐减弱;高糖时AQP4的表达下降可能是机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归丸对视神经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模型大鼠分别给予左归丸液4.0g/(kg·d)(治疗组)和等量生理盐水(损伤对照组)灌胃,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技术于损伤后第1、2、4、8和16周检测受损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及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视神经夹伤后,大鼠视网膜节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在内、外网层和内核层可见裂隙形成,视网膜厚度较正常组变薄,以伤后第4周最为严重,神经节细胞减少约50%,至第8周后神经节细胞减少缓慢。视神经夹伤第2周时,nestin和GFAP表达明显升高,持续至损伤后第8周。Nestin和GFAP在视网膜全层均有表达,但在神经节细胞层、内网层和内核层表达最强,呈条带状弯曲或蛇样匍行;伤后第4周时表达最强,此后二者表达下降,至伤后第16周时,GFAP先于nestin蛋白降至正常水平。各时间点左归丸组神经节细胞存活数比损伤对照组增加,且细胞排列相对整齐;nestin和GFAP表达强度较损伤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左归丸可能通过促进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nestin和GFAP的表达,维持损伤后视网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间接减少节细胞凋亡,有效保护受损视网膜节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视网膜单独培养Müller细胞和Müller细胞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2种体系中的炎症反应,阐明Müller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培养Müller细胞QMMuC-1和小胶质细胞BV2,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2种细胞形态表现。实验分为单独培养对照组[QMMuC-1细胞单独培养,采用磷酸盐(PBS)缓冲液处理]、共培养对照组(QMMuC-1细胞和BV2细胞共培养,细胞比例1∶1,采用PBS缓冲液处理)、单独培养实验组(QMMuC-1细胞单独培养,采用10 mg·L-1 LPS处理)和共培养实验组(QMMuC-1细胞和BV2细胞共培养,采用10 mg·L-1 LPS处理)。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QMMuC-1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QMMuC-1细胞中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GFAP阳性,BV2细胞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 (Iba...  相似文献   

8.
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的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高糖培养条件及牛磺酸干预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凋亡变化,探讨牛磺酸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出生后3 d的SD大鼠视网膜,分离纯化培养视网膜Müller细胞;经预实验选取25 mmol/L葡萄糖作为高糖培养条件,实验分为6组:正常组;高糖 0.1 mmol/L牛磺酸组;高糖 1 mmol/L牛磺酸组;高糖 5 mmol/L牛磺酸组;高糖 10 mmol/L牛磺酸组,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并观察牛磺酸的防护效应.结果 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1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和S-100荧光双染鉴定纯化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均被双染;牛磺酸干预后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并呈一定剂量的关系效应,1~10 mmol/L牛磺酸干预TUNEL阳性细胞显著低于高糖培养组(P<0.01).结论 牛磺酸能够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高糖所致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藏红花素给药高剂量和低剂量组。造模前3 d藏红花素给药组动物给予藏红花素腹腔注射,1次/d。通过提高眼内压复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24 h处死动物,迅速摘除眼球并固定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在视网膜的表达量,使用电镜观察视网膜细胞结构。结果: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FAP表达量显著增加,该组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为Müller细胞突起增多,电子密度增加以及中间丝蛋白成束排列。藏红花素给药高剂量组[50 mg/(kg·d)]GFAP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藏红花素能通过阻止Müller活化有效保护视网膜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主要病因,目前尚无有效疗法逆转青光眼的视觉系统损害。最近发现干细胞疗法有望使受损的视网膜神经元修复和再生,但是在干细胞来源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挑战。本研究探寻一种将视网膜Müller细胞去分化为视网膜干细胞,进一步高效定向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方案,以期为青光眼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细胞获取途径。方法: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诱导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去分化为视网膜干细胞。构建Trim9过表达慢病毒(PGC-FU-Trim9-GFP),感染由Müller细胞诱导去分化而来的视网膜干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病毒感染效率。用视黄酸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过表达或未过表达Trim9的视网膜干细胞以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PCR/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细胞标志物(GLAST、GS、rhodopsin、PKC、HPC-1、Calbindin、Thy1.1、Brn-3b、Nestin、Pax6)的表达。结果: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处理后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 and taurine transporter (TauT) in the retinal Müller cells in high glucose culture with taurine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glucose on the taurine transporting, and the possibl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aurine on MUller cells in early diabetic retinopathy. Methods: The Müller cells from the rat retina were cultured in high glucose, and GFAP and Taut expressions were detected in the cell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taurine by immuocytochemical fluorescein 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High glucose enhanced the expression of GFAP and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auT in Müller cells. Taurine decreased the up-regulation of GFAP in the cells which was induced by high glucose; 0. 1-10 mmol/L taurine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auT in Müller cells. Conclusion: Taurine can inhibit the changes in Müller cell resulted from high glucose.  相似文献   

12.
人视网膜激光光凝后荧光血管造影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激光对人视网膜损伤后荧光血管造影和超微结构改变及修复过程 ,为激光治疗视网膜病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因眼眶恶性肿瘤需作眶内容物剜出的 7例病人 ,征得合作和签署同意书后 ,术前 1、3和 7d用 、 、 级光斑光凝视网膜 ,分别于 1、3和 7d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照像。摘除眼球用 2 0 g/ L 多聚甲醛固定 ,作成超薄切片 ,透射电镜观察照像。结果 荧光血管造影 :光凝后第 1d可见荧光明显渗漏 ,光斑越大 ,渗漏越显著。光凝后第 3d渗漏减轻 ,中心出现小的遮蔽荧光。光凝后第 7d渗漏消失 ,中心区遮蔽荧光增强。超微结构 :光凝后第 1d, 级光斑 ,部分色素上皮细胞肿胀、坏死 ,部分感光细胞排列紊乱或溶解消失 ,外核层细胞数减少。 级光斑 ,色素上皮和感光细胞大量溶解破坏 ,外核层部分细胞坏死核凋亡 ,外网状层结构紊乱。 级光斑 ,视网膜全层受损。光凝后第 3d,细胞水肿减轻 ,碎屑减少 ,吞噬细胞出现 ,色素上皮细胞和 Müller细胞开始增生。光凝后第 7d,增生的色素上皮细胞和 Müller细胞修复视网膜破坏区。 至 级光斑视网膜结构紊乱逐渐加重。结论 光疑引起视网膜荧光渗漏、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神经元细胞的坏死和凋亡 ,全层超微结构的破坏 ,继后色素上皮细胞和Müller细胞增生修复破坏区  相似文献   

