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璞  刘纯 《免疫学杂志》2012,(5):445-448,454
IL-17是一类重要的促炎症因子,近年由于Th17细胞这种以产生IL-17为主的CD4+αβT亚群的发现而备受关注。然而大量研究发现γδT细胞也是IL-17的重要来源。在多种疾病的小鼠模型中,γδT细胞的某些亚群能通过早期产生大量IL-17,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有趣的是,γδT细胞经历了异于Th17细胞的胸腺内发育发育过程,未经胸腺内抗原致敏的γδT细胞即能分化为产生IL-17的功能亚群。最近有研究证实人类的γδT细胞也能产生的IL-17。下面就产生IL-17的γδT细胞的特征,发育及生物学作用等方面作一简短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γδ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以往认为γδT细胞可能是诱导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启动因素,但体内研究结果:不一。本文拟探讨γδT细胞在EAU的发病中的致病或保护作用。方法:分离纯化小鼠γδT细胞,体外抗原激活后输注于野生型B6小鼠;用GL3抗体注射法清除野生型B6小鼠体内的γδT细胞;或直接使用γδT细胞基因敲除小鼠,IRBP1-20免疫法制作小鼠EAU模型,观察小鼠眼球炎症的临床评分和病理改变,与野生型B6小鼠的EAU模型相比较。结果:1)EAU时γδ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2)早期活化的γδT细胞主要产生和表达IL-17;3)预先输注活化的γδT细胞后,IRBP1-20诱导的EAU眼球炎症明显减轻;4)GL3清除γδT细胞后,EAU眼球炎症明显加重,γδT细胞基因敲除小鼠的EAU眼球炎症明显加重;5)缺乏γδT细胞的小鼠预先输注γδT细胞后,EAU炎症明显减轻。结论:激活的γδT细胞在EAU发病中可能起到控制免疫炎症不致失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产生IL-17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1989年在札幌召开了第19次日本免疫学学会,以“第二T 细胞亚群—γδT 细胞及其分化和机能“为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本文就γδT 细胞的特征和其在机体中的作用、γδT 细胞参与感染、炎症等内容进行闸述。列举γδT 细胞的二个特征:其一,γδT  相似文献   

4.
根据T细胞表面受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γδT细胞在皮肤、肠黏膜、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黏膜中分布较多.作为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γδT细胞在多种炎症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γδT细胞在不同的微环境中可表现出αβT胞亚群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和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功能,同时调节特异性IgE的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γδT细胞在变应性气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参与促炎、免疫调节和抑炎的过程,其不同亚群在变应性气道炎症中表现出不同的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关注不同γδT细胞亚群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特点及在鼠伤寒沙门氏菌肠道感染中的变化,为探讨γδT细胞组织学分布的生理学意义和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与PCR技术检测胸腺、脾脏、淋巴结、肝脏、皮肤以及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中γδT细胞及其不同亚群的比例;通过PMA与离子霉素体外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组织γδ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与IL-17a的差异;通过灌胃建立鼠伤寒沙门氏菌肠道感染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与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中不同γδ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γδT细胞富含于小肠上皮内、皮肤与肝脏中,而在胸腺、脾脏与淋巴结中比例较低。不同亚群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皮肤主要存在Vγ5+γδT细胞亚群,小肠中主要存在Vγ1+、Vγ4+与Vγ7+γδT细胞亚群。肝脏γδT细胞主要分泌IL-17a,而小肠上皮内γδT细胞主要分泌IFN-γ。在鼠伤寒沙门氏菌肠道感染时,小肠上皮内γδ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其中Vγ1+γδT细胞比例升高更为显著;肝脏总γδT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但Vγ1+γδT细胞比例降低,Vγ4+γδ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γδT细胞富含于小肠、皮肤与肝脏中,且其不同亚群具有组织分布特异性。不同组织的γδ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时,小肠与肝脏γδT细胞亚群的分布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HIV/AIDS感染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亚群的特点以及体外诱导后γδT细胞的增殖情况和Vδ1、Vδ2亚群的变化,为γδT细胞体外扩增方法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5例HIV/AIDS感染者(HIV组)和31例健康对照者(HC组)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Vδ1亚群、Vδ2亚群的频率和绝对值;选择两组中各10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anti-γδTCR单克隆抗体(mAb)和IL-2在体外诱导培养14 d,在0 d、7 d、14 d分别进行细胞计数和FCM检测,分析比较γδT细胞亚群的比例和培养情况。结果:HIV组外周血中γδT细胞、Vδ2亚群百分比和绝对值都显著低于HC组,而Vδ1亚群百分比和绝对值显著高于HC组;体外诱导培养14 d时,HC组总细胞数量增加3倍,HIV组总细胞数量稍有增加;HC组的γδT细胞比例可达到80%以上,其中Vδ2亚群可以增加到65%左右,而HIV组的γδT细胞比例达35%左右,Vδ2亚群比例仅增加到17%左右。结论:HIV/AIDS感染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Vδ1/Vδ2比值倒置;用anti-γδTCR mAb和IL-2在体外诱导HIV/AIDS感染者的Vδ2亚群扩增效果不佳,不能逆转Vδ1/Vδ2倒置现象。