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颅-眶沟通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和颅底重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颅眶沟通性腩膜瘤(COCM)的诊断、手术及预后。方法 在1998年2月至2000年12月间入院的11名颅眶沟通瘤患中,对经病理确诊为脑膜瘤的5例,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手术操作、病理特点和预后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 采用额下或额颞侧方入路,单纯硬膜外切除3例,联和硬膜外、硬膜下切除2例。全切4例,次全切1例。全部病例予以顿底骨性重建。术前视力、光反射、眼球运动正常的2例中,1例视力明显减退伴光反射迟钝。随访期内,5例均未行放射治疗;复发2例,其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肿瘤组织均含纤维母细胞成分。结论 COCM可以侵犯颅眶结合部许多重要解剖结构,且有复发倾向;本病治疗应强调充分暴露、彻底切除、颅底重建和术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大型前中颅窝颅底沟通瘤的显微手术切除与颅底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7例大型前中颅窝沟通瘤,其中3例肿瘤直径翅过11cm,全组病人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一次全切肿瘤,同时行颅底重建,全组病人均治愈,经7个月—4.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作指出,认真处理供瘤血管,分块切除肿瘤,保护重要血管理和神经,根据颅底骨质缺损大小采取相应重建方法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另外,强调根据肿瘤生长特性及发展方向选择手术入路,有助于显露及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提高前颅底脑膜瘤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前颅底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疗效等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或Ⅱ级58例(85.29%),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主要原有症状较术前改善64例(94.12%),无改善4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1例;随访6个月至5年,2例复发,二次手术切除.结论 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依靠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处理好手术细节,严密监测术中术后并发症,积极谨慎的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源于鼻眶或前颅底肿瘤常破坏前颅底结构,造成颅内外沟通,难以仅靠单一颅内或颅外入路予以全切,且切除肿瘤后重建颅底困难,易导致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最近文献资料统计该区域手术并发症趋向降低,主要得益于临床经验积累,现代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有效抗生素及改良术式,颅底重建技术的应用。作者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0月,对27例侵犯鼻筛蝶眶及前颅底沟通瘤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重建缺损前颅底,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入路和钛网颅底重建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前、侧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影像及病理证实为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3 ~ 71岁,手术均由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医生联合实施.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4.2h,出血量平均1 200 ml,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6例,分别因累及海绵窦、视神经、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死亡1例,16例患者术后随访3 -73个月,平均29.9个月;复发死亡1例,复发带瘤生存1例.结论 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需多学科联合切除,个体化手术入路的选择、早期阻断肿瘤血供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男,68岁;因癫疒间发作于2008年3月17日急诊入院。头部CT检查示(图1A):颅前窝底中线处3.5 cm×4.0 cm×6.0 cm类圆形占位,颅前窝底筛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经扩大前颅底入路切除前颅底鼻窦沟通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前颅底鼻窦沟通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26例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术后15例行放射治疗。随访0.5~9年,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30例健在。结论扩大前颅底手术入路的优点是肿瘤全切率高,显露广,不易损伤周围正常组织,不影响面容,便于颅底重建。  相似文献   

9.
<正>1病历摘要女,34岁。因左侧鼻塞1个月入院。曾于外院诊断为颅-鼻沟通性脑膜瘤。入院体检:左鼻腔内见红色新生物,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示:额  相似文献   

10.
颅鼻沟通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颅底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2003年1月至2004年11月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前颅底沟通瘤,“三明治”法颅底重建1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中,小型肿瘤和前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明显优于双侧或单侧额下入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效果好,结论:前颅窝底前部脑膜瘤宜采用眶颧侧裂入路,后部脑膜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切除肿瘤,双侧额下入路应尽量少用。  相似文献   

12.
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治疗策略和手术的一些原则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自1990年至2002年收治的生长于颅底中央区的脑膜瘤103例。结果 病变切除达到Simpson1、2级病例所占百分比为:鞍结节及鞍隔脑膜瘤94%(16/17),前床突及蝶骨嵴内侧脑膜瘤78%(28/36),岩斜区及蝶岩斜区脑膜瘤68%(26/38),海绵窦脑膜瘤58%(7/12)。死亡率约4%,术后早期严重井发症发生率16%。结论 对于颅底中央区难治性脑膜瘤,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态度和小心谨慎的操作,可使2/3或更多的病例获得全切除,而其中2/3以上病人获得良好生存。  相似文献   

13.
巨大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报告15例巨大岩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分析15例巨大岩斜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5例术后颅神经损害症状加重,2例无任何颅神经损伤症状,8例颅神经症状同术前。结论:巨大岩斜肿瘤采用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全切除肿瘤,熟悉该入路的显微解剖知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颅神经损伤率。  相似文献   

14.
天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39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31例普通型天幕脑膜瘤经单侧枕下入路12例,经颞枕或枕部入路7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经枕下正中入路4例,经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8例天幕游离缘脑膜瘤中,经枕一天幕入路5例,经改良翼点入路2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1例。结果肿瘤达SimpsonI级全切除19例(48.7%),II级全切除17例(43.6%),次全切除2例(5.1%),大部分切除1例(2.6%),无手术死亡。对3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28例(75.7%)恢复正常生活,7例(18.9%)生活完全自理,2例(5.4%)生活需他人帮助。结论天幕脑膜瘤应积极手术治疗。适宜的手术入路及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复发,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前颅底缺损重建的长期临床随访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目的随访观察50例前颅底缺损重建病例的长期疗效。方法手术中前颅底缺损只重建硬脑膜不行骨移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行CT、MRI检查。结果50例病人的前颅底骨缺损范围为:前后径2~6cm(平均35cm),左右径2~5cm(平均28cm),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5年(平均2年),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脑膜脑膨出现象,其中32例病人得到CT或MRI证实。结论手术中只要将颅底正常硬脑膜修补完整,或选用力学性能接近甚至超过正常硬脑膜的材料进行修补,再辅以带蒂颅骨膜瓣等方法加强颅底重建后,术后颅内压不高,在通常的颅底缺损范围内(缺损直径不超过4cm),一般不会发生脑膜脑疝出,不必行颅底骨移植。  相似文献   

16.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及分析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17例,近全切5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死亡1例,3例术后视力障碍较术前加重,1例发生肢体偏瘫。15例随访3月至5年,全切的10例肿瘤无复发;近全切及部分切除的5例中2例肿瘤无变化,有3例肿瘤增大。结论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治疗至今仍是个难题,手术治疗应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放疗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Anterior cranial fossa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e (DAVFs) are very rare and the bleeding rate is very high,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leptomeningeal draining vein and aneurysmal varix formation. A 85-year-old mal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subdural hematoma (SD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 and transfemoral carotid angiography (TFCA) disclosed DAVF at the anterior cranial fossa with bilateral arterial feeders and leptomeningeal draining vein with varix formation. The lesion was treated by simple ligation of pial connecting vein using low frontal craniotomy. In comparison with DAVFs of the other sites, the anterior cranial fossa DAVF is difficult to manage by endovascular treatment due to not only the difficulty of transvenous access but the risk of visual impairment when using transarterial route. Surgical ligation of pial connecting vein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15例中央回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中央前回8例,中央后回5例,中央前后回均受累2例.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功能障碍好转10例,无效5例,新增短期功能障碍6例;随访9-3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中央回区脑膜瘤应在良好功能保护的前提下,力争达到Simpson Ⅰ级切除.准确定位、保护好功能区皮质、加强回流静脉结构和功能的维护是降低中央回区脑膜瘤手术残障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