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腔内治疗的73例(73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Viabahn支架组),41例行裸支架治疗(裸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与裸支架组比较,Viabahn支架组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vs.90.2%;87.5%vs.75.6%,均P0.05),但术后9、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明显升高(84.4%vs.63.4%;75.0%vs.51.2%,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Viabahn支架组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高于裸支架(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成形术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疗中短期效果显著,可为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跨膝关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对22例(26条肢体)下肢ASO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术后疗效。结果 22例中18例(22条患肢)成功完成介入治疗,置入支架12枚,术中造影血管通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由治疗前的0.35±0.13增加至治疗后的0.70±0.15(P〈0.01)。随访2~18个月(平均10个月),3例患者复发,其中2例再次行介入治疗,1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下肢ASO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重复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25例,其中狭窄13例,闭塞12例.单纯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同时行支架(stenting)植入者20例,植入支架22枚. 结果本组狭窄者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介入治疗失败,闭塞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1.6%(11/12).介入治疗后患肢血压明显提高,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0±0.11)mm Hg提高至术后(0.95±0.1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3,P<0.01).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脑卒中和栓塞.25例患者中随访20例,随访时间2~69个月,平均(30±3)个月,2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8.3%(2/24),1例2个月后因脑梗死死亡.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5%及81.3%.结论 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7例LEAOD患者接受了PTAS治疗,制订治疗成功标准并疗效随访,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4%(124/127),除3例LEAOD患者PTAS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37±0.15上升为0.87±0.18(P〈0.05)。随访3~60个月,53例髂动脉均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无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和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PTAS后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78%、91.11%、84.44%、75.56%及89.66%、79.31%、72.41%、65.52%。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3月95例下肢ASO患者经保守(保守治疗组,49例)、不同术式手术及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组,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90.5%)患者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2年)。随访期间,保守治疗组44例得到随访,其中14例有效,3例加重,余27例未见明显变化;外科治疗组42例得到随访: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96%(24/25),其中1例行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半年再次闭塞,经取栓后恢复;介入组患者介入治疗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88.2%(15/17),其中2例股腘动脉TASCC型患者治疗半年后再次狭窄,再次给予PTA后恢复。结论 FontaineⅠ期及Ⅱa期应首选保守治疗,FontaineⅡb期及以上可选择外科干预,TASCA、B型应采用介入治疗,TASCD型应采用旁路术。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疾病(LEAD)指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据估算,全世界2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37亿例罹患LEAD,我国的LEAD患者约有4 530万例,疾病负担重。腔内血运重建为缓解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LEAD患者下肢缺血症状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受限于内膜增生等支架植入后反应,腔内血运重建术后的中远期初级通畅率仍逊于开放手术,且再干预率更高。作为血管腔内永久性金属支架植入的新型替代治疗方案,可降解支架(BRS)指由聚合物或金属材料制成的,可在体内被逐步分解、吸收并降解,降解产物可被完全排出人体的支架。BRS植入后可为狭窄段血管提供临时管壁支撑,理想状态下可在血管重塑后完全降解,恢复生理性血管反应性和内皮功能。有望避免支架内再狭窄等远期并发症,进一步提升LEAD腔内血运重建疗效。目前,REMEDY、ABSORB、AMS等BRS已被用于LEAD治疗。其中,REMEDY支架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欠佳,其治疗狭窄性病变的效果与内膜切除和镍钛合金支架植入相比并无明显优势。ABSORB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术后1年通畅率高,靶病变再干预率较低。与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AMS支架植入后6个月的初级通畅率显著更低,无法达到有效性评价指标。此外,目前尚无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说明LEAD患者BRS植入后应如何开展抗血栓治疗。未来,应开发具备更佳材料性能、更优结构设计的新一代BRS,并将其与各类LEAD腔内治疗方式结合,有效提升LEAD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性别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B  Dong ZH  Fu WG  Shi ZY  Zhu T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7):534-536