应进一步寻找更加有效的诱导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因子14(Fn14,又称CD266)在γδT细胞功能亚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L-CP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功能亚群的表达情况,并探讨γδT细胞各亚群表达比例与临床一线TKI药物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CML-CP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功能亚群CD266~+γδ~+T细胞、Foxp3~+γδ+T细胞、CD266+Foxp3~+γδ~+T细胞、CD266~+Vδ1~+T细胞、Foxp3~+Vδ1~+T细胞、CD266~+Foxp3~+Vδ1~+T细胞、CD266~+Vδ2~+T细胞、Foxp3+Vδ2+T细胞和CD266~+Foxp3~+Vδ2~+T细胞的表达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过一线TKI药物治疗后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的基础上,达到警告治疗反应或治疗失败的CML-CP患者外周血CD266~+Foxp3~+Vδ2~+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CD266~+Foxp3~+Vδ2~+T细胞亚群的表达比例为CML-CP患者经过一线TKI药物治疗后发生难治的危险因素。结论 CD266~+Foxp3~+γδT细胞亚群与CML-CP患者的临床一线TKI药物治疗疗效密切相关。Fn14(CD266)信号通路可能成为复发难治CML患者的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比例变化。结果:慢性HCV感染病人外周血中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和Vδ2 T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HCV感染患者Vδ2 T细胞数目与肝脏损伤成正相关而与病毒滴度不相关。慢性HCV感染病人Vδ2 T细胞处于活化状态,CD107a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Vδ2 T细胞亚群参与慢性HCV感染所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异戊烯焦磷酸(IPP)作用下,健康人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中γδT细胞的增殖和亚型变化,以期获得足够的具有不同特征的γδT细胞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经IPP诱导的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状态,评估其γδT细胞的比例、亚型和表型格局。结果:健康人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中γδT细胞数量虽占较低比例,但两者的γδT细胞存在显著异质性。健康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主要以Vγ9Vδ2 TCR亚群为主;初始分选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Vγ9Vδ2T细胞主要为中央记忆型(CD27+CD45RA-)和效应记忆型(CD27-CD45RA-);IPP诱导后,γδT细胞显著扩增,Vγ9Vδ2 T细胞亚群转变为以效应记忆型为主,并高表达HLA-DR和B7分子。而新生儿脐带血来源的γδT细胞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亚群异质性,其Vγ9Vδ2 T细胞主要为CD27+CD45RA+的幼稚型细胞;经IPP诱导14天后,γδT细胞获得扩增(比例增高)且Vγ9Vδ2 T细胞趋向中央记忆型和效应记忆型分化,但仍以幼稚型为主。结论:健康人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中γδT细胞在数量、亚群诸方面存在差异;IPP具有诱导和扩增外周血γδT细胞的生物学作用,而脐带血来源的γδT细胞还需相关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才能呈现出其分化成熟为可用于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验的效应记忆型γδT细胞的潜能。关于其具有的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10.
γδ+T细胞是一个重要的T细胞亚群,近年研究表明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中,γδ+T细胞数明显增加,尤其在消除癌细胞、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抗感染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就γδ+T细胞在抗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包括γδ+T细胞的组织分布、抗原特性和功能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血T细胞抗原受体γδT细胞Vδ1与Vδ2亚群在HIV/AIDS疾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5例HIV/AIDS患者、20例结核病患者以及21例正常健康对照的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与Vδ2细胞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HIV/AIDS组的外周血TCR γδ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HIV感染组、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以及肺结核患者组外周血γδT细胞中Vδ1亚群细胞均显著增多(P〈0.001),而Vδ2亚群细胞均显著减少(P〈0.001),均出现Vδ1亚群细胞与啦亚群细胞比例倒置的关系;同时以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组的γδT细胞亚群变化幅度最大,该组Vδ1细胞与Vδ2细胞分别明显高于(P〈0.001)和低于(P〈0.001)HIV感染组和单纯肺结核组。结论 机体在HIV-1或结核菌感染后,其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发生明显变化,且出现Vδ1/Vδ2细胞比值倒置,在合并结核病时其变化加剧。造成这种改变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γδ^+T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δ^ T细胞是一个重要的T细胞亚群,近年研究表明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中,γδ^ T细胞数明显增加,尤其在消除癌细胞、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就γδ^ T细胞在抗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包括γδ^ T细胞的组织分布、抗原特性和功能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测定γδT细胞毒活性。用正常人群γδT细胞系与异体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以1:5、1:10比例共同培养48小时,活动期SLE患者PMBC作对照孔,观察γδT细胞系对活动期SLE患者PMBC活化和凋亡、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SLE患者的γδT细胞及亚群数量明显减少(P〈0.05)。IL-2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正常人γδT细胞系与异体SLE活动期患者PMBC细胞共同培养,共同培养二组SLE患者PMBC的CD69表达和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共同培养二组培养上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γδT细胞数及亚群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γδT细胞对SLE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和活化具有抑制性作用,并使IL-10分泌水平升高,表明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具有保护性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口服伤寒杆菌后小鼠肠道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经口服伤寒杆菌后,小鼠肠道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肠道黏膜免疫应答机制。