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江莹  王芳  张贺  孟楣 《中草药》2014,45(18):2711-2715
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依据"异类相制"的中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肝毒性减毒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提出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公藤的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作为一种有毒中药,雷公藤本身所含化学成分多而复杂,而化合物多存在同物异名现象,结构名称的混乱成为了研究雷公藤药效毒效的一大障碍。文章对雷公藤所含成分进行归类梳理,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做一综述,并将其毒性作用机制总结为诱导细胞凋亡、诱导氧化应激,以及多途径共同作用,提出深入开展对已知有毒性的单体成分的毒性研究,同时围绕单体、组分、提取物3个层次,系统阐明雷公藤毒性物质基础和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为治疗风湿病常用中药,疗效突出,然而其毒副作用,尤其肝毒性居单味肝损伤中药的首位,是困扰其临床运用的关键,也是阻碍其走向世界的绊脚石。基于此,该文对近20年来关于雷公藤肝毒性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从肝毒性表现、肝损伤的因素、毒性机制、减毒应对措施等方面对雷公藤的肝毒性研究进行总结,发现:①动物实验中雷公藤的肝毒性在生理状态下较病理状态下更为严重;②雷公藤的肝毒性是其所含有的多种有毒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生物碱类对肝脏毒性最大;用药剂量过大和累积服药量过大是雷公藤产生肝毒性的主要原因;③氧化应激学说仍是雷公藤肝毒性的重要机制,且Nrf2作为氧化应激的关键调控酶,已成为肝保护药物拮抗雷公藤肝毒性的作用靶点之一;线粒体自噬和肝超敏状态,是雷公藤诱导肝损伤的新机制;④控制用药量、药物配伍、炮制或改变剂型等措施有助于减轻雷公藤的肝毒性。该文旨在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期提出新的研究策略,为合理评价雷公藤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周国梁  宿树兰  华永庆  余黎  朱悦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24):8263-8272
综合分析国内外雷公藤研究相关文献,对雷公藤临床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表现进行表述和总结,分析肝毒性产生的机制。通过雷公藤配伍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及炮制加工降低肝毒性进行归纳,并分析其降低毒性机制,从而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现状及不足,并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及成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雷公藤药材研究发展及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雷公藤导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中药配伍作为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在减毒方面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肝毒性,笔者对现阶段雷公藤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对配伍中药(制剂)以减轻雷公藤毒性的作用进行归纳,以期为雷公藤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提供参考,从而减轻肝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刘为萍  刘素香  唐慧珠  白梅  王丽兰  刘艳 《中草药》2010,41(7):1215-1218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雷公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各种皮肤病,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对近年来雷公藤的活性成分、质量控制、药理活性及毒性等研究新进展进行概述,其中雷公藤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研究是雷公藤制剂减毒研究的首要条件,其次对雷公藤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修饰,降低其毒性而又不影响、甚或增加其疗效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谱-效相关分析方法,筛选雷公藤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为提升雷公藤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该研究以中药雷公藤为研究对象,采用LC-Q-TOF-MS技术表征不同产地雷公藤样品的化学成分,并结合文献初步指认其主要成分;以正常人肝细胞(LO2细胞系)为模型,对乙酰氨基酚为阳性药,细胞毒价为评价指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方法,筛选雷公藤致肝毒性的主要成分。该研究共指认出雷公藤药材中的10种主要成分,基于谱-效相关分析发现雷公藤甲素可能是毒性成分,与传统文献报道一致,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还发现雷公藤红素,demethylzeylasteral可能对肝毒性贡献较大;此外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雷公藤样品质量差异较大,产于西南地区的雷公藤药材肝毒性相对较低,产于湖南、安徽的2批雷公藤肝毒性相对较高。该研究可为今后雷公藤药材的合理利用及雷公藤致肝细胞毒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但同时也具有很大毒性。文章主要对中药雷公藤在毒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雷公藤基源和毒性物质基础,详细评述了近年来雷公藤毒性反应、毒性作用机制、减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雷公藤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彦  付滨  梁丙楠 《天津中医药》2017,34(5):358-360
雷公藤系卫矛科藤本植物,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雷公藤副作用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尤以肝毒性报道最多,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从病理学基础、分子机制等方面对雷公藤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导致中药毒性被夸大或错误的解释。对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分类及可能的毒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中药致肝损伤危险因素的分类、机制和靶点,以进一步指导中药的安全应用。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中药中潜在的毒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糖苷类、萜类和内酯类、蒽醌类。根据中药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药物代谢是否被激活或肝细胞是否受到直接攻击,高危物质可分为代谢激活型、非代谢激活型和混合型。此外,从脂肪代谢,细胞色素P450(CYP450)、线粒体功能、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特异质反应等角度总结了中药诱导肝毒性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毒性成分所涉及的靶点,主要包括代谢酶、核受体、转运体和信号通路。通过对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duced liver injury,TILI)危险信号的回顾和总结,讨论了中药肝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对中药致肝毒性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肝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药抗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根据临床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选出红药子、老鹳草和秦皮,在组织培养下,观察这三味中药对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细胞病变的影响,通过不同给药时机的实验,比较了各药的作用机理,证实了三味中药具有不同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并对实验方法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三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楠  万建波  李铭源  王一涛 《中草药》2008,39(5):787-79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Ierosis,AS)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其证候、病机等属于中医理论的"血瘀证".