目的 分析性别因素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842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例,根据患者的系统情况及患肢的缺血程度,分别采用药物治疗、血管旁路手术和腔内介入等治疗.分析性别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生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65:1.00,各年龄段男女比例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小.男性平均年龄(71.7±9.0)岁,女性平均年龄(75.7±6.8)岁.男性患者髂动脉病变明显多于女性,而女性患者腹股沟以远动脉病变要多于男性.女性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为46.4%,明显高于男性的24.7%(P<0.05).住院患者中女性截肢率较男性高(分别为16.0%和9.1%).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患者预后较男性患者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最为常见,对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首选治疗方法。血管钙化作为ASO的特征表现,其严重程度对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均具有重要影响,与截肢及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并积极干预血管钙化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本文主要对下肢动脉钙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下肢ASO介入治疗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技术迅猛发展。基于传统球囊扩张及金属裸支架植入日益凸显的再狭窄问题,各种载药器械相继推出,载药支架即是其中代表之一。载药支架被大量应用于股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疾病,相应的临床试验也广泛开展。载药支架在治疗短段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优越性已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证,而在长段病变的价值尚需更多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获治疗成功,术后切口处皮下血肿2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无远端栓塞及急性血栓形成病例的发生,随访2-12个月,出现再狭窄病例1例,经再次血管腔内治疗后好转。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多节段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6例(40条动脉).男28例,女8例,年龄60 ~ 84岁,平均(72 ±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及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股腘动脉原发性病变25条动脉,股腘动脉支架内再闭塞15条.按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分型A、B、C、D型病变分别为6、6、9、4条;Rutherford分级3~5级,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 0.53±0.12.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100%,治疗成功率87.5% (35/40),无死亡病例.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2例为血管损伤,其中1例采用覆膜支架处理,另1例因出血不严重,未予特殊处理;1例发生远侧肢体动脉栓塞,采用导管吸栓.所有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减轻,术后ABI 0.72±0.18.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6.4±1.2)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6个月出现再狭窄,再次置入球囊扩支架;对3例出现并发症患者行彩超随访,患肢股腘动脉病变段及栓塞处动脉通畅.结论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ang MQ  Wang ZJ  Liu FY  Wang ZP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7):1132-1135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腹腔动脉(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CA/SMA局限性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穿刺经腔球囊血管成型术(PTA)和支架置入术,单纯CA狭窄2例、单纯SMA狭窄4例、CA和SMA均有狭窄2例。4例患者有典型进餐后腹痛,5例有上腹部血管杂音,8例于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平均8kg)。7例患者病因为动脉硬化,1例为膈肌中脚压迫综合征(MALS)所致。结果PTA和支架置人均成功,其中治疗CA狭窄3例、SMA狭窄5例,7例用1个支架,1例用2个支架。治疗结束时复查造影显示置人支架的血管血流通畅,管径接近正常。术后于穿刺侧腹股沟区出现小血肿2例,无须外科处理、自行吸收。术后腹痛完全消失5例、有所减轻2例、无改善1例;术后3个月时,体重恢复至发病前水平者6例。8例患者随访6-72个月(平均42个月,中位值28个月),复查Doppler超声波无明确再狭窄证据。5例无症状、1例仍然有间歇性腹痛,2例分别于术后14个月、24个月死于其他原因。结论PTA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CA、SMA局限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尤适宜于存在外科治疗高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Li W  Zhang XM  Zhang XM  Shen CY  Li QL  Jiang JJ  Ji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188-1191
目的初步总结单纯球囊扩张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30例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的患者,其中股浅动脉病变19例次,胭动脉以远病变12例次(4例次同时合并股浅动脉病变,1例球囊扩张,另3例行膝上股胭搭桥);行普通球囊3例次,切割球囊16例,膝下小球囊12例。结果成功完成所有操作,股浅动脉扩张中6例(31.6%)出现夹层。扩张后即时造影示病变处管径明显改善,血流通畅,夹层对血流影响不明显,未行特殊处理。平均跟踪随访6个月(1—17个月),除1例(3.3%)合并足趾坏疽的患者疼痛无缓解,1个月后因足部坏疽感染行膝上截肢外,其他患者症状体征均有显著改善,超声示病变处血流通畅。结论球囊扩张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有一定疗效和近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4.