方法将8~10周龄的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灌胃伤寒杆菌悬液分两次进行免疫,在第二次灌胃后第3、5、7、9、11d分别处死小鼠。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对小鼠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并按表型进行计数。对照组给予同体积PBS。结果实验组小鼠上皮内淋巴细胞中CD4+、CD8+、TCRαβ+、TCRγδ+亚群在3、5、7、9、11天呈增高趋势,其中从第5天开始CD8+、TCRγδ+T细胞亚群数量(个/100肠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CRαβ+T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中CD8+、TCRγδ+T细胞增殖明显,提示其在抗感染免疫应答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桂万羊  陈复兴  马勇 《国际病毒学杂志》2007,14(5):157-160,F0003
γδT细胞是指在T细胞受体上表达γ和δ链的一类T细胞亚群,已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对病毒感染的免疫中发挥重要的免疫监视作用。本文主要从病毒感染后机体内γδT细胞变化,γδT细胞抗病毒的机制,基于γδT细胞免疫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受体表达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果表明:70%再障患者存在CD4/CD8比例倒置及CD8~+%异常增高;50%再障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亚群及其在T淋巴细胞总体中所占比例均显著增高;而αβT细胞亚群及TirA~+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半数以上再障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异常增多的γδT细胞及Ts细胞亚群。并可通过其直接或间接作用抑制造血,从而导致再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达细胞因子比例的变化特征。方法胃癌患者110例,取手术切除的胃癌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NK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分析γδT细胞亚群表达TNF-α、IL-1β和IL-10的γδT细胞数量及其在胃癌不同分期组织的比例变化。结果在胃癌组织中,B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与正常胃部组织相比无明显变化;CD4+T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在正常组织(P0.05);CD8+T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比例低于正常组织(P0.05)。表达TNF-α和IL-1β的γδT细胞在胃癌部位的比例低于正常组织中的比例(P0.05);而表达IL-10的γδT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比例高于正常组织(P0.05)。对胃癌不同分期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Ⅲ/Ⅳ期胃癌组织中,表达TNF-α和IL-1β的γδT细胞的比例均低于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而表达IL-10的γδT细胞的比例则高于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结论在胃癌组织中CD4+T细胞数量增加,CD8+T细胞下降;表达TNF-α和IL-1β的γδT细胞随着胃癌的进展而不断减少;表达IL-10的γδT细胞随着胃癌的进展而不断增加。通过对胃癌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检测,说明淋巴细胞亚群与胃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小鼠脾脏来源的调节性表型γδT细胞的存在和体外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初始γδT细胞是否存在具有调节细胞表型的亚群,同时是否能够像CD4^+CD25^-T细胞一样可以在体外诱导产生具有调节表型的γδT细胞。方法:采用流式分选或磁珠分选的方法分离纯化脾淋巴细胞中γδT细胞,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初始的γδT细胞以及TGFβ-(5ng/ml)诱导后的γδT细胞中Foxp3及部分调节性T细胞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D4^+CD25^+T细胞相比,初始的γδT细胞Foxp3表达量很低;活化的γδT细胞经过TGFβ-诱导后Foxp3表达量明显增加,同时与免疫调节相关的表面分子如GITR、CTLA-4和细胞因子TGFβ-、IL-10的表达量也相应增加,IFNγ-的表达有所降低。结论:初始的γδT细胞低表达Foxp3,在体外可经TGFβ-诱导产生具有调节性T细胞表型的亚群。  相似文献   

19.
γδT细胞在某些特性上不同于αβT细胞,被誉为机体的第二T 细胞群,它出现在T 细胞个体发生的早期,多数为CD4,CD8双阴性,并可能存在多种亚群。它能以MHC 限制性或非限制性方式识别抗原,包括肿瘤抗原。现已发现在多种疾病中都有γδT 细胞异常增加,其机制可能是γδT 细胞被某种抗原优先激活;补充αβT 细胞的不足以及对自身变应原的识别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I-IBS小鼠γδT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及其在PI-IB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旋毛虫感染小鼠,观察肠道炎症、腹壁撤退反射(内脏高敏感性)和结肠传输时间(肠道动力)。分别在感染后第2周和第8周处死动物,取末端回肠和近端结肠组织,免疫荧光组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肠黏膜γδT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收集PI-IBS小鼠肠道淋巴结和脾脏的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和纯化γδT细胞,3HTdR法检测其增殖情况,FACS检测其表面分子CD69、CD62L,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及IL-17的表达。结果:感染后第2周,PI-IBS小鼠肠道炎症明显,肠黏膜γδ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明显增殖和活化,产生IL-17明显增加(P0.01)。感染后第8周,PI-IBS小鼠肠道炎症基本消退,动物的腹壁撤退反射和结肠传输试验明显异常。肠黏膜γδT细胞数量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仍然有明显增殖、活化和产生IL-17(P0.01)。结论:肠道γδT细胞增殖、活化及分泌IL-17可能参与PI-IBS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