13.
高糖和缺氧对体外培养视网膜M üller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兔视网膜 Müller细胞在高糖和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和ELISA方法对高糖和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兔视网膜 Müller细胞 VEGF的表达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 :高糖能刺激 VEGF表达 ,且通过转录水平调节 ,这种调节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Co Cl2 能造成 Müller细胞不完全缺氧 ,刺激 VEGF的分泌。结论 :Müller细胞在高糖、缺氧条件下 VEGF表达增强 ,VEGF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高糖及缺氧条件下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Hao YH  Ma JX  Xiu HM  Xu 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39-1143
目的观察羊膜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取第四代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以3×10^4个/ml接种于96孔板,200μl/孔,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羊膜匀浆条件培养基(800、400、200、100μg/ml),培养24、48、96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Müller细胞增殖率。(2)第四代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以4×10^4个/ml密度接种于预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羊膜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48h后,免疫组化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检测。(3)4代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以4×10^4个/ml接种于6孔板中,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羊膜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48h,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随着条件培养基中羊膜匀浆浓度的增加,对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殖效应逐渐增强,800μg/ml时获得最大增殖效应,细胞增殖率为62.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进入S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56.49%)。在羊膜匀浆浓度恒定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其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增殖效应逐渐加强,在48h即达到较高的增殖效应,96与48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3、0.007,P=0.492、0.729)。800μg/ml组和400μg/ml组PCNA阳性表达率(0.84±0.07;0.79±0.06)与对照组(0.54±0.1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0.182、-0.151,P=0.002、0.015)。结论羊膜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建立兔视网膜 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 :组织块悬浮法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 ,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培养的细胞贴壁生长 ,呈长梭形 ,胞体肥大 ,胞浆丰富。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中间丝 (直径 8~ 1 0 nm)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呈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GFAP)和 S- 1 0 0阳性 ,八因子相关抗原阴性。结论 :组织块悬浮法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糖高胰岛素作用下Müller细胞的活性改变及花色苷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用50mmol/L葡萄糖和不同浓度胰岛素处理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24h,分为高胰岛素组:3kU/L胰岛素;低胰岛素组:3U/L胰岛素;对照组:不含胰岛素。分别用121.1,22.8,0μmol/L花色苷对各组细胞进行保护。48h后用MTT法测定Müller细胞的活性。结果:高胰岛素(3kU/L)处理后Müller细胞活性降低(P<0.05),低胰岛素组(3U/L)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低胰岛素和高胰岛素组中,经高浓度花色苷处理过的Müller细胞较未加入花色苷的Müller细胞活性提高(P<0.05),且与未经胰岛素处理的Müller细胞相比差异消失(P>0.05);而低浓度花色苷无此作用(P>0.05)。结论:高浓度胰岛素在短期内可使Müller细胞的活性降低,一定浓度的花色苷可恢复高胰岛素对Müller细胞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用链尿佐菌素 (STZ)腹腔注射制作大鼠糖尿病 (DM )模型。分别于模型建立后 1周、2周、1月处死大鼠 ,取眼球做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法定量、半定量分析视网膜神经营养因子 3 (NT 3 )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DM 1周、2周大鼠视网膜NT 3、GFAP表达无明显改变 ,DM 1月大鼠视网膜含NT 3的神经元数量及神经元内NT 3的含量减少 (P <0 .0 1 ) ,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加 (P <0 .0 5 )。提示 :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神经元即已发生损害 ,同时视网膜含NT 3神经元数和神经细胞内NT 3含量均减少 ;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害可能与NT 3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üller细胞胶质化激活对RGC-5细胞的影响及ATP与P2X7受体在其中的相关作用?方法:纯化培养Müller细胞?RGC-5细胞株,免疫荧光进行细胞鉴定,并观察加入DHPG后Müller细胞的GFAP表达情况?荧光素酶法检测加入DHPG后Müller 细胞外ATP的含量变化;DHPG刺激后的培养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加入RGC-5细胞株(RGC-5预先使用MPEP及MPMQ处理2 h),TUNEL法检测RGC-5凋亡情况,预先加入P2X7受体阻断剂亮蓝G(brilliant blue G,BBG)后检测RGC-5的凋亡情况?同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抗凋亡蛋白及促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RGC-5上P2X7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DHPG激活Müller 细胞后可以导致细胞外ATP的增加;激活的Müller 细胞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可以导致RGC-5凋亡的明显增加?而BBG可以抑制RGC-5凋亡的增加,同时Western blot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M显著降低RGC-5细胞上的Bcl-2蛋白水平,但增加了Bax的蛋白表达,而当预先加入BBG后再用CM处理则呈现相反的结果?另外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显示加入条件培养基后RGC-5细胞的P2X7受体蛋白表达增加?结论:Müller细胞的激活可以导致RGC-5细胞的凋亡,该现象可能与Müller细胞激活引起的ATP释放增加及RGC-5上P2X7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