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入治疗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肝癌介入治疗可分为经皮经血管治疗技术和经皮非血管治疗技术,主要为经肝动脉途径化疗栓塞和影像导向下的消融治疗。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对部分原发性肝癌非常有效。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要综合灵活应用,也可以作为肝脏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建立一个合理的治疗程式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及有关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TACE方案治疗,化疗药为THP-ADM DDP或CBP,超液化碘油和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依据影像学复查及生存时间判断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肿块缩小者占70%,症状改善者占90%;平均生存期7.6个月,最长生存24个月。结论:TACE方案是中晚期肝癌的可靠治疗手段,注重病例及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可减少严重并发症。亦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4.
对于原发性肝癌,早期首选外科手术切除,然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或伴有肝硬化,失去切除机会。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主要手段,我院自1997年来对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肝癌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无法获得根治性治疗,所以总体治疗效果欠佳,且传统的肿瘤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对患者损伤较大,术后容易复发,单纯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效果尚未令人满意,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微波消融... 相似文献
7.
8.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约二十二万人死于肝癌[1] 。介入治疗肝癌目前被公认为是治疗不可切除性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 ,它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但其总体疗效仍欠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后 ,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肝功能的下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耐药以及术后肿瘤侧枝循环的生成等 ,是其中几个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肝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对其认识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单一治疗模式 ,包括单纯介入治疗都难以治愈肝癌。提高肝癌总体疗效依赖于综合治疗已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不同临床分期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较困难,临床分期与评估预后和治疗的选择密切相关,而至今尚无统一的分期法。本文对近年提出的各种不同的临床分期(包括Okuda分期,法国分期,Clip分期,BCLC分期,TNM分期,香港中文大学预后指数,国内分期等)进行综合论述,比较各分期法的差异并介绍最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放疗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肿瘤的疗效、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对42例肝癌住院患者实施了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放疗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其中肝细胞癌38例,胆管癌4例。病例均经CT、超声、MRI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全部病灶在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2周内,在CT、超声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碘油栓塞区内及其周围,随之继续介入治疗1~2次。结果2个月后增强CT复查,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7例,无变化(NC)9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为71.4%。结论肝动脉介入治疗后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较二者单一治疗有所提高,是治疗肝脏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肝肿瘤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对17例(胆汁瘤11例,肝脓肿4例,肺梗塞2例)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介入治疗时均为超选择插管,术中注入碘化油15~30ml,17例患者术中造影均未见明确肝动脉-门静脉短路和肝动脉-肝静脉短路。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时栓塞剂选用、配制不当,释放不正确和过度栓塞是产生胆汁瘤、肝脓肿、肺梗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癌非手术治疗后的超声造影特征,探讨其在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非手术治疗后138例肝癌患者180个病灶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分析其造影表现并评价疗效。结果:CEUS对残存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4%和98.9%。在不同非手术治疗中,γ-刀、TACE、RF、PEI、PMCT、TACE+RF/PEI治疗肝癌的完全灭活率分别为61.5%、11.5%、83.3%、72.7%、60%、88.5%;其中3cm-5cm肝癌,TACE+RF/PEI疗效显著,可达92%;3cm以下肝癌RF、PEI疗效可靠,分别为96.8%、92.3%。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一种可靠有效方法,能较准确地评估肝癌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金属支架植入并与动脉灌注或栓塞化疗相结合的双介入治疗方法。结果 :12例均成功植入胆道支架 ,行动脉灌注化疗 49次 ,栓塞化疗 13次。肿瘤缩小 1/ 2者 2例 ,1/ 3者 3例。胆红素下降接近正常者 6例。平均存活 9 3个月。结论 :金属内支架植入并结合肝动脉超选药物灌注或栓塞治疗梗阻性黄疸减黄可靠 ,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32P玻璃微球经肝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中晚期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2P玻璃微球行经肝动脉栓塞内照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原发性肝癌26例,经肝动脉选择性插管后,用32P玻璃微球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后作栓塞。治疗放射剂量为75~150Gy。结果术后均有肝功能一过性异常,2周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血象及肾功能无异常改变。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微球主要分布于肝内,癌/肝放射比为3.5:1。随访3~19个月23例(88.4%)。病灶有缩小,体积缩小50%以上11例(42.3%)。9例(75.0%)生存期>1年,中位生存时间为8.1月。结论32P玻璃微球作为一种新型栓塞内放射材料,具有半衰期适中,射程适宜的优势。初步临床应用表明为行肝动脉栓塞内照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对大肠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术前经导管动脉内灌注化疗及明胶海绵栓塞治疗,2周后再手术切除的60例DukesC期大肠腺癌(以下简称介入手术组);与同期传统手术治疗的52例DukesC期大肠腺癌患者(以下称传统手术组),就术中出血、手术根治性切除率、肿瘤细胞有效坏死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介入手术组为83.3%(50/60),传统手术组为62%(32/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81例采用3D-CRT,每次200~400 cGy,生物总剂量4800~5500 cGy,中位剂量为4580 cGy,随访时间2~25个月。按WHO肿瘤疗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81例均完成治疗,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46例,有效率82.7 %(67/81)。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3 %、26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期疗效、总剂量、是否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肿瘤大小、Child分级对患者生存率有影响(均P<0.05)。结论 3D-CRT对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延长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在评估肝癌非手术治疗疗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癌非手术治疗后的超声造影特征,探讨其在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非手术治疗后138例肝癌患者180个病灶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分析其造影表现并评价疗效.结果 :CEUS对残存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4%和98.9%.在不同非手术治疗中,γ-刀、TACE、RF、PEI、PMCT、TACE+RF/PEI治疗肝癌的完全灭活率分别为61.5%、11.5%、83.3%、72.7%、60%、88.5%;其中3cm-5cm肝癌,TACE+RF/PEI疗效显著,可达92%;3cm以下肝癌RF、PEI疗效可靠,分别为96.8%、92.3%.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一种可靠有效方法,能较准确地评估肝癌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Y Van Nieuwenhove M Aerts B Neyns G Delvaux 《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2007,33(3):336-340
AIMS: For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CRC), 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 (HAIC) can produce higher response rates as compared to systemic chemotherapy. However, the added morbidity and early dysfunction after catheter placement have negatively influenced the outcomes of randomized studies. METHODS: Between July 1998 and March 2006, 29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 from CRC were included in three different HAIC protocols. A catheter was laparoscopically placed in the gastroduodenal artery, retrograde to the common hepatic artery and was attached to a subcutaneous access port. Perioperative parameters and catheter-associated adverse events during chemotherapy were studied. RESULTS: Mean operating time was 106+/-29 min and median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was 2 days (range: 1-13). No major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but there was 1 death (3.6%) 1 week after surgery due to hemorrhagic shock after necrosis and rupture of the hepatic artery. During a median follow-up of 10 months (range: 0-35) we observed 5 (17%) catheter-associated adverse events, but in only 2 patients (7%) this resulted in a loss of catheter function before the end of chemotherapy. Overall median duration of HAIC was 8 months (range: 1-28).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placement of a hepatic artery catheter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operative morbidity. The observed functionality of the hepatic artery ports in our series is encouraging for the use in future studies of HAI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