左肾静脉支架植入治疗胡桃夹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4例胡桃夹综合征男性患者,年龄17~2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蛋白尿;B超示左肾静脉受压,狭窄处血流加快,CT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30°)左肾静脉狭窄。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行左肾静脉造影并测压后,经股静脉或颈静脉途径于左肾静脉植入长60mm、直径16~18mm自膨式血管支架。结果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术后支架形态良好,血管受压现象消失,左肾静脉狭窄两端压力差由10~16mmHg下降为0~3mmHg,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除1例出现一过性镜下血尿外,余3例未见其他临床症状。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胡桃夹综合征具有微创、安全、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对部分患者可替代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0岁,因"1 h前发生车祸,全身多处受伤,意识不清"入院。腹部超声见肝、脾破裂。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肝破裂修补术、胃浆膜修补术、脾破裂修补术、结肠系膜修补术、面部皮肤裂伤清创缝合术,术后转ICU,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比Viabahn覆膜支架与金属裸支架(BMS)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方法 检索筛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关于以Viabahn覆膜支架(Viabahn组)及BMS (BMS组)治疗股腘ASO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分析组间技术成功率、12个月一/二期通畅率、靶病变血管重建(TLR)率和/或截肢率。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含Viabahn组424例、BMS组469例共893例患者。Viabahn组12个月一期通畅率高于BMS组[比值比(OR)=1.90,95%CI(1.23,2.92),P=0.004],而其TLR率低于BMS组[OR=0.44,95%CI(0.26,0.76),P=0.003],组间技术成功率[风险差异(RD)=0,95%CI(-0.01,0.02),P=0.59]、12个月二期通畅率[OR=1.48,95%CI(0.96,2.29),P=0.07]及截肢率[RD=0,95%CI(-0.02,0.03),P=0.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iabahn覆膜支架及BMS用于治疗股腘动脉ASO可提高12个月一期通畅率、降低TLR率,二者12个月二期通畅率及截肢率相当。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置入倒Y形气道内支架治疗复发性多软骨炎(RP)气管软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RP累及气管、支气管致重度气管软化的患者行倒Y形气道内支架置入术,1例支架置于气管全段及左主支气管,1例支架置于气管全段及右主支气管,3例支架置于气管下段及左主支气管。结果对5例患者均顺利置入支架。支架置入后患者缺氧症状得到缓解,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置入倒Y形气道内支架是治疗RP气管软化的有效方法,可明显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腔内治疗股腘动脉TASC C/D级病变导致的严重症肢体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因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ⅡC和D级股腘动脉闭塞导致下肢严重缺血87例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结果,男58例,女38例,平均年龄(76±10)岁.Rutherford 4期68条肢体,5期23条肢体,6期5条肢体.统计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术后靶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结果 87例患者(共96条肢体)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4.80%,单纯行球囊扩张13条肢体,支架植入80条肢体,导管溶栓辅助球囊扩张和支架术8条肢体,跨膝关节支架47条肢体.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9.08%,死亡2例.术前ABI平均为0.25±0.17,术后ABI为0.76±0.23.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6)个月.术后1个月靶血管通畅率为94.79%,3个月为93.73%,6个月为88.01%,12个月78.34%,24个月为68.38%.术后1个月肢体救治率为95.83%、3个月为95.83%,6个月为93.42%,12个月93.42%,24个月为83.04%.结论 股腘动脉TASC C/D病变导致严重缺血患者腔内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狭窄率较高,但近期肢体救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0例(共70条肢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应用长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成形后植入自膨式长支架(长度8~20 cm)治疗;对合并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者(24条肢体)同期应用DEEP球囊进行扩张成形。观察技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长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4.3%(66/70条肢体);同期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3.3%(20/24条肢体),其中3例胫腓干因扩张后弹性回缩各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ABI由术前0.45(0.44±0.20)提高至0.84(0.86±0.24)(P<0.01)。仅在股浅动脉扩张后局部破裂形成肌间血肿2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