而三七自古便是历代医家常用的活血化瘀之要药.综述近年来三七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三七本草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三七的历代文献记载及本草考证进行了概述,一是三七的发现,二是名称由来,三是原植物的来源情况,四是原产地分析,五是主要功效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基原吴茱萸温中止痛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性和等同性。方法 建立水浸拘束法致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通过观察不同基原吴茱萸对大鼠胃溃疡指数、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及5-羟色胺的影响,比较并探讨其温中作用的差异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冰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实验和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实验,比较不同基原吴茱萸的镇痛及抗炎作用。结果 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3种基原吴茱萸水提物2 g·kg-1,对水浸法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疏毛吴茱萸在降低溃疡指数,减轻胃酸刺激等方面具有较优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胃泌素并升高血清5-羟色胺。吴茱萸可以显著降低血清胃泌素。石虎在抗炎止痛方面具有较优的效果。结论 3种基原吴茱萸特征化学成分组成接近,温中止痛的疗效基本一致,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但是其作用机制因其主成分间的偏重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猴头菌 (H ericium erinaceus)菌丝发酵培养液中 ,加入不同浓度的 L a(NO3) 3,接种培养 7d后 ,测定菌体和上清液的多糖含量 ,发现 0 .5 m mol/ L 的 L a(NO3) 3可促进菌丝分泌胞外多糖 ,发酵液中多糖含量较对照高12 6 .6 9% ;0 .75 mm ol/ L的 L a(NO3) 3可刺激菌丝多糖的合成 ,水提多糖含量比对照高 19.4% ,碱提多糖含量比对照高 4.7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西藏红缨合耳菊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红缨合耳菊的70%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然后测定各部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并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乙酸乙酯、正丁醇的萃取部分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较强;对单酚酶抑制作用明显并有延迟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7.8、140μg/ml;对双酚酶的抑制作用显示浓度依赖关系,IC50分别为41.2、59.6μg/ml,相比熊果苷抑制双酚酶活性的IC50值1.44mg/ml,抑制效果分别是熊果苷的35、24倍;抑制类型:乙酸乙酯部分为竞争性抑制,Ki为19.7μg/ml,正丁醇部分为非竞争性抑制,Ki为60.7μg/ml。结论:西藏红缨合耳菊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分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较强。  相似文献   

17.
盐生肉苁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盐生肉苁蓉的化学成分,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盐生肉苁蓉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I)、香草酸(vanmillic acid,Ⅱ)、丁二酰亚胺(succinimide,Ⅲ)、丁二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2,5—二氧—4—咪唑烷基—氨基甲酸[(2,5—dioxo—4—imidazolidinyl—carbamic acid,Ⅵ]和半乳糖醇(galactitol,Ⅶ)。结论 化合物Ⅱ,Ⅲ为肉苁蓉属中首次分得,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朱海林  张大伟  孙隆儒  纪建波  吴凯 《中草药》2012,43(8):1565-1569
目的 探讨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影响,为其临床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LC-UV-MS法对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高、中、低剂量( 5.63、2.82、1.41 g/kg)组,通塞脉片(0.66 g/kg)阳性对照组.大鼠股动脉注射月桂酸溶液制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后第2天ig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周,观察用药前后大鼠的体征、血管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病理变化,以及血清中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1α (6-k-PGF1a)、内皮素(ET)水平.结果 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明显减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患肢病变程度和范围,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降低血清中TXB2、ET水平,升高6-k-PGF1α水平.结论 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评价蝉花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临床收集的126例CRF患者随机分为蝉花治疗组(n=42)、人工虫草组(n=42)和西药对照组(n=42),用药治疗180天,检测CRF患者的残存肾功能(Scr、BUN、Ccr)、血脂(TG、TCH)、血清白蛋白(ALb)、血色素(Hb)、红细胞比积(Hct),通过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观察和评价蝉花对CRF的临床疗效。结果:蝉花治疗组在治疗后Scr、BUN比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蝉花治疗组在治疗后ALb、Hb、Hct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差异十分明显(P<0.01)。蝉花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TG和TCH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蝉花能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提高肌酐清除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纠正负氮平衡的作用;升高CRF患者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能改善CRF患者的甘油三酯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芪皂苷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贾晓斌  陈彦  蔡宝昌  施亚芳  王晓雷 《中成药》2003,25(11):866-868
目的:研究黄芪皂苷类成分的纯化方法。方法:应用色谱指纹谱技术,研究比较正丁醇萃取法、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黄芪总皂苷。结果:AB-8树脂吸附纯化与正丁醇萃取纯化的黄芪总皂苷得率相近,但指纹图谱有一定差别,而其它型号的树脂吸附纯化的总皂苷得率偏低。结论:纯化黄芪总皂苷,AB-8树脂优于其它型号树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